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哪个省「最水」?

见羽卸甲 大地理馆 2020-01-01


“盆地省”奇观:一河一地名


撰文-公子羽  制图-鬼箭羽 

编辑-苏苏苏  监制-萧萧萧

策划:大仙       运营-韩江



一条河,流出,一个省


中国地图上,因江河湖海等跟水有关的自然地理景观得名的地方,多如牛毛。先说每个省的名字,带”水“的就有: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青海、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吉林(来自“吉林乌拉”,意思是江边的城)


其中,江苏、江西、吉林是间接来自河流:江苏是“江宁”(今南京)与“苏州”的组合;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因管辖区域与黄河、洞庭湖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得名


同样是水类地名,青海、黑龙江、浙江跟水的关系最为直接:省名本身就是河湖名称。


青海即青海湖,实际上青海湖这个词纯属语义重复,青海二字已经将“青色大湖”意思表达清楚了;黑龙江,不用多说,就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水系的名称;浙江,即钱塘江,因形状如“之”而得名,也叫“之江”(学者侯慧粦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其望文生义,认为“浙”来自古越语,并认为《庄子》中的“制河”即浙江,浙在越语中发音接近制)

黑龙江流域水系  制图-大地理馆


黑龙江的母亲河和主要水系是——松花江

 制图-大地理馆


黑龙江原是我国内河,后左岸领土被沙俄侵占,今黑龙江省其实只占据了黑龙江右岸水系,而上游水系在内蒙古东部。相比之下,浙江省几乎占据了整个浙江(钱塘江)水系


浙江省水系简图 


钱塘江,又名浙江:整个浙江省地区的自然地理(平原和山地)和人文地理区划(吴和越,浙东、浙西),是以钱塘江为轴线的——水系除了支流新安江上游在安徽,其他水系都在省内。一条江、一个省,从命名到现实——可谓水乳交融、相依为命。


不过,河流与省区同名的黑龙江,建省时间在清代,时间上晚于浙江。就河流和省区的密切程度来说,浙江略胜一筹。


这只是是省级地名,接下来我们比较一下各省所辖的地级市地名,看看谁跟水的关系更密切。


地级市地名数比较列表 制表-大地理馆


广东21个地级市(包括省会),水相关地名10;山东有地级市17,水相关地名9;浙江11个地级市,水相关地名8个。


水地名,广东数量最多,其次是山东,但是”水地名“所占比例浙江最高,达到了近80%。我们看下这8个与水密切关系的地名由来:


杭州“杭”通“杭”,作名词是“小船”,作动词是“航行”


宁波  不用多说,字面直接含水,明初取“海定波宁”之意得名。


温州  字面含水,唐因此地温润而得名——与之相对的是,汉代西北的“凉州”。


湖州  太水了,位于太湖之滨得名。


丽水  两种说法,一说来自境内好溪曾名“丽水”;一说来自境内河流丽阳坑(坑,小溪之意)。不管哪种解释,都离不开水。


衢州   位于多省交界的分水岭地带,水路交通八达,古名“三衢”,衢是四通八达的意思——古代水运为主,衢当然是水道,其母亲河“衢江”与城市同名同源。


金华  本身不含水,但后来境内主要河流婺江,因流经金华府被命名为“金华江”

1911年的浙江区划 制图-苍天熊猫 大神


舟山  湾云集,“以舟之所聚”,境内一座山得名“舟山”。


以上8个仅统计了地级市地名,若=打开大比例尺地图,继续在浙江大地上寻觅,我们会发现另一种奇葩现象……



浙江奇观:河流和城市同名“不离不弃”


在浙江,跟河流重名的不仅是省。


在该省的水系图上,你会找到钱塘江、衢江、富春江、上虞江(即曹娥江)剡溪、东阳江、武义江、金华江、余姚江、奉化江、新昌江、龙泉溪、常山港、宣平溪、长乐江、分水江、浦阳江、澄潭江等等。


有没有发现?


这些河流的名字同样也是当地重要市镇的名字:钱塘(钱塘县,杭州前身)、衢州、富春(富阳古名)上虞、剡县(今嵊州和新昌前身)、东阳、武义、金华、余姚、奉化、新昌、龙泉、常山、宣平(旧县,撤销)、长乐(旧县,已撤销)、分水(旧县名,今桐庐分水镇)、浦江、澄潭


这还是一二级水系对应的地名,如果算上那些更小的支流,则是一长串河流的与一长串相同地名的一一对应。


那么,是先有河名?还是先有地名?


答案是:地名在先,河名在后。而且,这种命名并非今天形成的,而是早在汉代就有了。先有钱唐(秦汉至隋,钱塘县前身为钱唐,唐代改为钱塘)县,后有钱塘江。


钱塘江是吴越地区(主要包括苏南、上海、古徽州+今浙江省)的地理分界,左岸是浙西吴国旧地、右岸是越国旧地。关于这一点,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就说了:“ 余暨以南属越,钱唐以北属吴, 钱唐之江, 两国界也。” 


浙江省及周边地区1-3级水系图 制图-大地理馆


这里将今钱塘江称为“ 钱唐之江”,今河流名还没完全形成,后人在此基础上渐渐将流经钱塘县(今杭州)境内这段江水称为“钱塘江”。


这种现象几乎遍及整个钱塘江流域:上游新安江是新安县(徽州旧称)常山港常山港流经常山县衢江流经衢州、兰溪流经兰溪县、桐庐江流经桐庐县、富春江流经富阳市(旧富阳县,初名富春县)江山港流经江山县金华江流经金华市分水县流经分水县(今分水镇)昌化溪流经昌化县(今昌化镇)


该流域其他支流还有武义江、永康江、澄潭江


浙江省主要水系名称图  制图-大地理馆

可以说,钱塘江流域就是一个河流-地名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样本


在这一带行走,你只要记住城市地名,基本也就知道河流的名称了。除以上说的大地名,浙江的乡镇(街道)、村落对应当地河流的应该多如牛毛。随便举例,如泗安镇对应泗安溪、平水江对应平水镇、大竹溪对应大竹溪乡,这样的村庄地名,就更多如牛毛了。


浙江的小伙伴,尤其是钱塘江流域的,可以找找自家所在的市、县、乡、村地名,是不是普遍有这种现象


另外,浙江有地名并非跟当地最大河流同名,但仍然关系密切:如宁波的甬江,甬成为宁波的简称;温州的瓯江,瓯成为温州的代称;婺州(金华江旧称)的婺江,虽然后来变成了金华江和进化史,但古名婺成金华的代称。


河流名称与城市地名或简称同名,这在其他地方有零星存在,但在浙江是“遍地开花”,可以说省、市、县、乡、村,“水地名”无处不在,且“一地对一河”,堪称奇葩。


这种独特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浙江没有超级大河,却闷声发大财


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游牧、渔猎时代。这三种生产方式,都离不开水的哺育。可以说,任何省份境内的聚落,都跟水的关系很密切。但是,为啥浙江的水地名最密集,且有河流-市镇“不离不弃”的一一对应的独特景观呢?


有人可能说,是因为浙江河流多。这的确不错,除了钱塘江水西,浙江的杭嘉湖地区,还占据江南平原水乡——太湖平原的一部分。


浙江省主要地形区  制图-大地理馆


说起中国河网和市镇最密集的区域,当属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这是江南的核心区域,历代倚重的财赋重地,今天分属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


不过,在地名上,这一带的水相关地名并不算多,县级以上的主要有上海、湖州、江阴。可见,江南水乡水系密度极大,“水地名”比例并不高——由此看来浙江地名现象,跟水系密度关系不大


太湖平原的浙江部分,即杭嘉湖平原,只有杭州(钱塘)跟钱塘江有对应关系——更多“水地名”则在广大的浙西、浙中、浙南的山地丘陵地区。


中国到底哪个省河流数量最多?


官方或科学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猜因为比较尺度不一,各省拥有河流数量也不同(因为支流水系的统计不同,理论上说,支流的分叉就像微积分一样,是无限的)


那么,比河流长度和径流量呢?


以长度(从正源到干流河口)而论,浙江最大的水系钱塘江在国内排不到前二十;以流量而论,钱塘江列第二十二名,第二大水系瓯江流量排在第三十二名。


60条河流的流量排行榜上,浙江省也只有这两条河上榜


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排名  

(截至2017年5月)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水利部网站


光盯着河流数据,看来行不通,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分层设色的地形图


我们的基础地理课上就学到了,东南地区有个地形区叫东南丘陵——它又分为三大块,跨安徽南部、湖北东南、湖南东部、江西全省和浙江西北部的江南丘陵;钱塘江以南到广东潮汕地区的浙闽丘陵;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组成两广丘陵


浙闽丘陵示意图


这三大块中,山地丘陵地貌最密集、独立性最强的是浙闽丘陵。这个地形西部的仙霞岭—武夷山一线,就像一道天然长城,让这块区域显得与众不同。


河流水系也因地形而自成一家,水文上称为“东南诸河流域”,在长江、珠江水系的夹缝中。其中,最大的水系是闽江,第二是钱塘江,这两条江为中心,形成了闽、浙两省——这个流域,也几乎就是浙闽丘陵地区。


中国流域水系图分区

10标注浅灰色区域,即为东南诸河流域

图源: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看到这里,有没有发现:其他省份虽然有大河过境,但因为河流经过多省,其径流量其实是各省“共享”的。


浙江、福建两省,河流虽然都不长,但有一个好处:水系独享。也就是说,境内河流多从本省发源(新安江一段为例外),基本是水资源自产、自用。另外,亚热带地区的浙闽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湿热、植被葱茏(森林覆盖率国内领先),而西部隆起的山脉,又与东部平原形成了一两千米的落差:落差大,有利于集水区的形成。破碎的丘陵,利于支流水系的发育——这样一来,河流虽不长,但单位流量十分丰沛。


河流的这种特征,似乎也跟这两省的经济状况和地域性格一致:表面的GDP数据未必光鲜,但民营经济发达,资产丰厚,喜欢闷声发大财。其实,在现代化交通未普及之前,地形与水系的独立,对区域文化的形成影响极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随着工业社会和信息现代化的发展,而越来越薄弱——但毕竟,现代社会的历史长度还不够长,地理环境因素的强大惯性,还在继续。



盆地遍地开花,浙江是个“盆地省”


发现了水系的分区秘密之后,接下来就是比较福建与浙江的问题了。


福建也有河流与地名对应的现象:如晋江市与河流晋江闽江与福建的简称沙溪与沙县。但是,这类地名数量跟浙江一比,差得太远。


大环境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再看浙闽丘陵内部,两省地形虽都以丘陵为主,仔细看还是有差别的:福建的山地丘陵挨挨挤挤,几乎密不透风,浙江的山也算密集,但多有宽阔的裂隙。


所以,人们形容福建地形格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浙江的地形格局是“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多出的这“一分田”的比例就是宝贵的平原、盆地。我们中学地理课就说了,同等条件下,平原、盆地对文明诞生、工农业生产来说,克服成本更低、生产力更大。


福建的平原,是河流入海口冲积形成的狭小地带,漳州、泉州、厦门、莆田、宁德、福州等最大的城市从南到北一字排开。同样,浙江最宽阔的平原也在沿海,但人家的平原更宽阔:太湖平原的组成部分——杭嘉湖平原上坐落着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上是宁波、绍兴,以及杭州的萧山区,南部温州、台州分别在温州平原(温州盆地)、台州平原(台州盆地)


沿海似乎区别不大——但是广大的腹地就不一样了。浙江地区从古到今,一直是11个地级市(郡、府)的建制,十分稳定(旧严州府并入杭州,海上增加了一个舟山)。也就是说,这十一个城市,基本上是从古到今就形成的格局。


福建不一样,因为腹地几乎没有平地,早期根本没有像样的城市,一开始是福州、建州两个行政区(福建因此得名),明清以来才有了兴化府(莆田)、宁德府、漳州府,闽西南汀州府设立最晚。今天福建中西部的地级市三明、龙岩,古代只是县级驻地


福建跟浙江“一分田”的区别导致的结果就是:浙江的聚落密度远大于福建,浙江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地级市11个,且从古至今传承有序,福建12万公里的土地,只有地级市9个,只有福州、宁德、漳州、泉州,是旧府驻地,其他地级市是后来“被提拔”起来的新宠。


浙江地形比例中,多出的那“一分田”来自山地之间的裂隙——它们经过山与水的交织,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封闭或半封闭地貌单元——盆地。浙江的市镇,就端坐在这一个个盆地中。


多盆地的地貌,对应一种叫羽状水系的水系类型。浙江的钱塘江、瓯江,在破碎的丘陵中穿行,山、水互相缠绕。



这种水系是在海拔起伏不大的宽阔平原

以淮河水系为代表


这种水系多在流水侵蚀强烈、植被少的地带

以黄土高原的泾河上游为代表


这种水系在山脉向平原俯冲地带

上下游落差大、纵深度有限的区域

以海河水系为代表


水系的形状让人想到叶脉的类型

分别对应扇形、羽状、枝状水系




瓯江支流——松阴溪水系及聚落分布

瓯江水系龙泉溪断水系及聚落图


不过,这些盆地周边的山海拔,不高也不低,所以跟周边联系的障碍,比福建的山地王国,要小得多。


浙江有多少盆地?以县城级别尺度而言,至少也有30多个。


这张图中国风水山脉分形图,又出场了——因为它,最能形象地说明理想的风水宜居地所追求的环境——丘陵-盆地的相间分布。对于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来说,这是最佳的“诗意栖居”桃花源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空间。


图源:杨柳 重绘:朱胜昔

严格来说,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以及台州、温州所在的小平原,其实也是半封闭的盆地——三面是山,一面向海。在浙江广大腹地,盆地更是像洒满大地的珍珠一样,一个盆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人文单元,一个单元内又因河流支流冲积,分成更多的小单元——市、县、镇(乡)、村,以此类推。


理论上说,每个村落(自然村)几乎都对应一个迷你版盆地。


这种盆地,是丘陵与水系合作完成的作品。


浙江省主要盆地分布图(方块) 制图-苏见羽/大地理馆


于是,一段河流对应一个盆地,一个盆地对应一个地名,较大的河流对应较大的行政级别——等级有序的水系,对应等级分明的行政区。这样一来,地名与水系名称的对应,顺理成章。顺便说一句,每个盆地的名称,也几乎就用当地地名命名,如永康盆地、嵊州盆地、台州盆地、丽水盆地等等。


福建的水系跟浙江类似,但河流的走向受到隆起山脉和断块、褶皱的影响,水道跟山脉垂直交叉——这种水系叫格状水系,以闽江为代表。


福建省水系图 底图-GE 水系制图-大地理馆


闽江的格状水系与钱塘(上游,衢江流域)的羽状水系,一个粗犷、山地密集,一个细腻、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因为前者的环境,缺少盆地空间——导致福建省,聚落密度比浙江差了太多。


面积略大的福建,常住人口3874万,地级市9,、县级政区85;浙江,常住人口5590万,地级市11、县级行政区89。猛一看,行政区数量相当,但浙江的盆地众多,使得其中的县级聚落人口多,显得“更壮”,最终多养活了1800万人口。



福建:失去了盆地、拥抱了大海


因为山地丘陵阻隔,浙江人(尤其是浙南)福建人都向往大海,在中国海洋文明史和海洋贸易版图上,开出了璀璨的海洋文明之花——但福建人向外闯荡得更远、冒险性更大、出的海商更多,著名的海商领袖有颜思齐、李旦、郑芝龙父子,他们经营了盛极一时的东南亚海洋帝国,海禁时期敢于冒险远洋航行的航海家、商人、水手、海盗,多为闽籍。浙江也出过海商,但规模无法跟福建相比。


浙江因为山地、盆地、平原的混合,人们的生存压力比福建要小得多,让其既有浓厚的农耕文化传统,又有明显的海洋文明。


关于浙商和闽商,浙江杭州的徐淑华先生进行过多维度的对比:


贸易版图(横向的、空间的、地理的)和贸易史(纵向的、时间的、历史的)视域下,浙江海商主要活动于东海沿岸到日本区域,福建海商则建立起东到日本南到东南亚的贸易网络。总的来看,从古代至今,闽商长期主导东方海域商贸网络、海洋贸易与海外移民。浙江古代海商以宁波为主、近代以来以温州为主,其他浙商的对外性并非那么强烈。


当代海外投资领域,在“全球华商富豪500强”中,浙商上榜量跟闽商几乎相当,但在全球范围内,浙商的资产总量不到闽商资产总额的1/2。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没有得到更多盆地的福建,选择了深度拥抱大海;因为有盆地的富饶家园,浙江人既有拥抱大海的冲动,又有安土重迁的保守——密集的盆地,仿佛一个个聚宝盆,大盆地套小盆地的格局,让它变成了风水规划思想的最好实验场——最理想的风水宜居地的模式,正好聚落安放在盆地中。


郭璞设计的温州古城


晋代郭璞规划设计的代表作浙南的温州城,明代风水大师刘伯温是浙江丽水人。一水、一盆地、一城——如此格局,乃风水师最喜欢的空间。


明古处州(丽水)地区舆图 

图源:清光绪《处州府志》 

重绘:刘震宇/大地理馆 首席插画师


总之,浙江和福建地理的区别,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浙江多了一堆盆地。


正是这些星罗棋布的盆地,圈出了那一个个跟河流相生相依的“水地名”,当然——也圈出了十里不同音的浙江方言


—END—



版权声明:

“大地理馆”原创文章,转载请与我们联系,文、图务必注明出处

地图、图表标注者均为“大地理馆”原创,严禁未经允许用于他处

文章图文严禁抓取、复制,一经发现将视为侵权,坚决投诉到底




geo-museum

公共地理 传播专家

由顶级矿石摄影师和科学家联合研发的

“矿物日历”

正在火热预售中

8月28日前下单享受超级优惠

矿物日历美图+附赠矿物标本

图片艺术与科学知识

双重熏陶



扫描小程序

即可轻松下单

实现

“家里有矿,心里不慌”


也可以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进入平台购买

史上第一部《矿物日历》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