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自我打扮和包装

糖樱拙见 糖樱思维 2021-07-07

阅读、思考、分享、传播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
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自我打扮和包装
编辑:梦如雨

我在公众号上,推送过几篇批判人们将玄学巫术等标识为传统文化的文章。因而有网友发来短信,推荐我去看一部反映传统文化的电影《刮痧》。昨天是旧年上班最后一天,晚上回到家开启了假期模式,找来这部片子的资源将其看完。以下为观影感,也是对这位网友的回复。

该片以中医刮痧疗法在美国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华人家庭在美国,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官司困境,最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困境最终得以解脱的故事。

这是一部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司法制度的现实情况。然而,这部片子在我,不仅看到了导演看到或者反映的那些东西,而且还看到一些导演没有看到或者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在这部片子中,导演存在一种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即其认为文化具有神秘性、纯洁性、神圣性、固有性等特征。然而,文化并没有如此神秘、纯洁和神圣,也非亘古不变。文化在实质上,是人们忽悠出来的东西。

在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一些现在看来富有特征性的符号及元素,或许并非为该文化的固有特征属性,而是该文化在与其他文化,尤其是在与对手文化的冲突与较量中,进行有意选择、包装和强化而形成。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属性,而人又是生物的一种。因而可以说,文化是生物属性的高级演化形式,因此文化规律也可还原为生物规律。因而,以下要用一个生物现象,来说明文化的演变规律。

很多种鱼类,如如鳗鱼、蝴蝶鱼、剑尾鱼等,都存在一种称为“性逆转”的生物现象。这种鱼的雌性可以转化为雄性,但是需要一个条件,即鱼群中缺少雄鱼或者雄鱼的数量低到一定比例时,其他个别或部分雌鱼才可能转化为雄鱼。

这个现象说明一个规律:生物的某些特性,是由环境中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的情况所决定。

而文化的演变,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某种文化的特异性,是在与其对手文化的竞争较量中形成;这种文化的特异性,是为寻求与对手文化的差异性所致。可见,文化的特异是因文化的对抗性所决定,而非因文化的固有性所决定。

如此,就不难理解,伊斯兰教文明在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较量过程中,越来越走向封闭性和原教旨主义。其实,所有的东方文明,在近现代化的历程中,都存在这样的倾向。

由于现代文明,即科学文明,诞生于西方。因而,所有的东方文明,在近现代化的历程中,都会选择强化自己的特征性,从而与西方文明相对立和抗衡。这种选择,是东方文明的生存智慧,无可厚非、值得肯定。

然而,在东方文明选择什么样的东西,来作为自己的特征性文化内容的问题上,则存在着智慧与愚昧的区分。

我们的近邻日本,他们在对待传统文化,在内容上,选择了形式主义、礼仪细节等,作为其特征文化来进行强调和强化;而在方法论上,则选择西化,实际上是科学化。在这种国策理念的影响下,日本人曾自我追求为“黄皮白心”的“香蕉人”,即“脱亚入欧”国策。

而我们则相反,在器物工具层面上,选择转向西化,即科学化;但是,在方法论问题上,则较大程度地保留了玄学巫术的内容与特征,这就是张之洞所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实,那些现在被我们强化为文化特征的玄学与巫术,如中医及风水等,即使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并非主流与正道,然而到了近现代,反而被抬升到国家科学的层面,被人为的贴上了中国特征文化的标签。

如此,面对西方文明,我人产拱手相让,把科学技术那些的华丽外衣,错误地穿到了西方文化的身上,而我们自己则义无反顾地披上了玄学巫术的破旧外衣,走向自我矮化的道路。

当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实际上就是一个刚放下玄学巫术行头、才用上科学技术方法论的东方民族,对继续使用玄学巫术方法论的另一个东方民族所实施的碾辄打击。

最后,还是回到电影《刮痧》上来。该片的导演,把中医、刮痧、偏方等标注为中国文化的特征符号。对导演的这种标注行为,可作如下解读:一方面,这种标注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大量存在,对此本片导演只是如实地加以记录与反映;另一方面,导演本人已被这种标注的大众行为所裹胁或洗脑,以为这种文化标注行为是对文化的固有性与传承性的客观反映。

我们应当明白一个的道理:一个以玄学巫术为思维方法论的民族,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大民族的。对于这个道理,我们的近邻小日本,已用战争的方式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检证过两次了,还有其他一众帝国主义列强也检证过多次。


相关文章

文化冰山理论:拒绝用玄学巫术标识中华文明

遭遇危机:拥抱科学,与狼共舞

崛起之路:运用文化工具,造就强势文明

卢沟桥上的狮子,是外来符号,还是本土元素?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