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年卖1块,如今值3亿!没买的人肠子都悔青了...

2018-03-21 金错刀 金错刀

编辑/祥燎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在和平年代,古董可怕的升值空间,秒杀比特币!

 

艺术品,也是如此。

 

去年,一幅纵171.5厘米、横96厘米的画作,拍出了3.45亿元的天价。


画的作者,在其生前,作品不为人理解,以至于一直到十多年前,他的画作价格,还不及其学生作品的一半。

 

在六十几年前,他的画一度一元一张,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就能买好几幅。不过,还是很难卖。

 

不仅难卖,白送有的人也不要。他曾送画给朋友,被直接拒绝,“你的画不值钱,也欣赏不来”。

 

这位大师想不到,今天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对他推崇备至,而他的画,成了炙手可热的投资品。


他就是一代山水画巨匠——黄宾虹。

1

与齐白石齐名,画却不遭人待见

 

黄宾虹生于1865年,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


在他青少年时代,除了准备科举考试外,他的时间都花在了金石字画上。8岁时,他开始临摹历代名画,9岁开始学习篆刻,坚持了一生。

 

他没想到,后人对他印象最深的,恰恰是他的这些业余爱好。尤其是画。

 

去年拍卖出3.45亿元的画作,是他的绝笔之作。当时,92岁的黄宾虹,患有严重白内障几近失明,仅凭着记忆勾勒出了这幅《黄山汤口》。


在他最末期作品中,“水墨丹青合体”是一大特色。他是受西方印象派启发,将中国山水画两大体系即水墨与青绿进行融合,“丹青隐墨,墨隐丹青”,展现出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神韵。

 

然而,在他那个年代,除了在艺术领域,他的画在普罗大众中并没什么名头。因为画面太“黑”了,看不懂!


其实在70岁之前,黄宾虹的画并不是这么“黑”,也是清新飘逸,十分养眼。


《山水》,1929年作

 

早年的黄宾虹,和所有书画大家一样,也是以临摹古人的画作为主。一画几十年,他的画渐渐“笔笔有出处,点点有来路”,但不再是古人常用的图式,完全是自出机杼的全新布局。

 

那个时候,他被称为“白宾虹”。

 

与之相对的,就是晚年的“黑宾虹”。

 

黄宾虹会骑马、会舞剑,是个体力好、爱旅行的画家。他遍游名山大川,九上黄山、五游九华、四登泰岳。他说:“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之高,无以言境界。”


杭州灵隐寺写生

 

据说,“黑宾虹”的形成,就与他的一次“青城坐雨”的经历有关。

 

1933年早春,黄宾虹在去青城山途中陡遇大雨,全身湿透,他索性坐于雨中细赏山色变幻,思考新画法。第二天,他连画了十余幅《青城烟雨册》。


《青城山掷笔峰》


从此,他开始了笔墨试验,积墨、泼墨、宿墨互用,画风变得“黑、密、厚、重”。

 

到了晚年,黄宾虹已经是业内公认的宗师。后来,又有了“南黄北齐”的说法。黄即黄宾虹,齐是齐白石。

 

那么,大师的画为什么不遭市场待见呢?除了难以欣赏外,其实还有其他原因,黄宾虹本人就是最大的一个因素。

2

“我的画,五十年后自有定论”

 

在去年的《黄山汤口》前,黄宾虹画作最高拍卖记录是6267.5万元,作品是他92岁巨制《南高峰小景》,那年是2014年。



但相比他同时代的画家,比如齐白石、傅抱石,以及后代名家,比如他的学生李可染,黄宾虹作品的“亿元时代”晚了十多年。

 

在他生前,其作品也不怎么受市场欢迎。

 

有一次,古稀之年的黄宾虹来到上海,曾与陆抑非住楼上楼下。黄宾虹让陆抑非随便挑选几张自己的画,陆抑非调侃说:“我一幅画能换一根金条,你的画‘不值钱’,我也欣赏不了。”

 

著名画家赖少奇,也曾经在文章中提起,“那时有的人不认识黄宾虹的画,对黄宾虹先生不够尊敬,说黄宾虹的画脏,没人要等等。”


这反映了黄宾虹被低估的原因之一:他的画不是雅俗共赏的。

 

任何画家,都要迎合市场和社会,但黄宾虹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艺术,他认为:我的艺术,我想怎样就怎样,至于你们看不看得懂是另一回事。

 

黄宾虹倒是很自信,他曾说:“我的画,五十年后自有定论。”

 

不过,黄宾虹的名头不响,主要还是因为,老爷子太有个性了!

 

比黄宾虹小43岁的傅雷,是他的迷弟。当时国内画家,傅雷基本看不上眼:吴昌硕笔头干枯,齐白石读书不多,张大千投机分子,吴湖帆一门甜俗.....

 

而对于黄宾虹,他评价:石涛之后,宾翁一人而已。


黄宾虹(左一)与傅雷(右一)

从1943年到1955年间,傅雷给黄宾虹写了121封信,仅次于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数量。也正是傅雷,在1943年为黄宾虹在上海策划了“八秩纪念书画展”,轰动一时,求画的人纷至沓来。

 

正是卖画的好时机,黄宾虹却定了个规矩:买家必须是懂行的知己,得“自验目力”。言下之意,不懂行的没资格买!展览开幕,很多富商来求画,他一律拒绝,除非是真心求画。

 

在给好友的信中,他也写道:“凡南纸店铺一概谢绝,如有知音可不计值。”也就是说,专门做字画生意的人免谈,是知音随便卖。




后来又强调,“订值鄙意不欲过昂,重在知音,愿从低减,以广流传。”

 

有个铁路工人叫张海清,非常喜欢黄宾虹的画,与他结为好友。黄宾虹便表示,家中画作任他挑选,后来张海清手中竟藏了上百幅黄宾虹画作,把家里取名“百黄斋”。

 

因此,黄宾虹当时知名度不那么高,主要就是他作画寻的是知己,一直在主动回避市场。


另外,他十分低调,极力发对炒作自己。他拒绝张大千门人的热捧,反对广东办展扩大影响,认为“街头烂熟,有何滋味”

 

在他七十岁寿辰时,朋友非要给他办展,他盛情难却,但坚持不肯独自出风头,硬是拉了朋友办了个团体画展,甚至还要减少自己的参展画作。


1943年的“八秩纪念书画展”


最后,市场对黄宾虹作品不够重视,还因为市面上极少见到他的精品。

 

黄宾虹的精品,基本都保存在美术馆、博物馆。《黄山汤口》就曾被故宫博物院所藏。

 

而市面上的作品,质量通常不高。解放战争时,生活在国统区的黄宾虹迫于生计,有什么卖什么,供不应求。他曾写道,“近日各方诸位索拙画者,来此守候,至十年来所存画稿及未完工者,尽行收去”。

 

这些速成品、半成品,甚至是草稿,比起他平时“一画数十遍,一遍又须隔数十天或数月,令其墨色沉入纸素后再加笔”所画出来的作品,自然相去甚远。

3

“街头烂熟,有何滋味”!

 

1954年,李可染赴江南写生。那次,他在黄宾虹处住了六七天。当时,黄宾虹患白内障,双目几近失明,仍每天摸索作画。有一天晚上,眼见黄宾虹在灯下一口气勾了七八张山水画稿,李可染感叹:“前辈老师用工之勤苦,是非我等后辈可及。”


这也是他一生的缩影,他追求的是新境界。

 

所以黄宾虹的一生,从来没登高一呼过,像徐悲鸿那样,也没有像齐白石那样红得发紫过。因为不善经营和炒作,他的社会声誉也比不上张大千。

 

对于钱财、名声,他漠不关心,有那时间还不如潜心作画。


《江山卧游图》四条屏

 

如今,市场上在捧完“文征明热”、“沈周热”、“王石谷热”后,大有造出“黄宾虹热”的趋势,爆炸式增长的成交价格就能看出一二。

 

一生看淡钱财、只求知己的黄宾虹,如果得知此盛况,必然又要说:“街头烂熟,有何滋味”!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刀哥重磅推荐 ❖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 后台回复 或点击下列关键词 ─

获取更多 10W+爆文

牛仔裤土豪手机旷视科技

樊建川 |任正非演讲 一年烧37亿

统筹:Max丨 编辑:徐旭丨 视觉:慕慕

金错刀

取干货,明误区,优战术,与创始人同行!

转载原创:xu623700905

商务合作:1851897023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