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六要素之六——得

范不二 在别处or在路上 2023-10-28

摘要:

虑而后能得。
德者,得也。


“得”意为获得,得到,得道。《说文解字》注:“行有所得也”。人们通常说求之不得,先事后得,“得之心而寓之酒”[1]。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2]、“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必须谨遵大学之道,通过修习大人之学问,不断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光明德性、修己亲民;通过修养“止、定、静、安”之法,“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5],从而有所思有所得而见道。

王弼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德者,得也。”先哲启示人们,有“德”者才能“得”。“德”在古代有很多异体字,如“惪”、“悳”、“㥁”、“㥀”,都是一个直字配心。这告诉我们所谓的“德”,是直接由内心生发,直行正道。《大学》说“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6],“德者本也,财者末也”[7]。此即谓“行善积德,福有攸归”,“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8]

《中庸》说:“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9]上天是公平的,根据人的德行,馈赠因果福报。孟子说“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高山凭势,川流就下。“愚知处宜,贵贱履位”[10],“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11]。孔子评价舜“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12],称其“故大德者必受命”[13]。征诸庶民,以德配位。“是故君子先慎乎德”[14],“修身则道立”[15],“道盛德至善”[16],“聪明圣知达天德者”[17]:“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18]此即为“与天地合其德”[19],“明明德于天下”,得道者得天下。

反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孔子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20]汉代王符有言:“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21]孟子说:“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22]德行浅薄的人身居高位,就会广泛地传播他的恶行,“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23]。故孔子说“虽有其位,苟无其德”,“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灾及其身者也”[24]。无德而妄得其位,谓之“浮名”;无德而营取厚利,谓之“浮财”;僭位浮名,不义浮财,必将招灾惹祸,所谓“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25]

《大学》作为儒家入门经典文献,被朱熹放在了《四书章句集注》之首,其通篇实际都在阐述“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德)是“外王”(得)的前提,“内圣”对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个前驱条目,“外王”则对应“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个后继条目。通过修前驱“内圣”之因——“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结后继“外王”之果——“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南宋孝宗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题。然而,“内圣外王”的说法却滥觞于道家著作《庄子·天下》。尽管儒家和道家所追求的价值有区别,但它们以“心” 为本、向内心超越的趋向亦同。南怀瑾则说:“不要以为孔子、孟子的修养,和佛家、道家不一样,其事其理是和佛、道相通的,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之学。”[26]

老子所讲的“为学日益”[27]对应儒家“格物致知”(“诚意”以“正心”),“为道日损”对应“修身”以“明明德”(“修道”以“率性”),“以百姓心为心”对应“亲民”(“爱人”、“仁民”),“损之又损”对应“反身而诚”(“自明诚”)、“以至于无为”对应“止于至善”(“自诚明”),“无为而无不为”对应“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诚者,自成也”)。此乃“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28],“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29]的“内圣外王”之道。

人生在世,俯仰之间,曲水流觞,以为陈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覅将得失萦绕于心。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1. 出自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2. 出自《孟子·告子上》,原句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

  3. 出自《孟子·离娄上》,原句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4.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原句为: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5. 出自《中庸》第十四章。 ↩︎

  6. 出自南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第十一章。 ↩︎

  7. 出自南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第十一章。 ↩︎

  8. 出自《中庸》第十七章。 ↩︎

  9. 出自《中庸》第十七章。 ↩︎

  10. 出自《庄子·外篇·天道》: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 ↩︎

  11. 出自《孟子·离娄上》。 ↩︎

  12. 出自《中庸》第十七章,原句出自《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假乐》。 ↩︎

  13. 出自《中庸》第十七章。 ↩︎

  14. 出自南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第十一章。 ↩︎

  15.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 ↩︎

  16. 出自南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第四章。 ↩︎

  17. 出自《中庸》第三十二章。 ↩︎

  18. 出自《中庸》第二十九章。 ↩︎

  19. 出自《周易·乾卦》,原句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

  20. 出自《周易·系辞下》。 ↩︎

  21. 出自《潜夫论·忠贵》。 ↩︎

  22. 出自《孟子·离娄上》。 ↩︎

  23. 出自南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第十章。 ↩︎

  24. 出自《中庸》第二十八章。 ↩︎

  25. 出自南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第十一章。 ↩︎

  26. 出自南怀瑾所著《庄子南华》。 ↩︎

  27.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句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28. 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

  29. 出自《孟子·告子上》,原句为: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