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延平:究竟什么才称得上是“黑科技”?

苇草智酷 2023-04-07


作者 | 胡延平

转自 | 吴晓波频道




科技浪潮、创新周期纷纷繁繁,但浪潮之下的创新暗流,远比浪潮之巅的“已知”更为重要。


在业者的已知里,以计算机为主要表征的信息科技是第一浪,互联网是第二浪,而现如今,正在到来的是智慧科技这一浪。


连接依然是最能产生效率红利的部分,但连接不再是增量、赋能最显著的价值之钥,即使在物联网领域未来也是如此。三位一体的传感、数据、智能才是未来。



这种背景下,互联网+虽然红利十足,但实质上有可能导致一场战略性跑偏。至于移动互联网、智能互联网等,只是插曲或新阶段到来前的短暂序曲。


站在互联网中心论的角度看,中国已经迎头赶上甚至已然超越,成为挑战旧世界的那个新世界。但是站在智慧科技的角度看,互联网才是旧世界,中国是旧世界里的庞然大物,并且旧世界与新世界的代差已赫然存在。


有个报告说,根据发表的论文和引用数量,近两年开始,中国人、海外华裔已经处于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先地位,占据半壁江山。并称连白宫报告都对此感到“黯然失色” ,可是从未来实验室的AI技术地图来看,结论甚至完全相反。


新世界的变化正在9个“维度”发生,我们可以透过9度理论来观察未来:能量密度、数据密度、连接密度、感知尺度、网络尺度、材料尺度、计算速度、移动速度、融合速度。9度渐进、突变甚至跃迁,正在让世界从解构走向重构,从奔腾走向沸腾。


像是一场复杂而又绚丽的化学反应,创新大爆炸的技术进化图景已经跃然眼前。AI方向,开源开放、AI芯片、云端并进……令业者不仅看到AI的引擎化,更看到AI和数据、传感一起,已然成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




存储、计算、网络、连接尽管还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且未来长期长势依然强劲,但是在基础架构中的位置不再醒目,它们从显性开始变得隐性了,就像Telcom变得不再重要,它们一一被“OTT”了。


IT是对CT的OTT,Internet是对IT的OTT,新IT是对Internet的OTT,一如云是对计算的OTT,智能是对云和大数据的OTT。那么,什么会是对智能的OTT?


答案是智慧。


迄今为止AI还只是智能而不是智慧,智能走向智慧的过程,不是狭义的AI自己能够完成的。并且,当AI无所不在的时候,AI也就不再是显性的了。


不能小看MEMS-Sensor(微机电系统传感器),这个领域需要一场革命,而这样的革命正在发生。原来没有生命的机器、网络,是否将会具有6自能力(自知、自学、自理、自持、自我、自进化能力),具有生命体、智慧体的某些特征?答案是会,并非科幻。


如果说体外骨骼只是人体增强与辅助系统,认知科学、脑计划、脑电脑波、脑机接口、生物芯片、柔性电子、基因编辑等,则开始或间接或直接地指向人的解码、重塑甚至重生。不同生命的边界被打破,生命与非生命开始交融,生物与物的界限开始模糊。




生命解码之后是生命编辑,基因测序之后的热点是基因联网、基因编辑,精准医疗便是结果之一。处处可见智能对生物科技的催化和驱动。


纯粹的自然人也许会消失,人的进化和提升也许已经开始通过科技手段来完成,人的存在形态甚至不必再是一个人。相向而行的是,Computer Vison(计算机视觉)、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AI、交感等技术则在将感官甚至思维和行动能力,赋予机器人。


这是一场由技术驱动的人类存在形态的历史性迁徙,业者已经进入代际更替意义上的新一轮创新周期。不同部分并非孤立,而是紧密联结互相催化、协同创新。这就是为什么在人工智能、VR-AR-MR、新材料等20多个智慧科技关键细分领域,黑科技频频涌现的原因。


AI是小智能,AI的智能使命不是AI自己能够完成的,而是协同创新、催化共生的结果(而其结果是智慧而不是智能)。



面对未来,人类心怀希望、兴奋、担心,同时兼有恐惧。越是有网络、智能助力,人类在未来面前越是渺小。走到今天这一步,科技、自然、人三个命题不得不放在一起思考。


切莫鼓吹,只需深究。无论相关主题已经如何热炒,站在认知的角度看,探索未来的过程都只是刚刚开始。无论媒体、业者,还是公众,现在远不是止步的时候,更不是下结论的时候,因为技术驱动的多维变革才刚刚开始。


技术的长期固化也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某一项可以拥有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生命周期的事越来越不太可能发生,新技术对老技术的OTT不仅改变产业格局,也将改变技术本身的格局,乃至重新定义此前的技术研发-共享-应用-交易体系。


这些,就是《黑科技》出现在你面前的动因。



推荐阅读

向时代提问 | 胡延平:来自未来的“暗”示——为什么AI无法独立完成智能使命

胡延平 | 智能语音时代,你还有隐私可言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