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涵:邯郸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路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E20水网固废网 Author 李晓佳

在2018首届邯郸绿色发展论坛上,香港城市大学博导、APEC绿色供应链网络专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咨询顾问施涵博士,从目前环保政策趋严的大趋势谈起,提出了邯郸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路径。


来源:中国水网      整理:李晓佳  


环境监管不断趋严,以及产能淘汰力度的加大,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如何实现绿色转型成为一个大问题。全国各省市纷纷开启绿色转型的探索和实践。在2018首届邯郸绿色发展论坛上,香港城市大学博导、APEC绿色供应链网络专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咨询顾问施涵博士,从目前环保政策趋严的大趋势谈起,提出了邯郸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路径。


以下为施涵博士在论坛现场的发言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


香港城市大学博导、APEC绿色供应链网络专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咨询顾问 施涵博士


世界很多国家都曾发生过触发全民环境觉醒的标志性事件。美国女作家Rachel Carson 在《寂静的春天》的生动描绘引发了美国民众对过度使用DDT等农药所导致的生态灾难的高度关注。上个世纪50-70年代,日本发生的严重污染公害事件也唤醒了广大国民的环境意识。


施涵指出,2013年冬季笼罩在大半个中国上空的严重雾霾,很大程度地提升了中国老百姓对环境的关注。这些年,在治理雾霾方面,我国做了巨大的努力。与2013年比,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邯郸市已经从5年前PM2.5年均浓度超过15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7年平均浓度86微克/立方米,而2018年1至9月,邯郸市PM2.5浓度更是降到了65微克/立方米。即便如此,我国目前确定的PM2.5一级优标准(35微克/立方米),也只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第三过渡标准,离开其10微克/立方米的PM2.5健康标准仍有很大距离。而且随着大气污染物边际减排成本不断上升,进一步减低PM2.5浓度将变得越来越难。


环境保护政策新趋势下,邯郸企业如何应对?

污染企业得以生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环境污染成本,更多地由社会承担;二是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低水平的员工职业安全保护;三是基于低产品质量的低成本竞争策略。


施涵指出,“当前邯郸市污染型企业得以生存的原因正在改变”。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将越来越严格地贯彻执行。其二,中国人口刘易斯拐点已经到达,劳动力成本将继续升高,员工自身保护的权力意识也在增强。其三,随着我国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好的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未来环境标准趋严的发展势头近期乃至中期不会改变,而且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还会推动行业最低能效和碳排放上限等新标准的出台。


随着污染末端治理这类简单技术措施的实施,未来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将更多地来自于:在兼并重组基础上的行业结构改善、生产过程的源头污染预防和产品结构升级。


施涵也强调,对于企业来讲,现在创建绿色标杆企业,就是为了争取10年到15年后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营业执照。


绿色标杆企业的建设一定要与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相结合,绿色标杆企业建设将是邯郸企业向绿色智能制造发展的初步阶段,也是创建河北省企业环保“领跑者” 的准备阶段。


施涵认为,邯郸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应该走五大步骤:


第一步是污染末端治理与达标排放。第二步必须要做好源头削减,做好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第三步要建立和有效运行环境、能源与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第四步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第五步是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如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技术、绿色工程等等。


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已经不再是石油,而是数据。而在行业领先企业开展绿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可以破解邯郸市目前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数据缺乏。目前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如何把比较割裂的数据综合起来,变成可以利于决策、提升生产效率,以及改善环境的措施手段。


产业绿色转型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一,各地均不断在环保领域增加投入,很自然有人担心环保投入的增加会影响到地方经济增长。而地方官员需要认真考虑的是如何把加大环保投入有效转变为发展本地环保产业的机遇。施涵强调,任何一个地方的环保投入是所有环保企业的收益,所以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培育本地的环保产业,从本地和其它地区不断增长的环保投入中持续地取得收益和发展。


第二,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企业做环保就是费钱。但施涵认为,环境保护措施既可能费钱,也可能省钱。邯郸市传统行业的企业管理粗放,存在相当多的投资回收期在3年以内的节能改造项目。钢铁、水泥企业在除尘工艺中的回收尘都可以回用到其生产过程,从而减少原材料的消耗。


第三,为了加强环境保护,政府不断推出和实施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环境政策手段,包括污染排放标准、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等强制性管制政策手段、环境税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等经济政策手段、能效标识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信息手段,以及ISO 14001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自愿环境措施。


目前邯郸市主要是利用经济效率较低的强制性管制手段,为了提高环境政策措施的经济效率,邯郸市在今后需要更多地采纳经济手段,以及以绿色供应链管理为代表的自愿型环境措施。要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需要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实施有效的政策组合。


第四,据研究,一个行业环境绩效领先的企业约占2.5%,而环境表现落后的企业却接近15%,其他大多数是中间追随者。为了有效促进整个行业的企业改进环境表现,就要做到对环保领先企业的正面激励和对环保落后企业的逆向淘汰的有效配合。如果仅采用正面激励,而没有对环境表现差的企业制裁,无法促使多数企业较快地提高环境表现。


第五,对于企业来讲,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经济和环境政策的不确定性。如果要尽量减少环境政策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企业决策困难,首先需要增强未来环境政策的可预见性,包括对外公布未来引入更加严格环境标准的时间表;其次,政府要与企业开展平等的协商与对话,以减少政府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性;同时,要减少政府被企业劫持的发生。


邯郸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路径

目前邯郸市工业结构具有5大特点:一是以重污染、能源密集型行业为主(如主导产业为钢铁、焦化、电力、铸造、建材等)。二是同质性企业的空间集聚。三是产业集群发育水平低。四是生产型服务业(如金融、设计、检测、认证、咨询、培训机构等)发展薄弱。五是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薄弱。


基于以上特点,施涵提出,邯郸市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路径可以有以下四种方式:政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绿色智能制造标杆;利用企业绿色发展绩效来促使排名靠后的企业退出;加速行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聚集度;加强生产型服务业建设。


邯郸未来新兴产业的成功取决于新建企业是否拥有创新能力,而这又主要取决于邯郸是否大力培育适合未来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土壤,无论要发展任何高科技产业。


施涵强调,这种土壤的培养,需要大力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由企业、人才、融资、法律监管环境和商业配套环境等五个要素组成。其中企业、人才和融资是这个区域创新系统的三大支柱,而法律监管环境和商业配套环境是这三大支柱的基础和前提。


施涵介绍,区域建立有竞争力的创新体系需要五个关键步骤:


吸引高科技企业并促进其发展:区域需要为努力培育的产业集群吸引一家或多家主力机构(例如知名的公司、研究机构或研究型大学),从而吸引研究人员和供应商入驻,并改善整体创新环境。


吸引和留住创新型人才:区域必须拥有较高的生活品质,以此吸引知识型人才。同时,还需要采取一些政策,直接吸引人才和归国人员,提高劳动力灵活性,并促进网络的形成。


确保创新型融资的可获得性:区域需要在风险适度的前提下让更多企业能够获得创新型商业融资,并确保区域驻有具竞争力的商业银行。


建立公平、透明的法律与监管环境:区域必须提供一个透明、执法公平的法律监管环境,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强化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契约精神,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提供高效、便利的商业配套环境。


综合以上分析,施涵总结了邯郸市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战略路径:


首先,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主要举措包括:打造行业绿色智能制造企业标杆,然后争取成为河北环保领跑者企业和国家绿色企业;加强对当前行业龙头企业的打造,增强加强产业集群的发展;继续利用量化绿色发展绩效指标来加速环保落后企业的退出。


其次,促进未来新兴产业的重要行动包括:特别重视对包括有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一流的科研机构以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内的主力机构的引进和培育适宜创新性企业成长的土壤,同时特别关注与邯郸市污染治理重点需求领域相对应的本地环保产业发展。


再次,区域和行业绿色化的撬动点主要包括:1)绿色产业园区建设,争取把邯郸主要产业园区纳入国家生态工业园、循环化改造、绿色园区等示范项目建设;2)政府在重点行业(比如钢铁、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和示范。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绿色工厂专业委员会,是工信部指导下的国家级行业协会——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的二级机构,致力于凝聚有绿色情怀的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推动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工厂标准化建设。充分挖掘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清晰中小企业的绿色发展路径,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传播、金融、大数据、绿色品牌建设等精细化服务。



近期热文

【观点】毛涛:谈绿色采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

【观点】绿色技术创新要真正让市场来主导

邓向辉:如何激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




责编 | 汪茵         统筹 | 谷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