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者来稿】熊猫基地寻“鹛”记

成都麻雀 鸟类观察
2024-09-09

编辑推荐语


成都麻雀是一位熊猫基地的志愿者,志愿工作之余他喜欢观鸟,因为棕颈钩嘴鹛生性隐蔽,总是跟他躲躲闪闪,于是拍摄到清晰的棕颈钩嘴鹛图片成了他心中一个小目标,为此也踏上了寻“鹛”之路。这一路的惊喜与收获借这篇小文分享给大家。

仲春四月,雨后的清晨,成都熊猫基地一片浓密的竹丛中持续传来悦耳的鸟鸣。鸣声比较低沉浑厚,三声一度,有点像嘘嘘嘘的口哨声。这是雄性棕颈钩嘴鹛宣誓领地和招引配偶的啭鸣,它们进入了发情繁殖期。
棕颈钩嘴鹛,雀形目,画眉科鸟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山林中,常见于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常绿林。它们是典型的林鸟,生性隐秘,喜欢在低山丘陵的浓密竹林和灌木丛中活动,从不在植被稀疏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因此在人口稠密的闹市区见不到它。
2013年4月的一天,我在老兽医院附近第一次和棕颈钩嘴鹛不期而遇,怯生生的它一看到我很快就躲进竹丛中,来不及拍照。不过我看清了它的模样:全长大约18厘米,基本是棕褐色,后颈部深棕色,这应该就是它名称的由来。眼睛上方的白色眉纹很醒目。嘴巴弯曲,象牙色,上嘴颜色深。我回到家在网上搜寻棕颈钩嘴鹛的信息,了解它们的习性,在QQ上和拍到过它们的鸟友交流。其实我早在八十年代就从书本上看到过棕颈钩嘴鹛这个名字,并且知道它们生性隐秘。1998年我从书上看到了它们的模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观察它们,了解它们的生活点滴,并且拍到它们的高清照片。
决心容易,可行动颇艰——我整整花了四年时间。棕颈钩嘴鹛生性羞怯怕人,喜欢成小群或者成对在安静的林子里活动,通常情况下难以接近。基地朋友告诉我,他们有时候看到一种鸟,大小和颜色类似画眉,成对或小群活动,一见人就往树丛里躲藏,颇为神秘。我把网上找到的棕颈钩嘴鹛照片给他们看,他们仔细看了看:应该是这个,没看太清楚……在基地工作多年的朋友们都难得看清它们长什么模样,要想拍到高清照片,难度可想而知。
四年时间里,我为了拍到棕颈钩嘴鹛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我穿上接近自然色彩的衣服,便于隐蔽;在林子里走路尽可能轻手轻脚;有时候长时间守着一片灌木丛大气都不敢出;躲在沟里、溜到墙头,甚至在地上爬……照片拍到一些,可是找不到一张让我满意的。因为它们活动的地方经常是树丛下部或浓密树冠里,那些位置光线暗淡,再加上它们反应机敏行动迅速,相机很难跟踪对焦和曝光。有时候我运气太差,对焦到位了要按下快门,却不小心弄出响动,把它们吓跑了。基地里来来去去的游客对拍摄它们也有惊扰。很多时候,我只能用双筒望远镜远远地观看,无法接近。四年过去了,我已经拍摄到基地里七八十种鸟类的清晰照片,其中不乏一些基地里以前从没记录过的珍稀种类。可是面对这些经常能遇到的老住户,我自己预定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即观察它们的生活。至于高清照片嘛……继续等待机会。
2017年4月,机会终于来了。某天下午四点钟,我已经在基地里搜寻拍摄了五小时,已很是疲惫,正顺路走向基地的大门,准备回家。刚走到天鹅湖木桥边,突然看到一只棕颈钩嘴鹛在吃桑葚,距离很近而且位置暴露,我立即振作精神架起相机。运气不错,当时没有一个游客从这里经过,它也放心地吃。随后它又去附近的大树上寻找虫子。没有太在意六米距离的我,让我在一分钟内收获了许多高清照片。晚上在电脑上整理照片的时候,我那个高兴劲就别说了。
也许是时来运转吧,从那以后我又多次近距离拍到它们的清晰照片,同时也更加仔细观察了它们的习性。我还多次看到它们长时间在地面落叶堆里觅食,和成都公园中常见的白颊噪鹛类似。棕颈钩嘴鹛原本在我的印象中是高度树栖,它们的脚爪比较长,目的是牢牢抓住树枝或者树皮,那条长尾巴则用于在攀缘树木时保持平衡,弯曲的嘴巴很适合从树木或者竹杆缝隙里掏虫子。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有时也吃点甜味果实比如桑葚,是基地里控制林木虫害的主力鸟类之一。翅膀短圆,适合在竹丛灌木间短距离快速穿梭。它的整个身体构造很适应树栖生活。但是看到它们在地面长时间活动……看来它们还有许多秘密,有待我去发现。
棕颈钩嘴鹛那如同口哨的浑厚鸣声很让我着迷,同时也是我寻找它们的主要媒介。时间一长我有了个想法,学习它们的叫声,看看它们有什么反应。2017年四月底的一天,我随着鸣声来到亚成体B附近一片灌木林中,坐在大石头上吹口哨,尽可能逼真的学习。过了几分钟,灌木林深处的叫声停止了,紧接着一对棕颈钩嘴鹛出现在我近处。其中一只身材略大且颜色较深,另一只则相反。无疑,大的这个是男主人,或者男主鸟。多年观察我早已学会辨认棕颈钩嘴鹛夫妻,这次也没错。那公的胆子比较大,在我周围左右活动,还侧着头把我上下打量一番,随后躲在一株桂花树树冠里对着我鸣叫,我从枝叶缝隙看到它喉部明显在颤动。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鸣叫时的它们,立即掏出手机做文字记录。躲起来鸣叫可以避免过于暴露,是许多鸟类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尤其是棕颈钩嘴鹛这样比较胆小的鸟。它没找到侵犯领域的同类,于是怀疑到了我。对着我叫就是在问刚才那嘘嘘的是不是你?耶,这小鸟花生米大的脑子,智商不低嘛。跑到人家的地盘,遇到主人盘问,我也就用口哨老老实实的回答:没错,是我。它得到答案后和伴侣走了。意思很明显:没有同类来侵犯我们的家园,是这个灰色的大家伙瞎胡闹,不要理他。
2020年初冬的一天,我与基地环保达人魏淇澳相约一同寻找棕颈钩嘴鹛。小魏很喜欢动物,也是个观鸟高手。下午三点过她才到,距离天黑只剩下两个多小时。时间有限,我建议不管别的鸟,就去找棕颈钩嘴鹛。一般来说我带鸟友在熊猫基地观鸟,尤其是第一次来基地的鸟友,我都尽可能带他们去找棕颈钩嘴鹛,因为这是基地最有代表性的鸟类之一。小魏很乐意,说要是找到那就是她的大收获,她还没亲眼见过。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搜寻,我们在熊猫幼年园附近找到一对。这小两口没有畏惧我们,两分钟内接连表演了捉虫、鸣叫和相互梳理羽毛秀恩爱。鹛类夫妻间经常相互梳理羽毛,棕颈钩嘴鹛也不例外。只是因为它们胆小怕人,极少有机会见到。我在基地观察这么多年也仅仅见过两三次,并且没机会拍下来。小魏第一次寻找它们就遇到,而且还如此运气爆棚,高兴得快要蹦起来!只见公鸟昂着头,让伴侣用嘴巴轻轻地在脖子上挠痒痒,好温馨。我有点遗憾:哎,今天为什么只带了双筒望远镜而没带相机呀……顺便说一下,几年来,我每次带鸟友去找棕颈钩嘴鹛,不管什么样的天气,都能在两三个小时内找到,并且有出彩的表现。可我有时候在基地里搜索大半天一无所获。
2022年初春,棕颈钩嘴鹛再次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在这之前的观察,我看到棕颈钩嘴鹛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偶尔吃点甜味果实。可是我在这年二月中旬的一次拍摄中居然看到它们吸食贴梗海棠的花蜜。当时我惊讶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我春季观察拍摄吸蜜鸟类多年,哪些鸟喜欢吸蜜早已心中有数,却从没看到过棕颈钩嘴鹛吸花蜜。随后我在基地内多处贴梗海棠开花位置都看到了相同情况。而且它们一改隐秘羞怯的习性,明知我在五六米近处观察,明知自己棕灰色的身体暴露在红色的花朵上,却毫不在意,只顾大吃大喝。怎么回事?我以前那么多年都没见到,难道它们刚从别的吸蜜鸟类那里学会的?花蜜对它们的诱惑力那么大?我查看网上资料,并没有它们吸食花蜜的记录和照片。呀!这个基地的老住户还要给我多少惊喜?消息一传出,许多鸟类摄影爱好者接踵而至。他们中不乏资深的野外摄影高手,珍稀鸟类拍了很多,却极少拍到属于四川本地的棕颈钩嘴鹛。这可是个大好机会。随着咔嚓声,一张张生动有趣的照片收入囊中,熊猫基地的特有花鸟名声大噪。
观察拍摄棕颈钩嘴鹛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 2017年六月初的一次观察拍摄。当时我在大熊猫亚成体B区附近的灌木林,这就是我上次吹口哨学习它们叫声的位置。距离我五六米外,一对棕颈钩嘴鹛正在东跳西蹦,勤奋的寻找食物,对我几乎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就是上次和我对唱的那小两口。30多天过去,它们的颜值差了不少:身体瘦削,羽毛凌乱,嘴巴上有些污渍。不用问,这是为哺育下一代奔忙劳碌造成的。五到六月是许多鸟类的育雏高峰期。它们的领域面积不大,窝巢肯定就在附近。我是否可以悄悄跟着它们,找到窝巢拍摄雏鸟?我还没见过它们的窝巢和雏鸟呢……但我立刻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那会对它们造成很大惊扰,严重的话亲鸟会弃巢。尊重自然,不干扰鸟类的正常生活是观鸟者的本分。于是我站住不动,看着它们慢慢消失在灌木丛中后就静静离开;并祝愿它们全家平安,期待以后再见。
2023年新刊正在征订
收藏或浏览过刊,请回复“过刊”查询
微信群:请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群”,邀请加入邮箱:birdwatcher2001@163.com读者QQ群:49011975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鸟类观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