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车都”改名“车谷”之后,武汉经开区失去的是什么?

荆楚连线 荆楚连线 2021-05-03

9月29日,随着武汉市相关领导在2020湖北高质量发展资本大会上的推介,“中国车都”正式变身“中国车谷”。与原有“中国车都”,是源于武汉经开区在汽车领域的强大的积累与完善的产业链聚焦有所差异的是,“中国车谷”更强调制造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及网络化转型。

 

相关的报道透露,这是“中国车谷”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对“中国车都”的品牌升级。上述的说法意味着,流行十余年的“中国车都”开始被“中国车谷”替代,武汉进入“四谷”时代。但对于已有约30年历史的武汉经开区而言,上述的品牌升级究竟意味着什么?


武汉经开的历程

肇始于1991年的武汉经开区,是为承载东风与雪铁龙的合资项目神龙汽车而设立的,因“车”而生而兴的特殊区域。公开资料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汽车行业的合资潮中,东风与雪铁龙牵手决定合资设立“神龙汽车”,以生产雪铁龙所有的相关车型供应国内市场。

 

最终,经企业及政府等相关各方的协商,湖北省决定在武汉西南方向专门开辟了31平方公里区域,用于“神龙汽车”的日常生产与经营。项目于1991年5月动工,1993年4月获批国家级经开区,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

随着项目建设的进展及配套设施的需要,武汉经开区包括整体托管汉南区在内的四次“空间扩展”之后,已成为管理面积489.7平方公里、管理人口约50万的区域。并且,基于神龙项目不断发展和形成的汽车产业链聚集效应,武汉经开区的GDP及税收等指标长期雄居武汉首位。

 

目前,武汉经开区已拥有包括东风本田在内的5家主机厂累计引进73家世界500强企业,汽车年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已形成以汽车和电器为核心的相对完善的制造业产业生态体系,综合实力更是居中西部开发区中的首位。

 

特别是在工业经济方面,武汉经开区更是以工业年总产值约(3300亿左右)占全市25%和全省8%左右的体量,成为武汉市及湖北省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与主支撑和主引擎,对全省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压舱石”作用。

 

从上述的历程可知汽车是武汉经开区产生的源点,更是经开区兴盛的基础。所以,武汉经开区无论是“中国车都”的品牌命名也好,还是“中国车谷”的形象升级也罢,其实都根植于既往三十年的历史积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次“升级”或许有点勉强!

 

经开转型的思考

与五年前乃至十年前不同的是,因汽车持有量日渐饱和等客观原因导致的行业调整,武汉经开区的发展从2018年便陷入波折。据了解,武汉经开区的工业增加值从2018年之后曾连续13个月同比负增长,直至2019年底才止跌回稳。

 

遗憾的是,因众所周知的特殊原因影响,上述势头在2020年没有延续。经开区官网显示,截止2020年10月份除房产地产投资之外,武汉经开区各项经济指标尚处于负增长状态。其中,工业投资与税收收入低于2019年同期的20%以上,经济的全面复苏的还有待时日。

 

而且,因汽车行业调整及区域内产业结构不够丰富等因素的影响,武汉经开区被东湖高新区从GDP长期雄居武汉首位的宝座上替代。并且,因产业结构远不如东湖高新区丰富及制造业派生出的低调朴实特质等原因的综合影响,武汉经开区开始遭受源于内外部的压力。

 

因此,基于全球产业动态与区域实际,武汉经开区从2017年左右便启动变革。公开报道显示武汉经开区通过引进和培育等方式布局智能网联等“未来汽车”产业链,全力推进区域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等举措开启变革,并致力于打造面向未来的全球“车都”。

 

同时,武汉经开区依托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在智能家居与机器人及通用航空和新型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重点发力,最终确立围绕“数智网端”领域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举措,实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融合发展战略。

 

除继续全力引进“数智网端”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之外,武汉经开区开始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孵化器机构并与知名投资机构合作共建投资基金,试图通过创新要素的不断聚集与优化组合,最终打造出生生不息的创新创业生态与产业升级的基础创新力量。

9月29日,武汉市委常、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彭浩,阐述经开的转型路径!


但不得不说的是,武汉经开区的失误并不是在汽车领域的长期着力,而是在汽车领域的深耕度与前瞻性不够,并陷入了相关的路径依赖陷阱。相反,正是经开区在汽车领域的着力打造才奠定了武汉在工业经济领域的坚实基础,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制造业生态体系。

 

如是观之,当初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在武汉扎根的苗圩和李宪生等人,对武汉产业转型与城市发展是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是需要被城市铭记的人!抚今追之的是,在十数年前(2010左右)汽车领域聚集至相当规模时,武汉经开区其实便可着手进行相应的全产业链布局。

 

当时,武汉经开区如果能从汽车行业的运营需求和生产场景出发,在关键材料和相关设备等领域提前布局的话,今天的状况可能大不相同。归根结底,忧患意识与服务精神及专业能力等素质的缺乏或是原因所在,更是武汉经开区持续发展需要补齐的短板。

 

同时,相关龙头企业在自主品牌打造上进展有限,并在行业前瞻性布局上动作迟缓,对区域主导产业的指引和带动作用不够有效与有力,同样是武汉经开区既往与未来需要着力突破的短板。事实上,缺乏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对区域发展的牵引作用不够,在湖北并不鲜见。

 

四谷背后的产业之困

虽有上述转型升级的背景,但这并不是或不足以成为“中国车都”,变身“中国车谷”的缘由。事实上,武汉市委常委、经开区工委书记彭浩在2019年12月30日召开的汉南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报告时依然是要打造“全球知名车都”。

 

时隔十个月后,“车都”品牌突然的升级无疑透着不寻常,而相关官媒的报道或可参考。媒体报道显示,相关主要领导在12月25日全市重点项目互观互学互评互促活动总结大会上明确表示,要加快建设“光谷”、“车谷”、“网谷”、“星谷”等高端高新产业集群。

图片源于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摄,特此致谢!


这是“四谷”概念的首次露面,之前除“光谷”和“车谷”外,“网谷”(之前曾短暂叫数谷或数码港)与“星谷”不曾有之。从上述的动向看,“四谷”概念的诞生或不乏品牌统筹的考虑,而这对初生的网安基地和航天基地并无不可,但对经开区的影响或许需要时间证明。

 

单从字面上看,“都”相对“谷”更立体、更有气势;并且,在“光谷”名声在外之际,“车谷”不但辨识度不高且有拾人牙慧之嫌;况且,品牌的打造是需要通过持续强化,才能形成清晰的认知;因此,“车都”变身“车谷”,其实是有点令普通人诧异的。


某种程度上,这是对“光谷”的肯定,更是对光谷的期待。从GDP变化与区域活力及媒体热度看,这种肯定与期待是自有道理的。但同样要看到的是,足够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的缺乏及产业聚集度与含金量不够等相关的问题,是整个湖北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反,经开区在制造业领域的完善与厚实度,短期内在武汉应是无法被替代的。因此,期待实施转型升级的经开区尽快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融合上取得突破,更期待“四谷”并进的武汉在龙头企业培育与产业的高端化打造与聚集度提升等方面取得更大的、实实在在的成就!


关联阅读:

“世界光谷”怎么建?程用文:打造全球中高端产业体系,建设宜业宜居的生态光谷

武汉深入推进超大城市治理,实施院士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计划,确立3城5网7圈建设目标

车规级芯片企业落户武汉,湖北设立230亿的基金支持吉利项目,武汉经开区产业转型加速

欢迎转发、点赞及点在看,入群及合作请按提示操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