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肥!奇迹!

江淮晨报 2020-11-13


10.5米
9月11日5时24分
历时78天
巢湖水位终于退回警戒水位之下
这标志着
今夏合肥防汛抗洪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史上,总会有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成为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这场百年未有之大洪水,带来了一个令我们难忘的夏天。


当合肥取得战“疫”阶段性胜利,全力以赴“育新机、开新局”,收获半年经济“负转正”的艰难佳绩时,史上最长梅雨期,倏然而至!


来不得片刻喘息,这座被誉为“黑马”的新晋新一线城市,再次投入了战斗!


史上最长梅雨期,带来史上最强梅雨量;9轮强降水,引发史上最多暴雨日数;巢湖水位上升到了百年不遇的历史极值。



迎战,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习近平总书记说,防灾减灾救灾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遭遇战,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合肥用信念、责任、担当与果敢,构筑了一座座冲不垮的堤坝。


在应对疫情大考的同时,也交出了一份防汛救灾的合格答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当洪水渐退,当江河日趋平静,再回首——


奇迹,来源于蕴藏在这座城市里的一股力量。


这力量,潜藏在这座城市中,看似无形,却“厚积薄发”,战胜“疫情”靠它,经济半年“负转正”靠它,战胜洪魔也靠它。


这力量,更敦促着我们,向着未来的美好,勇毅前行!







01

大自然的破坏力
百年不遇的极限考题


“受南北潮”,“夏水暴长(涨),施合于肥”,“施”即今南淝河,“肥”则指东淝河。


曾有人对合肥得名的来历调侃:“施合于肥……根本就是淹了”。虽是戏言,但从历史上来看,“干旱一大片,水涝一条线”,这个“线”指的便是以南淝河和巢湖为代表的低洼河谷及环湖地区。


于合肥防汛而言,拥有近30条入湖河流、流域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的巢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当代以来,留在人们印象里的巢湖流域的大水就有6次,分别发生在1954年、1969年、1983年、1991年、1998年和2016年。


而今年这次巢湖流域的洪水,却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次。60天的超长梅雨季,使得合肥的降雨量超过了历史同期的3倍以上,一度合肥成为全国降雨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巢湖水位也上升到了百年不遇的高度!



时间拨回到2020年7月17日深夜。


一道道闪电,一声声霹雳,夜如白昼,雷霆万钧,惊醒了庐州大地不少沉睡的人们。


瓢泼大雨,宛如天河之水被一股脑儿倾注人间一般,大雨猛烈地敲打着人们的窗户,冲击着玻璃。


这是典型的夏日暴雨,疯狂,毫无顾忌,狂扫一切。


“电闪雷鸣,雨没个停,心慌慌,真的不要再下了!”这天晚上,不少合肥人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出了类似的感慨。


雨下了一天一夜,让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对夏日这场暴雨如此心焦的缘由,正来源于日趋紧张的安徽防汛形势。



在当地的媒体上,自6月10日入梅以来,有关汛情和天气的报道就逐渐多了起来——


6月10日至30日,全市平均降水量376毫米,超过历年平均梅雨量一半以上。市区累计降雨量达到365毫米,为1953年合肥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大降雨量。


7月7日,黄山歙县遭洪涝灾害,高考被迫延期,镇海桥在洪水中被冲毁。


7月8日~9日,合肥组织1205人赶赴长江无为大堤,对48.145公里责任段开展巡查。


7月13日,巢湖超过2016年以来新高水位,达到11.06米,超警戒水位……


安徽境内,自南向北,汹涌的汛情接踵而至。


电视上滚动的字幕,一个个刷爆朋友圈的天气预警,都在预示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汛期正离合肥越来越近。


7月18日,合肥市气象局发布消息,当日政务区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那一天,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这两座合肥人的“大水缸”先后突破汛限标准,为保水库周边大坝安全稳固,两大水库的闸门被再度打开,滚滚洪水一股脑儿涌入了南淝河。


依水而生,傍湖而长。合肥这座城市,“头顶”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两大“水缸”,“环抱”巢湖,“脚踩”长江,南淝河穿身而过。


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正是1954年合肥那场大水之后的产物。那场解放之初百年一遇的大水,曾让合肥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灾害。上了年纪的合肥人依然还记得,那一年的瓢泼大雨下了8天8夜,大水一直淹到明教寺的第7级台阶,市民出入街巷,有些地方还要坐小船,双岗街四面都被洪水包围……1954年洪水后,安徽长江、淮河的重点地方建设,都一直以抵御1954年类型洪水为安全标准。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的建设也在那场大水之后提上日程,旨在控制上游暴雨形成的洪峰。


如今,“大水缸”也承受不住洪峰压力,足见这场汛情来势有多凶猛。


这边,大型水库在泄洪,那边,位于庐江的长江流域重要的蓄洪区之一东大圩也启动了蓄洪。



受西河流域强降雨和长江高水位顶托影响,西河水位上涨迅速,7月18日20时,西河缺口水文站水位达12.49米,超保证水位0.59米,防汛压力骤然升级,只有及时分蓄洪水,才能确保巢湖大堤和入湖主要河道堤防安全。20时10分,东大圩进洪闸正式开闸泄洪,这是自2015年建成以来的第二次开闸泄洪,也是东大圩蓄洪区建立以来的第七次蓄洪。汹涌的洪水从六个闸孔喷薄而出,如6条巨龙出水,击打起滔天白浪,闸下6.5万亩良田渐渐淹没在滔滔洪水之中。


蓄洪是长江流域防洪的三大法宝之一,东大圩蓄洪区上一次启用是在2016年,那场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而导致的特大洪水依然停留在不少合肥人的记忆中。如今,东大圩再次启用的消息一出,紧张的氛围迅速在这座城市里蔓延。


7月18日21时起,合肥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而此时,距离之前的III级响应才刚刚过去30个小时。



雨,越来越急,越来越密。


城市上游泄洪,下游巢湖水位顶托,夹在中间的南淝河像一根放在天平上的长条形器皿,小心翼翼地装着无处可去的水。


7月18日当天,南淝河今年首次超过了警戒水位。


南淝河流域沿线,位于市中心的北一环交通一度因河水漫溢而中断,部分停靠在河边的车辆被紧急拖走,部分低洼地势的一楼居民被紧急转移,高涨的南淝河水位甚至一度威胁到了2016年刚刚建成通车的长江路桥。


7月19日16时起,合肥城市防洪应急响应提升至了I级。


“肥西三河的居民凌晨2点起就陆续撤离了。”合肥市区告急的同时,一则三河居民连夜撤离的消息再次震惊了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


于合肥而言,三河古镇的知名度是伴随着1991年那场大水而来的。1991年,那场特大洪涝灾害,使得这个巢湖边的古镇在短短23分钟内便被洪水吞没,今日的国家5A景区三河便是在那场大水之后重新恢复建设的。正因如此,每逢汛期,三河都是备受这座城市关注的地方。


19日凌晨,丰乐河堤防突发险情,三河镇丰乐河水位高达14.8米,超过1991年大水和2016年大水时的最高水位。为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河镇所有居民连夜转移。



一切已发生时刻提醒着这座城市的人们:巢湖流域的又一次洪水挑战正向我们走来!


7月19日傍晚,肆虐了2天的特大暴雨终于短暂停歇。


雨只是暂停,水,却无处可退。


此时,上游两大水库全面超汛限水位,“上拦”之路被“封”;包括南淝河在内的巢湖流域的河流全线超保证水位;而“下泄”长江的“路”也因为长江水位的超警而不得不被暂时堵住,特别是牛屯河分洪道也无法下泄,这在以往历次大水中极为罕见。


超额洪水囤积在巢湖与河道里,遭遇“关门淹”的巢湖水位迅速上涨。


7月19日上午10时50分左右,巢湖中庙站水位达12.83米,超1991年12.8米的纪录。


仅48小时后,巢湖中庙站水位就猛涨至13.36米,系巢湖洪水设防的百年一遇标准。



“1991年的历史最高纪录就是我读出来的,我明白水位涨到这个位置对巢湖会有多少影响。”说这话的是巢湖中庙人李云霞,55岁的她从1990年开始从家人手中接过“为巢湖中庙水文站读水位”的工作。


每天上午8时,她都要准时来到水位尺边,蹲下身子使视线与水位保持齐平,然后读出当天上午8时的水位,记录在案,并且发送给合肥水文局,作为当日的水情信息。水位超出12.80米时,李云霞也开始紧张起来,每天读水位的时间也增加到了早晚各一次,“总担心仪器被水泡出问题。”


7月22日7时50分,李云霞在自家二楼套上了一件渔夫连体雨裤,下楼蹚着没过小腿的洪水,一点点往60米外一根竖立在水中的水位尺走去,这根水位尺,就是李云霞坚持独自读水位30年的战场。


13.43米,当她读出这个数据时吓了一跳,前前后后,一共读了五次,才最终确定。


与此同时,自动监测水位的水位计也读出这一数据,并将这个惊人数字传递给了后方的水信息平台。


百年一遇设防标准是指堤坝、河道的防洪能力。而13.43米,创下了巢湖水位的历史最高纪录,百年未遇。



在这个百年未遇的水位,巢湖的蓄水量较入梅前增加近36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两个巢湖的水。雨还在下,而水位每上涨1厘米,巢湖就增加200万立方米的水量,这数额等同3个天鹅湖常年的蓄水量。


巢湖流域范围内,人口超千万,还有京福、商合杭等一大批高铁、高速及重要国省干线公路。巢湖大堤是合肥市和沿巢湖地区的最大安全屏障。


巢湖防汛到了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刻。


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遭遇战”迎面扑来!一道百年不遇的极限考题摆在了合肥面前。


头顶“悬河”的合肥,除了迎战,别无选择。




02

勇于担当的决断力

“打响”争分夺秒的世纪之战


历史抛出前所未见的极限考题,合肥需要争分夺秒地作出解答。因为,这道极限考题的背后,是人民,是生命!


这道题,既不能慢,更不能错!


为做出科学之策,合肥先后召开3次市委常委会、24次专题会议,不间断研判会商、调度安排。


巢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庐江、肥西、肥东、长丰……几乎每一处险工险段,都留下了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合肥市长凌云日夜兼程、步履不停的足迹。



上下一心,凝聚成了“一盘棋”的防汛合力。


所有的奔波,都源自铁一般的目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最险处着手,往最好处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巢湖安澜!”


回顾合肥如何争分夺秒地完成这道防汛的极限考题,时间依然要拨回到7月17日。


那一夜,合肥城里有太多无眠的人。


沉闷的雷声来得越来越急,低吼着像要撕破浓密的云层得到解脱。闪电的蓝光紧随其后驰过,瞬间擦亮城市的边际线。


18日凌晨2点,双子楼B座316室的顶灯被点亮,值班的汪涛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灰蒙蒙一片。


这个角度的视野,他再熟悉不过。


177天前,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此启动。那时夜是清透的,空荡荡的街区一眼就能望到尽头。


6月10日,气象宣布合肥入梅。作为合肥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汪涛再次带队进驻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当时各项防汛工作还参照往年经验进行中。直到18日凌晨,暴雨将城市的上空撕成一道道口子,豆大的雨点在窗户上画出一个个圆圈。


一切,太突然。


7月18日,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大厅的显示屏上,雨情图中的红色面积快速扩张。


一条中轴将指挥部大屏幕分割成两部分,左边雨情数据显示,7月17日20时至18日15时,合肥市平均降雨量达101毫米;右边水位数据显示,7月18日17时,巢湖中庙站水位12.18米、超警戒水位1.68米、距保证水位0.32米,裕溪河巢湖闸下、西河缺口、兆河闸上、柘皋河、南淝河三汊河、白石天河金凤站均超保证水位,其余各主干河流全线超警戒水位。



可天空却依然灰着脸,暴雨如注,丝毫没有要收敛的意思。


7月18日夜,合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急升格为合肥市防汛抗洪抢险应急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指挥长”,首次建立了合肥的防汛抗洪史上,最高规格的组织指挥体系。


一道道防汛抗洪的应急指令从这里发出。


丰乐河危急,三河告急。


7月19日凌晨3点,武警安徽总队合肥支队60余名官兵、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245名师生紧急驰援肥西。武警官兵、军校师生们陆续赶到了肥西,打桩装沙、加固堤坝,搬运沙石、搬运土方、加固堤坝、排除险情,全力展开抢险救援。



“北一环肥西路出现内涝”、“铜陵路下穿出现内涝”……7月19日一早,合肥市防汛抗洪抢险应急指挥部的电话不停在响,桌边上的人却忙得腾不出手来接听;这边还未挂断,另一张桌子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四面八方的消息同时涌入,透露着同一个信号:城区防洪形势严峻。


清淤、排水、加固堤坝、引导地下车库车辆停到地势高处、给积水点拉上警戒线……那一日,城建、交警、城管、物业、各县区街道社区的基层工作人员放弃周日休假,全员24小时值守,应对着每一个危机时刻。



挖掘机、送沙车、消防车、工程施救车……一辆辆防汛应急车辆载着防汛物资纷至而来,北一环沿线商户一一领到了政府发放的沙袋,堆在门口,防治积水倒灌。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紧急向全市所有AAA级以上建筑企业发出号召,36家企业积极响应,近4000名大建设人携带机械设备全部上阵,支援南淝河流域防洪大坝修筑等城市防洪。



南淝河的长江路桥段,持续上涨的水位淹没了桥墩,为保桥梁安全,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紧急调集配重车,24辆重载车先后开来,齐刷刷地占据了桥面的两侧,只留中间路段保持车辆放行,这也是合肥市首次采取重车压桥的配重方式确保市区桥梁安全。


7月19日傍晚,暴雨骤停,一道彩虹划过合肥的上空。


经过广大军民的持续奋战,这一次,三河,无恙;合肥城区,安然!


然而,危机并没有就此解除。


上游来水,外排不畅,降雨未来还将持续。


当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全力以赴打响南淝河与三河保卫战的同时,7月19日上午,一场防汛紧急会商会也正在合肥市防汛抗洪抢险应急指挥部召开。


“南淝河水位持续上涨,城区如何防?”“气象发布后续还有暴雨,落下来的水该往哪排?”……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不停地与水利专家交换意见,始终在关注着如何确保群众安全?如何有序科学调度?如何力保城市安澜?


“巢湖中庙站水位已达12.84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04米。”会议过程中,大屏幕水位图亮起了红点,这意味着巢湖水位在一天之内连续突破12.50米的保证水位、12.77米的2016年最高水位和12.80米的1991年历史最高水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形势,容不得半点犹豫。


下午1时,经过数据演算和科学研判,一道指令从这里发出:今日启用肥东十八联圩蓄洪。


为什么是十八联圩?


这是合肥版图上一处特别的圩区——它位于肥东县长临河镇境内,南淝河入巢湖口以东区域、北依沙河,南濒巢湖。2016年,巢湖流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十八联圩作为蓄洪区首次启动。从此,十八联圩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它成为城市防汛的一道屏障。


“圩区内行政村少,无工业,圩区这两年一直在建设生态湿地项目。”在指挥中心的一张合肥市地图上,心形的巢湖格外显眼,十八联圩就在爱心上端的凹槽处。


地图上,十八联圩位置的周边留下了浅浅的印记,这些印记提醒着,有人曾用碳素笔盖反复在此考量过。


“它能同时承载南淝河和巢湖的水,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首选特质。”


一台挖掘机在圩堤上挖开了一道15米宽的缺口,姜黄色的洪水偏离了长乐河河道,与南淝河下游的水汇合,从这处主动开挖的缺口涌入了肥东十八联圩。


密密细雨中,圩田中秧苗的绿逐渐被姜黄取代,堤坝上深深浅浅的伞下流露出万般不舍。




这是合肥主动启动的首个万亩圩区,3.76万亩的十八联圩可分担至少1.3亿立方米的洪水。


加之当日同时启动的肥东六联圩,蓄洪总水量达1.6亿立方米,有效降低巢湖水位15至17厘米。


一切,并没有结束,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


7月21日10时24分,巢湖水位达到13.36米,百年一遇!



更焦灼的是,水位还在继续上升。


环巢湖大堤176公里,其中92公里是高岗和山地,基本稳固。其余84公里中,16公里为包河区段,设计为百年一遇;巢湖市区段约10公里为50年一遇;剩余58公里都只是10年一遇或20年一遇标准。


如何以10年一遇或20年一遇标准大堤抵御百年不遇洪水,这个不可能完成的难题摆在了城市面前。


“上游继续来水,下游外排受限,巢湖就像一个‘大木桶’,危险进一步加大。”7月21日下午2点,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市防汛抗洪抢险应急指挥部紧急会议上,水利专家对巢湖汛情做出了如此判断。



雨情和汛情交织成一个分叉口,城市必须选择一个方向前行。


——水位若持续上涨,怎么办?


“大汛当前,防汛抗洪抢险工作要把保主保重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力保中心城市、重点城镇、水库、交通重点干线等,最核心要求是保人民生命安全。”


——如何保主保重?


“加快洪水排泄,精准测算、科学调度,用好分洪蓄洪举措,力争巢湖水位尽快回落。”


至此,巢湖保卫战全面打响!



形势,如预判时一样,水位曲线依然缓攀。


7月22日10时48分出现13.43米历史最高水位,环巢湖沿岸的沙袋已垒起一米多高,昔日温柔的巢湖俨然成了“悬湖”。


蓄水59.26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常年水量,巢湖从没有承担过如此之重。


最大限度减少入湖水量、最快速度降低巢湖水位,迫在眉睫。



破圩蓄洪,无疑是千钧一发时的最后选择。可启用后会产生哪些影响?不利影响如何克服?群众如何转移安置?


审时度势,每一个问号侧影着决策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舍小为大,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深思熟虑、落细落实。因为,每一处圩田背后都有万家灯火。


合肥市防汛抗洪抢险应急指挥部的灯,又是一夜通明——万亩以下中小圩区能用全用、应启尽启;加大十八联圩蓄洪量;主动启用部分万亩大圩。


彻夜未眠反复斟酌,凝聚成最终的艰难抉择——


7月23日,主动启用巢湖市沿河联圩、肥西县滨湖联圩蓄洪;


7月24日,对肥西县滨湖联圩扒口扩大行洪。


加之上拦、下泄、固堤,在一系列组合拳下,巢湖水位呈高位波动缓退之势。


7月25日15时,巢湖水位依然维持在13.22米的高位,超保证水位0.72米,超1991年最高水位0.42米。


更为严峻的是,气象部门预报,又将有新一轮降雨袭击合肥,部分地区可能有大雨到暴雨。据测算,如果降雨量为70毫米,相当于有4.2亿立方米的水要进入巢湖。这让早已不堪重负的巢湖雪上加霜。


容不得丝毫犹豫。


7月26日,肥西县蒋口河联圩启动蓄洪。



7月27日,启用庐江县裴岗联圩行洪。


7月27日,庐江县白湖镇裴岗联圩启动分洪。四台挖掘机历经五个小时在堤坝上打开了一条120米宽的泄洪通道,湍急的河水瞬间涌入圩区。不少圩民在警戒线后远远守着,直到坐落在田野之间的家被水渐渐包围,青瓦房顶在水波中忽远忽近。


同样是主动开堤蓄洪,十八联圩的启用是壮士断腕的决绝,裴岗联圩的启用是顾全大局的悲壮。



彼时,雨停了,天放晴了;彼时,巢湖水位正缓退;彼时,一度面临破圩风险的堤坝被圩区群众用一个又一个不眠夜化解。


——一切向好,为什么还要启用裴岗联圩?


“巢湖水位虽降,但降速太慢,大堤浸泡在水中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大。”


——远离巢湖,为什么舍近求远选择裴岗联圩?


“裴岗联圩启用前,合肥已主动启用8个万亩以上大圩,174个万亩以下中小圩,环巢湖沿线剩余圩区均为保主保重的对象。”


这一次,决策背后是运筹帷幄。


位于白湖镇境内的裴岗联圩距离巢湖直线距离近10公里,它承载的并非是巢湖水,而是兆河水。裴岗联圩破堤五分钟后,兆河闸7孔闸门全部缓缓上抬10cm,蓄存已久的巢湖瞬间奔入了上方兆河的河道里。



肩负了61年引江入巢职责的兆河闸,第一次让巢湖水经由此处逆向流经入兆河。


历史,再一次被创造。


至此,全市286个圩口中,已启用和漫破186个,其中万亩以上大圩9个、万亩以下中小圩口177个。已蓄水18亿方,相当于近1个常年的巢湖水量、近6个蒙洼蓄水量、近127个西湖水量,淹没面积330平方公里。


一串串超出想象的数字,折射出的是合肥咬紧牙关扛起政治责任的历史担当,是群众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巨大贡献。


破圩蓄洪确实分解了巢湖的压力,但整个城市的防汛形势依然严峻,因为水量未减——此时合肥不仅捧着巢湖这个“大水桶”,还挂着上百个蓄洪的“小水桶”。


全力抢排,争取更多巢湖洪水进入长江,成为当务之急。



受长江洪水顶托和潮汐影响,对江排涝的凤凰颈泵站只能勉强应对西兆河洪水,难以为巢湖减负;为巢湖分洪的牛屯河上的铜城闸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巢湖水只有一条外排通道:由巢湖闸下泄,经60公里长的裕溪河后由裕溪闸排往长江。


这是一条通往希望的生命通道。


通过不断优化巢湖闸、裕溪闸的指挥调度,保持裕溪河适度水位和维持对江合理落差,努力扩大和延长巢湖洪水入江的“窗口期”。7月19日,为减轻防洪压力,巢湖闸再度开启,巢湖水以每秒800多立方米的流量昼夜不息向下泄洪。


能不能再开拓一条外排通道?面对这个问题,水利专家提出可尝试“利用巢湖船闸”。


船闸设计时只为船只通行,未考虑过泄洪功能,是否可行?指挥部立即进行论证,并连线省港航集团开展会商。省港航集团第一时间回复:巢湖船闸操作系统被洪水淹没,无法使用,但船闸的输水廊道可作为泄洪使用。


“立刻启用!”船闸的输水廊道每秒只有约30立方米的流量,但对于此时的合肥来说,已是意外之喜,“这相当于少用一个万亩大圩!”


继兆河闸历史性的开启后,渴求外排的目光落在了铜城闸上。


这是为牛屯河分洪道的进水闸,其作用是当长江水位低于巢湖洪水位时,开闸分流巢湖流域洪水。“进入主汛期以来,由于长江水位高企,铜城闸暂时关闭。”彼时长江水位回落,但开启铜城闸的预案并不是基于百年不遇洪水条件,设定条件并没有全部达到。


是继续等待还是突破常规?合肥又面临艰难选择。



“领导干部就要敢于在关键时刻果断决策,就要有担当!”7月28日上午9时44分,接防指调度指令,启用牛屯河分洪,10时起铜城闸开启闸门。


至此,巢湖水入长江的第二通道打开了,巢湖水全力下排入江。


抢抓入江“空窗期”,入梅以来,合肥累计排江水量30.75亿立方米,接近2个常年的巢湖水量,最大限度减轻了巢湖防汛的压力。


步步惊心,步步为赢。


正如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巢湖研究院院长朱青所说,合肥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各项决策是科学果断的,实施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是有力有序有效的。


——巢湖大堤和必保圩区安全,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转移不及时、不到位导致群众伤亡事件;


城市和重点城镇安全,巢湖市区及上派、三河、长临河、烔炀等重点镇安全可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巢湖汛情。7月31日,国务委员、国家防总总指挥王勇抵达合肥后实地察看巢湖汛情险情,看望一线应急救援队伍和护堤干部群众、志愿者,并对合肥的防汛应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03

众志成城的向心力

“吹响”冲向胜利的集结号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与暴雨洪水的决战。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历史的进步,往往是信心的凝聚为标志的。


信心,让困难不再困难,让力量更有力量。


支撑城市前行的信心,来自上下协力党群齐动,来自军民同心鱼水情深,来自八方驰援倾囊相助。



惊涛拍岸的堤坝上,是一面面迎风飘扬的党旗、军旗、志愿者旗。解放军来了、党员干部来了、群众志愿者来了,公安民警、武警官兵、消防指战员、医疗专家……汛期以来,合肥已出动超过60万人次参加抗洪抢险。


各方力量汇聚成铜墙铁壁,与洪魔打起了一场“人民战”,为整座合肥城筑起一道无形的“堤坝”。


这座堤坝,曾经抗击过新冠肺炎疫情,现在又在坚韧地抗击洪水的肆虐,彰显着无限的力量!


这力量,来自党旗高扬下的“坚强脊梁”——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合肥市委组织部第一时间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


靠前指挥,危难时刻冲锋在前,战在前沿。


巢湖市广大退役军人、市直机关干部、镇村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组成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队、党员突击队,构筑起防汛前线的坚强“堡垒”,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堤坝排查、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担当。


勇于担当,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高高飘扬。


“我是党员我先上,排查巡查不脱岗”八十三岁的安成金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他自告奋勇加入瑶海区恒通社区防汛中。老党员何银华、方世银每天都会自发的参与汛情志愿活动。


这力量,来自人民子弟兵向险而行——



东部战区支援安徽方向抢险救灾部队持续加强环巢湖大堤抢险部署,万余名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参与巢湖一线抢险救灾,全力确保巢湖度汛安全。


哪里有险情就冲锋在哪里。


7月23日凌晨,解放军某防空旅、某旅官兵携带相关应急物资,兵分三路驰援巢湖市、肥东县、庐江县等17个点位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环巢湖大道北段大堤上,900余名官兵奋战10小时,筑起“防浪墙”3000余米,为沿线加固一道安全屏障。


上午9时许,官兵们刚刚把身边的最后两名群众安全护送完时,水势骤然暴涨。


堤坝决口时,陆军某部排长冒小驰与27名党员突击队员在洪水中铸成一道人墙。


无奈水势过猛,冒小驰瞬间被洪水卷走。



这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大男孩,被救出后昏睡了24个小时才得以苏醒。


在抗洪抢险一线,处处都有像冒小驰一样的人民子弟兵在战斗,用生命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


不放过一个隐患,不延误一次险情。


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号令,这些“最可爱的人”第一时间紧急驰援,第一时间应急抢险,无论酷暑烈日,无论狂风暴雨,他们全力以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主力军、突击队作用,书写下一个个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动人篇章。


这力量,来自恪尽职守的忠诚担当——



提前5小时预报大房郢水库将超建库以来最高水位,提前16小时预测巢湖将超保证水位;提前76小时预测巢湖水位将会达到峰值逼近13.5米……入梅以来,合肥市水文局水情通讯科的6位工作人员,以精准度达90%以上的汛情预测,成为合肥防汛战场上的"吹哨人"。


时至今日,水情通讯科高级工程师沈捷回忆起7月17日暴雨后的两天两夜,只说了5个字"几乎没合眼"。而她说的不仅是她自己,整个水情通讯科里的6个人,几乎都呆在会商室、值班室里。"


在安徽省中小河流预报软件中,通过已有的预报方案,根据巢湖当前水位、巢湖流域20多个预报配套站计算的面降雨量,推求出一个参考值。"程序是最理想化的预报测算方法,但现实中每一场洪水都有不同的特点,那才是需要预报员的经验和思考的地方"。经全科室人员的多次商讨,并及时与省局沟通,终于在7月19日上午7时得出了"巢湖水位最高可能会涨到13.5米"的关键预测。


这力量,来自科技创新的底气——



堤坝上,4G对讲机、4G执法记录仪、无人机一应俱全,高科技24小时不间断巡查,现场防汛情况通过图像传输系统实时反馈至后台;城区内,巴掌大的机器人在地下雨水管道里监测作业,并传回实时画面。工作人员根据画面操控,定位待修位置;平台里,河流水位、道路积水、人员值守等实时情况一目了然,大数据自主分析精准调度指挥……


以大数据为手段,通过综合汛情的集成化、研判预警的智能化和应急救援的快速联动,有力辅助了各街镇、大社区及相关部门全力应对汛期“大考”。


淝河镇黄巷村党委委员王银堂是黄巷村南淝河责任段负责人,入汛后他奔波在南淝河大堤一线,时刻关注着沿线水情水势。“针对巡堤发现的河道问题、管网情况,我们通过手机APP一键上传,能够实现快速反馈,很实用,也很有效。”王银堂说。


这力量,来自不畏艰难的付出——



当挡浪墙被撕开口子,70多岁的何金宝跳进水中堵漏洞,近一个半小时后化解险情;从北京到巢湖,21岁的李冰洋跨越1100多公里驰援巢湖抗洪;装沙袋、运沙袋、抬木桩,从白天到黑夜,从值守到抢险,巢湖市坝镇石塘村的王成莲和王国胜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日夜没有合过眼……


“来,我们加快速度,多装几个沙袋,给乡亲们多备一点。”你看,大堤上活跃着许多群众的身影。


“水一天没退,我们的弦就不能松。”连日高温,派河大堤上地表温度接近50℃,王大明脸上挂满了汗珠。从7月17日凌晨暴雨来袭起,富有巡堤经验的王大明便守在这儿。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活儿,巡堤初期,他和其他圩民发现了一处危及堤坝安全的裂缝,及时抢修后大堤安然无恙。如今雨停了,巢湖水位缓降,但王大明和一众巡堤人依然在防汛一线坚守。他说,守在大堤上,就像守住了自己的家。


这力量,来自顾全大局的无畏——


紧邻神灵沟大桥,一道新筑起的堤坝让河水变得舒缓。现在这道堤坝,不仅仅是由砂石铸就。下方看不见的深水处,多艘船只好似基石,牢牢扎稳了脚跟,托起了新坝。


就在数天前,龚家河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防洪遭遇战。


水流湍急。砂石袋和石块无法在水底固定,急需通过沉船堵口围堰筑坝。


面对拉开的战幕,肥西居民方健第一个自发将自己居住的船沉入水底。沉船筑坝,他用义举力保巢湖“粮仓”安澜。


时间指向7月24日凌晨3点左右,7艘满载砂石的水泥船渐次沉底,神灵沟大桥段防洪坝水中堤坝稳固构成,这道军民联手共建的神灵沟大桥防洪坝胜利合龙。沉船托起的新坝稳稳地挡住了洪水,龚家河的险情得到了彻底解除。



与时间赛跑,与洪水竞速。面对如此艰难的时刻,我们不相信眼泪,只相信无畏拼搏。是无畏让我们战胜恐惧,是拼搏给予我们战胜洪魔的力量。


这力量,来自舍小为大的奉献——


几千年来,华夏儿女逐水而居,谱就多少勇斗水患的英雄凯歌,留下无数毁家纾难的动人故事。


同大圩和石大圩之间相隔一条小南河,随着石大圩漫破,小南河南埂便成了同大圩的第一道防线。在高水位的浸泡下,小南河南埂多处出现塌方等险情。为了确保万亩大圩同大圩的安全,庐江县防汛指挥部立即下达小南河南埂险工险段上房屋拆除的指令。



“拆我们这个房子,我们心里是非常难受的,辛辛苦苦造一个房子,只住了几十年。这是为了这次大水,为了大众人民,我心里难受,也没有办法,那我肯定是支持的。”当小南河堤坝遇险,许成稳、郑义芳这对农村寻常夫妻做了人生重大的决定:配合指令拆掉自家的房屋,用之加固堤防,守护对面万亩大圩同大圩的安全。


曾几何时,这里太阳落了升,水稻青了黄。土地上一茬茬,屋子里一辈辈,养活了多少庄稼人。


有眼泪但没有抱怨,有伤心但没有后悔,他们安安静静地收拾好家当,带着自家的东西,配合镇村干部进行安全转移。居住多年房屋,在他们离开后,化成固堤安埂的块块基石。


这力量,来自事无巨细的安心——



洪水造成全市84.4万余人受灾、23.8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怎么将安置群众有序接走?住在哪里?如何保障基本生活?都要周密安排。


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时治疗、有卫生防疫。合肥按照定人、定岗、定时、定责的要求,以最快速度转移安置群众。



7月26日上午,合肥市启用蒋口河联圩分洪。肥西县三河镇木兰村等5村居民300余人转移至合肥168中学临时安置点。


“一住进来,医务人员就来帮我们测量体温,有志愿者来登记我们的困难和需要,还有心理医生过来。”转移群众王中秀的大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小的才6个月。


安顿下来后,志愿者给她送来了生活用品,还采购了专门的婴儿洗澡盆,对需要的奶粉品牌等食品也登记下来,并进行代购。


“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这里就像我们的家。”肥西三河镇滨峰村村民夏云翠激动地说。


爱心义剪,群众领号排队解决"头等大事";七彩绘图,志愿者送来绘本彩笔为孩子抹去离家阴霾;心理疏导,一对一抚慰安置群众心理波澜……为丰富安置点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多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积极行动起来,奔赴各安置点服务群众,成为安置点里一道暖心的风景线。



7月28日,夜幕刚落,“中国好人”李义水带着他的6件电影放映设备又出发了。


他的目的地是夏阁镇元山中学安置点,那里早已人头攒动。他所选择放映的电影是《湄公河行动》,四五百人的操场上,战士们与乡亲们暂时忘却了伤痛。


自从防汛抗洪开始以来,有着41年电影放映工作经验的李义水忙得热火朝天。每到一个安置点,只要银幕一挂,喇叭一响,他便沉浸其中。鲜有人注意,有两条横幅,走到哪里他都带着。一条写着“军民同心,共战洪魔”,另一条写着“洪水无情,电影有爱”。



令人惋惜,在与恶浪比毅力、与洪魔比气势之中,还有刻骨铭心的牺牲。


7月22日,安徽省庐江县同大镇石大圩溃堤,洪水滔滔。


向着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出发,向着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出发!7月22日,接到救援指令后,合肥市庐江县消防大队教导员陈陆和战友们携带救生装备,驾驶4艘橡皮艇火速赶往现场。


而正是在这天,陈陆和连河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松的生命定格在抗洪抢险一线。



这天早上8点左右,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决口宽度瞬间超过50米。陈陆带领3名“尖子”队员,在同大镇连河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松的指引下乘坐救援艇搜救。一行人从上午9点多出发,11点多返回,成功救出两名村民。


未做停顿,一行人又向连河村驶去。谁知,这一去竟成了永别。由于石大圩溃堤后洪水流速过快,陈陆所在的救援艇在搜救过程中遇到“滚水坝”,陈陆和王松消失在滚滚洪水中。


这一股股力量,源自“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坚定信念;这一股股力量,源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无限责任;这一股股力量,让我们饱含热泪,坚定步伐。


令人动容,在无数力量的交融中,这场战斗中的人们奉献着爱,也收获着爱。


在肥西县三河镇滨湖联圩蓄洪区内,汪洋之中有一圈特殊的堤坝,稳稳地护住了117栋新房。


这是三河镇滨光安置点,6月29日百姓刚刚拿到新房钥匙,大家开始忙碌着装修,只为早日乔迁新居。


然而7月24日12时47分,肥西县按照合肥市防指命令启动滨湖联圩蓄洪,引入1亿多立方米的巢湖水。二话不说,百姓们带上简单的换洗衣服迅速撤离。



一边是保巢湖安澜的大局,一边是百姓期盼已久的新居。


怎么办?!


三河镇经过科学论证,决定对安置点构筑防洪屏障。7月26日晚,紧急调动10台大型挖掘机、10台大型推土机、15台自卸车24小时不间断作业。饿了,大堤上随便吃一口;困了,现场小眯一会……,经过不眠不休的5个昼夜奋战,使用15000方土方,滨光安置点防洪大包围胜利收官。


1500多套新房,在四面洪水包围中安然无恙……


临别犹话抗洪事,初心不忘守堤情。


7月19日下午,巢湖市1000多名市民自发来到体育馆,满怀深情地送别支援巢湖市抗洪抢险的武警水电部队二支队一大队官兵。


在欢送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几岁的小朋友,他们挥舞着国旗,高呼“人民子弟兵,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一面面锦旗、一束束鲜花,分明是在诉说着一曲“人民不会忘记”。


是的,人民将牢牢记住这些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帮助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8月10日,清晨的北闸老街,一抹朝阳穿透湿润的氤氲,个体户衡武洲早早就拉起铺子的卷闸门,开始了一天的生意。老街的烟火气回来了。


不远处,家里收拾妥当的老街居民时阿姨正慢慢擦拭着家里的石英钟。多日洪水浸泡,指针已停止转动。时阿姨买了块新电池重新装上,又拿手机校准了时间。滴答,滴答,日子在这一刻重新启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幸福,越过越起劲。”时阿姨激动地说。


一枝一叶总关情。信心伴着浓浓的感恩,升腾在受灾群众的每家每户。


这样的幸福和振奋,在洪水退却的老街传递,更在庐州大地漫延。




04

千年古城的洪荒之力

“点染”涅槃之后的无限生机


众志成城踏骇浪,同舟共济锁蛟龙。


洪水渐退。树干高处的水痕还没被烈日烤干,连片伏地的庄稼还没来得及起身,这片大地上的第一抹生机,是人。


8月15日17时,合肥市防汛I级应急响应调整为Ⅱ级,成为安徽全省最后一个解除紧急防汛期的城市。



距离7月18日21时,合肥拉响防汛应急I级响应警报,已经过去了整整28个昼夜。


没有战斗阶段性胜利的欢呼,因为一场更大、更久的战役,战鼓早已擂响。


8月18日中午,36℃的高温炙烤着大地上的一切。石大圩蓄洪区内,一片静谧。房屋没顶,阳光在水面上的倒影晃晃炫目,仿佛又给空气里添了一把火热。


烈日下,一群人正在圩埂上忙碌。


“一个个都晒得没有脸皮了哦!”庐江县桑卜圩排灌站站长倪合志看向机务负责人徐春林的脸,笑道。


黝黑的脸庞上,皮肤是斑驳的,因暴晒而蜕皮之下暴露出的新肉,被流个没完的汗水蜇得辣疼,感觉火烧似的。


互相调侃中,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忙活。


240台临时泵站将分布于16处泵点,抽排石大圩、牛广圩共计10万多亩蓄洪区,一个泵点正在紧张地安装中。


“一个多礼拜了,没有休息过,24小时上,泵到了就赶紧装,半夜到就半夜装,就为了早点启动抽排。”倪合志的同事们有中暑晕倒的,“就赶紧抬到阴凉地缓缓,都是缓过劲来接着干,没人愿意等。”


颓然而去是洪水,已然铺展是希望,浸于数米深洪水之下的良田,亟待恢复成丰饶的家园。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全市秋种于9月22日的秋分截止,若留出10天抢种时间,最快需9月12日前完成堵口复堤和排水工作。


眼前,一片片万亩汪洋含蓄着一个巢湖水量。抢排任务何等艰难,但难干也得干!


8月8日,合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印发《合肥市灾后堵口复堤排水工作意见》,要求各地做好堵口复堤和排水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



9个万亩以上圩口,定下排水时间表:沙滩联圩在巢湖水位降至12.0米左右时堵口排水;石大圩、牛广圩、裴岗联圩、同心圩4个万亩大圩在巢湖水位降至11.5-10.5米时堵口排水;十八联圩、蒋口河联圩、沿河联圩、滨湖联圩4个万亩大圩在巢湖水位降至10.5米以下时堵口排水。


8月16日上午,石大圩堵口复堤施工现场,水上打桩机舞动长臂,将粗壮的钢板桩打入堤坝缺口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乘船来到正在烈日下施工的工作人员身边,拜托他们加班加点、抢抓进度,尽快完成堵口复堤。


8月17日晚8:00,合肥市水务局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全市堵口复堤排水工作视频会议连夜召开,会议的关键词是一个字“快”。“从万亩大圩开始”“从有人口居住的村庄开始”“早抢一天,老百姓的损失就少一天”“集多部门之力支持堵口复堤”……


与时间赛跑、与酷暑较量、与困难抗争、与意志拼搏!


从战洪水抢险,到战疲劳抢排,硬仗还在继续!


抢种补种,就是现在!


在庐江县白湖镇白湖社区,农民在田间进行单季稻病虫害防治作业。左学长 张大岗 摄


8月18日,洪水已退去15天,巢湖市苏湾镇东黄村东赵自然村稻田里,水稻承包大户葛庆华正在施肥,“秧苗正处生长期,现在施肥能促进秧苗分蘖。”眼里透着照顾婴孩般的悉心与认真。


今年7月,持续降雨导致滁河水位快速上涨,淹没了葛庆华承包的187亩水稻田。洪水退后,巢湖市农业农村局和苏湾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农技专家现场进行指导,葛庆华决定补改种80多亩晚稻。“现在窜得有10多厘米高了,长势不错。”


头顶的骄阳与胸口的信心,似乎给水稻的嫩苗注入了成长的能量。


相似的场景,在一片片土地上发生。


在巢湖市中垾镇滨湖村大棚蔬菜扶贫产业园,40亩大棚内原本种植西瓜的旱地已成藕塘,莲藕嫩芽刚露出水面。


8月10日下午,巢湖市中垾镇滨湖村大棚蔬菜扶贫产业园,原本种植西瓜的旱地变身为藕塘。高勇 摄


洪灾过后,在省农科技术专家指导以及中垾镇政府的扶持下,负责人陈宗平投入5万余元,引进“鄂莲六号”尝试种植大棚莲藕。


5000余公斤种藕安家于此,因为大棚栽植温度可控,口感甜嫩、产量高的莲藕将比普通藕早两个月上市,每亩纯收入可达1.5万元。


敢拼敢变,是这片土地的儿女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财力、物力、智力从各方汇聚而来。


——5000万元补助资金到位!


7月31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恢复农业生产指导意见。市级财政先行预拨50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种植业、设施农业恢复生产所需的改种补种的种子、化肥等农资购置;畜牧业恢复生产包括畜禽补栏、动物疫情消毒免疫和无害化处理;渔业恢复生产中补放鱼苗、投放饲料等生产性支出。


——建筑专家抵达!


合肥市2020年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超过两万间浸泡在水中的农户房屋将被鉴定、整修、重建……


——农业专家抵达!


以35个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为依托,全市153名农业专家、89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开展田头培训。


廖华俊,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薯芋类蔬菜研究室主任、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作为行业首席专家,最近一直在田间忙碌。


他的工作,是将马铃薯种植推广给需要补种的农户。


马铃薯生长期短,70天左右可以成熟。安徽马铃薯春秋两季种植,秋季种植一般在8月下旬9月初,11月收获。现在补种时机刚刚好。


“我所接触的农户们,普遍挺有信心。”这比黄金还要重要的东西,触动激励着廖华俊们。


抢排,打破常规、统筹调度,建成一台、启用一台;抢检,抓紧检查鉴定房屋、校舍等安全情况,不漏一户、不落一处;抢修,加快交通、水利、供电等水毁设施修复,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抢种,水退一处、补种补养跟进一处;抢建,加快倒塌房屋建设,确保老百姓早日安居……


8月16日,在庐江县同大镇石大圩,打桩机正将一根根粗壮的拉森钢板桩打入堤坝的溃口处,进行堵口复堤。柳晓华 张大岗 摄


这场与洪水的战斗还在继续,所有的努力指向同一个目标:不让水灾绊住全面小康的步伐。


2020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市考察调研。他在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察看巢湖水势水情,看望慰问防汛抗洪一线人员、先进典型代表和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



“八百里巢湖要用好,更要保护好、治理好,使之成为合肥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这一次,他强调,洪水退后,要防止蓄洪区内出现水退人进的现象。“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能同自然争夺发展空间。”


“每当危难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这一天,他看望慰问了陈陆、甘磊、帖克艳三位在防汛抗洪中不幸牺牲的同志的亲属。“你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亲人,是祖国的亲人,他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都会崇敬他们。”



一句叮嘱,一声关切,犹在耳畔。


“加速堵口复堤不仅能让老百姓早日回家,也能让合肥市尽快展开后期水毁修复、灾后重建工作。”作为合肥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贾安近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便是“堵口排水”。在他的电脑里,文档完整记录了合肥市整体堵口复堤的进程,“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有人居住的圩口预计能9月15日之前完成排水工作。”


与时间赛跑、与酷暑较量、与困难抗争、与意志拼搏!


9个万亩大圩的堵口排水各有方案、177个万亩以下圩口分批次排水;四个工作组每周两次现场调度、一次视频调度;列支2100多万元紧急采购370台水泵,连同原先储备的101台快速分发各地开展排水工作;省水利厅和各县区政府也积极调动现有水泵投入排水,缓解了排水工作压力……


截至9月10日,全市186个蓄洪圩口已有123个完成堵口排水。有居住人口的圩口中,暂有4个未排完水,涉及自然村128个。目前,圩区正有力推进堵口排水工作,受灾安置群众逐步有序重返家园。在市委市政府有力领导和指挥下,受灾地区群众正一步步“重启新生”。“水已经完全退了,但墙上还能看出水泡过的痕迹。”作为合肥市启用的9个万亩大圩里第一批返乡的转移群众,徐德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站在墙边“对比下水有多深”,2米多高的洪水印已远远超过她的头顶。“一回家家具都被泡坏了、证书封面也皱巴巴的,门被泡久了都关不上了。”但让欧阳方红没想到的是,村里赶在他们回来之前修好了水电,买好了米油,一家9口人的一日三餐都可以正常满足。



天蓝水清,树木葱郁,裴岗联圩赶在初秋时分完成了排水。这个时间点比预定计划提前5天左右。“水退后主要工作就是对道路、房屋进行消杀、房屋的鉴定、核灾以及复核等工作,居民自发开展清洁家园,今天起逐步恢复供水、供电,同时修复受损的道路,让生活尽快驶入正常轨道。”


水位回落,一切处于恢复之中。


群众已经主动开展生产自救,田野里随处可见农民补种农作物的身影。奉献的土地上生机盎然,到处都是希望。


位于巢湖支流兆河东岸的杨柳圩,汛期的强降雨导致圩内6万多亩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涝。种粮大户陶显龙种植的300亩单季稻因内涝出现秧苗整体抗逆性下降,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白湖镇农技站第一时间将病虫害防治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此时此刻,没有什么比朗朗读书声更动听。


9月1日,串河小学正式开学,170名在校生一个不少。与过往任何一次开学不同,这座位于兆河岸边的乡村小学在开学前半个月还浸泡在水里。


“裴岗联圩开闸分洪后导致整个校园被水淹没,低洼处积水达到1米多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串河小学校长周桂枝依然心头一紧,在接到撤离通知的第一时间,他和同事提前将一些贵重教学设备和课桌椅转移至学校二楼。“裴岗联圩水位下降以后,学校仅用了三天就排空了校园内的积水,并迅速组织人员对受损校舍进行了修复。”


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殷殷重托,字字千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不断提升防御自然灾害的现代化水平,做好抢种补收和水毁各项基础设施恢复抢修工作,全力以赴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


在这个不凡的夏天,每一滴雨水从天空砸下,汇成了让我们倾城而战的洪水猛兽。


迎战,每一个人的孤勇,组成了最坚固的堤坝,汇就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史诗。


抗洪斗争中经历的一幕幕场景让人弥久难忘,抗洪斗争中传承的伟大精神更弥足珍贵。在风口浪尖,在洪水激流中,我们看到了一座崛起之城。而这座城市,在这场百年不遇的洪灾面前,用决策与行动诠释了何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因为,这便是一切的力量之源。


江淮晨报全媒体中心出品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乐天茵子 刘畅 摄影/李福凯、卓旻、高博、高勇、张大岗

编辑/孙友琴、孟庆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