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除了吃腊八粥,我们还能想起些什么?如何过才能有滋有味~

苇草智酷 2022-08-31


今儿是腊八,也是大寒。除了在隆冬时节捧起一碗腊八粥,你是否还能联想到这些问题:寒冷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不同的历法对不同文明时间观的塑造、“普世逻辑”这一概念所引起的争论和思考……


如果你希望了解人类文明中的伟大思想,那就快来加入苇草荟会员,观看苇草对话——腊八之夜,与有知识又有趣的大脑们共议当下、畅想未来。

 



01大寒背后的启示是什么?


腊八恰逢大寒,比较少见。

此时此刻的大寒有什么含义?


住在暖气房里,人们对寒冷的感知其实是被包裹起来的。

新冠疫情也是一场人类的大规模的寒冬。


现在中国的疫情没有那么严重,其实也像是一个人工的空调房,我们通过媒体感受世界其他地方的“寒冷”。

肉身的寒冷被隔绝了,但是转化为了一种抽象的“恐惧”。

 


02历法对我们的时间观有什么影响?

过年的时候,人们只知道初几,不知道几号。

只有进入了春节的文化氛围中,对于农历的记忆才恢复。

中国人的记忆深处有时间的双螺旋结构。


人工结构其实是无法把人类包严实的,现在的人与两千年前的人还是有纽带的。双螺旋结构同时展现了时间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公历是精确可预期的,而农历则不是。


日用而不知,我们有时对时间是无感的。

以前所谓的“自然而然”其实早就被动了手脚。

今天我们被包裹得太严实了之后,就丧失了感知的锐度。

 


03中国人有“逻辑”吗?


今年还是严复逝世一百周年。

除了著名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严复还翻译了《穆勒名学》,讲的是逻辑学。

今天有一大批人喜欢讲道理、侃侃而谈,但在一百多年前,“逻辑”这个词在中国还是很陌生。


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其实是另外一个词在作祟:以理服人,最后是想求共识。


于是我想到一个问题,

逻辑分国别和民族吗?


艺术可以分国别,

但是逻辑不应该是普世的吗?


我在这想引入一段历史。


传教士来中国最先遇到的就是语言和逻辑的问题。于是利玛窦总结了传教的规矩:


1. 入乡随俗(语言和服饰)

2. 先把皇上搞定

3. 尊重中华文化中的敬天、祭祖、尊孔。


《名理探》中把“逻辑”翻译成“落日伽”。但是这本书没有流传开,当时还是音译。260多年后当严复再翻译逻辑学的时候,就大胆地用了“名学”。


名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那么有没有普世的逻辑?

传教士们翻译逻辑学著作的时候就痛苦不已。


章士钊将“逻辑”定名,取音译。

于是就引发了争论,中国到底有没有逻辑?


这是两个问题:

1. 中国有没有西方式的逻辑(演绎法和归纳法)

2. 如果有,中国逻辑和西方逻辑是不是一样?

 


04多元文明下,我们焦虑的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的学者那么纠结于西方有的东西我们之前也有?


今天的人很会引经据典,但教材、讲义、论文的形式其实只有一二百年。

这种趋势样会导致话语被霸占,很多干巴巴的词都是“教授”发明的。


今天的人已经有了严重的文化断裂。

我们总是会自己给自己画个圈,问“源代码在谁手里”?

这个问题老是翻不了篇。


我们忧虑的是这种场景来自何处。

我们总是在引用别人的话,只不过大部分时候都不知道参考文献在哪里。

我认为这种情况非常可怕,因为这是被强注入的。


我们今天的文化交流应该不只是在看得见的地方,

不然容易变成零和博弈,而应在根系上交流。


这样我们就不再会焦虑“为什么他有我没有”的问题。

如果把“首发权”的竞争,变成文化的互相欣赏,就好了。


我们可能要告别过去熟悉的讲道理方式,新的讲道理方式中可能包含着某种不讲道理的意味。

 

希望我们2021年,相约二十四个节气,相约二十四个话题。立春见!


我们在春节前后即将上线一款形式轻松以24节气为切入点的系列课程,叫做《苇草思想夜谈——2021大纪念》。这门课邀请了当代最有思想、最会思考的一批人,带领大家重新认识那些最具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希望能在岁末年初之际献上一份理解复杂社会的思考锦囊。


成为我们的“苇草荟”会员,就可以免费得到这门经过慎重打磨的当代思想课。




苇草智酷简介——


苇草智酷(全称: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由长期从事互联网前沿思想、人文、科技和投资领域的专家所组成一个的思想者社群组织,其前身是已运营 5 年的互联网思想者社区—网络智酷。


苇草智酷秉承“让天下思想者连接起来”、“让思想流动起来”、“让思想直立行走”的主旨和愿景,在泛互联网思想领域中,立足全球视野,感知时代脉搏,聚焦思想前沿。

苇草智酷好文推荐
段永朝:为什么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思想?需要什么样的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