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崛起,路在何方?

荆楚连线 2021-05-03

文/连线君

(荆楚连线微信公共账号jclx831)


上篇:流通,才是武汉城市和产业的底色 

一个城市无论如何规划,经十数年或数十年的发展,外界大致都会对其形成一个标志性的认知。权力之于北京、金融之于上海、科技之于深圳、电商之于杭州、国际贸易之于广州,大概是国人共同的认知。


此种认知,可能与规划相符合,也极有可能与规划不符但无论是否与规划相符,当事城市传递给外界的认知或许正是城市的底色,也指向其积累最深厚或最适合发展的产业领域。并且,在此认知的作用下,在相关领域他们可能更易获得国家重视、国际产业资源的青睐并汇聚各类产业要素,为城市的后续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


那,武汉给外界的认知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武汉最适合发展的领域是什么? 

 

对此,武汉市委市政府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动员大会上,有过系统表述。武汉确认的目标是,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领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毫无疑问,市委市政府的目标是宏大的,而且是必要并且是极有可能达至的。但问题是,在全国普遍重视创新创业,诸多城市都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情况下,武汉如何有效向外界传递其独特的产业优势并让外界形成鲜明的认知呢?

 

武汉交通幅射图/图片源于网络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区位之优、交通之便国内基本无敌。因此,愚以为,流通领域才是最适合武汉发展的产业领域,才是武汉产业的底色所在。

 

纵览改革开放至今近四十年的经济变迁,无论是曾经辉煌的汉正街、武商和中百,还是如今快速发展并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周黑鸭、良品铺子、宁美国度,武汉在流通领域的发展虽历经波折却始终顽强。

 

而且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武商和中百,还是周黑鸭、良品铺子及楼兰蜜语,还有宁美国度和龙名堂,武汉流通领域的代表企业基本上是同时扎堆发展壮大。

 

现象之中必有规律!个人以为武汉得天独厚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所形成的流通便利,正是武汉在不同时期在细分领域,产生上述代表性经济体的规律所在。纵观武汉周边同为中部的的河南、湖南、江西,至少在流通领域不曾与武汉一般,在不同时期不同细分领域产生如此众多的代表性企业。

 

事实上,宁美国度的成长历程更是很好的佐证了本判断。宁美国度是2006年产生于西安的,后迁居成都。2008年,宁美创业团队发现客户订购电脑的80%都须从武汉中转,遂迁定于武汉。而非常巧合的是,DIY电脑领域全国前五强中有四强都聚于广埠屯,并与宁美国度同处一个院子中。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武汉流通优势定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个人以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应以武汉为核心,大力发展以铁路(高铁)为基础、航空为重点、公路为支撑、水运为依托的立体交通网络,强化武汉在全省乃至中部的交通枢纽优势和地位,为武汉“流通之城”的确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武汉应以交通优势为基础全力发展物流行业,大力支持本土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吸引国际和国内物流及快运巨头在武汉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调度与运送中心,提高物流行业的规模、产值并降低物流成本,为武汉“流通之城”的确立奠定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提醒的是,武汉的流通优势并非不可替代。至少同属中部主要城市的郑州,铁路运输实力地位不亚于武汉,航空物流实力与地位则远超武汉,完全具备挑战武汉流通优势的可能。并且最为可虑的是,郑州方面高度重视流通领域发展,且郑州流通领域发展极为迅速。而且,新近的高铁规划是存在分解武汉中部铁路枢纽优势的风险。虽然,顺丰航空基地落户鄂州强化了武汉的流通优势,但在流通领域留给武汉的时间却是不多了!


 

中篇:对于互联网,武汉不应太执著!

流通是武汉城市和产业的底色,但纵使武汉在流通领域傲视全国,仍不足以支撑武汉的持续发展。在“大流通”雄厚的积累之外,武汉仍需在其他领域(尤其是制造业)拥有强劲的实力。

 

基于武汉的产业历史和未来的产业走向,愚以为武汉在以“大流通”为基础产业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以光电子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并合理控制房价。至于互联网,武汉仍需重视但却不宜过于执著,更不宜执迷于所谓的“第几城”。因为,无论是从产业变迁的历史与趋势,还是武汉的历史禀赋与产业积累,互联网对于武汉都不是最佳的产业选择。

 

虽然,互联网产生的时间并不久远,但以“消除信息不对称”为核心的传统互联网的发展却至尾声。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已进入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产业互联网阶段,传统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奇迹难以重现。而且,互联网在与传统行业融合中极有可能被消融,成为独立产业的可能微乎其微。


大武汉/图片源于网络 


同时,武汉近代经济的历史宿命及由此产生的底层经济逻辑,同样并不适合互联网的发展。况且,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武汉并不曾在互联网领域形成相应的积累,本土代表性互联网公司对区域行业生态的推动作用同样仍十分有限。

 

但武汉在光电领域和生物医药领域却具有独特的优势,完全具备引领中国、与世界共舞的可能。在光通信和激光工业领域,武汉拥有烽火科技、长飞光纤、华工科技、武汉新芯等代表性企业,并吸纳了华为武研、华星光电等大型项目,已形成产业集群并具备一定的全国性产业领先优势。


同时,武汉吸纳了大批顶尖生物医药方向科研专家领衔的创新型企业,拥有人福医药、药明康德、辉瑞等知名企业,并正在进行世界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的产业化探索,已初步形成生物医药领域人才与产业集群。

 

因此,在当下及可预见的相当长的时期,武汉都应大力支持以武汉新芯、华为武研、华星光电为代表的大型高科技企业与项目,通过大型高科技企业与大型项目聚集产业人才与配套服务,带动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的聚集、推动武汉整体技术水平与制造能力并解决就业与利税,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生物医药在国内暂无取得优势的区域,武汉完全有机会引领全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为未来培育新的战略产业奠定基础。

 

在进行产业发展与培育的同时,武汉还需合理控制正在持续上涨的房价,或者说,把房价上涨的负面效应降低至最小程度。因为当前的武汉,正处于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吸纳具有相当专业能力的人员投身于产业转型与升级中,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但拥有专业能力的人员多半都是来自外地的年轻人,在持续上涨的房价和武汉本就相对有限的薪资水平面前,这些本无太多积蓄的年轻人若难以在武汉定居,就极有可能前往收益机会更高的区域,从而影响武汉的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在互联网大兴的当下,武汉的尴尬不在于互联网领域的实力有限,而在于作为区域中心和具有历史优势的中心城市,武汉在互联网领域实力有限的同时,却并无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领域。

 

所以,对于各方关于湖北乃至武汉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区域地位的判断,武汉应兼听则明但却不宜敏感,而应根据自身的禀赋、产业趋势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在全国的产业版图中准确定位、找好自己的位置,培育出具有自身特色与绝对优势的产业领域,在后互联网时代不再迷失。


下篇:虚妄和浮躁,才是武汉的最大敌人

产业的作用与价值是巨大的,更是显而易见、有目共睹的。因为只有产业的勃兴,才会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才会有政策的持续聚集与区域地位的提升。作为原本偏安东南的渔村,深圳之所以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与经济中心,并在本轮“八纵八横”的高铁规划中跃升为华南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毫无疑问是得益于深圳强大的产业实力。


深圳产业的勃兴究竟是国家政策的支持,还是因为深圳市委市政府富有远见,抑或是因为深圳的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相信不同的人,定有不同的结论。但深圳产业究竟因何勃兴,却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否则,任何对深圳的学习和对标,都有可能无法产生实际的效果。

 

有人说,深圳产业的勃兴,离不开政策支持和政府远见。但当初同样获国家政策青睐的区域,为什么只有深圳发展良好?同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发展与产业培育成为全社会共识始,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政府在发展上会甘于人后。但最终在产业发展与培育上,能取得公认成绩的大概只有深圳了。

 

愚以为,深圳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并在短短三十年间成为国内翘楚。最主要、最关键的因素,是因为深圳上上下下普遍具有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气质。受此种精神气质的驱动,深圳上下的所思所行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展开,普遍脚踏实地、不尚空谈、谦虚谨慎。

 

总体上,深圳人对于成绩积极呈现、客观总结,对于不足坦然面对、理性省思,理智而全面。但更多的,他们常在总结成绩时找不足,在风头正劲时提忧患,自我省思、追求卓越。同时,深圳的社会思维极为活跃,基于深圳发展的民间讨论与高质量的朝野互动相当频繁,拥有开放、理性、平和、包容的价值认知和社会环境。

 

所以,基本每隔十年,深圳都能围绕当时当地主要问题,提出广为社会大众接受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标志性话语。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零零年代提出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还有最近十年提出的“来了,就是深圳人”,都是如此。

 

作为国内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科教积累、产业基础等综合条件,其实是十分具有竞争力的。但在改革开放之后,武汉开始荣光不再,甚至慢慢陷入周边兄弟城市的围堵中。对于逐渐失落的荣光,武汉的心态是复杂的,民间甚至哀叹武汉是被国家所遗忘的城市。

 

图文无关/图片源于朋友圈


个人以为,浮躁与虚妄才是武汉发展的最大敌人。至于国家政策因素当然是客观存在,并是影响武汉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它绝不是影响武汉发展的关键因素。况且,任何一座获得其他城市与区域及世界尊重的城市,都从来不是、至少不仅仅是政策扶持的产物。

 

在哀叹武汉被国家遗忘的同时,武汉人对武汉“爱得深沉”。武汉的部分媒体与网络社区,对区域内取得的成绩特别是互联网领域的进展,基本上都会进行大肆追棒与渲染,而网络社区上任何关于武汉发展反思的话语基本上会在唾骂声中被淹没。武汉整体焦虑而敏感,缺乏深圳所具有的大气与从容的气度,而深度思考、理性对话的基础与氛围却还需要提升。

 

虽然上述表现不能代表武汉精神面貌的全部,深圳的特质同样不是武汉所简单能效仿的。但在武汉“天时”独厚、“地利”上佳,或许唯缺“时运”的境况下,“人和”就至关重要。“人和”不是“你好、我好、武汉好”的一团和气,而是积极向上、和而不同的精神境界,更是理性认知、深度思考、大气从容的精神层次。况且,虚妄与浮躁等非理性情绪的大行其道,不利于区域发展、产业提升,还会严重制约认知的启蒙与城市的生长,并且只会让武汉在迷失中沉沦。

注:本文原创于2016年8月,全部文章首发于识局


荆楚连线:jclx831

投稿合作: 1458411091@qq.com

ps:欢迎关注,欢迎交流,欢迎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