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术不端遇上区块链:是未来可期,还是黄粱一梦,看国际顶级期刊怎么说!
基于区块链机制来应对学术不端,这也许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构想。在日前国际顶级期刊《Research Policy》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采用了基于Ethereum公共区块链平台的示例,详细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防治学术不端的可行性。
或许对此前景还令人存疑,或许它离实践还有很长的距离,但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日,敢想敢做才是所有成就的第一步。尝试也许会失败,但不去尝试,一定不会成功,不是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公众号每周二上午,准时推送本刊刊登的优秀论文、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和科研相关知识,欢迎阅读转发!
7月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该标准界定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三方所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这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学术不端治理的重视程度。
那么,除了传统的查重之类的方法外,是否有什么其他新的技术方式能加强对学术不端的检查力度。
也许,应用区块链技术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区块链技术虽然随着比特币于2008年一起出现, 但自2015年起, 该技术已经脱离对比特币的依附,而被公认为是全新的独立技术。区块链技术≠币圈和投机。将该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不会涉及金融风险。此外,区块链具有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及不可撤销、公开透明、可靠性强、扩展性强”等特点,最大程度解决信任问题,这对于治理学术造假而言,相当契合。
在一篇题目为《On the use of blockchain-based mechanisms to tackle academic misconduct》(论采用基于区块链的机制来应对学术不端)的文章中,作者Vijay Mohan,一名在Lattice Analytics分析公司工作,同时担任亚莫纳什大学莫纳什商学院讲师指出,在目前学术界期刊发文的激励机制所造成的“赢者通吃”的局面下,传统的集中监管式解决方案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学术不端问题,而区块链分布式解决方案也许可以最大程度遏制这一问题。
该篇文章发表在2019年11月的《Research Policy》杂志。该杂志是创新经济学的国际顶级期刊,影响因子4.661,JCR分区为1区。
文章指出,现有的学术激励机制可能会导致“囚徒困境”(类似于体育界的兴奋剂现象),即学者们都采用学术不端行为,却反而达到博弈中的“纳什平衡”的现象。在研究中,作者将学术期刊视为特定的分散协作(DC)网络,并采用了基于Ethereum平台(一个公共区块链平台)的被称为Backfeed的示例来解决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以及促进开放性科学(OA以及同行评议)的应用。
而在国内,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之中。
唐银辉和方光正在《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第5期发表的《学术失范的防控及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指出,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防控跨语言抄袭、防控篡改实验数据以及代写代发、防控伪造同行评议意见以及防控一稿多投。
张恬和孟美任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年第5期发表的《学术交流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场景与案例剖析》中也提到,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避免学术可重复性危机,并从根本上改变学术交流的技术, 可以促进开放科学、开放研究和数据共享。
孙婧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年第10期《科技期刊数字侵权现状与版权保护——区块链技术可行性初探》中,以医学期刊为例,强调了区块链技术对版权以及学术内容在数字方面的保护作用,从而在源头上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诚然,作为一项新兴的科技技术,区块链技术在学术不端以及版权保护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实践,比如面对“洗稿”等高层次造假行为时,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就有待验证。此外,资金、平台等方面的实际性问题也是推广相关研究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要避免利用区块链技术投机以及搞嘘头等负面行为。这些局限性都是难以忽视的,信心不足、被怀疑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在目前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在国家加强相关治理力度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也不啻为一个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行不行得通,只有试了才知道。或许在时代不断进步的今天,新的思路,新的技术,百花齐放,多管齐下才是一种合乎现时代特征的理性选择。
既然这样,那不妨就试试呗。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做有思维的学术媒体∣
版权声明:
本文为《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所使用图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权益。
联系方式:
责任编辑 ∣ 曾庆东
联系电话 ∣ 0371-63558885
联系邮箱 ∣ hnndxb@henau.edu.cn
♥春风十里,不如一起“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