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北京,如何假装“走遍全国”?

大地理馆 大地理馆 2019-06-30

点击蓝色字体  进入大地理馆


帝都:一座最大的“飞地之城”


         

 撰文& 制图 | 羽见   摄影 | 马文晓  吴卫平




地理北京:浓缩的中国


在中国,能否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不出百里之地,可以揽尽天下美景、赏尽中国风物、吃尽四方美食。


如果有答案,这个地方一定是北京。


我不是地理决定论者,但长年累月的积淀,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塑造。从地理环境来看,北京几乎就是浓缩中国的标准样本。


▪近代手绘北京城郊鸟瞰图▪


北京,是个聚宝的盆儿。古代地理学家说:北京所在地,是富饶的“天府之国”。


京师古幽蓟之地

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

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


语出《大明一统志》卷1


北京,是个美妙的湾儿。


近代地质学家维里斯,将它所在的半封闭的小平原称为“北京湾”(北京湾,Peking Bay,出自1907年发表的关于中国北京的地质学文章)。这个诗意而形象的名词,既科学、又文学地,道出了北京地貌格局之精妙


北京,是部厚重的大书。


燕山与太行在此接吻,二者及其包围的平原,仿佛一册翻开的大书,太行是封面、燕山是封底,一章又一章的文明,在平原大地上书写。


▪元大都想象复原图


关于“大北京”地理之美妙,我馆曾有雄文《大北京地理“十部曲”》详述,不再赘述。在这里,我们专门说一说北京与中国地理的几种对照。


(点击蓝色标题阅读)

大北京地理“十部曲”

▪北京母亲河之一:潮白河下游

马文晓-摄


先说自然地理。


之一:中国的地势,有三级阶梯,北京也有。


大北京,是个拥有约1.6万平方公里的直辖市区域——在所有省级行政区中,也仅大于天津、上海、香港、澳门。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海拔最高点为2203米的东灵山,海拔最低点为只有8米的洼地,跨越了中山、低山、丘陵、平原、低地等多种地形类型。

▪香山眺望北京市区

马文晓-摄

一条500米的等高线,将北京湾背后的屏障,太行-燕山山区分为两部分:一是海拔500到2203米的中低山地带,一是200-500米的低丘平原地带;剩下的部分,便是几乎没有起伏的平原——海拔200米到8米的平原低地地带。


这,就是北京地势的三级阶梯。


▪北京地势的三级阶梯▪

大地理馆-制


之二:中国有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北京也有“两河”——永定河与潮白河


▪北京两山-两河-北京湾的地理环境▪

大地理馆-制


山是河流的父亲。


燕山与太行交织,形成了华北平原西北角的轮廓。横亘的燕山拔地而起;纵贯的太行威严耸立,两山相交为一个直角,在这里结结实实地接了个吻。太行山深处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是海河的中游干流,其上游河段被为桑干河,其下游又接纳了燕山深处从北向南而来的潮白河。


这两条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两河之间的沃土上,书写了三千年的建城史、八百年的建都史。

▪航拍下的明清紫禁城

马文晓-摄

再说人文地理。


中国有农牧交错带,这个重要的地理区域恰好穿过北京。


在所有的全国性都城中,北京几乎是距离农牧交错带最近的一个,从这里向北一百多公里,就有著名的游牧景观——坝上草原。长城,是游牧交错带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北京的八达岭、金山岭、司马台等明长城,以及战国、北朝时期留下的长城遗存,就是最鲜明的见证。


随着汉唐关中帝都时代结束,经历分裂时期的江南帝都时代过渡,北京大约在八百年前的金朝,迎来了自己的帝都时代


之所以能接过这个接力棒:


一是本身条件决定。两河冲积了富饶的北京湾,既有山作为屏障,又有土地孕育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其在明代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


二是时代赋予使命。唐代之后,游牧交错带另一侧的威胁,从西北转向了正北和东北,北京所在扼守着节点。


▪农牧交错带上的北京金山岭长城

马文晓-摄

还有经济地理。


中国有人口突变线——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被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的“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它跟400毫米等降水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也几乎重合。与之相对,我们也找到了属于北京的胡焕庸线——不过,它不是直线,是个方圈。


宏观上,北京地区处于全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但具体到大北京行政区域,胡焕庸线以东人口稠密区的北京,内部仍旧存在着人口分布的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衡并非渐变,而是突变


为了致敬前辈,大地理馆圈出了这条圈,姑且称之为“胡焕庸圈”


▪北京人口突变的“胡焕庸圈”▪

大地理馆-制

(注:我们沿着几个重要坐标,连成了正方形胡焕庸圈,

具体数据未精确统计,圈内人口比例很可能超过90%)


这是一个边长为60公里的正方形,四个边穿过的区域有昌平、旧宫、门头沟、燕郊,几乎沿着六环绕城公路——此圈之内土地占北京市面积约1/5,却聚居着全市90%的人口。


圈内圈外,鲜明地分隔着北京的拥堵与畅通、热闹与静谧


▪手机地图上的活动热力图显示着北京人口的密度▪

百度地图-制


太行、燕山的山体犹如屏风,阻挡着北方的寒风,也阻挡着入侵者的进入,是安全的保障;山孕育的永定河、潮白河水系从,在山前冲积了肥沃的土地;这里是暖温带的北部边缘——越过了燕山和山海关,温热的环境立刻突变。


西北靠山、东南朝阳,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这也是我们先祖定居时追求的理想宜居风水宝地。北京,几乎就是这样的样本。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始于800年前金朝的帝都时代。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作为古典时代的最后一个帝都,北京终于集荣耀于一身——最幸运的事,我们这代人遇到了它最荣耀的时代。


▪太行、燕山与北京湾、北京城的关系▪

大地理馆-制


都城是王朝和国家的窗口。这样的身份,天然地成为国家的象征和缩影。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社会,北京的地方与国家身份,不可分割地融合于同一空间。


如此奇绝的宏观地理环境,为接下来的微观地理景观,搭建了舞台。

▪两大山系与北京湾抽象几何形状示意图▪

大地理馆-制


▪端坐中央的紫禁城(局部)▪

马文晓-摄



地名大楼:“外省飞地”


     


京城之特殊,不只是中央和北京地方的城,更是可以集聚四方风物、风景、风情、风光的空间。


爱地理,可以让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一群有趣的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的鲜明特征是,它们是从各地“飞来的建筑”——躯体坐落在京城,招牌象征着外地


为什么要用“飞”形容呢?因为地名来自他乡嘛。

▪北京的“外省大厦、宾馆、饭店”分布图▪

大地理馆-制


这些“外地建筑”的崛起,跟一种特殊的机构——驻京办关系密切这种机构在京城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国家和北京地方——的第三种空间


一个地方,成为都城之后,就注定跟其他地方拥有不同的意义。国家或中央的空间、地方的空间,交织在一起——汉唐的长安如此、南朝的南京如此、宋代的开封如此、金代以来的北京也是如此。


中央与地方意义上的北京空间,在地图上很容易直接体现。还有容易被忽视的第三种空间——地方驻京空间,它的出现和构建,来自其他地方行政区


对比地图你会发现,多数驻京办就设在那些外省大厦、饭店或宾馆(几个别除外)。



(七省大院平面图)

▪省级行政区(包括特别行政区)驻京机构分布

大地理馆-制


▪省级行政区省会、首府,及计划单列市驻京机构分布

大地理馆-制


它们隐藏在熙熙攘攘的京城闹市,平日,大多数人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


但是,到了每年两会或其他重大会议在北京举行的时候,这些“飞来大厦”存在感将会爆棚。


严格意义上的驻京办,指的是经过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准,由其驻京办事处管理司直接负责管理的机构,涵盖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特区(这里的特区,并非传统意义上深圳等经济特区,而是指“经过特别批准的地区”)的驻京机构。


诚如它的名字那样,“驻京办”是只有京城才有的一种机构。除了政府特设机构,广义上的驻京办还应当包括各地商会、同乡会等组织所在的场所


联系地方与中央是驻京办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同时为在京城工作的同乡提供了纽带。衍生的功能——它们不经意间,成为各地文化的传播平台。


▪航拍下的北京CBD夜景

马文晓-摄


它们将家乡的地理,展示在北京——国家的窗口,于是就有了地图上这些密集的据点。

▪省会级及其以上机构驻京办分布图

大地理馆-制


潜移默化中,以驻京办建筑为主,加上部分带有地名的商业建筑,如房地产商开发的第一上海中心、港澳中心、台湾街等,这些外地地名建筑群,在北京地域上,凝聚成了一种深深的地理烙印。我们甚至可以将它们视为各地在北京的“飞地”。


飞地,是个来自政区地理的概念,指隶属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比如,河北廊坊,跟该省其他地方是不接壤的,行政主体要想去廊坊,就需要“飞"过其他行政区属地,才能抵达。


与严格飞地不同的是,北京的这些外地地名场所,在行政上并不属于各地——这些地方虽然是“租借”北京之地,但其实质上堪称“文化飞地”。实际上,这里的活动人员,籍贯也多是外地的同乡——相对独立于北京地方与中央


当它们的名字被标注在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点,分布在京城主城区的各个角落——为了与中央政府及各部门联系方便,它们的选址也多在三环以内。


如果算上地级市、各地企事业单位,以及曾经存在过的县级驻京办,地图上的这些“飞地”,就更多了(如下图)

▪各类外地驻京机构在热力地图上的分布

底图-百度 制图-羽见


有必要梳理一下“驻京办简史”。


驻京办名字始于当代,但其前身早就有了。追溯起来,驻京办的1.0版,是唐宋时期的“进奏院”。当时,道、路(相当于今天的省级)才有资格在京城设立进奏院。


进奏院,还有“邸”“都留后院”“邸院”等名字。


唐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知进奏院官......宋缘旧制,皆本州镇补人为进奏官,其军监场务转运司则差知后官,则副知掌之。逐州就京师,各置进奏院。


宋末元初马端临 撰《文献通考·职官十四》


进奏院在唐中期出现,一般由政府设立的道(相当于今天的省)或节度使藩镇派驻京城。唐朝后期,进奏院在长安曾多达50多个,基本具备今天驻京办的职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传递信息情报。


唐代进奏院还有为各道进京商人等提供汇兑的职能。商人将货款交付进奏院,由进奏院可以开具文牒(类似今天的支票),一联交给商人,一联寄往本道——商人凭此,身上都不用携带大量现金,可轻装赶路。


北宋开始,进奏院官员改由中央委派,主要职能是向地方传达中央的政令。唐宋两朝,进奏院也成为地方官员与京官的社交场合。公元1044年,籍贯河南开封的文人苏舜钦,曾因在进奏院搞 "小金库",并用文件废纸卖的钱("鬻故纸公钱",出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七》)召妓饮酒,结果受到处分,十余人被流放各地,"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出自《宋史》卷422)。


进奏院在元代被废止。但是,地方官员、商人进京活动,从未中断。到了明代,应运而生了一种相当于驻京办的非正式民间机构——会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会馆是各地在京任职官员,为家乡进京考生提供方便而捐建;一类会馆是各地在京商人等成立的行业场所。


各省人士侨寓京都,设馆舍以为联络乡谊之地,谓之会馆。


语出清末民初徐珂 编撰《清稗类钞》



自明洪武年间开始,北京老城内至少出现过千余处会馆(据《北京历史地图集》统计数据)。同乡住宿、聚会的会馆,后来演变成为集会议事、宴客娱乐的场所,比如老北京许多著名的戏楼,就设在会馆里,至今依旧热闹的湖广会馆,就是其中一例。


▪明清民国“驻京办”——会馆的分布

北京市文物局-数据  大地理馆-标注


从地图可以看出,北京旧城的老会馆主要分布在原宣武区、崇文区,尤以前者分布最集中。《北京市宣武区志》统计:至清末民初,原宣武区170条街巷中分布着511处会馆,其中明代33处,清代至民国初年478处。《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统计更为详细:比此前资料多出了一倍以上,总计1000多处。



▪航拍下的北京旧城胡同街区▪

马文晓-摄


明清两代,闭关锁国数百年,清末终于国门大开,于是西风东渐——各省有志之士,纷纷进京开展活动,其家乡会馆,成为其居住、议事的重要场所。甚至可以说,会馆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风云大事的催生地。


如,梁启超与新会会馆、康有为与南海会馆、谭嗣同与浏阳会馆、鲁迅与绍兴会馆等,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新中国定都北京后,为了保持与中央的随时联络,各地需要一个派驻北京的办事机构。1949年,带着这种使命,内蒙古设立了第一个驻京办,后来各省、市、特区驻京办也纷纷设立。


随着时代变迁,“驻京办”承载的使命,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办事机构,它是纽带、是平台、是窗口,是向首都宣传各地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其附带的餐厅,还成为品尝各地正宗美食的地方。


网站上搜索驻京办餐厅,很容易找到资深吃货,推荐的各个驻京办的看家菜。


明清版的会馆,堪称驻京办2.0版——湖广、安徽、阳平、绍兴、湖南等会馆,依然保存着旧时面貌,其戏楼还常常上演传统剧目,大部分会馆已经成为百姓居所。


今天地图上这些新建筑——驻京办大厦们,未来能否像老会馆一样,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印记呢?


不管如何,无论穿梭旧时会馆,还是巡游今日大厦,我们都能不出京城,感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样风情——对于客居北京的各地同胞来说,那里的乡音、美味,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地名符号,也能瞬间勾起一缕又一缕斩不断的乡愁


▪北京地图上的外地地名建筑、街道分布

大地理馆-制




这些街巷

能否勾起你的乡愁


     



京城是名利场、是追梦地。


自它成为都城以来,不知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多少人物,有的扎下根底,成为北京的新主人,有的漂泊客居,成为“北漂儿”。


与驻京办等建筑不同,街道的地名沉淀历史更悠久,他们实打实地铭刻在地图上融入了当地的行政区划。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空间符号。本文作者,呕心沥血,将它们从密密麻麻的大街、小巷、胡同地名中大海捞针,遴选出来。

走在这些地方,你一定会听到,胡同里的老北京,在谈论着“福州馆社区”“登莱小学”“苏州居委会”“四川营幼儿园”等。


—西长安街、东长安街—


或许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北京城最气派的大道,始于明永乐年间的长安街,其实来自外地。长安街是个泛称,具体地名是西长安街和东长安街(广义的长安街延伸得更长,地图上称为长安街的,是从西单到东单一段)——长安,致敬的是汉唐都城“长安”。


▪东、西长安街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苏州街—


常去海淀中关村一带的人,应该对这条街不陌生,十号线地铁有一站就是它


此街得名历史超过240年。乾隆皇帝曾携母南巡江南,母子二人对南方苏州街景颇为喜爱。1761年,乾隆的妈妈七十大寿,皇帝仿照苏州街景,修了一条从紫竹院万寿寺到海淀镇西侧的街道,建筑、商铺仿照苏州水乡,还从南方邀请商人沿街经营。


喧闹的商铺、喃喃的吴侬软语,一定可以让乾隆皇帝人想起在江南的时光。


今天的苏州街,宽度已扩至14米宽。此外,颐和园内也有一条仿苏州山塘水街的“苏州街”。


▪苏州街(海淀)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苏州胡同—


“苏州”在北京的烙印,不仅在皇家,更在民间。


老城崇文门附近,曾是水系发达的水乡,地图上的“苏州胡同”就在这一带——当年这种风景,让北方人想到了江南水乡,也许就留下了这个地名。


苏州命名的胡同,在劳动文化宫以东、南池子大街以东还有大苏州胡同、小苏州胡同,胡同尽头的飞龙桥,是紫禁城流出的金水河汇入菖蒲河之地。“菖蒲”本是南方草本植物,出现在这里,也应该是对江南风光的致敬。


旧时文人曾对这里的亭台楼阁与小桥流水流连忘返,并吟诵诗句:


河流细绕禁城边,疏凿流清不记年

好是南风吹薄暮,藕花飘香白鸥眠

出自明人陈悰的诗


▪苏州胡同(崇文门)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西镇江胡同、东镇江胡同—


这两条胡同,距离苏州胡同很近,“镇江胡同”之名,明代就有。


▪西、东镇江胡同(崇文门)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登莱胡同—


明清时期称为宝应寺干面胡同,1965年改为登莱胶胡同,后去掉一字,称登莱胡同:登州、胶州、莱州,均为山东半岛地名。


古时,山东人在北京设立过13个会馆,清乾隆年间设立的登莱胶会馆,是最早的一个,胡同的文化背景当与此有关。


▪登莱胡同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福州馆街—


街名源于民国,因胡同附近曾有两座福州会馆而得名。大名鼎鼎的福州人林则徐在北京驻留期间,曾在这里与朋友议事、聚会、吟诗作文。


福州馆街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汾州胡同—


北京地图上的“营”很多,有的与军队驻扎有关,有的与军工生产有关,有的与行业聚居有关,有的与同一地区人聚居有关——汾州胡同属于这种,明代称“汾州营胡同”,后改今名。


这里过去曾是山西汾州人聚居之地。汾州是山西旧府(治所驻今汾阳县),著名的平遥县过去就属于汾州管辖。


汾州胡同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四川营胡同—


明代四川(包括今重庆)出了个著名女将秦良玉,此地据说是其麾下军士驻扎之地。后来,这里曾有四川会馆,曾书“蜀女界为人秦少保驻兵遗址”,秦少保,即秦良玉。


四川胡同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陕西巷—


熟悉清代及民国史的人对这里并不陌生,这条巷子因寻花问柳出名,清代纪晓岚,民国蔡锷等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风流韵事,小凤仙、赛金花等名妓都出自这里。此巷,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铁树斜街,全长约500米。


不过,其名称源于商业活动。《京城胡同徐瀛速写集》称,此巷附近曾有许多陕西籍的木材商囤积木料


陕西巷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岭南路—


岭南,即南岭以南,主要指今广东地区——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历史悠久的“岭南文化”。


北京的岭南路,全长740米,西起北洼路,东到西三环西侧。这一带曾是岭南,尤其是广东商人、会馆集中地,广东大厦就坐落在路旁。


岭南路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除了以上列举,曾经,地图上可能有更多地名命名的街道、巷子、胡同。今天只有少部分保留了下来,比如还有一条小苏州胡同,已经改名阳春胡同

▪北京地图上的外地地名街巷分布

大地理馆-制


我们在地图上标注了,长安街、苏州街、岭南路、登莱胡同、福州馆街、陕西巷、苏州胡同、镇江胡同、汾州胡同、四川营胡同的位置。这些地名出现在北京地图上,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涉及区域在中国的地位。


这些地名来自陕西、江苏(苏南)、胶东、四川、山西、福州、广东——从古到今,这些地方对于中国的意义,举足轻重。


山西、陕西地名的印记,背后是汉唐关中的辉煌、明清山陕商帮的繁荣。


山东地名,则对应着山东商帮、鲁菜进京的深远影响。


四川营,则折射了巴蜀大地儿女自古以来报效国家的热血豪情


福州馆,顿时让人联想起,林则徐、林琴南、林徽因等八闽大地的才子佳人。


岭南路,则是珠三角经济文化实力的一个侧影。


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影响更深——唐代以来,这里一直是富饶鱼米之乡,其商业财赋更是关系国家命脉;江南文化更是深刻影响了国人的审美。


▪北六环附近的山河地名街区

大地理馆-制




北京园林

一座“中国园林博物馆”


     


▪整个北京老城,犹如一座大园林▪

马文晓-摄


说起园林,尤其是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马上就回复现在很多人的脑海。实际上,北京的皇家园林史,从它被定为帝都的那一刻起,就诞生了。


公元1153年,金代贞元元年,金国皇室从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区)跋涉1200多公里,来到华北平原北端的永定河畔,改燕京路治所燕京为中都,定为国都。这是北京成为王朝帝都的正式开始。


有了皇家身份,便有了皇家园林。


我们有必要简述下北京皇家园林简史


赫赫有名的“燕京八景”之说,也来自金代。


▪莲花池:辽金时代的园林孑遗▪

马文晓-摄


所谓八景,即选取的北京周边最有名的旅游胜地。可以说,金朝是最早在北京地区搞大规模旅游风景开发的朝代。人工营造园林,是其中重要的风景类型。


金朝在今北京城周边营建了西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芳园、北苑等皇家园林,并修建离宫禁苑,最大的万宁宫,位于今北海公园附近。赫赫有名的“燕京八景”之说,也来自金代。


后来,经过元明清三大王朝的经营,皇家园林越来越气派,尤其是清代,达到顶峰。光是今海淀区,就有90多座皇家园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山五园”:三山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称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

▪清代三山五园手绘图▪



▪三山五园示意图与仿制蓝本图解

大地理馆-制


清朝是中央集权的王朝,皇家园林的修建,可以充分调动全国最优秀的设计师和工匠,更是可以做到汲取各地园林,尤其江南园林的精华。这样一来,我们在北京皇家园林身上,可以尽情纵览许多其他地方名园、名胜的风情


以三山五园中的颐和园为例,它的整体格局,是以杭州西湖进取为蓝本:北有山、有堤、中有岛——这是二者景观的共同格局。甚至,与杭州苏堤六桥对应,颐和园也有西堤六桥


▪杭州西湖与北京颐和园格局对比

大地理馆-制


颐和园还汲取了诸多江南名胜的精华,如佛香阁仿杭州六和塔、凤凰墩模仿无锡黄埠墩、谐趣园模仿无锡寄畅园、十七孔桥模仿扬州宝带桥、园内苏州买卖街模仿苏州山塘街

▪航拍下的北海公园琼华岛:皇家园林代表作▪

马文晓-摄


光是江南还不够,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的样式,也被搬到了颐和园。颐和园的“贪心”不光这些:万寿山北的密宗印之阁及其“四大部洲”,蓝本是西藏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山南桑耶寺


除了藏传佛教,大力推行佛教的清代统治者,还在园内布局了大量汉地佛教文化的寺院、宝塔


儒家色彩的文昌阁、书院,道家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大仙山布局,也被搬入园林。


佛、道、儒,一个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佛系、道系、儒系青年,在颐和园里,总有一款风景适合你。


▪北京颐和园景观模仿详解

(横屏观看)

大地理馆-制


玉泉山有口玉泉,那里竖立着“玉泉趵突”石碑,这是清代版本的“燕京八景"之一。说起这个名字,不免想到济南的趵突泉——究其根源,是乾隆皇帝南巡看过趵突泉之后进行的命名。趵突泉和玉泉,都有“第一泉”古碑,题字者都是乾隆皇帝。


▪颐和园:西堤柳桥▪

吴卫平-摄


比起其他园林,圆明园更堪称“史上最大山寨园林”——在这里,苏杭美景依然是最重要的蓝本杭州十景的名称甚至被原封不动地照搬;苏州狮子林、桃花坞,南京瞻园,绍兴兰亭,无锡寄畅园,海宁陈氏园,宁波天一阁,江西九江庐山也被模仿进来。当然,园区内的西洋景,也都是仿品。


▪北京圆明园景观模仿详解

大地理馆-制


这几处皇家园林都是“江南风景搜集狂”,清人的诗句道出了其良苦用心。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语出自清代诗人王闿运《圆明园词》


只可惜的是,这“移天缩地”的江南各地美景,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今天的我们,谁也没有见过那气派的“万园之园”原貌。


古代皇家园林的“收集癖”传统,流传至今。


北京的母亲河之一——永定河畔,屹立着一处建造于当代的园林景观群。这是2013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留下的遗产——北京丰台园博园


▪北京丰台园博园航拍▪

马文晓-摄


园博园官网介绍,这里共有69个各具特色的园林,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直辖市、省会、首府,及其他重要城市的主题园。园林既有古典式园林,皇家、岭南、福建、巴蜀、苏州等各大流派一应俱全。


整个北京城的皇家园林,构成了一座“中国园林博物馆”——这也是园博园的另一块牌子。


▪丰台园博园各地园林分布图

大地理馆-制


古代的三山五园、当代的园博园,均以展示地域园林为特色,而位于奥运村的中华民族园,则以民族为单位,将56个民族的园林景观收入一方天地。

▪中华民族园各民族园林分布图

大地理馆-制



小结

北京带你飞遍中国


     



1

两河东流、三级阶梯

农牧交错带穿越

人口突变线格局

所以

北京的自然、人文、经济地理

堪称中国的缩影


2

逛逛那些带地名的大厦

你可以或消解乡愁,或收机美食


走走曾经的老会馆

转转今天的驻京办

你可以时不时与乡人聚会,感受余音绕梁的乡音


3

在那些带有外地地名的街巷

你可以神游祖国河山、学习中国地理知识


4

欣赏完那些融合了各地景色元素的古今园林
恭喜你!

不出北京,便可以宣布

游遍了中国


那些打上地名烙印的建筑、街区、园林,密密麻麻地覆盖着北京城——

它们将北京变成了一座“飞地之城”,独一无二、且无法复制。


我们甚至可以说:北京是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典型的飞地城市。


这种景观是京城的身份所致,这些文化飞地的从天而降,多少淡化、挤占了所谓地方意义的北京空间。


不过,谁也无法否定:


所谓老北京古老、厚重、鲜活地域文化,本身便离不开这些“飞地”带来的营养。


这就是你不知道的“飞地北京”。


—END—



声明:

“大地理馆”原创文章,转载请与我们联系,文、图务必注明出处

本文地图系“大地理馆”原创,可授权规范整体转载全文,但地图严禁未经允许用于他处

本文照片系摄影师授权使用,可授权规范整体转载全文,但照片严禁未经许可用于他处




geo-museum

景观、博物、谈资

考据、思辨、建构


识别二维码随时关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