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11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虚省撤县,强化地市——真正的行政体制改革方向

老蛮 老蛮数据透析站 2018-10-08

这篇文章将要讲述的,是我大中国真正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基于这种模式,我国应该建立起怎么样的行政体制。这里预设的前提是:行政体制必须适应经济模式的发展要求。这种前提乃是终极性的前提,不适应经济模式的行政体制必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面临不得不改革的窘迫境地。


我大中国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最开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面的国有体制。所有的资源管理权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所有的商品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然而中央过于脱离现实,中央统一制定的价格与现实价格之间存在巨大的价差,由此导致贪腐横行,权贵阶层可以凭借其特权低价获得紧俏商品然后高价转卖,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这种所谓的“价格双轨制”几乎割裂了社会,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从1990年代开始,经济管理权限就逐步下放,先是下放到省,然后逐步下沉到了地市。刚开始是叫做“地区”,这个概念比我们现在理解的“地级市”的概念要稍微大一点点。后来地区逐步取消,地级市逐渐成型。到1994年之后,我大中国建立起分税制体系,经济模式就此成型:地级市拥有了全面的经济管理权限,包括人口的管理权、地方财政收支的预算管理权、教育和医疗的管理权、市政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权、区域内各项矿产资源的管理权、产业规划和建设权等等。这意味着人、财、物、事的管理权全面下放给了地级市


从1994年之后,地级市就成为了支撑中国经济的真正主体:以城市为单位进行经济竞争。政府进行统一的产业规划,统一的招商引资,引导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发展方向。东莞政府一手打造起以台湾电子企业为主的电子产业,泉州政府则鼓励市民发展起了完整的服装鞋袜产业链。一旦某个产业被某个城市抢走,其它城市基本上就没有了染指的机会。今时今日一个中部城市想要在陶瓷行业插一把手,先要问问佛山政府是不是答应;柳州政府如果看北海政府不顺眼,将汽车零配件的进口港搬去防城港,北海政府就只能饿死。


城市竞争的过程事实上相当的惨烈,所有城市的主官都有与周边城市竞争某种核心产业的惨痛经历,这些故事说起来都是一箩筐一箩筐的。为了让富士康落户郑州,郑州的主官没少干跪在地上唱征服敬酒的事。而为了吸引丰田落户广州,广州政府大手笔的修了一条从市区直通南沙的城际轨道,还差点因为没拿到批复就开工而挨了处分。没有产业就没有人,就没有钱,就无从发展城市配套,就更加吸引不到产业。如此恶性循环,城市就沦为了经济建设中的失败者。


从1994年之后我大中国官场所谓的“唯GDP”论,事实上就是残酷的“唯城市竞争论。GDP,只不过是衡量城市竞争成败的指标而已。成功者可以就此上位,而失败者则抬不起头来。在这种体制下能够脱颖而出的地方主官,事实上都有着丰富的产业发展经验,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城市的相对优势,并凸显竞争对手城市的相对劣势。比如有交通优势的就发展重工业,有走街串巷传统的就发展商贸业。而这些,恰恰就是对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真正适用,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真正的动力源。


到201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逐渐丧失增速,在体制上的原因在于:我国一直没能真正建立起适应城市竞争经济模式的行政体制。明明经济主体是地市,但是在行政体制的安排上,居然完全看不出来。从国家级的各部委,到省级的各厅办,到地市的各局处,再到区县的各科室,所有的架构都是完完全全的重复设置。


省级政府事实上已经不具有实务管理能力。各省级厅办除了文件的上传下达之外,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举例来说,100万人口以上的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须先经省政府审批后,再报国务院批准。在这整个审批过程中,省政府的审批环节事实上可有可无,因为最关键的“建设用地指标”只能由国务院批。而在报国务院批准的过程中,省政府也起不到任何协助报批的作用,具体的汇报以及指标争取,都必须由地市派专人负责。至于其它的实务性厅办,比如环保厅,比如建设厅,比如民政厅,事实上都已经与实务完全脱离。这些厅办所涉及的社会资源的管理权限,事实上都已经下放给了地市,省厅所起的作用,无非是事后监督而已。然而事后监督的权限,事实上可以全部交给类似于“监察委”这样的专门监督机构行使。没有必然在所有的事务条线上,都设一个厅办。


今时今日省级政府最大的职能,其实就是财政和经济竞争上的协调职能。在财政上,收富裕城市的税收,以补贴贫穷的城市。这个工作其实归属于国务院,也就是财政转移支付,不过在省内也有一部分这样的职权。在经济上,平息各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并禁止各地私设产业门槛,保证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产业发展环境。如此看来,省级政府需要保留的,只剩下财政厅发改局。考虑到行政复议的需要,法制办或法制局也可以保留。如此而已。


在区县层面。区县级政府的管辖半径太小,根本就不具备统筹资源发展产业的能力。区县政府现在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形同虚设,不具备像样的行政权力。在三四线以及以下的城市,也只不过是具备一定的民生管理和服务职能,比如管养老,管治安,管计生之类。这么看起来,区县级政府可以整体撤销,原区县级的各专业局可以直接转为市局的派出机构,镇街办可以直接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以今时今日的交通和信息处理能力,市级政府直接管到最底层的镇街,管到居委会和村委会,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难度。城市的管理半径达到100公里,车程也只不过是一个来小时而已,但100公里的半径,已经可以覆盖3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而中国295个地级以上城市,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都屈指可数。在管理上,市直管到底,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问题。


虚化省级管理职能,撤掉区县级政府,强化地市的经济管理职能,这种改革将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真正的活力中央管大盘子和财政转移支付,省政府管协调,地市管经济。三级之间分工合理且明确,各自之间的职能毫无重叠,又各自互补,缺一不可。这么一来,地市之间此前相对原始的比较优势竞争将会升级。从人口数量的竞争,升级到人口质量的竞争;从产业宽度的竞争,升级到产业精度的竞争。精细化生产此前没有哪个城市感兴趣,而一旦城市作为经济和行政体制主体的资格被确认,地方主官的工作职能被真正确定下来,促进精细化生产将会自然的成为城市主官的工作方向。而我大中国目前过剩的产能,无论是钢加工还是铝加工,往往只需要提升1%的加工精度,就可以变成人人争抢的香饽饽。能够实现精细化生产的城市,将会成为下一步竞争的胜利者,而胜利的城市主官,因为没有头顶的诸多上级,可以直通国务院及各部委,也能获得真正的职业发展优势。


而如果行政体制改革,能实现到这一步,那这种改革,也还真是值得期待的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