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消化存量住房的五条路径
文|陈聪 张全国 刘河维 联系人:王天瑜
消化存量住房可能有五条路径,分别是促进市场交易复苏,国资平台收购空置商品房,鼓励企事业单位成批购入存量住房,以旧换新地方购置居民的存量房和优化存量项目规划。这些路径都已经经过地方的初步验证,预计未来会逐步推广。中期来看,保障性住房的配给计划如果都通过回购来完成,且土地市场和回购形成良性循环,则回购上限可以达到新房交易规模的40%,对存量住房消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最终解决存量住房消化问题的途径仍然是市场的复苏,尤其是核心城市房价的企稳。
▍路径一:促进市场化交易复苏是消化存量房屋的主流方向和根本路径。
我们认为,总需求不足的局面已经导致房价持续下跌,悲观预期阶段性自我实现,需求限制措施正在全面放开。核心城市陆续放开限购,调降按揭贷款利率,优化对首套房的认定,相信这都有助于合理置业需求的释放。全年来看,我们预计限购政策将走向历史尽头,按揭贷款平均利率将下降到3.3%以下。
▍路径二:政府和国资平台收购空置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
当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国资平台收购去化困难的开发产品作为保障房(租赁房,人才公寓等)。尽管收购价格往往低于开发企业的成本价,但这种做法也有利于消化市场上去化最为困难的存货,盘活开发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兑现地方的住房保障投入。长期而言,开发企业信心恢复之后,土地出让金的流入也会缓解地方的债务和资金压力。
▍路径三:鼓励企事业单位收购存量住房。
作为独立第三方的企事业单位,也是收储的可能生力军。租赁住房贷款的支持,使得收购存量住房的主体有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允许第三方在市场回暖时将这部分存量住房作为商品房销售,则部分破解了租金回报率过低的收储难题。随着一些城市开始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收购存量住房,在地方资产负债表有限的情况下,化解开发企业的库存问题也成为可能。
▍路径四:以旧换新,地方平台收购存量房。
地方政府积极鼓励以旧换新,除了搭建平台,鼓励存量流转之外,更可能直接入市(或通过国资平台)收购改善性置业买家的存量住房的选项。例如郑州的以旧换新包括两种方式,其一是政府指定收购主体收购二手住房,促成群众购买改善性新建商品住房;其二是政府政策鼓励,群众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卖旧买新、以旧换新”。各地收购存量房都以居民购置指定名单内新房为条件,且存量房收购总价往往不超过新房定价的八折。这确保了通盘来看,政府和企业部门的现金净流入。按揭贷款的支持,以旧换新政策也大大减轻了居民的负担。
▍路径五:优化存量项目规划,盘活资产。
资金支持之外尚有规划支持的路径,即针对规划不佳的土地,在建项目和空置房屋进行规划条件和用途的调整,从而匹配社会需求。例如,允许项目降低商业配比,将非住宅改为住宅,允许将办公用途的房屋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等。
▍地方回购的理论上限高达新房交易规模的40%,但现实来看受市场复苏趋势和保障房需求规模的限制。
我们认为,如果消化存量房屋能接续土地市场复苏,则回购商品房的理论上限,就等于保障性住房的年度配给计划。我们统计,样本城市原定的保障性住房供给要相当于新房网签的40%左右,即中期而言如果通过回购解决保障性住房来源问题,则相当于可消化新房销售40%的房屋。当然,市场可否最终复苏,土地出让金和回购资金能否形成良性循环,保障房已开工待交付规模是否挤占可回购的规模,都是影响地方回购商品房的重要因素。
▍风险因素:
房地产行业政策出台不及预期的风险。地方政府对库存商品房收储进度和规模不及预期的风险。地方政府收储库存商品住宅存在一定范围的风险。部分企业的库存通过收储去化,可能产生减值的风险;地方企事业单位收购住房意愿或者财力不足。
▍投资策略。
我们认为,消化存量住房的政策将落到实处,市场化手段,即降低按揭利率、放开限购等手段是主流的方向,但也离不开政府、国资平台、企事业单位的收储,和项目规划优化调整。4月底以来,北京、杭州、西安等核心城市陆续放松居民购房的限制性政策。我们预计,多管齐下的消化存量房屋政策将起作用。我们看好房地产产业链的投资前景,推荐具备核心资源储备和良好开发能力的地产企业;推荐公司治理可信,现金流入持续的物业服务公司;推荐持续成长的地产交易服务平台。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5月12日发布的《房地产与物业服务行业专题研究—消化存量住房的五条路径》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