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营商环境优化,至四大中心建设,武汉如何布局未来?

荆楚连线 荆楚连线 2021-05-03

2018年5月25日,时任湖北省副省长的周先旺调任武汉市市长2018年7月20日,马国强以湖北省委副书记的职务身份,出任武汉市委书记;至此,从2018年3月20日陈一新调任中央政法委时开启的武汉党政主官调整,正式尘埃落定。


到任之后,虽然在推动事关武汉发展的各项事务上,马国强与周先旺都殚精竭虑。但从公开报道看,武汉党政主官新组合形成的这1年有余的时间里,市委市政府鲜有事关武汉未来定位与建设目标之类的决策出台。

 

上述的状况,在9月23日上午召开的武汉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发生了改变。在本次会议上,武汉市提出要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四个中心”的建设要取得明显的进展,新一线城市的基础要进一步的夯实。

 

显然,上述的决议是事关武汉未来2年发展的全局性决策,为武汉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某种程度上,上述决议的出台是武汉市领导集体基于武汉发展阶段与未来前景做出的决策更是武汉市主要领导施政纲领的发布


蓄势与破局

从公开报道看,马国强和周先旺的施政风格总体稳健务实,更注重调研与解决问题。媒体报道显示,马国强到任武汉市委书记之后的第2天即依次调研武汉市所属各区,深入各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与领导干部交流,掌握了解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希望与要求。

 

同样,周先旺出任武汉市长之后同样高度注重调研,推动重大事项与项目的解决。长江云公众号梳理结果显示,履新武汉之后的7天时间里周先旺曾先后调研湖北机场集团、东风汽车和宝武钢铁等企业,并研究部署脱贫等重点工作的开展。

 

正是因为上述务实的风格,所以从2018年开始,武汉相对之前的特定年份显得平淡。但显得平淡不代表真的平淡,某种程度上2018年的武汉其实是在消化和落实之前的成果,把新闻效应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并蓄势。

 

果然,2019年初,因为央视《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和普华永道报告的双重刺激,武汉市开始强力推进营商环境整治与优化。为此,从2月14日开始至3月15日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武汉市召开了4次会议研究营商环境优化。

2019年3月15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扩大)专题学习会举行,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主持研学并讲话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特此致谢


在2月14日的全市作风建设大会上,武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采取强力手段,在最短时间内大幅提升营商环境,争创全国服务环境最优城市。并且,在2019年年底的时候,武汉营商环境全国排名要力争进入前十、中部第一。

 

3月15日,在武汉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上,马国强为此放出了“谁破坏武汉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就砸谁的“饭碗”!”的“狠话”。除此之外,胡亚波、李有祥、徐洪兰等4位时任副市长,在本次会议上还分别立下相应分管领域的“军令状”。

 

在经历2018年的相对“平淡”之后,武汉市由营商环境优化开始了“破局”,虽然相应的触发因素显得令人十分的尴尬。但不管怎么说,武汉市2019年初在营商环境上开启的大动作,预示着武汉的2019年的某种不平凡。


谋局于未来

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同时,武汉市委市政府同样在谋划新的突破点与机会,并于4月1日出台大健康领域专项规划与政策,启动大健康万亿产业集群的重点打造。与之相应的是,作为武汉打造大健康万亿产业集群重要抓手的健博会,在4月上旬成功的如期举行。

 

在专项规划与政策中,武汉市明确提出到2030年,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达13200亿元,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的目标。为此,武汉市专门规划了“一城一园三中心”的空间格局,重点打造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等区域,从而发力大健康产业领域。


这是继2017年度(包括2018年年初),提出建设光电子和汽车两大万亿产业集群之后,武汉市再度布局的万亿产业集群。至此,武汉已明确提出建设四大万亿产业集群,与包括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基地、国家网安基地等在内的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

 

依托上述的基础,以及武汉在科教等领域的优势与优越的交通和区位条件,继前期在营商环境与大健康产业集群上发力之后,武汉正式提出了“四大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新一线城市基础进一步夯实,这事关未来2年重点发展路径与建设目标的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2年之后的2021年,不仅是建党100周年的年份,还是武汉第十三届市委满届之年,其意义显然是重大的。某种意义上,市委在9月23日会议提出的目标,不仅是明确了未来2年武汉的重点发展路径,更是第十三届市委交给历史的答卷。

 

因此,武汉市委及相关部门为实现上述的目标,决意重点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打造中部地区开放高地等8个方面的工作,并通过推进负面清单制度、加大龙头企业服务支持力度等具体工作入手。

本图片源于“长江日报”特此致谢


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武汉市对不同类型的区域,提出了不同要求。其中,东湖高新区要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经开区和临空港区要形成新的引擎动能,中心城区要围绕现代服务业创新升级,而新城区则要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并努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导向与取法

事实上,本次第十三届市委本次全会的决策,是在第十二届市委相关会议精神基础上的创新与升级。之前,十二届市委相关会议上武汉曾提出,要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的决策部署。

 

9月23日,武汉市提出的“经济中心”显然是对“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升华,“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对“创新创业中心”的继承发展,而“国际交往中心”则是对武汉提出新的更高标准的要求。

 

从“四大中心”的表述看,“荆楚连线”认为“经济中心”其实叫“产业中心”更准确。因为“经济中心”的形成除了“硬核”的产业之外,同样需要拥有金融等方面的活力与吸附实力,而产业中心并不天然的具有金融领域的实力。

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表述,则给人种在全武汉市的层面上看,初级创业者及与之相应的小微初创企业的成长已被放弃的感觉。与之相印证的是,在企业支持的措施表述上,有关于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相关描述,但关于小微初创企业的描述则没有发现。

 

同时,武汉提出建设新一线城市决策虽然体现了其的追求,但同样有值得商榷之处。从公开资料看,“新一线城市”其实是具有媒体属于的商业机构提出的概念,主要是从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等维度进行评比。

本图片源于“长江日报”,特此致谢


上述的维度虽有参考价值,但从评选的思路看明显是“总体实力不济找优势”的套路,而且评选的推出无法排除商业上的考虑。因此,与其建设所谓的“新一线城市”,不如全力以赴的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毕竟,“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央赋予的使命和重托,肩负的是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责任,需要的是更广阔的视角与幅射更大范围的实力。但从“新一线城市”的定义与取向看,其所关注的显然不是全局的责任与实力的问题。


古人说,“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 取法乎中, 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作为先天条件极具优势,综合实力积累最为深厚的中部龙头城市,武汉的目标可以而且必须更高远。否则,在媒体上不时与武汉对比的名单中除了郑州,或许长沙等毗邻城市在数年后同样会频繁的出现。


关联阅读:

武汉崛起,路在何方?

省委副书记领衔,园区省内外依次布局,湖北新的万亿产业集群整装待发!

武汉营商环境优化大讨论③:昔日的渔村深圳,是如何成为全球知名的硬件与创新之都?

欢迎转发、点击在看,入群及合作请提示操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