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伟 | 高速发展的科技对未来人类社会结构的影响机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机与认知实验室 Author 刘伟 金潇阳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其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网络是由许多节点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节点通常是指个人或组织,社会网络代表各种社会关系,经由这些社会关系,把从偶然相识的泛泛之交到紧密结合的家庭关系的各种人或组织串连起来。社会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生意伙伴关系、种族信仰关系等。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新时代的人-机-环境系统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促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智能社会。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未来趋势可以判断,这种影响具有战略性和主导性。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要素的智能社会,将会是继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之后的第五种社会形态。智能社会的形成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工智能是智能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区块链技术具有基于多方公式、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等特征,能够助力构建数字经济信任基础设计,形成产业链多方之间的分布式可信协作网络,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围绕数据要素的可信流通,区块链开始步入以“信任链”“协作链”为导向的新发展阶段。区块链技术可以在低成本构建数据全流程信任通道的基础上,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度服务跨主体、跨领域的可信协作网络建设。
二、人机关系,万物互联发展及其关键问题分析
一是,在网络层面,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5G独立组网(SA),覆盖全国所有的地级以上城市。截至2021年6月,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数量超过96.1万个,占全球5G基站数量的70%。5GSA网络已经覆盖全国342个城市。与此同时,5G网络的服务能力变强,建立了多频立体的供给能力,将逐渐实现由广覆盖向室内深覆盖演进。针对不同场景,还可以提供差异化的网络个性化配置,大幅提高效率。
二是,在用户层面,我国5G手机用户进入快速发展期,5G手机用户突破3亿。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我国手机终端连接数量达到3.65亿户,占全球5G用户的73%,且大部分用户不再主动关闭5G网络(在5G网络建设初期,5G手机用户开通5G网络后手机更容易耗电和发热,大量用户因此会选择主动关闭5G网络)。
三是,在应用层面,个人与行业应用成果初见成效,5G个人应用涌现超高清和沉浸式等新型多媒体内容;5G行业应用由试点向商用推进;应用云化,业务形态由“重”变“轻”;应用无人化,从局域场景向广域场景拓展。
四是,在产业层面,5G终端产品丰富,截至2020年12月,全球厂商总共发布了519款5G终端产品,包括智能手机,行业路由器,5G固定接入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 CPE )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头盔、眼镜、车载终端等;国产芯片在设计和制造这重要的两环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且开始具备芯片设计环节的自主能力;国产终端厂商从硬件、系统到生态开始全面演进,从单一的产品设计生产转为“1+N”的生态链。我国的终端产业在5G时代展现出从硬件、系统到生态的全面演进。
从5G到6G,增加了连接、感知和智能化运维,以网络公有化为主向“公有化+私有化”转变;网络安全由以加密为基础的安全机制逐步向技术驱动的可信体系转化;网络算法中融入了对数据的分析和智能化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强调计算基础设施和网络设施的共同建设;信号覆盖的范围乃至行业进一步扩大。
6G强调的感知和智能化,也就是人机环境之间交互的能力,迄今人机交互的主要方式还是人去主动适应机器,去学习操作鼠标键盘、触摸屏,去适应机器的指令操作。而在下一代人机交互网络中,希望实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体验,人机交互的方式将转变为机器智能主动适应人,理解人的自然语言、手势和眼神。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新一代通信网络的支持,用高速、稳定的网络架起一座人机和虚实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 。
智能不是人脑(或类脑)的产物,也不是人自身的产物,而是人、物、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事实上,真实的智能同样也蕴含着人、物、环境三种成分,在信息社会下,这个“物”其实就是“机”,所以我们身处人-机-环境系统之中。希望让人工智能在现有的数学体系和软硬件的设计基础上拥有超越人类智能的能力几乎不可能,但将限定条件转换为人机一体化或是人机环境系统中就充满了可能性。人工智能是基于逻辑的,智能则不一定基于逻辑的,其中还混杂了许多情感和非理性要素。智能是一个非常辽阔的空间,它可以随时打开异质的集合,把客观的逻辑与主观的超逻辑结合起来。
(二)机器信任
新兴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加速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在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也为企业的IT架构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零信任安全理念及架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够有效应对安全痛点,打破了网络位置和信任间的默认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源被可信访问。信任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狭义的网络中,在社会网络中乃至社会治理中也有其可以预见的作用,而区块链被视为解决数字信任问题的有力工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社会治理,区块链大有可为。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心,区块链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将有力推动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法制化水平。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合适的地方应用技术才能最大化发挥其作用,而不该“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人难以理解自动化机器已经成为限制人机协同控制安全实施及效能发挥的一个瓶颈, 如何解决该问题从而将人的认知能力与自动化机器的计算能力紧密结合来实现更加安全有效的人机协同控制成为目前自动化机器开发和部署的难点。既然人对自动化的理解与自动化的实际能力之间总是存在差距,人缺乏客观评估自动化能力的缺陷只能用信任来弥补,信任是发展有效关系的关键因素, 信任在人类合作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三)复杂网络
人-机-环境交互系统往往由具有意志、目的和学习能力的人的活动组成,涉及许多变量和复杂的关系,贯穿于人的主观因素和意识目的之中,因此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具有拥有属性的个性、人为性、异质性、不确定性、价值与事实的统一性、主客体的相关性。
在一个充满变量的人机环境互动系统中,存在的逻辑不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必然性和确定性,而是与各种可能性互动的同步性,是一种对游戏的“形态”的“获得”和“忘记”,一切都在改变能力。这种思维和能力可能更适合于人类各种复杂的艺术过程。这正是人工智能所缺乏的。
2021年5月28日,习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混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人机智能是人-机-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型智能系统,其与人的智慧、人工智能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三、从人机混合智能的角度看待新时代人、机、环境关系
万物互联的世界可以等同为一个人-机-环境系统,而机器如何摆脱单纯的工具,融入整个体系之中,人机混合智能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计算也包括算计,一般而言,人工(机器)智能擅长客观事实(真理性)计算,人类智能优于主观价值(道理性)算计。当计算大于算计时,可以侧重人工智能;当算计大于计算时,应该偏向人类智能;当计算等于算计时,最好使用人机智能。
(一)人机混合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种返回修改模式。也就是说,一组代码解决一个问题,以前是代码执行,问题尚未处理好程序就结束。人工智能是代码执行,问题没处理好,代码自动返回修改数据代码再执行。反复修改,也就是反复学习,这就是人工智能。当然,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己修改不足的模型,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的具体功能,比如人类的部分计算、逻辑推理能力,但它对人类“非家族相似性”的类比、决策能力还是无能为力。所以,人工智能中的“人”并不是真的“人”。
人工智能有限的理性逻辑和困难的跨域能力是其致命的缺陷。人工智能无法理解相等关系,尤其是不同事实中的价值相等关系;人工智能也无法理解包含关系,尤其是不同事实中的价值包含关系(小可以大于大,有可以生出无)。人可以用不正规、不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实现正规、正确的目的,还可以用正规、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实现不正规、正确的意图。另外,人可以用普通的方法处理复杂的问题,还可以(故意)用复杂的方法解答简单的问题。
人机混合智能理论集中描述了一种由人、机器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型智能,它是一种结合了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的新一代智能科学系统。人机交互主要研究颈部以下的生理和心理人体工程学,而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颈部以上的大脑和计算机的结合。
人机混合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人类通过后天完善的认知能力对外界环境进行分析感知,其认知过程可分为记忆层意图层、决策层、感知与行为层,形成意向性的思维;机器通过探测数据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分析,其认知过程分为目标层知识库、任务规划层、感知与执行层,形成形式化的思维。相同的体系结构指明人类与机器可以在相同的层次之间进行混合,并且在不同的层次之间也可以产生因果关系。图1为人机混合的示意图。
(二)计算-算计模型
2.认知模型
3.意识图灵机
4.算计
算计也即盘算,筹划谋算;对事情的经过或结果进行仔细而从容的反复思考;考虑。它的近义词包括权衡、谋略、谋划、打算、计划、筹划、企图、准备、预备、筹算。
认知是人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知识图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各要素之间的理解进而尝试表示的一种形式,在目前的人工智能应用中已有良好的表现。在简单问答数据集上的问答能力已经可以和人类相媲美,但对于复杂的问题依然无能为力。这是因为复杂问题需要多跳的表征和推理。在算计中,与计算上仅仅依靠硬件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输入、表示过程不同,算计需要基于目标驱动和价值驱动对数据进行动态表征。
5.计算-算计模型
态势感知层内包含环境信息。环境包括自然时空与社会时空内的环境,一切问题的源头来自自然与社会,也可以说人类知识的来源也是如此,此环境包含了确定与不确定的成分。除此之外,态势感知层还负责态势信息的收集与感知处理。数学领域的微积分类似于这一过程,通过将已知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接近问题答案。
认知决策层类似于对态势感知信息的深加工,其不仅仅取决于人的传统意义上的认知,同时也需要机器推理的能力。人类的推理基于直觉、逻辑、关联等认知能力。算计的思想包含于其中。20世纪80年代,专家系统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风靡一时,机器可以进行简单的问答,但是问答内容局限性较强。
目标行为层主要体现在人机混合决策。当出现更高水平的智能体时,人类永远处于决策的最高层,这是在许多领域达成的共识(在目标追求低人力成本条件下例外)。意义建构对真实世界中的生存至关重要,很多研究表明,人类努力建构这个世界中的对象、事件和态势的意义。人类较擅长迹象解读,对人类而言,建构是一种心理活动。为了使得机器有效与人类合作,机器与人类的反应与决策应当将相同对象、事件或态势解读为相同的迹象,或者获得相同的意义。机器的辅助决策在必要时刻同样需要提供更完整的意义建构,达到人机混合决策的目标。
总 结
社会网络结构被前沿的科技重新定义,新的网络结构逐步走向人-机-物三元融合,成为真正的人-机-环境系统。机器在网络节点中不只负责透传信息,还将会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计算,未来智能网络,博弈态势高度复杂、瞬息万变,多种信息交汇形成海量数据,仅凭人脑难以快速、准确处理。只有人机融合的运行方式,基于弹性数据库、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群,系统(人+机+环境)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任务情境,完成调度控制任务。
随着无人网络系统自主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集群功能的增强,自主决策逐步显现。一旦调度系统实现不同功能的智能化,感知、理解、预测的时间将会大大压缩,效率明显提高。
本文选自《直面人类未来——2021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解读》
苇草智酷简介——
苇草智酷(全称: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思想者社群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对话、培训、丛书编撰、论坛合作、专题咨询、音视频内容生产、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每年一度的互联网思想者大会,苇草智酷致力于广泛联系和连接科技前沿、应用实践、艺术人文等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个人,促成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造诣的同道成为智酷社区的成员,共同交流思想,启迪智慧,重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