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禁毒】非遗Buff拉满!禁毒宣传还能这样搞——
“咯咯咯——”
泥鸡一响,黄金万两
开平民歌传神韵
非遗泥鸡倡禁毒
在面对毒品的侵蚀诱惑时,以非遗泥鸡象征广大群众拒绝毒品的坚决之心,泥鸡发出来的“咯咯”响声,也像一声声警示声,承载了人们对禁绝毒品的决心,远离毒品对健康、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追求健康生活,拥抱美好未来。泥鸡一响,黄金万两。禁毒一生,守护平安。通过制作歌曲作品融合非遗传承与禁毒元素,让禁毒理念通过非遗文化流传,树立江门市禁毒宣教新“品牌”。
开平民歌
以方言咏唱生活百态,用歌词记录侨乡习俗。开平民歌是一种曲调明快、语言幽默、旋律优美、形式多样,具有浓郁地方生活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当前不仅广泛流传于开平城乡,还伴随着当地华侨迁徙而流布到美国、加拿大、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侨居地。
开平民歌的种类繁多,其起源时间也不相同。从清代和民国时期出版的手抄民歌本可以推断,开平民歌中木鱼、夹房歌、女嫁歌、哭丧歌等歌种起源较早,且流传甚广;人们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喃呒(道士)等吟唱的元素,发展了更加新鲜活泼的卖鸡调、小卖鸡,以及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等歌种,从而大大丰富了开平民歌。
2007年4月,“开平民歌(传统音乐)”入选第一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2月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平民歌”传承人 张巨山
镇濠泥鸡
开平市镇濠泥鸡制作技艺于2017年6月列入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说镇濠村有一只小公鸡,在村民遇到匪徒时,冒死啼叫向村民告知危险,村民得以及时反应捉获歹徒。因此成为了镇濠村的守护神,每逢大年初一是鸡日,大量泥鸡上市,一时泥鸡啼声四起,给人们带来喜悦与欢乐,又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心愿。
泥鸡在当地称“咯咯仔”,靠一张伸缩的牛皮纸连接,一拉一伸能发出“咯咯咯”的鸡叫声。制作泥鸡颇费心思,从准备到成形要经过18道工序。先在田里挖泥,用木槌捣拣后,放进锡模压成鸡头、鸡尾两部分,晒干成坚固的毛坯备用。鸡头部分有一横膜,中有小孔,留来插哨。制作竹哨时,把小篱竹裁成10多厘米,在一头斜削一刀,插进一小块叶片,吹响即成。把竹哨插进鸡头横膜,再用牛皮纸糊上用糯米和粘米粉煮成的浆糊,把鸡头和鸡尾连接起来,着色涂油,便成泥鸡。泥鸡身上有两个气孔,一个在泥鸡的右眼,能吹出不同的鸡叫声;另一个在泥鸡的屁股里,此孔比鸡头上的孔大数倍,用嘴吸气发出另一种鸡叫声,十分有趣。用手指盖实鸡头的小孔,双手分别抓住前后轻轻拉压力,泥鸡便引颈啼唱,形状与声音和真鸡无异。用右手拇指按住尾部小孔频频抖动,便会发出如母鸡生蛋下窝时的“咯咯”声。
“镇濠泥鸡”制作技艺传承人 冯永勇
冯永勇,第二代“镇濠泥鸡”制作技艺传承人冯浣操之子。冯浣操自幼跟随父亲冯仲森学艺,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熟悉掌握镇濠泥鸡制作技艺,积极培养其儿子冯永勇学习制作技艺。冯永勇潜心向学,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开发,把“镇濠泥鸡”成功转型为开平市极具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通过自身努力迎合市场、发展经济,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加收入。
冯永勇在掌握镇濠泥鸡制作技艺的同时,积极配合政府开展一系列的非遗传承工作。他以保护和传承“镇濠泥鸡”非遗项目为原则,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开发,把“镇濠泥鸡”成功转型为开平市极具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他积极参与、组织公益性活动,举办留守儿童泥鸡非遗传习课程、开展中小学生泥鸡彩绘比赛,让新生代重新认识和了解具有开平特色和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平禁毒、开平市文化馆
编辑:莫臻怡
一审:谭立文
二审:谢慧敏
三审:梁雅忠
江门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提醒您: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