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不起,上海真不是百年渔村!

大地理菌 大地理馆 2023-04-07


“渔村”上海真相


撰文 |华亭君

  审校  | 苏州河




很长时间以来,你可能不止一次地听到这个“常识”:近代开埠前上海是个小渔村


这个说法并非来自野史谣言,因为许多“权威人士”也频频不假思索地认可并使用这样的说法。


敢情,魔都在近代以前,果真只是个打渔的村儿吗?



“渔村上海”流言简史



|上海县城及租界变化地图|

红色为上海县城墙及以内


“魔都”,意味着摩登、潮流、前卫。上海滩的表情,几乎是监测新事物进入中国的晴雨表。


王安忆先生在《长恨歌》开篇“弄堂”里描绘了经典的上海形象,低矮、阴沉、潮湿的弄堂,也是壮观、性感、汹涌的弄堂。她特别写到这样两行有趣的文字:“上海的弄堂如果能够说话,说出来的就一定是流言。它们是上海弄堂的思想,昼里夜里都在传播。上海弄堂如果有梦的话,那梦,也就是流言。”


今天的上海,也正在被一种流言误读着:“开埠前的上海是个渔村。”


这种流言不知道何时开始传播,并迅速地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常识。这种流言,多散布于网络论坛以及茶钱饭后的闲聊,它常常被用来形容上海没有文化底蕴:上海你牛什么,你过去就是东海边的渔村;上海你牛什么,你历史上就是文化的沙漠!


“上海渔村说”,正式出版物上很少提到,但还是有文章和著作,将古时候的上海视为渔村。


“它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形成世所习称的‘江海同津,东南都会‘’(王燕华《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上海政区变迁》,地理教学2013年第6期)


与坊间流言不同的是,这篇文章对上海历史沿革的认知比较深入,或许是出于吸引眼球的需要,作者还是在标题及文中,多次提到上海的前身是“小渔村”。不过,读完此文,作者始终没有提到:上海的前身到底是哪个渔村?什么时候成为渔村的?这大概就是“标题党”吧。


2010年,一本叫《上海崛起: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李功豪著)的书出版上市。跟前文相同,该书将上海前身视为“小渔村”,但说的并非近代上海,而是指古代的上海。


西晋时期,距今一千六、七百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渔村。在吴淞江沿岸,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渔民们制造一种专门用于海口捕鱼的工具,称作“扈”。渔民们用绳编列竹栅,插在水中的涨土上,向两岸张开,潮来时,“扈”倒伏在河滩上,潮退时,“扈”竖起,随潮而入的鱼群被“扈”挡住。这种捕鱼工具在吴淞江下游一带被广泛使用。因此,当时这一带地方被称为“沪渎”。因为上海正处于“沪渎”近旁,所以后人就把上海称为“沪”了。


青龙镇遗址与上海水系变迁

历史上长江口海岸线不停变迁。沪渎时期,吴淞江直接汇入长江后来黄黄江,在元末明初发育成熟此时的吴淞江方开始汇入黄浦江。



以上两例提到上海前身是“渔村”,而且上海的简称“沪”,还跟捕鱼有关。不过,若以1600年为尺度,东南沿海又有多少地方不是渔村呢?放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上海是渔村”并不具有特殊性,因为那时候南方水乡地区到处都是渔村。


不过,“一千六七百年前上海是渔村”的说法也并站不住脚。“晋代上海渔村论”的根据应该是来自南朝梁简文帝的《浮海石像铭》,说娄县(今江苏昆山北,县境管辖上海地区)松江之下有这样一个地方:“曰沪渎,此处有居人,以渔者为业。”注意,这个沪渎,只是上海地区一个聚落点之一。一个小聚落最后被偷换概念,变成了“当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


跟“渔村论”相配套的,还有另一种说辞: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这类说法有多种版本,此种说法是出自一个叫王进的山西人,源自2001年凤凰卫视策划节目时提出来的)


这里没有直接说上海是渔村,但我们很容易看出:“百年中国看上海”,这就是许多人对上海的定位与认知。


“青龙镇”重见天日



只有出现热门新闻的时候,人们似乎才发现:“年轻”的上海竟然也可以“考古”。对于河南、陕西这样的地方来说,出现一次考古大发现并不新鲜,但对于上海来说,就是特大新闻了。的201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一项就来自上海——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


2016年上海青龙镇隆平寺塔基发掘现场航拍


青龙镇是个因水港而繁荣的镇子,今上海青浦(字面意思青色的码头)的地名的与此关系密切,此地名早就出现在宋代文人的笔记中。北宋陈林在《隆平寺藏经记》说:“青龙镇瞰松江之上,据沪渎之口,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船楫,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另一位宋代文人梅尧臣所著《青龙杂志》,就是以这个镇命名的,提到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


考古发现印证了文献记载,印证了在近代上海港繁荣之前,更上游地区就有过这样一个繁华的唐宋港口。此次考古发现,让很多媒体在“上海是渔村”方面大做文章,如有报道标题为《上海开埠前是小渔村?唐宋时就已经是“魔都”了》。


其实,上海是不是渔村,又何须一次考古发现来证明,翻开各种历史记载,就会轻易发现,上海地区的城市,远比你想象中要早。南北朝以来,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广大地区得到充分开发,唐宋时期人口密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已不输中原。


宋代“巨镇”上海


当然,光靠一次大的考古发现,并不足以让一些人服气,因为:青龙镇位于上海远郊区,这还不是正宗的上海市区。而青龙镇不过是当时上海地区的一个镇,而今上海主城区,唐代就设置了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元代升级为华亭府。在宋代的记载中,已经有了“上海镇”“上海浦”“上海务”。


上海浦,是当时的著名的水港,与此相对的还有一处下海浦


因为临近上海浦,北宋设置了一处叫“上海务”榷酒税务机构,因为这个职能,到了南宋发展成为上海镇,后来取代了港口贸易繁华的青龙镇,成为当时华亭县的主要外贸港口。元代文献记载,宋代的上海镇是“华亭县东北巨镇”。


听到没?人家宋代的上海镇,就是“巨镇”了!


原文出元代唐时措所写的《(华亭)县治记》中说: “ 上海襟江带海,舟车揍集, 故昔有市舶、有榷场、有酒肆, 有军隘,官署、儒塾、佛宫、仙馆、毗血、贾肆、鳞次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也。”


七百多岁的“上海县”


因为商业繁荣,这一带人口也增加了——到了元代,一个叫上海县的新县城诞生了,那一年是1290年,从这一年算起,今上海主城区有城的历史已经有700多年了!在此之前,上海镇已经有了市舶司(相当于今天的海关,全国只有七个)。也就是说:元代上海港口规模虽比不上广州泉州明州,但也能排进前七了。


上海郊区还设有比县级更高的松江府,驻地也在今上海(松江区,旧华亭县城也在这里)。


近代上海开埠之前,先后有华亭府、松江府,又先后有华亭县、青龙镇、上海镇、上海县。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就更加重要了,松江府一度将办公业务迁到上海县。明代修筑的上海县城墙周长9华里、高2.4丈——这奠定了上海县城的轮廓。1927年,上海由县变市,城市规模早已突破城墙,用地扩大了好几倍。但直到改革开放前,上海的经济政治中心始终在黄浦江左岸,即浦西。



上海行政区及历代重要城址位置图


上海城市的发展变迁始终与水港有关:


唐宋:华亭县、青龙镇,沪渎(内陆一条小支流)时代

元明:从华亭府、上海镇到松江府、上海县设立,吴淞江(今苏州河,黄浦江支流)时代

清至近代:由上海县到上海市,中心在浦西,黄浦江时代

共和国至今:跨越黄浦江,浦西浦东全面发展,由长江面走向大海,江海时代


渔村?过去的上海或许有,但纯粹的渔业从来不是这里的主流。


码头、贸易、商业、资本——上海的崛起,始终跟这些有关。放在整个江浙沪大区域中,从遥远的先秦吴越,到现在的全球化时代,江南的中心从南京、苏杭、再到上海,经历了从内河到海上的过程。南京-苏杭-上海,经过接力棒的传递,让今天的上海是成为江南乃至中国的经济中心。


在漫长的古代,它不是大都会,但你没有任何理由将它的历史视为一张白纸:缺乏常识的人士,便苍白地献祭出了“东海渔村”的想法。


近代上海租界地图


不少人有这样的观点:近代开埠口岸的繁荣,是西方列强殖民带来的。这种认知跟上海渔村说,总是联系在一起。其实,在殖民者进入上海前,这里已经繁荣了数百年,没有殖民者的入侵,上海也会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世界贸易推动,而发展为大都市。


即便你真的不了解上海历史,但总该知道著名的城隍庙——城隍,城隍,若没有城,哪来的城隍庙?古代就有城的地方,怎么能是个“村儿”呢?


熟悉上海的人对徐家汇不会陌生,这个地名来自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大明王朝松江府人士。除了徐光启,古代上海还有纺织专家黄道婆,赵孟頫之妻、才女管道升,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


说上海古代是文化沙漠的,至少陆氏家族是不答应的——“陆家嘴”也会鄙视这些人的无知!“鹤唳华亭”的华亭,是上海历史上第一座县城。华亭陆氏从东汉三国开始,就是江南有名的望族(陆逊被封华亭侯)。陆逊、陆机是代表人物——鹤唳华亭的成语典故就来自后者。


这个典故说的是,著名文学家陆机卷入皇族争斗招致杀身之祸,临刑前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这里,他表达了无比悔恨之意,尤其怀念了故乡“华亭”,也就是今上海松江一带。


“鹤唳华亭”的华亭,是上海历史上第一座县城
华亭陆氏,是江南有名的望族,陆家嘴也跟这个家族有关


正是古代上海城市的繁荣,孕育了这些书香门第。


当然,除了行政上的府城、县城,上海也有军事上的卫所——今上海行政区内,有卫城一座:金山卫,还有所城5座。卫城的长官级别是正三品,仅次于当时的省部级官员巡抚的从二品。


古代上海是渔村?不存在的!单说“上海”地名历史,至少唐代就有镇了,至少元代就有府城,“上海”建县城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


如果将上海的境内的华亭算上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上海地区,早已见证过魏晋名士的风流!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
签约账号【大地理馆】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geo-museum

公共地理  传播专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