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云南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实践之路
云南省普洱市通过生态资源“核算、保护、转化”三部曲,普洱摸清生态家底,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民生,探索出了一条“算清家底看好门,用活资源变成金”的绿色发展道路,取得了生态与发展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统一的良好效益,使普洱的生态“颜值”变成了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坚实“靠山”。
来源:云南信息港综合
2019年6月17日,云南省普洱市“追赶跨越、绿色崛起,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会上通报了普洱市追赶跨越、绿色崛起,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经验做法。
据悉,2013年6月15日,国家发改委批准普洱市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时隔六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发改委的有力指导下,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关心帮助下,普洱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和总抓手,明确提出,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带血、污染、低效益的GDP,绝不靠卖地、卖林、卖矿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通过生态资源“核算、保护、转化”三部曲,普洱摸清生态家底,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民生,探索出了一条“算清家底看好门,用活资源变成金”的绿色发展道路,取得了生态与发展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统一的良好效益,使普洱的生态“颜值”变成了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坚实“靠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深入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在挖掘普洱文化资源,打造普洱文化品牌上下功夫,通过提升“普洱”“软实力”为普洱“追赶跨越、绿色崛起”持续“聚能”“圈粉”“吸金”。
核算生态价值,摸清绿色家底
为切实摸清普洱的生态家底,把普洱的“绿水青山”用数字化、货币化手段量化出来,普洱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GEP核算和TEEB评估。
一是开展GEP核算。GEP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的一种与GDP相对应的、能够衡量生态资源状况的统计与核算体系。普洱市于2017年委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市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工作。2016年,普洱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5058.7亿元,其中,生态系统产品提供总价值为381.1亿元,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总价值为4370.6亿元,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总价值为276.4亿元。通过核算表明,普洱市的GEP与GDP的比值在逐年缩小,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呈良性发展状态。
二是开展TEEB评估。TEEB,即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导。2017年,普洱市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全市及各县(区)的TEEB评估工作。经过评估,2015年全市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7429.87亿元,是当年GDP(514.01亿元)的14.5倍。评估结果表明,普洱市蕴藏着巨大的绿色宝库,绿色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极为明显。GEP核算和TEEB评估结果为全市的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强化绿色引领,树牢保护理念
普洱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与省委陈豪书记将普洱建成“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的指示和省政府阮成发省长打好绿色发展“三张牌”的要求相关结合,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严格考核,给领导干部戴上生态保护“紧箍咒”。普洱市联合国家行政学院率先编制并实施了绿色GDP经济考评,推行了生态文明建设“一办法两体系”,并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结果作为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普洱市人民检察院率先建立“绿色检察”制度,提起全省第一个生态公益诉讼案件,2015年以来共办理生态公益诉讼案件1945件,为生态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是加大投入,实施生态移民为环境保护让路。启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市财政投入3亿多元资金,建设36个安置点,把近2000户8000多人迁出了生态功能区。同时将生态移民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有机结合,整合投入资金46.3亿元,实施了2万多户8万多人的易地扶贫搬迁,推进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实现了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双赢。
三是变“开矿”为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澜沧景迈山保留着世界最大的人工种植千年万亩古茶林,同时地下还埋藏着储量达22亿吨的铁矿。经过慎重研究,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保护古茶林生态资源和民生福祉为重,放弃开采铁矿。同时,市人大通过并颁布实施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并提请省人大批准实施了《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目前,景迈山古茶林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古茶林的综合效益将得到更好发挥。
四是做好林下经济文章,让群众不砍树也能致富。全市形成了以茯苓、石斛、黄精、白芨、重楼等为主的林下中药材种植业,食用菌和松香为主的林下采摘业,瓢鸡、小黄牛等家禽家畜为主的林下养殖业,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20万亩。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县开展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种植试验3910亩,价格高出市场上普通三七5倍以上,一亩收入高达10万多元。同时,建成了太阳河国家公园,正筹划建设无量山、哀牢山“两山”国家公园等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全方位、多渠道发展森林产业,让农民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
健全绿色标准,打造绿色品牌
一是编制发布涉及绿色农业、交通、能源、建筑等31个重点产业和行业的绿色评价规范及技术标准。制定了农药、化肥零增长计划,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引导各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全市农药使用量下降40.5%,位居全省第一。秸秆综合利用率87.1%、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率达83%。
二是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在全省率先成立普洱茶企业诚信联盟和品牌企业联盟,统一“普洱”地理标识。制定高于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的诚信联盟企业产品标准,探索出了“五个统一、四有四可”的普洱茶追溯体系。普洱茶品牌再次荣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首,被定为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换农产品。全市13个产品获得云南省名牌农产品,3个产品获得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片古茶园被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个村镇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推进绿色改造,构建绿色产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型三化”战略部署,围绕“4+4”产业集群(特色生物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现代林产业基地、休闲度假养生四大产业基地,特色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智能产业四大新型产业),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施存量经济绿色化改造和增量经济的绿色化构建,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的循环链接,初步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
农业方面,以循环化、生态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生态茶园改造为引领,带动农业向有机化发展。目前,全市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咖啡园80万亩,特色生物药38万亩,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的茶园和咖啡园达35万亩,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30.4%,有机认证证书在全省州市中排名第一。
工业方面,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化转型升级为方向,完成66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淘汰7条水泥生产线143万吨落后产能,整合关闭和转型升级17户煤矿,26家企业完成减排改造,全市林产“三剩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89.53%,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考核连年优秀。
服务业方面,以旅游业为重点,以美丽乡村和景区景点建设为突破,28个村被授予全国美丽乡村称号,37个村被列为国家传统村落名录,4个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与老挝5条边境旅游线路获准开通,“绿三角”获中国自驾旅游线路评选金奖。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 3487.3万人次,是2013年3.1倍,全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幅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
完善绿色机制,支撑绿色发展
一是强化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争取到国家发改委支持政策17条、省政府的支持政策27条,省财政厅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普洱绿色发展,省发改委主任作为省级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联席会议的总召集人,连续三年主持召开省级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了近百项事关普洱发展的重大项目,市级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县级也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
二是强化绿色金融服务。设立绿色经济发展基金、组建绿色金融机构,设立咖啡价格指数,实施橡胶、咖啡价格保险。人行昆明中心支行组织金融支持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签约活动,共计签约融资255.5亿元;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为绿色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成功发行全国首支规模50亿元的绿色经济发展基金,成立了全省首家绿色经济担保公司和绿色金融服务公司,推动5家绿色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上市,4家企业被列为云南省上市“金种子”备选企业。
三是做强智力支撑体系。中国热带作物科学院云南分院落户普洱,华大基因云南研究院在普洱学院成立了分院,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与普洱市政府合作建立的普洱仲裁委被省司法厅作为内部治理结构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普洱学院、云南农大热作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三所本科学院每年为普洱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成立了“云南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基地”,2012年以来,全市共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9个,认定7个云南省创新型企业、2个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强化绿色发展的智力支撑。
完善绿色试验,形成绿色示范
2018年10月,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组对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中期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评估并召开专家评审会,专家组评审意见认为,普洱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宝山”一起建,百姓富裕与生态优美“两个成果”一起收的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了普洱市和云南省乃至全国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和绿色崛起的精准脱贫步伐,树立了普洱作为祖国大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绿色国门形象。普洱在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国内外其他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回顾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生态环境更好、更美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建成自然保护区16个,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1%,居全省第一,90%以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80%以上的珍稀濒危物种得到就地、近地保护。全市湿地面积占全省的12.3%,普洱五湖湿地公园荣获国家湿地公园,森林资源与第三次二类调查相比,实现了面积、蓄积的双增长,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居全省第一,森林蓄积居全国州市之首。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最美特色小镇”“中国十佳绿色旅游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康养城市”,并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二是发展基础更坚实、后劲更强了。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和投资均居全省第一,中心城区到各县城2.5小时交通时空圈及乡村道路硬化工程不断推进,公路将在5年左右将实现县县通高,玉磨快速铁路将于2021年实现通车,澜沧景迈机场已于2017年通航,即将开工建设景东机场,普洱将成为全国唯一有3个支线机场的州市,公路、铁路、航空互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正在形成。普洱成为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城市、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全国咖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十三五”以来,全市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GDP年均增速达两位数以上,2019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实现“开门红”,GDP增长13%,增速位列全省第2位。2015年以来,全市贫困人口从38.3万人减少到15.9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26%下降到8.12%,继2017年宁洱县率先脱贫摘帽后,2018年景谷、镇沅、孟连、西盟4个县紧接着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绿色工厂专业委员会,是工信部指导下的国家级行业协会——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的二级机构,致力于凝聚有绿色情怀的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推动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工厂标准化建设。充分挖掘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清晰中小企业的绿色发展路径,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传播、金融、大数据、绿色品牌建设等精细化服务。
责编 | 汪茵 统筹 | 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