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段永朝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编者按:斯蒂格勒之死,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他研究的问题——可称之为“技-艺-思之纽结”。斯蒂格勒亦是一位策展人、文艺评论人、新媒体研究者和计算机图像设计专家,力主用技术来解决艺术遭遇的“危机”。智能高科技、数码化的时代,可能也是系统愚蠢化的时代。我们面临哪些挑战?我们有没可能成为最后一代人类艺术家?人作为艺术的创造性主体会不会消失?在智能革命时代,技术如何解决“艺术危机”?
2022年10月23日,苇草智酷“前沿科技思想漫谈”系列讲座第四期(智酷总285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永谋做主题分享。哲学家夏可君、策展人陈娱、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三位老师参与点评。
延伸阅读:
刘永谋 | 当代艺术危机:新科技浪潮中,艺术可好?
夏可君 | 技术给艺术的冲击和挑战是什么?
陈娱 | 面对技术的思潮,通过艺术与人文思考引导科技向善
感谢刘永谋老师,夏可君老师和陈娱老师的分享与点评。对艺术的话题坦率地讲,我只能说是“打酱油的”,所以提供一点“打酱油”水平的思考。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艺术和技术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微妙关系。今天是10月23号,1023就很有趣,是一个网络流行语I love you的意思。明天1024正好又是程序员节,有些国家已经把1024就作为程序员的节日。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遇到技术,还多少带有一点点艺术的味道。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特别像可君老师提到古希腊神话中的寓意,让我想起一本法国思想家皮埃尔·阿多写的《伊西斯的面纱》,谈西方自然观念的变迁史,这本书主要分析了技术和机器这些术语、观念,从欧洲远古时期到近现代,这个词语的内涵是怎么变化,又是怎样塑造人们的观念?其中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叫做自然爱隐藏。技术的功能和作用长期以来围绕揭开自然面纱的使命来进行。在揭开自然面纱的过程中,技术似乎越来越显得急不可耐。因为,自然爱隐藏有各种各样隐藏自己真实身份、真实用意、真实面目的方式。人在跟自然捉迷藏的过程中,总是求之不得。所以,技术在欧洲早期观念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寓意就是采用某种办法,甚至不惜采用某种粗暴的、野蛮的办法来逼迫拟人化的大自然,吐露它的秘密。比如,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讲过一句话“如果自然不开口,就用吊打的方式,逼迫它开口。”大家想一想吊打的方式这不是很形象吗?其实看一看炼金术士的实验室就知道“吊打”是什么意思。各种各样的矿物、植物、动物,这种灼烧、研磨、混合、蒸馏、发酵……这就是吊打自然的方式,就要用某种欺骗的方式,粗暴的方式逼迫大自然吐露它的秘密。什么是大自然的秘密?今天在教科书上接受的教育叫自然规律。要想发现自然规律,不是你等在家里坐在沙发上沉思,就可以得到;是需要跟自然进行一番角力,甚至是搏杀。这种状况就是皮埃尔·阿多教授笔下的自然,或者说技术它的本来面目。艺术这个词的词根原意就是“人造物”。关于人工物的含义,它本来也是人工的artificial这个词的一个共同的词根,我们今天说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egent这个词汇,artificial(人工的、人造的)这个词义大家都很清楚,但其实art(艺术)和artificial(人工的)它本来也带有欺骗的意思。我想说的意思是什么呢?是不是可以理解艺术也好,技术也好,它有一个共性的母题,就是采用某种方式逼迫、欺骗、引诱大自然展现它真实的面目。当然千百年的演变,今天艺术已经变成了一个行当(行当就是专门化、职业化,或者叫一个行当它就远离了日常生活),这个行当在今天看来是面临极大的威胁,威胁就在于像永谋老师讲到的门槛是急剧降低,几乎消失,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添两笔。这是第一。第二,标尺。我们衡量艺术品的标尺也在急剧丧失,也就是说艺术品的存在已经不再是哪一个权威的拍卖所或者哪一个机构来认定。第三,艺术根基在塌陷。这个根基就是我们说的在“欺骗”层次上,很不幸地跟工程、跟技术在底层连通了。那么,今天当代艺术的现状,它的底层、根部不幸塌陷。塌陷是什么意思?不幸成为技术的附庸。500年前都是以“欺骗”起家,今天不幸,骗不过技术。技术的分辨率更高,技术迭代的速度更快,技术远远超过了艺术的表现力。过去的艺术毕竟是以人为尺度的,或者以人的感知分辨能力为尺度的。虽然在艺术发展史上经过了多次危机,比如从矿石原料到化工原料,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再比如印刷术、照相术对绘画艺术的冲击;电影对舞台艺术的冲击;电视剧对电影的冲击、各种各样的合成技术对音乐、作曲的冲击等等。所以,今天根基的塌陷就意味着艺术所熟练使用的传统艺术加工工具,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技术的沾染。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和其他的人造物之间的差异就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换句话说,独特的属于艺术家或者艺术这个群体留给他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艺术跟高科技时代的几个大背景密切相关,或者说艺术的命运跟技术的命运史无前例地连接在一起。当然技术也不可能说它一点问题也没有,谈论技术危机、艺术危机,也不得不看到技术本身就有危机,比方说不确定性的问题、威权的问题、意义的问题……。我在十年前把它讲作“三个丧失”,第一个叫做确定性的丧失;第二个威权的丧失,就是今天互联网都喊的口号去中心化;第三个是意义的丧失。意义恐怕是最根本的一个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由得想起科学哲学家保罗·费耶阿本德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倡导的“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已经看到各种门派领域里呈现蓬勃式的管涌状态,已经没有哪一个东西可以一统江湖,无奈地承认什么都行,怎么都可以,也就是多元化已经修成正果。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艺术的危机,我个人觉得恐怕潜藏的还不仅仅是刚才谈到的,或者几位老师大家共同认识到的危机,我认为更大的危机,叫“海燕综合症”(网络术语)。什么是海燕综合征?就是那一句著名的话,海燕在呼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由于我们前面学者们探讨了N多年,经过了N多时代艺术危机的冲击,今天当下艺术最严重的匮乏是表达能力。所有的艺术家都对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示不满,这种不满不是古典艺术家的那种对完美的追求,而是在于他真的感到了不满,颜色是拙劣的,色彩是拙劣的,景观是拙劣的……艺术家感到了无所不在的厌恶和厌倦。每一种艺术的困惑背后都有一种根本性的丧失,我称之为言语功能和思考功能丧失。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艺术评论者或者艺术批评者们会给他标签化为虚无主义、颓废主义,林林总总的“主义”在过去100年来跟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样多。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艺术真正危机在于它丧失了生命的活力,或者说难以找到生命的源泉。通过艺术来拨动心弦的可能性已经是越来越濒临灭绝,或者我们今天现代艺术借助于技术的加持,有极强受众的“触达”能力,但是他已经不再有“触动”的能力。像我们今天的人都频频处于刷屏的状态,人的空间已经被权力之网、财富之网、欲望之网、资讯之网等等的严重挤压,很难再有能力生产一种新的希望,为希望提供人们能感受得到的温度、支撑和感动。在技术的作用之下,人在进一步地“硬化”(人在变硬,在变得麻木),所以我觉得这恰恰是艺术最大的危机。当然,最后我想说令人肃然起敬的也恰恰是艺术家和艺术圈里面,他们是自身意识到自身危机的这种方式,在四处呼号,空谷悲鸣。现在很难看到哪一个行业在唱衰自己,我觉得唯有可敬的艺术家们在坚决地对自己的行当说不,这是我们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所以,我想最后借用245年前帕特里克·亨利在美国《独立宣言》的一个主张,叫“不自由,毋宁死”。好,我就说这么多。谢谢。苇草智酷简介——
苇草智酷(全称: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思想者社群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对话、培训、丛书编撰、论坛合作、专题咨询、音视频内容生产、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每年一度的互联网思想者大会,苇草智酷致力于广泛联系和连接科技前沿、应用实践、艺术人文等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个人,促成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造诣的同道成为智酷社区的成员,共同交流思想,启迪智慧,重塑认知。
陈娱 | 面对技术的思潮,通过艺术与人文思考引导科技向善
极简西方艺术史(完整版)
朱青生 | 艺术史:作为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