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北县域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黄石京山潜江枣阳丹江口主要领导这么说!

荆楚连线 2021-05-03


6月27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黄石召开,省委书记蒋超良出席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主持会议。


省委副书记马国强宣读了省委省政府关于2017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结果的通报,省领导于绍良、梁伟年、周霁、李乐成、刘雪荣、曹广晶、张维国,武汉市代市长周先旺出席会议。

会议上,黄石、潜江、枣阳、京山和丹江口等地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县域经济质效提升、加快绿色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黄石:以“三全”为主线 

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黄石市委副书记、市长 董卫民


黄石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近年来坚持以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工业为主战场,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奋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经济发展走出低谷、实现反转,呈现出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局面。


2017年,黄石GDP增长7.7%,创3年来最好水平;工业增加值、利润、技改投资分别增长8.2%、52%、141%,全省排名靠前;大冶市全国百强六年进18位、升至79位,阳新县全省考核排名上升5位。


2018年前5个月,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稳中加速的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居全省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6%,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3%,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

黄石坚持全地域统筹谋划,推进市县经济深度融合,做到“一统四共”:“一统”就是规划统筹,编制涵盖全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各层次规划,促进区域协同、功能协调、城乡融合。


“四共”就是产业共育、园区共建、设施共享、短板共补。每个县(市)区、园区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推动华新百年复兴基地、劲牌健康产业园等重大生产力全市统筹布局。与大冶市共建国家级大冶湖高新区,与阳新县共建新港物流(工业)园,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阳新“两镇一区”。市县市政管网、污水垃圾等设施统筹建设、协同处置。建成黄阳一级公路等路网工程,市域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坚持全产业链协同推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以集中集群集约为着力点,引导企业项目向园区集中,黄石开发区建成国内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8大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以强链建链补链为主攻点,2017年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增长80%以上,27家企业列入全省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以创新技改融合为切入点,全市名牌企业产值去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力实施“4个10”科创工程,新组建铜加工、环保节能、智能输送等产业研究院5家,实施“百企技改”工程,去年完成技改投资250亿元,今年以来技改投资同比接近翻番,着力发展“四新经济”等,有效促进三产融合。

  

坚持全要素合理配置,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按照“丰富、激活、提升”的思路,积极做好资金、土地、人才等传统要素储备,市级融资平台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全市技能人才达25万人;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加快沉淀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提高使用效率,对全市80多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分类盘活,推行工业项目“先建后验”,大幅提高项目实施进度;提升技术创新、环保容量、物流和营商环境等新兴要素水平,黄石新港建成长江中下游首个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线路,企业物流成本下降10%以上。


黄石成为同时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的城市,2017年进出口总量全省第二,近三年全市全要素生产率从45.8%提高到53.5%。

  京山:无中生有谋产业 

创新驱动促发展

京山市委书记 刘启华


京山市实现地域生产总值357.52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7%,荣获湖北省首届改革奖。连续14年位列湖北县域经济发展20强。

无中生有、全地域思维谋划产业。

一是观念上变频,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产业,抢抓武汉建设中国车都的机遇,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布局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填补湖北大中型农机装备制造的空白。二是规划上聚焦,重点规划建设华中地区智能产业城、华中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华中农机装备制造基地,三大园区初具规模。


三是产业上升级,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1个,其中新兴产业项目121个,技改投资171亿元,推动145家规上企业机器换人,推进京山制造向京山“智造”转型。6家企业成为全省首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全市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和产品有18个。去年底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创新驱动,以全要素保障服务产业。

建立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家、产学研基地70家,专利授权量493件,被国家授予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做实产业投资平台资产131.7亿元,平台融资64.99亿元,破解了园区资金难题,投入17.7亿元建设重资产,为企业定制厂房65栋,解决了企业拎包入住的问题。


成立了10亿元的产业引导资金,支持促进116家企业在新三板和四板上市,连续14年被省政府评为“金融信用县”。引进中央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和硕博人才共482名,促进112名专家教授与52家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与武汉多家高校签订战略协议,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双创平台3家,省级双创平台9家。

  

务实重行,以全产业链模式发展产业。

坚持一个产业一个园区,先后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2家、上市公司7家、行业领军企业10家。狠抓配套坚持定向招商,吸引43家配套企业入园。优化创业环境,积极营造“安商、暖商、重商”的发展环境,在服务企业和项目上实行领导包点制、秘书服务制、全程代办制,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确保项目快签约、快落地、快投产。

  潜江:聚焦全产业转型 

推动高质量发展

潜江市委副书记、市长 龚定荣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30亿元全省县域经济考核排名持续上升。

旧中推新升级传统产业,去年全市技改投入214亿元、增长93.9%,石油化工、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幅。金澳科技投入60亿元实施系列技改项目,销售收入连续3年翻番、突破350亿元,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关停排放不达标企业52家,淘汰落后产能炼油230万吨、化肥20万吨,引进福建安井、传化物流等一批绿色企业,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增幅全省领先,绿色发展指标全省靠前。坚持集群集约,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87亿元、同比增长1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年翻番,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

  

优中更强打造特色产业,始终保持虾—稻全产业链发展的领先优势,实现综合产值230亿元,带动就业10万人,高标准建成“虾稻共作”万亩连片示范基地13个,亩平收入超过6000元;在支持华山、莱克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引进泰国正大、周黑鸭等知名企业,深度开发甲壳素、休闲食品,年加工能力35万吨、出口创汇2亿美元;连续9年举办龙虾节,“潜江龙虾”“潜江虾稻”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餐饮企业连锁店达2500多家,电商交易额23亿元,

  

无中生有发展新兴产业,引进长飞集团、日本信越投资50亿元建设长飞潜江产业园,打造光纤光棒制造区域总部,去年完成产值17亿元、税收达8000万元。吸引飞菱、法液空、菲利华等上下游企业扎推落户,形成光信息电子产业链条。项目全部建成后,光纤预制棒产量可达6000吨、占全球产量40%左右,产值突破百亿元,税收超过10亿元。争取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政策,投入90.9亿元实施化工管廊、气体功能岛等项目,推动新亿宏、新硅科技等企业耗氯扩能。

  枣阳:强化要素保障 

加快融合发展

枣阳市委书记 何飞 


枣阳市强力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发展,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1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7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986元。枣阳继续保持“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地位,并由2016年的第100位跃升至第91位。

突破建设用地“瓶预”,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旱改水”等试点项目,实现部分新上项目“零增地”。突破空间制约“瓶颈”,高标准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引导以农业为主的乡镇“飞地招商”进入市工业园区。


突破资金“瓶颈”,市财政筹资5亿元,引进企业39家,为260多家企业解决短期流动资金42.5亿元,引导150多家企业投资10亿多元进行“两化”改造,兑现技改奖励资金567万元,兑现企业上市奖励资金960万元。


突破环境容量“瓶颈”,先后关闭60多家小矿山、小化工,淘汰1.5万吨酒精、15万吨水泥、20万吨合成氨和174万吨钢铁等落后产能。

  

政府助力,激活发展。招才引智提升企业素质,推动产学研合作,飞龙公司、海立美达汽车、精金模具等60多家企业先后与中科院、武汉大学等65所大专院校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设立500万元人才发展和创业创新奖励基金。


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零审批”“只跑一次”等服务方式,强化“帮你办”“六个一”等服务机制,2017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4万户,总量突破5万户。邀请中国纺织、中国建材等行业协会定期指导企业发展,纺织企业抱团发展的模式,被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称之为“中小纺企抗寒样本”。

  

全域谋划,统筹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大力实施“三乡工程”,释放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工旅融合、农工融合、农旅融合,推出文化寻根之旅、红色之旅、赏花之旅、农业体验之旅、休闲养生之旅,农业不仅“卖产品”,而且还要“卖风景”。

  丹江口:突出生态优先 

加快绿色发展

丹江口市委书记 孙咏平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全部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


推进全域生态建设,深入开展“碧水、蓝天、净土”三大行动。

一是生态修复全覆盖,共植树造林7.7万亩,对沿库临水1公里范围内实行永久性生态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8%。二是环境治理零容忍,全面完成网箱清理任务,实施安乐河、大柏河、沙沟河生态治理,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实现河长全覆盖,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达标。三是企业生产零污染,严格执行环保准入标准,成功创建省环保模范城市。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一是发展绿色工业,坚持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两条腿”走路,重点抓项目、抓实体经济、抓绿色招商、抓清洁生产,全年新建、续建重点项目60个,招商引资落地项目35个,新增规上企业12家、亿元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成功打造汽车、农产品加工2个百亿产业和六里坪工业园1个百亿园区。新建农夫山泉第三工厂,全市绿色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家。


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现有产业为主、以种植业为主,重点抓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全年新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268家,带动近3万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重点抓特色景区建设,服务功能提升,构建山水一体的全域旅游格局,全年接待游客1490万人次。

  

打造绿色生态城乡。

一是建设生态滨江城市,坚持“把城区当景区打造”,先后建设了沧浪洲湿地公园、樱花林、南水北调砂石遗址体育公园等10处生态修复工程,建成“一江两岸”景观带,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二是打造环库生态城镇群,推进“全域景观化”,以环库生态景观公路为纽带,建设全域绿道系统,打造山清水秀的库区特色小镇。


三是构建库区生态路网,开工建设十淅高速、汉十高铁丹江口南站和武当山站。

注:以下内容转自”黄石市人民政府”官网,源于“黄石日报”,略有编辑


关联阅读:

黄石出台引才十条,给予50万购房补贴或奖励产权房丨附政策全文

宜昌黄石随州人事调整完毕,刘晓鸣调任省发委党组书记

刚刚,荆门市财政局局长刘启华任京山首任市委书记丨附简历

欢迎转发、点赞,入群合作请按图提示操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