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10.0版说明

中国鸟类名录编辑 鸟类观察
2024-09-04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10.0版以IOC全球鸟类名录12.1版(2022年1月发布)和12.2版(2022年7月发布)为讨论基础,涉及了一年多来中国境内的新分布记录鸟种,因为分类变动而增加或移除的鸟种,及一批鸟种的学名、英文名、中文名、顺序变动,濒危等级变化。修改详情如下:


1


新分布记录:



1.1 接受棕头圆尾鹱Providence Petrel Pterodroma solandri作为新分布鸟种。该鸟种在台湾有记录,居留类型暂定为迷鸟。首次记录情况如下:记录时间:2022年3月5日记录地点:台湾基隆记录人:蔡志伟、黄重融、洪贯捷等
1.2 接受黑腰滨鹬 Baird's Sandpiper Calidris bairdii作为新分布鸟种,并从附录4中删除该种。该鸟种在浙江温州有确切记录,居留类型为迷鸟。

首次记录情况如下:

记录时间:2022年9月12日
记录地点:浙江温州瑞安
记录人:常惠、刘勇、庄磊隽、严志文、方明和、许莉颖、刘爱华、王晓梅、刘海、王翠

黑腰滨鹬 勿摄于浙江温州



1.3 接受亚洲辉椋鸟Asian Glossy Starling Aplonis panayensis作为新分布鸟种。该鸟种在海南海口市有确认记录,居留类型暂定为迷鸟。2008年6月22日在东沙岛也曾有记录,但考虑到在台湾岛有较多的引入种记录,暂无法判断在东沙岛的记录情况。
首次记录情况如下:
记录时间:2022年2月26日
记录地点:海南海口市万绿园
记录人:钟忠柱

亚洲辉椋鸟  钟忠柱摄于海南海口



1.4 接受锈喉鹩鹛Rusty-throated Wren Babbler Spelaeornis badeigularis作为新分布鸟种,并从附录1中删除该种。该鸟种在西藏墨脱有确认记录(黄世桂2021年10月14日曾有录音记录,2022年首次拍到),居留类型为稀有留鸟。
首次记录情况如下:
记录时间:2022年4月13日
记录地点:西藏墨脱
记录人:陈阳阳

锈喉鹩鹛 陈阳阳摄于西藏墨脱



1.5  接受大蓝仙鹟Large Blue Flycatcher Cyornis magnirostris作为新分布鸟种,并从附录1中删除该种。该鸟种在西藏墨脱有确认记录,居留类型为夏候鸟。

首次记录情况如下:记录时间:2021年10月2-7日记录地点:西藏墨脱记录人:岩道、单鹏飞、吴飞、董锋、伍和启、高建云、杨晓君


2


分类变动而新增的鸟种



2.1 基于遗传进化分析及结合鸣声数据研究结果,接受将蒙古沙鸻的pamirensis(繁殖于帕米尔高原)、atrifrons(繁殖于西藏)、schaeferi(繁殖于青海)亚种作为独立种Charadrius atrifrons(Wei et al. 2022a),中文名定为青藏沙鸻,英文名为Tibetan Sand Plover。而分种之后的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包含mongolusstegmanni两个亚种,英文名建议为Siberian Sand Plover。(延伸阅读:多证据支持蒙古沙鸻复合种中的独立物种——“青藏沙鸻

青藏沙鸻 雷进宇摄于青海玉树



2.2  基于遗传进化分析及鸣声研究结果,接受将红胁蓝尾鸲繁殖于我国祁连山脉地区(青海东北部、甘肃北部)以及陕西、河北、北京等高海拔林区的种群提升为独立种Tarsiger albocoeruleus(Wei et al. 2022b),中文名定为祁连山蓝尾鸲,英文名建议为Qilian Bluetail。(延伸阅读:

您看到的红胁蓝尾鸲也可能是“祁连山蓝尾鸲”


2.3  基于遗传进化分析及鸣声研究结果,以及形态上的差异,接受将白眉林鸲formosanus亚种(繁殖于我国台湾中央山脉高海拔地区)作为独立种Tarsiger formosanus(Wei et al. 2022b),中文名定为台湾白眉林鸲,英文名建议为Taiwan Bush Robin。


2.4  基于分子、形态的差异,接受将长尾雀的lepidus亚种(分布于河南、山西西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部)和henrici亚种(分布于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重庆)提升为独立种Carpodacus lepidus(Liu et al. 2020),中文名定为中华长尾雀,英文名为Chinese Long-tailed Rosefinch。分种之后的长尾雀Carpodacus sibiricus包含sibiricusussuriensissanguinolentus三个亚种,英文名建议为Siberian Long-tailed Rosefinch。(延伸阅读:长尾雀和中华长尾雀,你知道怎么分么?
2.5 基于形态和分子的差异性,接受将灰头鹀的 personata亚种(在国内沿海各省有记录)提升为独立种Emberiza personata(Weissensteimer et al. 2014; Päckert et al. 2015; Brazil 2018; HBW/Birdlife),中文名定为日本灰头鹀,英文名为Masked Bunting。

日本灰头鹀 蛙哥摄于上海



3


分类变更而移除的物种



3.1 基于四川林鸮Strix davidi与长尾林鸮Strix uralensis的羽色、鸣声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区别,接受将二者重新合并为一种,从名录中移除四川林鸮(Scherzinger 2004, Scherzinger et al. 2014)。

3.2 中华鹪鹛Pnoepyga mutica被从鳞胸鹪鹛Pnoepyga albiventer中独立出来后,有研究认为其鸣声的独特性并不明显,而认为该种不成立(Boesman, 2016; HBW/BirdLife)。从名录中移除中华鹪鹛。


4


因属的变更修订学名的物种



4.1 白腰叉尾海燕由Oceanodroma属移入Hydrobates属(Robertson et al. 2011; Wallace et al. 2017)后,其种名修订为Hydrobates leucorhous
4.2 白尾蓝仙鹟由Cyornis属移入新描述的Leucoptilon属,并将其学名修订为Leucoptilon concretum(Sangster et al. 2021)。但是近期发表的鹟科新系统进化树可能导致该科未来较大的分类变化(Zhao et al. 2022)。
4.3 基于系统发育研究的结果,淡脚树莺由Urosphena属移入Hemitesia属(Alström et al. 2011)。



5


科内顺序变更



5.1 长尾山雀科内顺序变更(Päckert et al. 2010)。



6


英文名变动的鸟种



6.1 基于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曾经被作为两个独立种对待的鹗(Pandion haliaetus)和东方鹗(P. cristatus )的基因分化极低,且形态上也无明显差异,因此二者被重新合并。鹗的英文名重新修订为Osprey(Monti et al. 2015; Monti et. al. 2018; HBW/BirdLife, Clements)。

6.2 将蒙古沙鸻英文名修改为Siberian Sand Plover。

6.3  由于African Reed Warbler Acrocephalus baeticatus与芦苇莺Eurasian Reed Warbler A. rscirpaceus合并为一种,将后者的英文名修改为Common Reed Warbler。

6.4  将长尾雀英文名修改为Siberian Long-tailed Rosefinch。

6.5 将褐头岭雀英文名修订为Sillem's Rosefinch,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


中文名变动的鸟种



7.1 将雉鹑中文名恢复为传统中文名红喉雉鹑,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

7.2 将白秋沙鸭中文名恢复为传统中文名斑头秋沙鸭。

7.3 将凤头树燕中文名修改为凤头雨燕,以与其属名相符。

7.4 将青藏白腰雨燕中文名修改为华西白腰雨燕,以与其目前已知分布范围更相符。

7.5 将鹰鹃中文名修改为大鹰鹃,以更反映其形态特征。

7.6 将霍氏鹰鹃中文名修改为棕腹鹰鹃,以更体现其分类沿革。

7.7 将北鹰鹃中文名修改为北棕腹鹰鹃,以更体现其分类沿革。

7.8 将北方中杜鹃中文名修改为东方中杜鹃,以与其目前已知分布范围更相符。

7.9  将蓝胸秧鸡中文名修改为灰胸秧鸡,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

7.10  将红脚苦恶鸟中文名修订为红脚田鸡,以与新其分类地位相符。

7.11  将骨顶鸡中文名修改为白骨顶。

7.12  将大军舰鸟中文名修改为黑腹军舰鸟,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

7.13  将欧石鸻中文名恢复为传统中文名石鸻,以与其已知分布范围更相符。

7.14  将饰胸鹬中文名修改为黄胸滨鹬,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15  将长嘴鹬中文名修改为长嘴半蹼鹬,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

7.16  将澳南沙锥中文名修改为拉氏沙锥,以避免对其分布范围产生误解。

7.17  将海鸥中文名修改为普通海鸥,以避免因其他俗名产生误会。

7.18  将小黑背银鸥中文名恢复为小黑背鸥,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

7.19  将黄脚银鸥中文名修改为里海银鸥,以减少因一系列分类变化后造成的混乱,同时也与其分布范围符合。

7.20  将红嘴巨鸥中文名修改为红嘴巨燕鸥,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

7.21  将斑海雀中文名修改为长嘴斑海雀,以反映作为亚种提升为新种后的形态特征。

7.22  将毛腿渔鸮中文名修改为毛腿雕鸮,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23  将蓝腰短尾鹦鹉中文名修改为蓝腰鹦鹉,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

7.24  将印缅寿带中文名修改为印度寿带,最初将分布至缅甸的saturatior亚种也放在本种下,但该亚种后调整至中南寿带下,故修改本种中文名以与目前已知分布范围更相符。

7.25  将大山雀中文名修改为欧亚大山雀,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

7.26  将远东山雀中文名恢复为大山雀,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参考红脚隼/西红脚隼、红角鸮/西红角鸮。

7.27  将白翅百灵中文名修改为白翅云雀,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

7.28  将二斑百灵中文名修改为双斑百灵。

7.29  将棕褐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棕褐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30  将巨嘴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巨嘴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31  将中华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中华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32  将北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北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33  将斑胸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斑胸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34  将台湾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台湾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35  将高山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高山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36  将四川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四川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37  将褐喉沙燕中文名修改为灰喉沙燕,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

7.38  将洋斑燕中文名修改为洋燕,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

7.39  将金头缝叶莺中文名修改为金头拟缝叶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40  将休氏树莺中文名修改为喜山黄腹树莺,以更体现其分类沿革及分布范围。

7.41  将高山雀鹛中文名修改为中华雀鹛,以体现其作为中国特有种的地位。

7.42  将印支雀鹛中文名修改为中南雀鹛。

7.43  将长尾鹩鹛中文名修改为灰腹鹩鹛,以反映作为亚种提升为新种后的形态特征。

7.44  将黑胸楔嘴鹩鹛中文名修改为黑胸楔嘴穗鹛,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45  将楔嘴鹩鹛中文名修改为楔嘴穗鹛,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46  将纹胸巨鹛中文名修改为纹胸鹛,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47  将大草莺中文名修改为中华草鹛,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48  将赤脸薮鹛中文名修改为灰头薮鹛,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

7.49  将光背地鸫中文名修改为淡背地鸫,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

7.50  将四川光背地鸫中文名修改为四川淡背地鸫,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

7.51  将喜山光背地鸫中文名修改为喜山淡背地鸫,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

7.52  将怀氏虎斑地鸫中文名修改为虎斑地鸫,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

7.53  将虎斑地鸫中文名修改为小虎斑地鸫,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

7.54  将梯氏鸫中文名修改为蒂氏鸫,以更符合英文翻译的传统(其中文名源自英文名Tickell,该词一般翻译为蒂克尔)。

7.55  将黑颈鸫中文名修改为黑喉鸫,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

7.56  将红尾鸫中文名修改为红尾斑鸫,以更体现其分类沿革。

7.57  将侏蓝仙鹟中文名修改为侏蓝姬鹟,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58  将红眉朱雀中文名修改为中华朱雀,以体现其作为分布更狭窄的中国特有种的地位。

7.59  将喜山红眉朱雀中文名修改为红眉朱雀,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

7.60  将褐头岭雀中文名修改为褐头朱雀,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61  将灰眉岩鹀中文名修改为淡灰眉岩鹀,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

7.62  将戈氏岩鹀中文名修改为灰眉岩鹀,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

7.63  将硫磺鹀中文名恢复为传统中文名硫黄鹀。



8


濒危等级调整



8.1  红胸山鹧鸪由VU降为NT。


8.2  白腹军舰鸟由CR降为VU。


8.3  尖尾滨鹬由LC上升为VU。


8.4  拉氏沙锥由LC上升为NT。


8.5  东方中杜鹃由NR修订为LC。


8.6  蓝翡翠由LC上升为VU。


8.7  黑头噪鸦由VU降为NT。


8.8  细纹苇莺由EN上升为CR。


8.9  喜山短翅鸫由NR修订为LC。


8.10  中华短翅鸫由NR修订为LC。


8.11  台湾短翅鸫由NR修订为LC。


8.12  灰冠鸦雀由VU降为LC。


8.13  硫黄鹀由VU降为LC。



9


附录变动



9.1  从附录4中删去黑腰滨鹬。


9.2  从附录1中删去锈喉鹩鹛。


9.3  从附录1中删去大蓝仙鹟。


9.4  将附录2中石鸻中文名修改为澳洲石鸻。



附:


补充说明



1.  《中国鸟类名录3.0》曾经基于2010年台湾地区的记录将澳洲红嘴鸥列入中国鸟类名录,但经复核该记录,不能完全排除跟随远洋船只抵达的可能性。2020,广东珠海也有澳洲红嘴鸥的一笔记录,该记录同样不能完全排除逃逸或跟随船只而来的可能性。对于本种是否继续保留在名录内,仍有待更多讨论,或更多证据。本版更新暂不做处理。
2.  删去正式名录和附录中《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编号。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的编辑为董路、雷进宇、刘阳、危骞、余日东,编辑名称按照拼音顺序,所有编辑者对名录的发布具有同等贡献,联系方式:

董路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tiantai_wing@126.com;

雷进宇

朱雀会(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lei.jinyu@163.com;

刘阳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yangliubnu@gmail.com;

危骞

《中国鸟类观察》编辑部,359270@qq.com;

余日东

香港观鸟会,yuyattung@gmail.com。




中国鸟类名录10.0版下载地址:





PC端用浏览器打开http://www.birdreport.cn/home/files/download.html


手机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击页面下方“继续访问”->点击右上角...->选中“在浏览器打开”确定下载即可。






赞助阅读方法请点击首页左下方索取杂志

收藏或浏览过刊,请回复“过刊”查询

微信群:请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群”,邀请加入

邮箱:birdwatcher2001@163.com

读者QQ群:490119751



鸟类观察

(chinabirdwatch)

参与观鸟,保护自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鸟类观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