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题|“十四五”展望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 2022-10-26


"十四五"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一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重要。


如何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在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加快我国“补短板”和“锻长板”?如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把握新时代消费升级的变化趋势?如何在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推动形成“多点开花”的区域发展格局?这些事关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


中信证券研究部宏观组近期发布了“十四五”展望系列专题报告,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十四五”将以“内循环”促进“双循环”破题,深挖国内要素和内需市场的潜力,促使国内都市圈发展、产业链整固和消费升级,并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国际市场。


以“内循环”促进“双循环”,不仅包括实体经济循环,也包括资本市场循环,而且资本市场循环在我国建设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更大。特别是在我国企业发展已初步迈向“高质量”的基础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对直接融资的需求也会更大。我们预计,资本市场做强做大,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对经济资源的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将是“十四五”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前世界正经历以数字互联网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有望抓住此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会窗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我们认为,经过“十四五”的发展,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好地担当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成为稳定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

“双循环”的战略含义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十四五”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

“十四五”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是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虽然经济增速换挡,但是韧性明显提升。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代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韧性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1)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贸易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对单一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有所下降;3)经济增长对“旧经济”的依赖度逐渐下降,“新经济”亮点频出;4)金融市场功能更加完善、风险有效降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连续6年超过投资,服务业已撑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经济注入动能,成渝地区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虽然一些指标完成情况或不及原规划预期,但脱贫、棚改两项约束性指标仍然有望顺利完成,同时还有效地平衡好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将较好实现“十三五”顺利收官。


谋划“十四五”,必须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冠疫情让本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高风险”的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加剧了全球固有矛盾;中美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美元可能因美联储大规模扩表而就此启动一轮长期走弱的周期。2020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扬帆启航。未来我国将逐步过渡到人口质量红利的阶段,逐年扩大的人力资本投入将取代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生产要素,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打下基础;在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规模已冠绝全球的背景下,一些产业领域领域已经逐渐从跟跑变成并行甚至领先;但也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必须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国民经济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十四五”将以“内循环”促进“双循环”破题,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格局将深挖国内要素和内需市场的潜力,促使国内都市圈发展、产业链整固和消费升级,并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国际市场。以“内循环”促进“双循环”,不仅包括实体经济循环,也包括资本市场循环,而且资本市场循环在我国建设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更大。我们预计,资本市场做强做大,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对经济资源的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将是“十四五”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世界正经历以数字互联网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有望抓住此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会窗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经过“十四五”的发展,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好担当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成为稳定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



新格局下的企业高质量发展

回望“十三五”时期,企业发展迅速,成果丰硕。在最近的一个五年规划中,对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主要集中在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等领域,过去五年中已取得了瞩目成效。


展望“十四五”时期的企业发展,预计政策会着力从:1)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2)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比例;3)进一步加速体制机制改革;4)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四方面持续加力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作为“双循环”的主体,预计企业将从四个层面孕育发展新格局:


1)企业“强身健体”,直接融资持续发力,创新驱动愈发明显:“十四五”时期是企业强身健体的关键阶段,预计将继续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加强金融支持,助推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R&D产出质量和效率,助力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2)“双循环”带动“双向开放”,助推企业“两栖发展”:企业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牢牢把握中国十四亿人口的超大国内市场,坚持创新导向,提高产品质量,抓住国内市场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产生的发展机遇,也应该进一步参与“国际循环”,充分利用全球的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助推企业“两栖发展”。


3)体制机制改革明显提速,国企民企共同发展:“十四五”时期是国企改革的关键阶段,《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审议通过预示着国企改革目标、时间点、路线图的进一步明确,国企改革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国企改革综合成效进一步提升,助力国有企业从做大转向做强。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相呼应的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推动国企民企共同发展。


4)践行ESG理念,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ESG,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是识别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践行ESG理念可以为更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持,也能够帮助中国经济往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继续快速前进。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生态

“十三五”期间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变革正在加速。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的经济结构加速变革。第一产业保持稳步增长,科技投入增加带动效率提升,初步形成绿色发展的良好态势;第二产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聚焦领域,在总产出保持合理增速的情况下,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促使生产效率明显提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9%(Wind),主导地位明显加强。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带动就业人口的再分布,服务业正在成为主要的就业渠道。


“十四五”期间,预计政策将更聚焦于提升“产业生态”,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引领不同产业整合升级。“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着力打造“双循环”新格局,提升“产业生态”水平,不仅仅拘泥于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产业,而是“放水养鱼”,形成鼓励改革、激励创新的产业生态,促使我国从“跟随”创新逐步到“引领”创新。“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扩大,其具有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深化产业分工、提升生产协同水平、实现精准供需匹配的特点,将进一步催生新模式新业态,给各个产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十四五”期间,第一产业将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面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风险,“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确保粮食安全。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第一将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第二将会全方位的完善粮食储备工作;第三将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十四五”期间,第二产业将补短锻长,努力从制造大国跻身制造强国。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6.9万亿元(Wind),是世界主要的制造业大国,但在部分领域和关键环节仍有薄弱环节,预计我国将沿着以下三条线索补短锻长,努力成为制造业强国。第一坚持优化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空间;第二,补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做到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靠;第三,锻长板,充分发挥当前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第三产业将充分受益于最大消费市场所带来的增长空间。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第三产业也将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服务业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第二,人口老龄化将影响消费结构;第三,精神文化领域的消费将有所增加;第四,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台化、智能化和标准化。



“十四五”消费升级的五大趋势

“十三五”以来,消费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出线上化、服务占比提升等特点。“十三五”以来,消费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已经从2016年初的33.2万亿增长到41.2万亿,且年均社消增速高达9.4%。除了消费总量维持高增长外,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1)服务消费占比提升,居民消费结构中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上升;2)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相关消费显著提升。社消中通讯器材的零售额增速持续高于总体商品零售额增速;3)直播带货等开启线上消费新业态,居民线上消费占比进一步提升。2016年至2019年,居民网上零售额占比从10.8%上升至20.7%。


“双循环”主导下的“十四五”期间将持续消费升级的趋势。“双循环”作为“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出发点,涉及到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诸多生产要素的制度性改革。在此背景下,消费预计将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1)经济增长与收入水平提高;2)分配制度改革为低收入人群增收;3)储蓄率下降与消费率提高。更完善的再分配政策有利于调节贫富差距,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将有所改善,中产收入群体有望进一步扩大。收入的增长将带来消费结构的调整,促使消费向高端化、高品质、智能化方向升级。


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消费特征不同,到2025年,我国的消费将主要由“四类人群”主导。根据联合国预测,再经过“十四五”时期5年左右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显著。届时我国将有3亿老年人、5.6亿中产阶级、1.8亿“90后”以及大量的“00后”和“10后”,这四类人群对应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并各自具有鲜明的消费特点,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充足的终端需求。因此他们不仅是未来消费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也是供给侧的消费类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完善产品种类所主要面向的群体。


“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国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且消费升级将呈现五大趋势。随着中国消费市场日趋成熟,中美消费市场规模差距不断减小。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已经达到了41.2万亿元,按照平均汇率6.9计算,中国社消的规模达到接近6万亿美元的水平。同期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是6.2万亿美元,总体来说差距较小。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消市场的增长潜力,预计中国将在“十四五”期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从消费细分领域的变化来说,预计发展趋势有1)消费市场规模成长为全球第一;2)服务贸易逆差收窄转向国内;3)医疗养老服务消费呈现巨大潜力;4)“宅经济”前景广阔;5)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生活”等



“多点开花”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

“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一是城市群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过去四年,三大城市群GDP增速显著高于全国一般水平,人口均处于净流入状态且逐年递增。二是中心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心城市能带来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效应,同时能够带动周围次核心城市的发展。三是交通基础设施通达性提升。“十三五”期间铁路投资连续保持每年8000亿元,截止2019年末,中国高铁总里程比“十二五”末增加一倍,初步实现1-4小时交通圈。


三大城市群成为“十三五”的区域格局建设的典范。长三角一体化:2018年上升为国家级战略。无论是经济、人口总量、产业链健全程度,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当前城市群中的领军者。长三角内部各城市拥有较为清晰的定位,产业结构相对均衡。粤港澳大湾区对标全球三大成熟湾区。虽然只占国土面积的0.6%和总人口的5%,但GDP总量占全国的12%。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最早推出的国家级区域战略,旨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作为我国北方甚至东北亚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的10%。


当前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于城镇化而言,一是城镇化率的上升并不等于人口真正“城市化”。只有完全能够享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居民,城镇化率的提升才能够稳定住劳动力供给水平。二是城镇化率快速上升导致大城市过度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上涨并不成比例,造成城市发展失序,中小城市发展相对较慢。对于城市群而言,一是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忽视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二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三大城市群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猛,中西部发展相对较慢。三是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十四五”区域战略将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城镇化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继续完善户籍制度,人口从乡村到城市与人口从农民到市民职业身份的转变将更加同步。城乡一体化水平也将有所提升。人口的城镇化促使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上升,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区域格局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并重。一是完善“4+X”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二是经济生产要素将加快向城市群流动,三是城市群将与对外开放所结合,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有所加大。


预计“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加强三大城市群建设,更多城市群规划加速落地。


1)预计长三角将强化城市群“领头羊”作用,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产业链条相对完整。欠发达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增强,长江流域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上海浦东等地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同时基本实现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一体化。


2)预计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劳动力配置将高度市场化,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实现劳动力高效率流动。


3)京津冀预计将进一步完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务,同时加大对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力度。


4)作为“十四五”期间区域增长的第四极,成渝双城经济圈预计将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心,更加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的关系,周边城市有望得到更多政策红利,补齐区域短板,整体提升区域能级。


5)预计未来五年仍会有更多城市群规划加速落地,例如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中城市群等。每个城市群将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要求,结合自身地理特点和产业结构进行差异化发展,“十四五”中国区域经济将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



具体内容详见报告

2020-09-20|《宏观经济“十四五”展望系列专题(一):“十四五”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

作者:诸建芳,程强

2020-09-24|《宏观经济“十四五”展望系列专题(二):新格局下的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诸建芳

2020-09-29|《宏观经济“十四五”展望系列专题(三):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生态》,

作者:诸建芳,程强

2020-10-18|《宏观经济“十四五”展望系列专题(四):“十四五”消费升级的五大趋势》,

作者:诸建芳,程强,玛西高娃

2020-10-22|《宏观经济“十四五”展望系列专题(五):“多点开花”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作者:诸建芳,刘博阳




上述内容系对历史报告摘要的汇编,其内容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汇总参考之用;上述内容不应被视为发布新的证券研究报告,或对节选的已外发研究报告的重新发布;若因对报告的节选而产生歧义的,则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为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