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生的建筑逆袭之路

RAC RAC设计课堂 2021-06-17


邢相承 


莱斯 M.Arch II 全奖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本科


OFFER/AD:

MarchII  莱斯 (全奖)

MarchII 雪城

MarchII  密歇根

MarchII  UCLA


高中成绩不上不下,家里有人做室内,就去念了艺术,考到国美上海校区念建筑。四年时间一晃就过了,但大学自己成长的路,倒是一步一步缓慢而坚定。


我一开始录取的是环艺专业,到大二下才分了室内、景观和建筑。当时,25个名额35人报名,都想念建筑。大概也都是因为这一份念想,让后来聚集在一起的整个班都有一股对建筑的热爱,氛围浓厚。不过,艺术学校背景的建筑学,总是会和传统的综合性大学里的建筑专业有些不同。我们没有力学、高数课,结构课也只有两个学分。整个学校充斥着浓浓的艺术气氛——做设计会从书法、山水画、古典绘画甚至唐诗红楼梦出发,会注重很多的表现技法和设计形式。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不太感冒。


我不是那种勤奋念书的人,以前不是,现在也不是。但我想环境对我的影响,以及对于周围资源的利用使我成长了很多。当时一起的室友都特别爱学习,他俩经常在寝室看书,我也不好意思玩了。他们经常会收集各种资讯,今天这里有展,明天那里有讲座的,于是就跟着他们满上海的跑。

第一届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论坛

@同济大学

摄影的、绘画的,各种都看。也不仅仅和他们,班里十多个人好大一个圈子。

还记得大二那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看的Renzo Piano的展,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如此专业的建筑展。

Renzo Piano建筑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节点模型,全套图纸,各种节点大样,整整十多套方案,简直是一个Piano大礼包。

就想睡在那儿,连着三天三夜一口气全看完。所以之后就算一个人,也会兴冲冲地跑去看,很多次。

满满的日程有很多都是因为大上海这个坐标而填满的。实在是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在上海,我的生活会有多无聊,我会少学到多少知识,少得到多少资源。


上海带给我的另一个大礼包就是同济。和朋友们早早起床,坐一个多小时地铁,跨越大半个上海,和同济的学生一起上课——容纳一百多人的宽阔大阶梯教室,有人早早抢占前排认真听课,也有人拖着拖鞋拿着早饭姗姗来迟;上课的老师就是教材的作者,校园里贴满各种大师开讲座的海报。有一瞬甚至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就是同济的一份子。比起我们25个人一届的小规模,如此气氛让我很是向往。

@同济构造课

同济的氛围与我们偏艺术的课程设置相比,总让我感觉我们学校,缺了些什么。做设计的时候甚至会心里发慌,担心辛苦做的设计,结构根本不过关,不能被建起来。让我觉得,自己没有真正受过正统的教育,还需要些什么。于是,一点点萌生了,出国读研的念头。想要去看看,去感受,别人做方案、学正统的建筑,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最终将拿到建筑学学位的学生,在世界的另一个国度学习,是怎么样的。

很感谢我所经历的生活,我身边的朋友对我的影响,使我有一种“想要更多”的积极心态。而当我一旦有了如此的想法,做了一些调查之后,就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了


大二下四五月回家的时候正式和爸爸妈妈说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仔细考虑过后,选择了支持。从那一刻开始,我开始了真正的,申请建筑学研究生之旅。

我英语很差,再加上是艺术生,对英语特别不重视。一开始还没底气,不知道自己连这最基本的语言关能不能过。于是决定花一个学期,自己过四六级。说不难那都是骗人的。要把丢了那么多年的英语,靠自己捡起来,一开始甚至会很抵触。但是这是我自己定下的目标,我想要去那个新的世界看一看。所以不管有多难,我都要尽力试着去做。毕竟,下定决心的事,完不成会有多不爽谁都知道。当然,我的室友们也有很大一部分功劳。他们平时在寝室,也会管自己看书,让我也一点点静下心来,啃那些让我头疼的蝌蚪文。而当真的开始做了,才发现其实也就那些量,每天4、5个小时,雷打不动。这么半个多学期下来,四六级竟也都过了。

于是六月多报了托福班,暑假在家背了两个多月单词,上学开始就在上海一边上托福班,一边上课。跟着上课的节奏走,十二月一战,101分飘过,长舒一口气。边上同学,甚至是同期去上课的朋友,都觉得这么高的分数不可思议,感觉很厉害。但其实我知道,一旦真的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按照计划认真执行,一定也能像我一样做到。至于GRE,当时问了几个学长学姐和老师,感觉不是特别重要。于是只花了几天的时间,准备了一下就去考了。7.8的考试,7.5放的假,一天看一门就直接上考场了。哦不对,4号放的假,5号还玩了一天哈哈。我应该不是个好例子,希望大家不要学习我。


再之后为了做作品集找到了RAC。当时同期一起的学建筑的也就四五个,带我的是龙沛(点击详情看龙沛带的studio),助教是大康(点击详情看大康的故事)。

我的作品集所有项目都是龙沛一手带出来的。一开始做第一个项目,一做就是两个月。这我就急了,一个要这么久,那做四个要到什么时候?!还好其实后来慢慢就上手摸透了,一开始因为还要学软件、构架一些基础知识所以耗时比较久。当时龙沛还推荐说,德州有两个学校挺好的,一个是Rice,一个是奥斯汀,Rice相对更好些。当时对Rice还不熟悉,也没在意。在RAC的时候和大康玩得很好,平时经常一起吃饭聊天。会说到大康读的华科是什么教学模式,上些什么课,他也会在软件之外教我怎么设计之类的。那天说起我的选校,大康就很好奇:“诶,你Rice为什么不申?”我好像突然被点了一下——哇,Rice好像真的不错。再加上奥斯汀的学姐也建议我申Rice。结果也没想到,这无心之举竟是我最后归宿。

介绍一下作品集里自己最喜欢的项目:

项目选址于临近苏州河的北市场小区,当时在基地周边调研的时候关注到了居住于周边的小孩每个傍晚都会聚集在一起到人行道上踢足球,球经常会踢到紧邻的马路上。这确实不是一个非常适宜小孩活动的区域。

以此为切入点,我们分析基地后发现,在苏州河北部非常大的一片居住区中,可供市民活动的区域少之又少。于是我们就开始尝试将公共活动空间融入已有居民区的可能性,最后我们找到了北市场小区。这个小区的楼房共六层,上部五层均为居住空间,而底层是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两部分的人群在功能上毫无交流,却又不得不每天生活在一起,是非常矛盾的一个组合。我们决定通过改造释放底层的空间,将北市场小区改造成一个能为周边居民们共同利用的公共空间。


其实我一路走下来,认识了很多的人,是他们对我或多或少的影响,让我能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位置。是寝室的兄弟们对于建筑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我,让我不仅没有迷失自己误入歧途,还能静下心来去攻克我内心所畏惧的软肋。是班里一起玩的十多个人一大帮子,带我满上海跑,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坐标优势获取各种资源——各种不同的展览、讲座,英语、作品集机构,一起去同济蹭课,去不同的机构打探毕业以后的各种可能。是RAC认识的小伙伴们分享信息、沟通互助,让我DIY申请之路没有那么困难。是大康和龙沛的一路指导和帮助,领我作品集入门,一路加持到最终大功告成。是爸爸妈妈的无条件支持和有意放手,让终于长劝自己人生的我感受从害怕到笃定的成长过程。他们说:

 

“无论出国是好是坏,结果都由你自己承担。”


其实我真没觉得自己看了这么多展,去同济上了这么多课,跑了上海这么多地方对我有多大的帮助。但可能就是这样一步步的探索前行,和遇见的所有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人们引导我,让我渐渐明确了前行的方向——想去那个不一样的国度,做一名学生,看看世界。

筱原一男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最后,我想给大家的建议可能就是认真做好计划,然后严格地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每个人的基础、具体情况不一样,需要花在整个申请过程上的时间也不一样。像我的情况,虽然大二下就决定出国开始准备,但是英语方面有很多要补,要花很多精力。又是四年制,时间上少了整整一年。再加上四个项目都是重做的,还要学习软件、结构之类的基础内容,时间真的特别紧张。虽然学设计的多少都有点拖延症,喜欢把事情往后拖,但如果有条件,希望大家还是能认真分析自己的情况,多询问学长学姐,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当一旦决定下来,就义无反顾的勇敢向前。只要有足够的决心,一定可以大步向前走,坚定的通向自己希望的方向。


图文编辑 / 瞿心怡

图片来源 / 邢相承






更多文章:

托福91分的我去了哥大,也许这是给妈妈最好的礼物

平凡女孩的哈佛梦

Hey建筑的,要gap吗?

Lecture公开课 | 六位ASLA景观获奖大神和你一起学术座谈会

Lecture公开课 | 你们期待的建筑大神系列公开课来啦(藤校老师大集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