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谋:斯蒂格勒论人与技术的纠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不好为师而人师者 Author buhaoweirenshi
大家普遍觉得法国哲学难读。我花一天读完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结合它谈谈阅读法国哲学乃至哲学原著的一些问题。
这本书并不厚,如果不是专门去研究斯蒂格勒,最好在3天之内结束阅读。很多初学者读一个月,也没有读出个所以然。首先这是不对的,漫长的阅读不能让你整体把握著作,其次阅读的困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我谈一点体会。
第一,刚才已经提到了,要整体阅读。与之相反,容易陷入边边角角中,收获就很小。毋庸讳言,法国哲学著作的中文版翻译质量很差,很多东西不能细读,但是大体线索和主旨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很多时候,你读不懂是翻译问题,根本不用纠缠。因此,首先要仔细研究目录,并翻看相关内容,对书的总体逻辑有个概念——可能一开始理解的线索后来发现是错误的。
第二,一定要区分文本中的叙述、议论与原创三种不同的部分。学院派哲学家的说话方式,是要借前人的文本展开的,即“掉书袋”地说话。也就是说,我这么说,是因为前人怎么说,而我觉得有些不对,所以可以这么说。斯蒂格勒说谈技术史,实际上他谈的是别的学者怎么看技术进化的,属于二阶研究。于是,在并不厚的书里,出现勒鲁瓦-古兰、西蒙栋、海德格尔、德里达、胡塞尔、卢梭乃至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问题就来了:这些人东西我不懂啊,我要先读斯蒂格勒议论的人吗?当然不用。你如果去追看海德格尔的书,就发现他也是“掉书袋”的,如此就没有尽头了。斯蒂格勒对他人的议论,你若懂一些就看看,不懂你读了也白读。
第三,如果你读的越多,你就会读的越快。哲学是自愿陷入书堆的学问,你如果对书议论的主题相关语境有更多的理解,读起来就会容易。所以,最难读的是跨学科的书,这与读者被学科思维“框”住很有关系。福柯难读,就是除了数理化,他什么都敢说,连统计学都敢扯几句。
第四,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并非被动的接受。一定要记住,我要读“出”东西,而非被动接受。首先,你的阅读要有个目的,起码是我想知道这本书说了什么,如此你应该读完能告诉别人这本书的内容,最好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我读斯蒂格勒主要考虑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两个问题。其次要抓住核心概念。文本的编织都是从概念、判断到理论的,细节的东西对于概念-判断之“网”都是很容易抖落的。如果你书读完,不知道哪些是核心概念,哪些是核心观点,反倒对某一页译者翻译令你费解记得很清楚,就会非常没有效率。
最后要抓住亮点。陷入文网中的哲学书,绝大部分都是重复别人说过的东西,真正原创的思想不多,这其中有意思、有价值的观点很少。当然,只有你读过很多东西,才知道什么是亮点,否则看什么都很新鲜,都没有听说过。比如,斯蒂格勒这本书讲的技术体系、技术预测、技术学、发明与革新等很多东西在技术哲学的背景下,完全没有新意,如果不是专门研究斯蒂格勒,就不用花时间琢磨了。
《技术与时间》的总主题是技术,我看《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主要讨论的是人与技术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这种关系总而言之是纠缠或共生进化的关系,但他不是这样说的,他是抓住代具-缺陷的关系来说的,并因此得出了技术并非简单工具但也并非海德格尔所谓“座架”的调和观点,但这种调和究竟意味着什么,在《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中并没有展开,理论上应该第二部分应该说,但斯蒂格勒说话神出鬼没,不知道他第二部会写什么。
1.缺陷-代具论。借用一个神话,斯蒂格勒就得出人的本质其实是无本质,这种无本质乃是某种缺陷或偶然性。前面忘了说,法国哲学难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学性太强,阅读的时候要带上一点诗人的气质,强调类比思维的运用。所以,你就不要强究一个神话为什么就能作为人是无的证据的问题了。
这个神话说神给所有动物都安排了某种技能,而忘记给人安排了,所以人就是被遗忘的缺陷了,然后普罗米修斯就盗取技术和火给了人类,以让人类能生存下去。所以,人是离不开技术的,技术是某种类似人的义肢或假牙之类的代具。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的进化,技术代具与人的缺陷是问题的两面,换言之,就是人与技术的协调进化。没有技术就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技术,人是homo faber(制造工具者)。
2.技术先于人。代具论的要点是,不能仅仅把技术当作简单的工具,技术是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过和“座架论”,我感觉宿命论的成分要轻很多,不过人对技术的能动性具体如何,在第一部中也没有展开。在人类中心和技术中心之间,斯蒂格勒选择了后者,即主张人是技术性-代具性的存在,技术性-代具性使得人不得不在世。
人之技术性不同于利爪之于虎豹,因为技术性是外在之物,并非人的器官,斯蒂格勒认为也不是简单的器官的延伸。他认为,技术是介于物质和生命之间的第三类“有机的无机物”,这个词他想说的是技术有自己动力和“生命”。
很多人对斯蒂格勒的“器官”与器官学不解。既然斯蒂格勒把技术当作有机的无机物,把技术器械作为器官来讨论很正常,而这个概念与人的器官相通,包含着代具作为人体的一部分的意味。简而言之,器官学就是技术学。
3.时间问题。由于人依附于技术并与技术并存,则可以说人的本质是技术性的,而这种技术性就是时间性。动物世界没有时间,只存活于当下,而人可以通过技术记忆而可以延展至过去和未来。
斯蒂格勒借用勒鲁瓦的观点,提出作为个体的人存在三种记忆:遗传记忆,后生成记忆和后种系生成记忆。通俗的说,遗传记忆是遗传基因传承的,后生成记忆是后天人生经历获得的,后种系生成记忆是技术(和语言——斯蒂格勒把语言也看成技术)保存下来的。显然,第三种记忆使得人超越个体,而跻身于整个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有时候,斯蒂格勒又将技术记忆称为模版记忆。从记忆角度理解技术,它便是历史的“文码”或“纹迹”——这两个奇怪是术语,不过是说我们要从时间-记忆的角度理解技术。
关于技术时间,斯蒂格勒还提出加速主义的观点,即技术本质上说加速的,这也意味着人-技术进化是加速的。加速的说法肯定不是他先说的,但不知道他是不是第一个用于技术时间的。
4.技术被哲学忽视或贬低。斯蒂格勒一再抱怨,哲学一开始就看不起技术,不思考技术问题,把技术看成无知,而人的本质被视为是认识,因此,技术当然是从属于人的工具。他现在要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因此,技术哲学才是最高的哲学,或“第一哲学”——这样话,《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中好像是没有找到,但意思肯定是这样的。
在斯蒂格勒看来,“技术学”(他所称的技术哲学)——显然,他的技术哲学并不局限于技术,而是要通过技术研究整个哲学基本问题,我称之为philosophyfrom technology——不属于任何已有的学科,而应该单独成为一个门类。有时候,他也把技术学作为机械学的一部分,他使用“机械学”的概念,无非是再次强调放弃把技术视为工具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
5.泛技术的观点。在斯蒂格勒看来,“人的行动即是技术”,这种观点是技术先于人的观点的正常延伸。因此,人的活动无一不是技术,舞蹈、文学、诗歌和政治,都是技术。技术没有与人类行为完全等同,是特别用来指称不是所有人都掌握的特殊技术才能,比如声乐技术。斯蒂格勒认为,艺术是技术的最高形式。不过对此,《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也没有展开,好像第三部中展开了。
在技术先于人的观点之下,科学被视为技术的附庸即技术科学,按照斯蒂格勒的逻辑顺理成章。这实际上是继承海德格尔的观点,不过斯蒂格勒论证的方式不同。包括技术先于人的观点,与海德格尔的座架论也需要仔细区分,容易让人将两者等同。要知道,这是斯蒂格勒的核心创造,如果是沿袭海德格尔的想法,那只剩下用一个爱比米修斯神话来诠释的创新了。两者之间必有不同,不过我没有细究,我并不专门研究斯蒂格勒。
还有一个创新:斯蒂格勒说人不是海德格尔的此在,而是已经在此。说实话,我没有搞清楚这算是什么创新,因为海德格尔的此在也是莫名其妙,卡尔纳普就专文逐字逐句分析海德格尔说的全是不知所谓的废话。
我倒不认为海德格尔和斯蒂格勒说的是废话,但此创新,对于我的关注点来说没有什么价值。我亦认为,没有什么人的本性,包括没有什么技术性、代具性和时间性。为什么人不在时间中呢?我倾向于认为世界是无数种不同场景的重复出现,并非单一场所的连续发展。不光人生灭,世界亦生灭。
苇草智酷简介——
苇草智酷(全称: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由长期从事互联网前沿思想、人文、科技和投资领域的专家所组成一个的思想者社群组织,其前身是已运营 5 年的互联网思想者社区—网络智酷。
苇草智酷秉承“让天下思想者连接起来”、“让思想流动起来”、“让思想直立行走”的主旨和愿景,在泛互联网思想领域中,立足全球视野,感知时代脉搏,聚焦思想前沿。
苇草智酷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