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论文简报 |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能否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点击“南方经济SCJE” 关注我们
产业发展与企业提质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能否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邓 宏 尹斯斯 马如飞
论文简报
Article Summary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近年来,通过城市群规划重构区域发展格局,释放企业发展新动能,已成为世界各国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当前,世界各国竞争主要方向已经从国家整体之间的竞争转移到区域和城市群之间的竞争。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这是中国首个提出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家战略,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的发展内涵,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动力来源和高质量参与“双循环”的重要门户。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然而,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逆全球化”、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匹配等诸多挑战,使制造业企业面临发展瓶颈。作为我国制造业重要的核心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先后承接了港澳台地区和全球各国的制造业转移。《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因此,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受到的阻力,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对能否消除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瓶颈,释放企业发展新动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二、 理论逻辑
粤港湾大湾区城市群具有“一国两制”和“三个自贸区”的独特优势,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利益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地区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将产品进行交换,会使各个地区的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湾区规划确立了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区域发展目标,旨在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为中心,链接多个节点城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各地区功能布局,形成更合理的企业分工体系,促进企业间交流合作。此外,区域政策还可以在金融支持、政府补贴、人才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支持。例如,大湾区规划通过建设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并以政府补贴、企业减税和共享信息等措施改善政策和市场环境,政策红利的信号会刺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回报,会更加积极地去改进生产方式和转换生产理念,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三、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2015-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湾区规划显著提高了区域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相比之下,大湾区规划更大程度提升了外资及其他企业、中心城市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3)从机制分析来看,大湾区规划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人力资本集聚来促进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文章丰富了区域政策效应的研究,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四、边际贡献目前,关于区域政策、城市群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和城市层面,而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评估区域政策和城市群规划政策效应的文献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从企业微观视角出发,基于2015-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大湾区规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政策实施效果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显著提高了区域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相比之下,大湾区规划更大程度提升了外资及其他企业、中心城市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3)从机制分析来看,大湾区规划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人力资本集聚来促进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应当有序推进落实大湾区城市群规划,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的优势,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第二,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对节点城市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帮扶和激励政策;完善先进制造业企业内部激励制度,释放企业新动能。第三,应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制定和完善人才落户政策,进一步发挥大湾区规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声明:
本信息内容为《南方经济》编辑部所有,编辑部对本信息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信息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需注明出处为“南方经济SCJE”,且不得对本信息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