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科技大会:谋划天琴计划,冲刺国家综合性创新中心,打造可全国推广的武汉工研院模式

荆楚连线 荆楚连线 2021-05-03


科教优势显著的武汉,正依托区域内的高校与专家资源,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日前,武汉市科技局局长李记泽在2019年武汉市科技工作大会上做报告时表示,要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对各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考核。


吸纳技术居全国前列

据了解,李记泽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2018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绩。李记泽认为,武汉市2018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特别是武汉在吸纳技术和发明申请与授权方面的成绩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李记泽透露,首先是成果转化得以持续发力。2018年,共举办216场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约项目1072项、签约金额371.38亿元。其中,全年共有57个新院士项目在汉落地,实现了“院士经济”的开局破题。


同时,高企的培育力度加大,培育“小巨人”企业1237家,瞪羚企业507家,新认定高企1366家。最终,武汉净增709家高企,并以3536家高企的总数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56%。


李记泽称,全市有效发明专利37032件,发明专利授权8807件,共获得国家创新中心3个,建设和完善包括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调序在内的大科学装置,支持武大等单位创建相应的创新平台,并引进47家研发机构。总体上,在知识产权强市和国家创新中心创建上,武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高企总数难超杭州

李记泽同时认为,从先进城市的发展和高质量引领的要求看,武汉科技创新工作仍存在差距。其中,武汉在重大科学设施建设、高企的培育、科技与产业的融合、科技领域改革等方面,武汉仍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

 

据了解,武汉获得国家认可的大科学装置仅有1个,在建或建成的有3个;上海的大科学装置有6个,在建的则不少于4个;合肥的大科学装置有3个,在建的不少于3个;北京的大科学装置有7个,在建的不少于2个;这与武汉的城市地位和科教资源优势极不相称。

 

高企方面,武汉高企数量与广深不在相同量级,而杭州的高企总数超过武汉。并且,杭州已于2018年出台高企三年培育计划,同样提出3年倍增的目标,措施和力度更是强于武汉。因此,未来武汉在高企方面超越杭州的难度很大。

 

李记泽因此表示,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为龙头,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创新链、完善人才链、延伸资金链、配套政策链。

 

同时,要加强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园区、重大人才团队的建设,在打造“国之重器”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方位推进自主创新、改革创新、开放创新,加快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布局未来产业领域

为此,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21%;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00个;培育科技型高企15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落地院士项目50个;技术成交金额75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0家、众创孵化机构30个。

 

为实现上述目标,武汉市要成立科技领导小组,对各区负责人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并且,要瞄准世界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组织科研力量并集成地理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学科,布局建设综合性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开展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攻关并筹建国家实验室。

 

同时,要提升已建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功能,加快在建的精密重力设施和医学成像设施建设,谋划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关键指标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李记泽表示,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着手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加快推进长江科学城建设、全面推进中法生态城建设使之分别成为高端要素汇聚的创新发展核心承载区、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区及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


同时,要持续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等专项,加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领域的布局并取得相应的原始创新成果,不断完善和深化工研院的体制改革、机制建设及产业培育能力,实施全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动。


关联阅读:

武汉市科技局: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实现4个70%的目标

光谷提出3年新增15个上市公司的目标,地铁9号线最新规划拟从青山开出

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成立,陈一新提出科技成果转化目标丨内含讲话稿

欢迎转发、点赞,入群及合作请按图提示操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