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城市远郊走向人才产业聚集地,武汉临空港区如何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新格局?

荆楚连线 2021-05-03

南起107国道,笔直的临空港大道向北奔去。这条7.5公里长的大道曾几易其名,而现在,它与武汉最年轻的国家级开发区同名。


初夏五月,处处张扬着奔放的活力。武汉西部的这条千亿大道两侧,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紧锣密鼓建设,千亿元弘芯半导体正在完成主厂房工程施工,全球最大“中国屏”厂房——武汉京东方10.5代线液晶显示器项目即将点亮投产。


这是时下最高端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存储芯片和显示屏。


曙光升腾,万物生长,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建区仅61年的年轻城区。在共和国走过的第九个年头,武汉西北部的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建区,地广人稀、底子薄是它的“原生态”。


变化,缘于巨大的跨越: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破壳而出,国家级开发区的获批让它迅速实现“两级跳”。它所蕴涵的是,区域经济规模扩张、工业化步伐加快推进、城市功能迅速提高的辉煌历程。风云激荡,城市建设正让临空港经历着深刻的空间重塑,如今的这里已然浓墨重彩。


超前规划

在40平方公里土地上“种科技”

超前规划预留出临空港产业人才集聚空间

黄狮海全景,徐一帆 摄


将世界最大的“城郊农场群”做到极致,保障大武汉及周边地区的食品供应。在围垦建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作为东西湖人的自信。彼时的柏泉、径河农场,不会想到,其地域内的40平方公里的空间会在日后如此开阔。


时间的洪流奔涌向前,当指针从1978年划过,农村的巨变正在萌芽升华。市中心地区迅猛的工业发展势头,让东西湖决定“每个农场、大队都必须参与工业发展,违者以行政处罚。”


发誓“不掉队”,1992年东西湖自办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107国道为轴线发展起物流、机电、食品产业,让区域经济改头换面;将金银湖地区与吴家山地区连成一片,让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发展向东拓展的金山大道,又为东西湖集聚起总部经济。


及至2013年,国家级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打通开发区南北通道的临空港大道上,40平方公里空间内芯片、网安等新兴产业迸发,串起新兴产业链。为人熟知的京东方、康宁、中金以傲人姿态显示出中国制造的产业自信。


每一次地理中心的变迁,都是临空港城市建设开启加速发展的一次印证。它也让年轻的临空港懂得,超前思路才能为未来预留空间。


在东西湖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科余炜的记忆中,2012年,临空港国土规划还是“五环纵南北、径河贯东西”,后来这句话逐步发展成“临空纵南北、径河贯东西,一核聚功能、三湖映新城”。经济社会变化、产业转型升级都直接体现于国土规划内容中,变更后的城市空间总体布局构架则更突出功能。


让这种改变发生的底气,来自于在吴家山、金银湖地区,产业布局、居住人口日益密集的发展阶段,临空港大道沿线的径河、柏泉地区有效补给了发展空间。正是这40平方公里的补给空间,使后来居上的武汉成为国内首个也是唯一的“网络安全学院+创新产业谷”落户地,勇敢挑起国家战略大任。


超前规划背后,是临空港人的敏锐判断力。2010年,一家年销售收入几千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入驻食品加工园区,企业担心步子迈得太大,仅计划用地40亩,通过综合考察,临空港食药产业办为其多预留了20亩地。


事实证明这一举措非常明智,该企业入驻后成长飞速,二期、三期项目工程陆续签约投建,2016年,该企业全渠道销售额超过60亿元,入围“中国连锁百强”,这个企业就是休闲零食第一品牌——良品铺子。


在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临空港为构建支撑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新格局提出思路,打造临空新城。超前规划由此体现得更为全面。


规划提出,按照“中心区功能、新城区形态”的要求,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和产城联动,加快形成以临空港新城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和以国家级开发区为统领的“一区多园”产业布局,并按一定比例,留足公共发展空间和商业活动空间。


如今,临空新城内,有产业有配套,协和东西湖医院、东西湖文化中心、五环体育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大学网络学院的到来,都是一个后起之秀的应有实力。


在每一次“谋”与“做”之间,临空港都在重构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未来在东部地区,临空港将推动沿张公堤和金山大道区域的深度城市化;在中部地区,推动新城建设和旧城更新,提升城市化水平;在西部地区,深入推进城镇建设,打造农村新社区,建设美丽新农村。通过努力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创新体系,具有临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临空港正形成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城市新格局。


生态优势

年轻人回归田野干事业

释放西部古镇生态优势

行至临空港与孝感、汉川边界区域,数十年前曾到这里参与建设的人们一点也无法分辨当时的模样。


65岁的吴晓芳在44年前,跟随203名知青队友来到新沟镇荷包湖三大队四小队劳动,于1975年挥别新沟再未回来,如今因同学聚会故地重游,感慨“原来一路荒荒凉凉,现在大型企业遍布”。


来的不仅只有企业。每年11月初,一场名为“涢口古镇杯”汽车摩托车场地越野挑战赛,能吸引来自中、法、澳等世界各地的越野精英齐聚赛场,上演“速度与激情”的精彩大片。


之所以命名如此,是因为这个古镇形成于西晋时期,是境内最早见诸正史的村镇。另一项以此古镇命名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则为这里带来新机。


新沟镇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涢口古镇田园综合体建成后将带动民宿、村落、商业、服务四大业态的发展,建设领先湖北、示范武汉的田园综合体。


通过精细设计,临空港使西部地区生态优势得以释放,不仅吸引投资,更呼唤了年轻人的到来,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


家住辛安渡,世代务农的丹江口移民未曾想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将成为今后的旅游景点。辛安渡街红星大队三角村“礼乐民俗文化村”项目,融合武当、秦巴文化的村落将复苏当年民俗文化,使远道而来的人们亲身融入“秀场”之中。


“我对改造满怀憧憬。”39岁的李向阳离开世代生活的丹江口,来到临空港已经第8个年头。村里的年轻人打开眼界后,提出将移民村现有房屋进行仿古改造,汇集步行街、商铺、小吃、民宿等功能,并开辟名贵花卉、农耕体验、木屋、采摘功能区。改造后,李向阳现有住宅将兼具住宿和购物两大功能。


如今,以新沟、辛安渡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正从顶层勾画美好蓝图,重区域空间设计、重产业规划换档、重配套服务升级,让“生态”与“发展”相融合,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融合,使空间创新布局与产业、人居环境得到彻底互动。


城市道路

2010年的地图已似“古董”

临空港公路体系向城市道路体系转变

搭乘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延长线,行至码头潭公园站与三店站区间,总有乘客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眼前的一幕。透过玻璃门窗,公园内湖岸曲折,湖水泛漪,远处的武汉五环体育中心清晰可见。更远方,位于金山大道与临空港大道交叉处的五环立交环绕其旁。


交通路网与生态园林的的遥相呼应,绝非只具备审美意义,更具功能性的价值在于,紧邻军运会场馆五环体育中心的这座立交,将全面缓解军运会期间赛事场馆周边的交通压力,市民可驾车直接从金山大道通往临空港大道到达五环体育中心,减少拥堵,提升临空新城交通格局;伴随军运会的到来,金山大道与临空港大道两条“黄金景观十字轴”大道也被赋予更大的使命:连通内外迎接世界宾客,花园景致吸引民众共享。


对于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交通运输局规划建设科工作人员张扬来说,这一切已然与他记忆中长大的地方全然不同。出生、成长于径河,“80后”的张扬记得小时候像样的道路不多见,107国道算是一条。更老一些的东西湖人告诉他,在当年区内唯一的一条主干线107国道上,两边是水沟,公路上走的牛车比汽车多。


如今的交通路网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张扬拿出一份全区最新交通规划图,1420公里的全区通车里程,仅与改革之初相比,增幅就近24倍,全区公路面积密度居全国同等规模市县区前列,全区基本形成了以京珠高速、武荆高速、机场高速、机场二通道、武汉外环高速等为主骨架,以G107、G318、G347、G348、S106、S108和S112为主干线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而他保存的一份2010年交通规划图,如今看来更像是古董。


区域交通路网的完善与临空港的飞跃发展,一直同频共振。很快,张扬手中的这份最新规划图,又将成为旧版。在一份名为《2018-2020年东西湖区政府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计划表》的文件中,清晰展示了临空港目前在建和拟建项目名单:以军运会为契机,一批配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即将验收;从国家交通部到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一批“十三五”规划项目即将破土动工。


不久前,位于吴家山的两座人行过街天桥完工,即将投用,居民过街将更安全、便利,这也是东西湖历史上首次修建人行天桥。东西湖交通路网在经历了从不通到通的蝶变后,如今正在向“畅”和“优”升级,一场积极推动公路体系向城市道路体系转变的大幕,早已拉开。


缩短距离

轨道交通深入国家网安基地腹地

“最后一公里”便利引来就业创业的人

4月末,从东吴大道开往西部新沟镇途经食品产业园的H85路公交,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对那些在食品产业园工作的上班族而言,公交延迟一小时收班至晚上9时30分,让回家的距离不再是问题。


这都是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交通局运输管理所负责人吴新建通过前期走访、客流量分析与企业座谈后,形成的最终意见。作为一名从公路建设人转型的运输管理骨干,40年从业经历里,吴新建最骄傲的事情,是见证临空港从开通惠民公交,到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城乡公交一体化全覆盖,如今又深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


吴新建回忆,1994年,东西湖发展二级客运,改善农村物资进城的过程。而每天从吴家山出发,开往汉口六渡桥方向的32座、19座等小巴中巴,更是运营了20年,连接着东西湖与汉口中心城区。


直至2009年,小巴运营的历史终结,东西湖区开通了首批4条“惠民公交”线路H81、H82、H83、H84,为吴家山地区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的短途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5年后,东西湖区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全覆盖。


眼下,他正着手调研另一条线路的开通运营问题,那就是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站到即将于今年9月开学的网安学院之间的循环线路。“一开学师生们就要入驻,学生们上课的地点在网安学院内,校舍则在径河地铁站附近,中途还会经过远洋世界等大型社区,我们正在调研客流量和届时的开班频次”。


这与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相符。规划明确提出,临空港要继续加强公共交通建设,要优化“快、干、支、微”四级公交线网系统,提高线网覆盖率,并升级改造智能交通系统;同时加强对外通道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向东西湖腹地延伸,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铁、水、公、空综合交通体系。


为更好服务于网安基地,临空港在增加网安基地周边现有公交线路班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特殊需求,提供定制专线公交,直达武汉轨道交通1号、6号线临近站点,并开通园区内微循环公交线网。目前正在施工的6号线二期工程通车后,更将大大缓解网安基地企业交通出行问题。

注:本文转自“长江日报”,撰文蔡欣星 徐杰 聂淑银,编辑朱曦东,特此致谢;


关联阅读:

70年,武汉从“钢筋铁骨”起步,走向“芯屏端网”!

空间破碎的鄂东三市,未来究竟何去何从?

参选地区领导人的郭台铭与他的富士康,为什么没在武汉安上腾飞的翅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