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日文化的差异:“因怒而奴”与“因侍而士”

糖樱拙见 糖樱思维 2021-07-07


阅读、思考、分享、传播



中日文化的差异

“因怒而奴” & “因侍而仕”


编辑:糖樱拙见


话说,喜欢看韩剧或日剧的朋友们,或许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日本人与韩国人之间具有某些类似之处,其行为及情感方式,既很礼仪、内敛和隐忍,同时又很直率、强硬和刚烈。如《菊与刀》所说,这是一对矛盾体。

提起日本人,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武士道。然而,我们对日本武士道的观感,由于中日战争的原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残暴及嗜杀;而对武士道中的忠诚与担当,则多少有些无视。

近日,小编观看《四十七浪人》、《忠犬八公的故事》等日本电影,再次感受日本文化对忠诚品质的推崇与打造。同时,思考中日文化之间有什么区别,导致这种区别的原因又是什么,因而有了本文。

有人说中日之间,一衣带水、同文同种,在文化上具有相似性。然而,这种说法是十分肤浅和相当靠不住的。从地缘环境看,中国是大陆文化,日本是岛屿文化从政治结构看,中国是皇权文化,日本是封建文化。

其实,人类的各个文明之间,在其历史的源头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即都带有封建主义的特征。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察结论十分精准,具有普适性。在中日文化之间,同样适用这个规律。

所谓封建主义,就是实行封土建国,封建领主及臣民身分永远世袭,臣民对其领主效忠;同时,封建领国之间经常会发生战争杀戮,因而各封建领主均豢养了一大批擅于杀伐征战的武士。这些武士,在中国称为门客,如荆轲;在日本称为侍者,即武士。

日本传统社会,更近接于封建社会,与欧洲封建社会相似。这种社会结构,是日本能取得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条件。日本在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迅速将武士阶层对封建领主的忠诚,转化为对天皇及国家的忠诚。同时,武士阶层的存在,也是日本能顺利实现国家转型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中国,秦始皇终结了春秋战国时代,过早地结束了封建社会。自此,开启了中国长达两千之久的皇权社会。由于受马克思对欧洲社会历史五阶段观察结论的影响,我们习惯于将自秦始皇以降至民国以前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其实,这是对中国社会的误解,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封建社会概念的误读

皇权社会的管理模式,是皇帝外派地方官员管理放牧天下百姓,同时百姓可监督地方官员。

在社会生活中,皇帝离人们太遥远,不可能成为忠诚的对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高皇帝远”;而地方各级官员,则是人们监督的对象,也不能为忠诚的对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肉食者鄙”。如此,忠诚不再是我们文化所崇尚和打造的人格品质。

在我们从封建社会转化为皇权社会的过程中,有两句最具标志性的豪言壮语:一是刘邦所言“大丈夫当如此也";二是项羽所言“彼可取而代之也”这是两句话十分经典,充分能体现了我们中国古人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一是对皇权的态度——蔑视皇权;二是对权力的态度——崇拜权力

原先,人们在封建社会结构模式下,人人身份固定,人们忠诚于主人,而不是服从于权力,因而人们由侍而士。后来,人们在皇权社会结构模式下,人人可为皇帝,人们服从于权力,而不是忠诚于皇帝,因而人们因怒而奴。

比较中日传统社会结构及文化特征,我们会发现,用生物群落的特征来说明两种文化的差别较为形象:第一,中国传统社会更像猴山群落,需要不断更替猴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历史周期律”;第二,日本传统社会更像蜂巢群落,需要永远供奉蜂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万世一系”



阅读、思考、分享、传播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