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香一瓣祭冯喆

2017-06-03 萧述祖 历史琐屑

文|萧述祖   来源:人生


前几天我看到《冯喆───一位"性格演员“的非正常陨落》一文,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与冯喆这位天才电影明星的交往一点一滴涌上心头,对往事的无尽回忆使我夜不能寐……




1960年夏天,我在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任导演的姐夫张波和任编辑的大姐萧惠琴双双调到新组建的峨眉电影片厂。当时正在武汉读完高二的17岁的我,因生活和学习费用由大姐负担,心血来潮,跟随他们一起来到饥荒严重的天府之国,转学到了成都四中(今石室中学)的高三住读。每到周末,我就回峨影厂姐姐家。


当时姐姐一家住在厂里唯一的"高知楼"的一楼,差不多同时冯喆也从上海调进了峨影,住在同一单元的三楼。一天,姐姐向我介绍了冯喆。他一米八的大个子,身材魁梧,不到四十岁,微黑的脸,五官端正俊俏,显得风流倜傥,玉树临风。这位站在我面前的就是电影《羊城暗哨》男主角王炼的主演(该片曾在捷克的国际电影节获奖)、赢得全国观众喜爱的电影明星!他待人热情,一点架子都没有。




以后,一到周末,我就到他家去玩。他妻子张光茹是川剧演员,住城里剧团,不常回来,家里经常就冯喆一人。记得有一次我在春熙路(相当于上海南京路)附近,迎面踫上骑着当时非常时髦的英国产凤头自行车的冯喆,他当即邀请我去有名的耀华餐厅喝咖啡吃点心。有时,我和冯喆还有施湘飞(1961年夏天由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分配来峨影,后与同班同学、著名摄影家杨恩璞结婚)等人去我就读的成都大学(现西南财大)游泳,或在峨影舞厅里跳舞;有时冯喆要去广播电台播革命小说,事先约我去他家听他朗诵,为他记时间并挑毛病。有一次,我与他坐在峨影小放映室观看他主演的《沙漠追匪记》,他演班长,牛犇演战士,冯喆边看边对我讲述当年拍此片时的艰辛。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963年的峨影厂新年晚会上冯喆与我姐夫张波登台表演,互相PK骑马的动作,赢得大家的掌声,至今我还保存着他俩表演的照片。




那几年,冯喆还先后主演了电影古装剧《桃花扇》和长征影片《金沙江畔》。他从西影拍完《桃花扇》回来后,还送我两张照片:一是他的标准照,一是他饰男主角侯朝宗与王丹凤演李香君的剧照。可惜的是文革初期北京扫四旧时,我心里害怕,把两张照片都烧了!



1965年夏,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经济学院任助教,临行前与冯喆依依惜别。过了一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无数老革命家、科学家、知识分子、演员等惨遭迫害,多少人被打死或自杀,冯喆也在劫难逃:他匆匆告别当时借调工作的珠影返回峨影。然而等待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戴上了"夏衍黑线人物"、"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多次遭到围攻和批斗;他解放前参加党的"左翼"文化运动领导的"同茂剧团"的演出,还有在香港的拍电影经历,本是他一生引以为荣的事情,此时都是非颤倒变成莫须有的罪名。他百思不得其解,极力申诉,得到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厉害的批斗。厂内的造反派和社会上的红卫兵将他放在卡车上,迫使他穿着从剧团抄来的戏服拿着一把绘有桃花的扇子游街示众,甚至将他装进麻袋里毒打……我后来听成都菊乐公司董事长童恩文说,文革期间,冯喆曾一人偷偷去财大找童母要十块钱买香烟。


使我终生难忘的是1968年8月,我由北京来成都结婚,楊恩璞几乎也同时从北京来成都结婚。记得有一天中午在峨影厂食堂,我们拿着碗排队打饭,忽然发现冯喆身穿劳动服站在我们那一队的前面买饭,他买完饭菜,扭头往回走时突然发现了我们,三人六目相对几秒钟,在众目睽睽之下,可怜的冯喆三步一回头望着我们,慢慢远去!我至今还恨自己的懦弱,为什么不敢与他讲几句话呢?这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見面。

第二年6月2日,冯喆在大邑刘文彩庄园省文艺界学习班被关押时上吊自杀(也有人说是他杀)身亡,至今也未破案。


呜呼,冯喆,你以四十八岁之英年早逝,假若你能挺过来,我相信你这位天才演员会创造多少令人振奋的角色!《南征北战》的高营长、《羊城暗哨》的侦察员王炼、《铁道游击队》的政委李正、《沙漠追匪记》的班长、《桃花扇》的侯朝宗、《金沙江畔》的指导员……他们都一一向我们走过来了!


冯喆,我的好兄长,你在天堂好吗??我和千百万你的影迷、粉丝,永远怀念你!


冯喆,明天就是6月2号,正是你离奇弃世的46周年忌日!在你身后的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你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你被评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星”之一。这些迟来的荣誉能告慰你的在天之灵吗?

安息吧,冯喆!

二O一五年六月一日


附文:


冯喆:一位“性格演员”的非正常陨落


冯喆是个不可多得的优秀演员,他的戏路非常宽广,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性格演员”当之无愧。他演过《羊城暗哨》的我党的公安干警王练、《桃花扇》里降清变节的侯朝宗、《南征北战》的高营长、《金沙江畔》的指导员,《铁道游击队》、《沙漠追匪记》。解放前演过《冬去春来》、《结亲》、《胜利重逢》、《忆江南》等。


冯喆原名冯贻吉,1921年生于天津。40年代初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迫辍学,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1942年始,先后加入"美艺"、"华艺"、"同茂"和上海剧艺社等进步文艺团体,演出了《家》、《日出》、《上海屋檐下》、《风雪夜归人》、《重庆二十四小时》、《大明英烈传》等话剧四十余部,通过舞台实践,他的演技得到锻炼与提高。

抗日战争胜利后转向电影,参加了国泰影片公司出品的《裙带风》、《忆江南》、《鸾凤怨》、《十步芳草》、《一帆风顺》等影片的拍摄,并担任主要角色。他在田汉编剧,应云卫、吴天导演的《忆江南》里扮演的青年诗人黎稚云,能较好地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思想演变轨迹,在各种黑暗腐朽势力的影响下从进步逐渐走向堕落变节的历程,这是他从影后的成名作。


1948年离沪去港,曾在《恋爱之道》、《结亲》、《冬去春来》等影片里饰演重要角色。在《冬去春来》中,他扮演了一个纯朴勇敢的青年农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不易。

1950年,被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中国所鼓舞,冯喆回到了国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从一个拿金条的电影明星,变成了一个拿工资的人民演员。他出演的角色,除了《铁道游击队》、《金沙江畔》《沙漠追匪记》外,影片《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这个性格鲜明、生龙活虎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羊城暗哨》中的侦察员王练,,由于他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基调,又善于表现人物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的细微变化,充分显示出他的艺术功力,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很有光彩的公安人员形象之一;《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尤其深入人心。候朝宗是他生前塑造的最后一个银幕形象,对这个最终降清变节的古代文人并没有简单地把他当作受批判的反面人物来演,而着力体现了一个“真”字,同时,又细微地用眼神动作,反映出他在真情之中潜伏着的脆弱动摇的性格因素,因而使这个人形象具有了自己的特点。


这个男人,天然就有一种儒雅和倜傥,眉眼间始终闪烁出成熟男性的魅力,无论是扮演游击队政委、解放军营长这些略显粗旷的角色,还是演绎在南国旖旎风光中与女特务巧妙周旋的侦察员,在南明小朝廷的风雨飘摇中与青楼女子忧愤命运的多情公子,冯喆都拿捏得当,举手投足之间,透出来一种别人根本无法模仿的潇洒气质,那种气质,现在一些走红明星一辈子也别打算学会。

一直以来,冯喆是一位飘逸、俊朗、磁性的电影演员,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即使他穿上工农兵的肥衣大裤,但从骨子里出来的帅气,从衣褶里都能飘出来。

冯喆是一个十分英俊的男演员,艺术上很有水平。他和妻子之间的恩怨来自于他自己的风流,但他的妻子对他的报复有点过头,只能说这个女人心太狠啊。特别是文革间冯喆已经山穷水尽之时,作为昔日的妻子还要那么无中生有的踩一脚,把他逼上死路,自己又会得到快乐吗?毕竟当年冯喆选择她结婚也放弃了许多。


60年代初他调去峨嵋电影制片厂。

1961年,由于“大跃进”运动带来的后遗症和自然灾难的无情来临,国家重新调整经济方针,开始压缩、改建、合并和撤销在“大跃进”中纷纷上马、遍地开花的各省已成立的地方电影制片厂。上影的天马厂决定与四川的峨眉厂进行合并,冯喆被名列第一批入川援助峨影厂建设的人员之内,因为在此之前1957年,他的妻子张光茹为了重新找回失去的川剧事业,已经调往四川成都川剧院。冯喆在峨影厂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无片可拍,只能全身心投入到新厂的各项建设之中。


然而,来势汹猛的“文革”风暴,彻底改变了冯喆的命运,使他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文革开始后,冯喆遵照厂里决定,对这场触及灵魂、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自是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匆匆告别当时借调工作的珠影,返回峨影,参加运动闹革命。然而,等待冯喆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刚一入厂即被戴上“夏衍黑线人物”、“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厂里造反派的围攻和批斗。

这场来势凶猛的打击,给冯喆猝不及防,当头一捧。他解放前参加的由党的“左翼”文化运动领导的“同茂”剧团的演出,还有解放前夕赴香港拍片的经历,本是他一生都引以为荣、感到自豪的历史,却在其时是非颠倒。冯喆极力申明,极力表白,极力解释,极力辩护,然而一切都是无济于事。对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冯喆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他为自己极力申诉,但是给予他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厉害的批斗游街,一次比一次更残酷的拳打脚踢。冯喆身陷囹圄,随时随地、随时随刻都会被造反派招之即来,进行肉体摧残和人身凌辱。这是冯喆一生最为沉重而悲凉、凄惨而恐惧的日子,也是他始终难解郁闷而最感痛苦的日子。


此时,冯喆的妻子张光茹自然也是被作为“专演才子佳人的旧戏子”,强行送进了成都市文艺系统学习班,整天就是不断地反省自己。由于她与冯喆早在上海就已情感破裂,对他眼前的处境不但没有丝毫的同情,而且还由此产生强烈的报复意念。她甚至还向峨影厂造反派密报了冯喆和一些同事以前谈论形势的事情,结果使他招来一场装进麻袋里的毒打。冯喆的肉体在遭受摧残,他的内心在默默地流血。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曾经倾情恩爱过的妻子,会这样无情无义。

人是很复杂的,冯是一个好人,一个好演员,不是好丈夫。他的悲剧只能说是“似被前缘误”


冯喆和张光茹的婚姻是一个悲剧。这是两个绝对不合适的人。冯喆受过高等教育,家学渊源,眼界开阔,生性浪漫。张光茹出身穷苦,多从戏文里学看事物的观点,幼年被奸,心态偏狭。他们相识时,冯喆是如日中天的红小生,张光茹是默默无闻的小配角。可以想像他们初相识的情形,丰神如玉的男子从灯火璀璨处走到楚楚动人的女子面前,微笑著说:“你好,张小姐。”一段如花美眷的故事从此开始。

他娶了她,尽管门不当户不对。童话在王子娶了灰姑娘后就不写了。真实的生活是,灰姑娘有著极强的自卑和自尊心。周围的一切时时提醒著她,他们之间的差异。她变得极端地敏感和偏狭。于是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王子开始有了外遇。而为了惩罚他的出墙,她打掉了和他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相好,并开始了对他深切的,无休止的恨。

美丽的东西注定要毁灭,所以悲剧才会在动人心魄的同时也层出不穷。冯喆就是一个悲剧。这个从香港归来的演员,先是在1961年从上海发配到四川,无片可拍,然后在文革风暴中,被戴上 “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厂里造反派的围攻和批斗。

他想不通,他上述,他辩解,结果得到的是更多的肉体摧残和人身凌辱,甚至被装到麻袋里面毒打。1969年6月2日,造反派宣布冯喆上吊自杀。虽然他的死疑点重重,很多人更相信冯喆是被殴打致死的。但在一个失去理智的年代,这样的疑问根本没有得到破解的机会。而且,这样的破解也没有什么意义。

重要的是,冯喆,真的死了,年仅48岁。


每次接触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都充满了一种遗憾和愤恨。如果冯喆当年选择留在香港,我们一定会欣赏到更多的绝世风华。但是,一个如同旭日般升起的新中国,实在太有感召力了,很少有人能抵挡的住打造一个新世界的诱惑,特别是这个新世界还是自己的祖国。于是,千千万万的冯喆们从海外归来,投身到这个新国度的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国防等各个领域。他们奉献了,他们一度也收获了。

但最后的结果,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象冯喆、容国团一样,没有熬过那个荒诞的时代。当初吸引他们的,最终辜负了他们,而且,有时候还被堂而皇之地称为“引蛇出洞”,是“阳谋”。一想到这种辜负,就有种想骂人的冲动。同时也祈祷,这样的辜负不再重演,那个荒诞的时代不会再来。


如今再欣赏冯喆的电影角色,依然有股强烈的内心冲动,多么好的演员!多么好的表演!但这么好的演员,在1969年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年仅四十八岁。至于“他杀”“自杀”,已不再重要,一个鲜活旺盛、才华横溢的生命就此嘎然而至是事实。让我们记住那个非常的年代吧!

冯喆一生无子嗣,他1969年死于四川安仁镇。


1978年7月13日,峨影厂举行全厂追悼会,公开为冯喆平反。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冯喆被评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星”。


来源:老电影里的那些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