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六要素之五——虑
封面:
摘要:
安而后能虑。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虑”字从思,从虍(hū)。“虍”指“虎皮”,指代老虎,而老虎是山中大王,故“虑”字会意“思考大王的事情”。《说文解字》注:“虑,谋思也。”故其本义为谋划、考虑、思考。古人讲“集思广益”[1],“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做到“止”、“定”、“静”、“安”,才能“虑”。人只有内心安宁,才能头脑清醒,“运日月之明,动渊泉之虑”[3],“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4]。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此五行为治学圭臬,学问(闻)、思考(思)、实践(修)是相辅相成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6],“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7]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8],“切问而近思”是说学习要认真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否则“学而不思则罔”[9]。
反之,“思而不学则殆”[10]。只思考不学习,就只能流于空想,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荀子在《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整天瞎想,不如学习;跂足望远,不如登高。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1]不经过博学审问的思考,胡思乱想无益,不如学习。
《大学》讲“学道如切如磋,修身如琢如磨。”[12]。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3]。学生只有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老师才能启发点化。穷思极想者,当废寝忘食,“寤寐求之,辗转反侧”[14]。苦心孤诣者,当焦心劳思,“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1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6],“穷则变,变则通”[17],才能奋发有为。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8],告诫人们要从善思省。所谓智者多虑,“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1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20],孔子更提出“君子有九思”[21]。圣贤诲人多思常悟拳拳之心,后世当思服膺。《大学》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22],《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23],是在告诫人们要“慎独”,务必念念思善、致诚。
“思”为心上之田,寓意耕耘心田。“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24],“心之官则思”[25],“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26]。“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27],“上智无心而合,非千虑所臻也”[28]。《了凡四训》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29]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
出自《管子·九守》: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
出自北周·庾信《贺新乐表》。 ↩︎
出自《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 ↩︎
出自北宋·晁说之《晁氏客语》: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出自西汉·刘向编古代杂史小说集《说苑·谈丛》。 ↩︎
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出自《论语·为政》。 ↩︎
出自《论语·为政》。 ↩︎
出自《论语·卫灵公》。 ↩︎
出自南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第四章:“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
出自《论语·述而》。 ↩︎
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 ↩︎
出自《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出自《周易·系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出自《论语·里仁》。 ↩︎
出自《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
出自《论语·公冶长》。 ↩︎
出自《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出自南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第七章。 ↩︎
出自《中庸》第一章。 ↩︎
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出自《孟子·告子上》。 ↩︎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
出自《荀子·天论》。 ↩︎
出自《智囊(选录)·上智部·总序》。 ↩︎
出自《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