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一棵树 | 谷雨 《中国 园林之母》

黑鹳 成都自然观察记
2024-09-04

谷雨节气确实雨水多了许多,五一期间落雨落到谷雨最后一天。观察树的时间零零散散,期间读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威尔逊写的《中国 园林之母》。


刚开始的章节讲山岳水系等,读起来似乎学术气太浓,我差点弃坑,后来挑了感兴趣的第十章《成都平原—中国西部的花园》和第十八章《圣山峨眉—寺庙与植物》、第二十五章《园林和造园—中国人喜爱的栽培花卉》读,逐渐就被吸引了。威尔逊不光是记录植物,还有地理民俗等,阅读此书,读者可以一窥20世纪初的中国,了解一百年前祖辈们生活的环境、习俗、日常。威尔逊作为一个当时中国的亲历者,但又是以一位外国来华的植物猎人身份去观察,他的记叙角度和同时代的中国作家必然不同,内容也很值得读者去思考。


本书的翻译者是华南植物园的胡启明老师,感谢老师的翻译,书中的文字并没有让我感觉是在读一个外国人的书,而更像是一位博物学家用中文记叙的。


这本书可以研读的内容很广泛,我还需要更多时间深入,下面仅摘录书中关于我所观察的十几种树木的记叙,大家也可以一窥这些树木在百年前的中国是如何生长、利用的。

(我读的左边早期的版本)


1.马褂木

2.银杏

3.桂花

4.蜡梅

5.悬铃木

6.玉兰

7.柳树

8.鸡爪槭

9.乌桕

10.香樟

11.水杉

12.朴树

13.构树

14.栾树

15.泡桐树


​以下绿色字体为摘录书中的内容,其他字体为节气的一棵树观察。


1.马褂木


第五章《湖北西北部的一次寻花之旅》:香龙山近山顶处由寒武纪-奥陶纪石灰岩构成。鹅掌楸在林间常见…


第六章《森林和巉崖—穿越湖北-四川边境》:在海拔4500英尺处,我们到达了森林边缘…在开阔处,我见到一株盛花的中国鹅掌楸,高70英尺,干围5英尺。


中国原生是有鹅掌楸的,另外一种北美鹅掌楸在《植物猎人的世界收藏》(英 Ambra Edwards著)一书中有记叙,“在北美,作为珍贵木材的北美鹅掌楸是切罗基族人建造独木舟的材料,被植物猎人Tradescant家引入英国后,成为了受欢迎的观赏性植物。北美鹅掌楸原产于北美东部,从北部的安大略到南部的墨西哥湾都有其踪迹,尽管化石记录显示,在上一个冰河时期之前,它也曾生长于欧洲。在它的美洲栖息地,其株高可以长到欧洲的2倍,有时高达60米。许多早期的植株因为种植在温室里而生长较差,但到了18世纪初,北美鹅掌楸在伦敦周围变得相对常见。1688年,英格兰富勒姆的鹅掌楸开出了第一朵花。”

2.银杏

第二章《湖北西部—地貌与地质》:只要有可能,寺庙旁都种植有少数树木,最常见的是毛柞木、冬青、皂荚、柏树、银杏和松树,为整个景观增色不少。


第五章《湖北西北部的一次寻花之旅》:离牛坪不远,我们路过一株漂亮的银杏树,枝上有奇异的根状凸起。


第二十三章《野生和栽培的水果》:银杏树的果实称为“白果”,炒熟后是一种被推崇的美味食品。同莲的种子“莲子”,落花生的果实有相同的价值。


第二十五章《园林和造园——中国人喜爱的栽培花卉》:在中国每一小点能利用的土地都为农业占用,如果没有佛教和道教及时的介入,大量的树木种类必定很久以前已绝灭。银杏树的存在是这种善意保护的最好的例子。在中国南北各地和日本的部分地区,这种极其美丽的乔木总是和寺庙圣祠。宫殿及富人的庭院结合在一起,但没有一个地方真正是野生的,它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地址资料证明他是一个古老科的最后幸存者。银杏科在古生代二叠纪非常繁盛,甚至可追溯到更原始的岩层。在中生代,银杏属是北温带木本植物区系中的重要成分,与现存种几乎完全一致的化石不仅出现于中国和北美,格陵兰也有发现。


​谷雨最后一天去逛成都世园会,又见曾孝濂老师的植物绘画,最新的三幅专为世园会设计的《珙桐》、《银杏》、《芙蓉》。分享一张银杏的。


3.桂花

第十九章《穿越老林—从嘉定经瓦屋山至马烈》:…寺院内种植了很多桂花树,现正盛开,空气中充满了芳香…


第二十五章《园林和造园——中国人喜爱的栽培花卉》中提到桂花


​桂花是传统园林植物之一,在世园会上看到好几种造型的桂花树,园艺家们是怎么把它们凹成如此的?!

4.蜡梅


第四章《宜昌的植物》:枇杷和蜡梅是两种常见于崖壁和峡谷的植物,二者都在圣诞节时开花,与不少种类一样,过去被错误地认为原产于日本。


第二十五章《园林和造园——中国人喜爱的栽培花卉》中提到了蜡梅“受到喜爱”


5.悬铃木


​第二十一章《中国西部之植物—全球最丰富之温带植物区系简介》:毫无疑问,中国植物是全球温带植物区系中最丰富者。许多不同科、属的树木在中国发现的种类超过产于温带其他地区种数的总和。每个产于北半球温带重要的阔叶树的属,除悬铃木属和洋槐属外,中国全有。


悬铃木属在中国是没有原生种的,那本身来源是哪个大陆呢?《植物猎人的世界收藏》一书中提到一球悬铃木是Tradescant家从北美引种的。世园会里依然种植了悬铃木作为行道树之一,挂的牌子是“法国梧桐”。

6.玉兰


​第六章《森林与巉崖—穿越湖北-四川边境》:农舍散布在田野间。到处可听到野鸡、斑鸠和杜鹃的鸣叫声。路边有不少漂亮的板栗树和玉兰树


​威尔逊记叙的玉兰在人居附近,正如同今日的情况,那么,当时或者历史上,玉兰在中国的分布和种植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植物志记载“产地分布:产于江西(庐山)、浙江(天目山)、湖南(衡山)、贵州。生于海拔 500-1 000米的林中。”

​​


7.柳树

第五章《湖北西北部的一次寻花之旅》:川鄂柳(Salix fargesii),一种很矮的柳树,具有大而墨绿色的叶子。


第十一章《四川西北部—翻山越岭到松潘》:柳属植物有数种,极常见,某些柳树和椴树一样,当地农民用其树皮编织草鞋。


第十五章《穿越汉藏边境—灌县至诺米章谷:巴朗山的植物》:一天中最常见的灌木可能当数大叶柳,到处都有,且近水边特多。这种特别的柳树叶长可达8英寸,宽5英寸,柔荑花序长达1英尺或更长,株高5~20英尺,长成松散的灌丛。除非开花或有果实,即使走到面前也不会把它看成是柳树(1903年我首次发现这种植物,1908年成功将活植物引入栽培)。牛头山有很多种柳树,从匍匐的灌木到小乔木,这座山上的柳树种类确实特别丰富(后来我从这一地点引种12种之多)


第二十九章《茶叶与制茶植物—供应西藏市场的制茶业》:垂柳的叶子偶尔也用以代茶,在岷江上游河谷还用柳木碎片代茶。我饮过上述各种“茶”,但当数柳木碎片沏出的“茶”最差,味淡而令人作呕。

此外,书中还记录过秋华柳,甚至在“海拔13700英尺(约4175米)的万尖峰的一间简陋的小客栈…客栈下面不远开始出现数丛小叶的柳树…”


植物志 大叶柳​

8.鸡爪槭

​本书并没有提到鸡爪槭,但多处介绍了槭树,明确写出种名的包括:金钱槭、血皮槭、青榨槭、小花色木槭(A.pictum var. parviflorum)等


第五章《湖北西北部的一次寻花之旅》:一株血皮槭大树,树皮栗红色,像桦树皮一样剥落,是所有种类中最宝贵的。


第六章《森林和巉崖—穿越湖北-四川边境》:有一株漂亮的血皮槭高60英尺,干围7英尺,具有纸质、肉桂红色的树皮,很奇特,是今日行程中的特色。很可惜,其生长位置难以拍照。沿途山毛榉、香槐和金钱槭都是常见的乔木种类。


第十六章《穿越汉藏边境—诺米章谷至打箭炉,大炮山的森林》:“…槭树属的青榨槭、小花色木槭比我在其它地方所见到的长得更高大…”


第十八章《圣山峨眉—寺庙与植物》:其中青榨槭树皮有白色条纹,特别显著…至少有5种槭树,每种都有许多长得很漂亮的植株。


​这些是公园拍的。逛成都世园会,我发现不少园林造景都用到了鸡爪槭。

9.乌桕

​第四章《宜昌的植物》:宜昌树木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其种类之丰富却令人吃惊。…到了秋季,乌桕满树红叶,非常显眼。


第二十七章《重要野生和栽培的经济树种及其产品》:大戟科中,中国另一出产有商业价值“植物油脂”的树种是乌桕(Sapium sebiferum),生长于中国所有温暖地区,而且其叶秋季变红,非常美丽。此树有数种地方名。在南方称为“桕子树”,在中部为“木子树”,在西部为“川子树”。乌桕是一种寿命长的树种,成年树高40~50英尺,干围5~6英尺。在湖北这一产业受到重视。为了便于采种,大枝条被截顶砍下。果有3室,扁卵圆形,直径约15毫米,成熟时暗棕色,外观木质。采种时用手摘或用竹竿敲打。收集到的果实放在阳光下晾晒后裂开,种子脱出,每果有3粒椭圆形的种子,外面包有一层白色物质。这层白色物质为油脂。将种子放在竹筛上,下加蒸汽,并不断搓动,竹筛网孔的大小以黑色的种子不漏下为准。收集溶解的油脂倒入模具使成饼状,商品名为皮油(Pi-yu)。除去表层油脂的种子研碎成粉榨油,榨油的过程与榨桐籽油相同。种子中榨出的油商品名为青油(Ting-yu)。但时常不将油和脂二者分开,种子连同外面的白色油脂一起粉碎,蒸后压榨,所得混合产物称为毛油(Mou-yu),出油率约为种子重的30%。在中国这种油主要都用于制蜡烛。纯皮油的熔点比青油和混合的毛油高。中国所有的蜡烛外表都加了一层白蜡虫的白蜡,但用皮油所制者只需加极薄的白蜡即可(约1:160)。乌桕树三种油脂产品都批量出口欧洲,用于制造肥皂,是某些特殊类型产品的主要成分。中国植物油脂是不断增长的重要贸易项目。1910年从汉口出口约178204担,价值白银1878 418两。


​世园会的造景中乌桕的使用不少,新叶片带点红。和公园里差不多,长出了长长的,花芽吗?


10.香樟

​第十八章《圣山峨眉——寺庙与植物》:在海拔2000~5000英尺,除杉木外,樟科树种占有乔木植被的75%,因此可称为“樟带”,主要由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润楠属、钓樟属和山苍子属的种类特别丰富…在海拔4500~5500英尺的地带…大量的樟科植物放弃了竞争,它们的地位为常绿的栎属和锥属植物所取代。


第二十二章《主要材用树种》:最好的线香都是由数种富含芳香和挥发油的樟科植物的叶和枝条打粉而制成的。柏树和桦树的木浆常用做掺入品。

​在植物园做了一次志愿者,将绣线菊小盆里的落叶和杂草除去,再去顶。拔出了酢浆草、灰灰菜、荠菜等草本,然后还拔出了两个小樟树苗。根长得很长,这个小种子可能来自育苗盆附近的一棵樟树。


虽然附近有很多植物也有一些土壤,但是没有栽种的“需求”。所以它就被我扔在收集杂草的花盆里了…好罪过的感觉…




11.水杉

​在威尔逊的《中国 园林之母》一书中并没有水杉的介绍。因为水杉的发现和命名是20世纪40年代了,距离成书已经过去20年左右。


书中一张黑白老照片倒是勾起我对利川水杉一号母树(模式水杉)的回忆,它们都是种在寺庙旁边,看起来高大的一棵古树。中国传统道观寺庙对于古树资源的庇护在本书中也有提及(见银杏处的节选)。

​强烈怀疑这些会发育成小孢子叶球

12.朴树


​书中在记录宜昌、汉藏接壤地区提到过朴树,第二十一章《中国西部之植物—全球最丰富之温带植物区系简介》也提到数种朴树,但都没有展开描写过。


为什么威尔逊没有对朴树进行多一点的记叙呢?在朴树组里发问,北京的雪溪说到:“朴树的药用价值很高,根、皮、叶可入药,有消肿止痛、解毒治热的功效,外敷治水火烫伤。《本草纲目》中记载︰朴树肤白肉紫,叶如槲叶。五、六月开细花,结实如冬青子,生青熟赤,有核。七、八月采之,味甘美。”威尔逊去中国采集主要是为园艺公司和植物园收集,对于植物的园艺作用更看重。上饶的菱角说到:“也许朴树在传播到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比较弱,不太被人关注或喜欢”。


我又简单查了下资料,说说那些欧洲的行道树 一文里提到“瑞士有许多用银杏、黑胡桃、朴树作行道树的”而 庭院树木之“王”——朴树,不仅美过海棠,还是珍贵高价盆景 一文甚至将朴树奉为庭院树之王。看完虽然还是没解答为什么威尔逊对朴树着墨不多,但无用而有趣的小知识又增加了两个,嘿嘿。


后来又瞅到有“欧洲朴树”“美洲朴”,难道是因为西方本土已有朴树,所以威尔逊并没有引种兴趣? (来自美洲的朴树,同样不凡


后来在世园会也看到了朴树,算是近距离,看到了一些虫瘿,还有绿色的果子,有几个变黑了,是怎么回事呢?


13.构树

第二十七章《重要野生和栽培的经济树种及其产品》:中国的造纸技术始于西汉,这之前,丝绸和布料用于书写,但这个民族的早期历史是记录在竹片上。在竹片上写字的方法始用于孔夫子时代(前552一前478)。中国人最初用什么材料造纸已无从查考,但有可能是竹子或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而后者更为有利,因其内皮比竹竿更易加工。纸币最早起源于宋朝第一代皇帝(960)统治下的四川省。某位状元采用纸票代替沉重不便的金属钱币。这种纸票叫作“契纸”,明显为构树的内皮所制。马可·波罗谈到忽必烈在北京的造币厂时说“他们取下某种树的皮,实为桑树,其叶用以饲蚕,这种树非常多,整个地区到处都是。他们所要的是厚层的外皮与木质之间的白色内皮,再制成纸张,但是黑色的”。这位著名的威尼斯人错误地将此树称为桑树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二者非常接近,外观也有些相似。现在仍然用构树皮制成的“皮纸”作纸币,并因其坚韧,用于包银两,作丝绸货物的标签和缝制皮、棉外衣时用作皮里或棉里与面料之间的衬料。构树广布于中国各地,垂直分布可上达海拔4000英尺。如不受干扰可长成多分枝的乔木,高35~45英尺,树皮光滑,深灰色,路边和岩壁缝中极多,但多成灌木状。用这种树皮制成的纸称为“构皮纸”,在中国西部使用的大多数产自贵州省。在湖北,幼树和灌丛上发出的枝条被切成段,置于木桶中蒸透,使之便于将皮剥下,并将其制成绳索。

​构树我觉得算是乡土树之王,生命力之旺盛。先民们对其开发利用也甚多呀。


14.栾树

第五章《湖北西北部的一次寻花之旅》:复羽叶栾树见于山谷中,但很少。


​第十一章《四川西北部——翻山越岭到松潘》:栾树正值花期,花金黄色,组成大而多分枝的直立圆锥花序,叶很大,多次分裂


第十五章《穿越汉藏边境—灌县至诺米章谷:巴朗山的植物》:这地区没有懋功厅附近那么干燥,然而植物种类贫乏。杨树最常见,还有栾树正开满了花,很好看,显然很适应这干热的环境。


第二十八章《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栽培灌木、草本植物及其产品》:还有槐树,一种广泛分布的乔木,和另一种分布较少的乔木栾树,俗名也叫槐树,二者的花均用做黄色染料。


路过多次栾树,我竟然都没有观察拍照记录。啊~需要刻意练习。常常觉得树没有太多变化就忽略了,但实际呢?

15.泡桐树

第四章《宜昌的植物》:宜昌树木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其种类之丰富却令人吃惊。春季,泡桐和苦楝巨大的圆锥花序引人注目。


第八章《四川东部—大宁县至东乡县》:在更开旷处和居民点周围我们见到漂亮的无患子、黄连木、泡桐、瘿椒树和枳倶。




大致读完第一遍《中国 园林之母》,很庆幸有人记录下和我现在生活的中国西部地区关联的百年前的生态、民俗。如果其他地区的朋友也能读到和本地相关联的类似书籍,将是一大幸事。本书也有关于一棵树观察的桑树、苦楝、无患子、石榴等树的描写记录。谷雨最后一天逛世园会,没想到在阿坝州的园区门口看到了关于威尔逊的介绍,真是冥冥中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成都自然观察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