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徒教学高级导师—蔡枫
蔡枫
● 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度艺术,印度文艺理论和中印文艺比较。现为印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聚徒教学高级导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中国印度文学研究学会理事。
● 自2013年以来,一直担任聚徒教学导师,指导数十位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所指导的聚徒学生,约有一半以上考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01
项目招募:有教无类
蔡老师持续开展《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和《印度细密画研究》等聚徒项目,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部艺术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依托,带领学生对印度佛教艺术、犍陀罗雕刻艺术和印度细密画进行颇具深度的研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提升学生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拓展学术视野,为到国内外深造打好学术基础。
2013年至2020年聚徒招生情况
02
教学理念:因材施教
蔡老师在数年的聚徒教学中秉持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全校范围内招募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本科生,进行跨专业、跨年级的聚徒教学。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学生的禀赋和兴趣,注重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手文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历经认知——认识——深识——阐释四个学习过程后,能独立地通过国内外各种数据库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聚徒教学中,蔡老师采用阶段式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渐入研究佳境。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以集体授课为主,为学生梳理知识框架,介绍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标,分配研究任务,制定研究日程表。
聚徒学生在谭云山中印友谊馆集体上课
聚徒学生在师范学院集体上课和讨论
聚徒学生在师范学院集体上课和录制网课
在谭云馆为学生讲授馆藏印度佛教艺术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指导学生就所承担的专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定期进行资料反馈和分组讨论。
聚徒学生小组讨论和点评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提升阶段,教师就学生的习作进行逐一评点,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深度修改,使习作成为较为成熟的学术性文稿。
教师逐一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为总结和提升阶段。以集体讨论为主,就本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对新发现的研究方向进行新规划。
在聚徒教学过程中,蔡老师积极借助学术资源,拓展聚徒学生的学术视野。在聚徒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邀请国内外专家为聚徒学生举办学术讲座,为聚徒学生创造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
聚徒学生参加北京大学南亚学系主任,长江学者陈明教授的讲座
聚徒学生参加复旦大学刘震教授的讲座
聚徒学生参加牛津大学甘立夫教授的讲座
部分聚徒学生参加2018年1月南印度文化考察·冬令营
部分聚徒学生在上印度ICCR讲席教授的印地语课程
03
教学成果:书的出现和人的进步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完成图文并茂的研究性读物《印度犍陀罗雕刻艺术图文研究》(共3册,约35万字)和《印度古典细密画研究》(约20万)。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们掌握了研究特定对象的基本方法,对外文文献的阅读和驾驭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爱上了学术研究,找了学术研究的感觉,研究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拓展,为深造之路奠下基础。项目组中申请到国外留学或国内深造和实习的同学,都会在申请书中写上这一段研究经历。以下是部分到国内外深造的聚徒学生。
●詹惠慧到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邱童到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何旻昊到香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张美湘到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谭一帆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陆雯静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单单到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王乐乐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王建明到日本千叶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向钰凌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张颖诗到瑞士德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叶逸韵到法国雷恩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崔家严到米兰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李佳芮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翁晓华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肖佩佩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刘洋到奥克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朱叙霖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王宏纬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04
学生感想
詹惠慧
深造学校:剑桥大学(硕士)
犍陀罗聚徒教学项目给我的研究生申请给予了极大的帮助:首先,它填补了我在大学期间学术研究的空白。本科阶段我们能接触的研究课题很少,然而申请国外研究生时导师非常关心学生过往的研究经历,因此这一课题使我的简历增色不少;其次,犍陀罗聚徒教学项目让我有机会阅读一手的外国文献,了解西方学者学术研究的思路以及方法,有助于培养学术英语的阅读能力以及为今后研究生期间的研究能力夯实基础;最后,这一项目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我们的创新思维。
王建明
深造学校:
日本千叶大学(博士)
老师为了让我们能尽快融入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多次抽出休息时间组织同学们在一起听课,给我们讲解前期研究成果。师院教室、图书馆、文科楼、咖啡厅,一年半的时间里到处留下了蔡老师带领我们探讨学术研究的身影。清晰记得2015年1月22日,全校已经放假,我们再一次在老师的召集下在图书馆谭云山馆做课题讨论。此时,蔡老师已经有孕在身,却依然为该课题忙碌着。这一求学问道的学术精神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教诲。
正因为我们参与该项目的同学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这也为课题的正常进行带来不少困难,单就时间安排即是一个很不容易协调的因素。蔡枫老师始终耐心细致的引导我们进行课题资料的梳理工作。整个过程收获最多的是我们这些参与的学生们。这一年多,在跟随老师参与项目的活动中,得到了老师数次的帮助和指导。为了开阔本人的学术视野,老师特意带我参加了《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倾听文学界诸位前辈的学术讨论,受益良多
罗宏纬
深造学校: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硕士)
老师的学术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一次次地鼓舞我前行。项目伊始,所有加入了该项目的学生欢聚一堂,互相认识。而后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犍陀罗地区的雕刻艺术和佛传的故事等相关课题,让学生迅速入门。随后以个人兴趣为基础,选择合适专项课题,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并在过程中,老师穿插各类针对性教学,因材施教,以追求教育的最高效用。在老师繁忙的日程安排中,她依然拨冗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希望得到锻炼的学生,并给予最科学的帮助。
仍记得是2018年3月一个大雨磅礴的下午,老师与我分享了她在大学时期以来的的研究经历。在千禧年时期,电脑技术并不成熟,但她的软盘里装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论文和资料,保存至今;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她十分认真刻苦,为了找到对应的研究资料在北京和香港之间来回奔波;在深圳工作至今,仍常常为获得合适的研究资料而在境内外大学的图书馆埋头钻研。
在蔡枫老师的带领和谆谆教导下,我一次次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从理解每一个图像研究的学术用语起步,从理解佛传经文的故事情节着手,从图像的一张张收集起始,从阅读各领域研究文献开始……每一次成长都是踏踏实实的走出来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细细斟酌后的笃定,每一个引用都是背后理解转化的结晶。当内心打起退堂鼓时,会想起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会忆起老师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便也觉得自己充满了动力。
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后也通过各方的协同努力成功度过难关。在遇到图像引用的标准与文字引用的规范不一时,老师及时帮助解答;碰上资料使用的疑问时,同组的小伙伴会互相交流使用经验;当研究缺乏文本资料时,早已是专业学者的老师常常能给予及时雨般的帮助。得益于他们,自己在学术研究的路上能顺畅地走下去;也正是因为给力的他们,遇到难题的心态也逐渐调整过来,不再畏惧。
这一段研究经历是令人受益匪浅的。从一个个研究的实用技巧,到人文艺术的熏陶,再到研究习惯与思考的养成,钻研精神的培育等从小到大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逐渐深入。最后,十分荣幸能参与到蔡枫老师的“聚徒教学”项目当中,这一份宝贵的经历是灿烂的荣光,感恩!
叶逸韵
深造学校:
法国雷恩商学院(硕士)
因为加入了聚徒,深入了我对印度的认识。并且没有错过寒假参加冬令营和老师同学们去印度实地体验的机会。这些经历使我明白有些事情如果尝试了,成功的机会就有一半,如果不去尝试,成功的几率只能为零。机会来临时,我们就要时刻准备着去好好地把握住它,不要畏惧前面的风雨,不要羞涩自己的信心。
上课之前,匆匆浏览了前面几期聚徒学生的成果,我惊讶于每一篇数字庞大、内容充实来自学生的研究写作,因为作为一个商科大三学生,三年的学习更加注重理论与之间的结合,纯粹理论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跟随蔡老师学习的机会。
老师通过七次大课堂的教学给我们进行了很重要的印度文化和犍陀罗雕刻的认识,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随后,学生根据喜好和了解程度,在老师的建议下进行了各自的选题,如鬼子母、涅槃和腋下诞生等经典佛传故事。而我选的是我喜欢的龙王那迦,来自东南亚一个普遍的保护神信仰。选题之后,就是漫长的写作和修改,让我非常感动的是,蔡老师不厌其烦地看完我们一篇又一篇文章,然后与每一个学生面谈,耐心讲解文章的问题以及要修改的建议。记得上次我交的文章有七八千字,蔡老师收到之后打印出来,针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上面用红笔修改并做了很多批注,还有小纸条,在讲解的时候蔡老师也是笑意满满的,非常温暖和贴心,我也希望用一样的认真和充分的准备去完成这篇文章。
张颖诗
深造学校:
瑞士德隆大学(硕士)
05
教师感想
回首数年聚徒教学,我心中充满感激和欣喜。在过去的数年里,我和聚徒学生,共同体验了“聚徒教学”这种极具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共同在教与学中探索精英教育的新内涵。我对这种教学模式充满着感激之情。聚徒教学,赋予我个性化教授的权利。在这个教学模式里,我可以不受特定时空的束缚去实现教育的理念和实施教学的内容;拥有其他课程所未曾拥有过的自由和自在;在这教学模式,我和学生们建立平等而深厚的友谊,学生们的学术兴趣和学术志向,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向;在这个教学模式里,我在自己的学术田野里听到了青春的回响,尽管这种回响看起来还很微弱,但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也许星星之火也能燎原。我欣喜地感受到“聚徒教学”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思想的变化和能力的提升;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从“学术小白”逐渐成长为“科研小青”,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学术方向或人生方向;我欣喜地看到他们往更高更远的方向走去。我们团队中的大部分学生走上国内外深造之路,他们被美国、法国、韩国、荷兰、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等中国高等院校录取为研究生;小部分学生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工作。
聚徒教学项目的执行与一般的研究课题执行不一样,在这个项目中,宗旨是“育人”,而成书是“育人”的一个抓手。育人是共同努力的目标。在这个项目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聚徒教学与一般的课程教学也不一样。聚徒首先是“小范围”的“聚”而非大范围的传播,是小众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其次,学生的含义更倾向于“学徒”,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和授,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有传承思想和美德,老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我想起印度有种书籍叫做“奥义书”,其英文名是Upanishad,意思是老师带领几个学生在森林里秘授知识。有一幅图形象地描述了奥义书传授的情景。我想,聚徒教学,与此相似。
印度古代讲授《奥义书》的情景
微信公众号 ▌ szujwb
深圳大学教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