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经验谈12 | 一路摇滚到UCL:姚天元
点击上方 RAC设计课堂 关注我们
“我热衷于将自己脑海中无限的空想,具象化地呈现给观众们看。相比于语言表达、文字力量,设计更像是一种具象化模式的综合体,以极具感染力的多方面诠释,沟通不同人群的心。”
姚天元
华中农业大学 园林专业
GPA 82/100 IELTS 6
OFFER:
伦敦大学学院UCL Urban Design(最终去向)
建筑联盟学院AA Landscape Urbanism
爱丁堡大学 MLA
谢菲尔德大学 MLA
谢菲尔德大学 Urban Design
曼彻斯特大学 Architectural and Urbanism
在我不羁放纵、飞扬跋扈的前二十年人生中,“思考”与“证明”也许是对我最简单的概括与最合适的代名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热衷于思索每一件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而也正是这种近乎不受限制、理想化的思考状态,让我迫切地想要寻找一种方式,恰到好处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在接触了演讲朗诵、主持、新闻记者、乐队等一系列语言表达类活动后,我终究没能逃过根深蒂固的对于设计的执着。还好,现在来看,我没有选错。
与设计的初始缘分,也许是来自于童年时期对于积木与乐高玩具的热爱。那时的我只是漫无目的地将积木搭建成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样子,一座房子、一座城池。而这种对于设计的原始执念,如隐性基因一般,在未来的十年后,在那场所谓“高考”的强心针地强制性催化下,经历着爆发、沉沦、再爆发的铿锵作响,最终成为了我自己勉强认可的能够“戴着镣铐跳舞”的优雅模样。
相比于同龄人而言,我的累计四年的设计轨迹显然没有那么辉煌,甚至一度曾想过放弃。也许是对于一切事物的天生不服,也许是厌倦了听到“不行”、“规范”这样的字眼,前两年的设计生活可以说是在玩忽职守中度过的。于其在禁锢与打破禁锢的缠斗中拼的头破血流,我更愿意在舞台上爆发、在文字游戏中暗藏隐喻。
感谢2017年1月份的不期而遇,我被重新拽进所谓“设计”的“牢笼”。
正如我开始所言,设计于我,是相比于其他手段更加高效与直接的表达自己感性思索的工具,而与勾思唯老师、薛媛老师、Roy Lin、Pey Lung的相遇,让我再一次回想起自己从未接触设计,填写高考志愿时的对于建筑、对于城市的憧憬。
一丝偶然的对于留学的好奇心,我误打误撞般地坐在了名曰“Studio”的课堂,遇上了一位儒雅中略带幽默的设计导师。这是我第一次切身的感受到设计对我的吸引力,也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大神是怎样做设计的。与同样参加Studio的其他同学不同的是,相比于他们对设计课题的质疑、对教学方式的极度不适应,我从一开始便进入到一种乐此不疲甚至近乎痴迷的状态。这是第一次我可以在设计上大开脑洞、抒发自己的想法,感谢勾老师,无论我的想法多么偏激、多么富有主观情感,他总能耐心地听完我的每一个观点,并给予合适的意见。尽管已然是一位在哈佛大学斩获各种设计奖项的大腕儿,我也从未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压抑与否定。我非常乐意将自己对于设计课题的想法与一些策略分享给队友们,在此也必须感谢每一位与我合作过的同学们,能接受一个话痨对你们的喋喋不休。
随着对于设计的热爱逐渐加深,作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设计小白,我明白自己对于理性策略与规则的理解还甚浅,这也是对我而言在做作品集项目时最大的困境。回头来看,我的三个设计项目都始于自我的感性认识,再通过理性的分析与策略进行链接与实现,怎样将自己的一厢情愿变成能被大众、被老师所接受的模样是设计过程中最大的难点。
1Common framework, landscape of food
城市、农村,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大尺度构建框架。在中国过去发展的近80年中,城市作为发展核心,发生着无数次的更新换代,而发展中的农村、变化的农村模式仅以个例的形式存在。资源的不均衡、城乡发展模式的差异带来的是城乡人群巨大的生活差异与生活质量差异。
从20世纪初期莱特创建的理想化城市Broadacre City出发,结合近年来在世界流行的土食主义、慢食主义,我们希望通过重新理解中国农村,剖析中国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思索新的农村人群的生活模式,建立新的农村体系。
该项目是我参加Studio课程所尝试的第一个项目,也可以理解为正式走向设计道路的“万恶之源”了。
from Tianyuan Yao
我希望通过建立一种城市+农村的生活方式,试图打破“农村”与“城市”的定义隔阂,并借助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与思想,在“亦城亦村”的环境下,建立最适合中国的生活模式。
from Tianyuan Yao
设计最终也结合文化与社会资源,通过增加农村的社会资源以解决农村人群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不得不选择迁入城市的问题,而传统文化则是我认为的千年来中国人群完全适应的固有思想,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文化与资源的置入,也许就会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城乡迁移主要原因,无非在于乡村各种社会资源的匮乏。如医院、学校、工作岗位、交通等。根本上的改变农村,就必须根本上改善农村人群的基本生活。
from Tianyuan Yao
在我的设计中,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合院体系,而对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村边缘化模式,在我的设计中,我对此进行了颠覆性的反转。如果把城市版图看作是一块方寸正好的棋盘,那么每一种围合代表了对物质的占有。这种占有情节在中国棋类游戏中以最简单的黑白模式体现,而放到更加广大的古典哲学层面,就是一种相互的制衡与必要的依附。
城市系统包围农村、农村包围农田、农田包围自然的反转模式则是我对新型城乡系统的畅想。当你看到农民能在家中守护自己的一亩四分地,能够选择在不同的季节着手于不同的工作,可以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娱乐手段,并不忘自己的身份,对于自然的美好触手可及时,也许农人与城市人的本质区别就会被瓦解,而文字的歧义与城乡的差异也许就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改善。
from Tianyuan Yao
但不得不说的是,common framework并不是一个有正确答案的设计,也不是在寻找一个马上就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它的存在源于许多伟大设计师们,在职业生涯的晚年,对于未来的畅想与对当下的不满足。莱特的广亩城设想中,有许多想法直至目前也没有得到实现,但其中的许多在当年看来的异想天开的目标,正在今日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现在的城市之中。这种对于理想化未来的思索,对于逻辑生成的佐证,以及跨时代的探究,让我体会到了在感性状态下发现问题,在理性推测后衍生策略,以图纸和文字形式呈现的乐趣。
2Urban re-innovation —— 都市再创新
作为一个攻读景观专业,内心于建筑设计躁动不安的人,我在2017年暑假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
这次的设计落实到了实处,我们需要对位于上海静安区的,拥有80年历史的历史性建筑——四行仓库,及周边地区进行创新性改造。
这次设计同样是从感性理解出发,也正是这种对于体现个人想法的执拗心理,做四行仓库改造设计的过程十分艰难,七月份的所有图纸几乎全部作废,直到十一月份才将最后的设计敲定。
通过基址分析,我发现,在四行仓库的周边,有许多老旧小区,而被这些年代悠久的居民建筑孕育的人们,似乎与四行仓库素不相识。尽管有大量的老年人群与儿童,在缺少娱乐休闲设施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愿亲近四行仓库。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保建筑,四行仓库也秉承其角色需要,保留着被炮火摧残的历史印记,静静的观察着城市的发展。
from Tianyuan Yao
青年人群将运动活动集中在危险的道路边、老年人群将闲聊与遛狗的生活止步于狭小的小区道路里、儿童在集市中漫无目的地等待着下班的父母,活跃而又受限的三种特色鲜明的人群被我默默的记录下来。
from Tianyuan Yao
四行仓库作为一个大体量建筑,功能的脱节与闲置带来的无非是建筑使用的浪费,而稀少的访客、默默无闻的当地居民作为一种该地区的常态,是否又为四行仓库提供了讲述历史、传承历史的可能性呢?
借此,我提出了我的设计宣言:我希望四行仓库不仅可以记录历史,同时可以记录城市本身。
我希望通过功能的置入重新建立四行仓库与人群的联系,而现代都市功能与四行仓库历史墙面的交融则是一种在视觉形式上的,过去与现在的连接。如果在人们欣赏历史时可以切身的将自己置入到历史中去,在自己活动的场地下,可以融入到历史的氛围中,这种历史传承的可能性,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from Tianyuan Yao
确定了老年人、青年、儿童三类人群,并结合三类人群进行全年新的都市置入,成为了我的主要设计策略。而设计的最大难点,就是怎样选择三种不同的建筑形式或建筑体量才能完美的契合不同需求的使用人群,通过怎样的置入手段,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历史元素不被破坏,且都市元素可以最大的体现。
from Tianyuan Yao
from Tianyuan Yao
在思考设计策略、设计形态、建模的过程中,我反反复复进行了近十种不同的尝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无用功,在惶恐不安中结束七月的课程后,四行仓库的设计结果依旧不能合我心意。
而在这个让人千万种难堪与不服的情形下,非常感谢我的两位导师Roy Lin和Pey Lung,在设计的初期便非常支持我的设计构想,尽管八月初的答辩和结果不如人意,他们依旧没有催促我就此放弃,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敦促我重拾信心,并给予了大量的相关案例以供参考。最终在十月下旬,代表不同人群的三种量体被置入到了四行仓库中,而最终的效果也大致让我们满意。
Pey的幽默搞怪配上Roy的沉稳,为这个设计课程增添了许多乐趣,而我也在七月份收获了许多RAC的挚友,以至于过去了将近大半年,我仍对去年七月份每天凌晨两三点从Studio 04教室传出的阵阵欢笑声念念不忘。
诚然,感性的具象化体现是非常困难的,非常感谢当时咬牙坚持,没有放弃的自己,最后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也许它不能被实现,也许它会受到来自多方的口诛笔伐,但我一直认为,设计就是一种相互的critique,我乐意于接受各种建议甚至批评,正是这种理性思考的碰撞,才能将一切幻化,在某一个节点上爆发为更加合适的事实。
3other work —— Landscape Puzzle
其实每一个项目在画图阶段对我来说都是十分头疼的,因为有时许多个人想法无法被已有的图纸形式和表现方法体现,我不得不思考如何创造一些更加适合自己的分析、适合于自己设计的表达。
Landscape Puzzle这个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为了展现我对城市肌理的元素分裂与融合的想法,我尝试使用拼图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并借由拼图的形式,展开对于整体景观的设计思路。用薛媛老师的话讲,“我看的出你的设计野心,但是你需要更加直接的表示和更加有力的设计宣言”,非常感谢老师们的激励,我才有机会仰望天空同时努力务实。
from Tianyuan Yao
如果说设计申请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漫长的且痛苦的过程。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远大的梦想,因此作为申请大家族的一员,我不甘落后,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感性想法,我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更多的尝试,避免不了走许多弯路,甚至摸黑前行。
依稀记得在九月初时,因为没有一个项目是已经完全做好的,心态爆炸的我一度想要GAP,但在老季、灏哥、周老师的一次又一次开导和鼓励下,我放平了心态,在九月到十一月的两个月时间里,每天坐在图书馆里,以一种“沉静”的状态画每一张图,把结果抛在脑后,从图书馆开门到闭关,我跟着考研最刻苦的那一批人一起奋斗。
好在最后申请结果得以如愿,这也是我漫漫申请道路上最大的慰藉。
我不得不再次感谢指导我的每一位导师,也许是我花光了大学前两年的运气,才能有幸遇到你们。每一位老师的想法和教学模式都与我的性格不谋而合,感谢勾老师让我在鼓足勇气尝试重回设计道路的第一步就能实现跳跃,感谢薛媛老师不厌其烦的敦促与鼓励,让我拾起许多创造上的野心,而Roy和Pey则是为我的设计思路理清了逻辑,让我做设计可以有理有据,落到实处。
因为我是一个充斥着各种脑洞的极端个例,我的申请之路也许不一定能得到大家的参考,但我认为,作为一个设计者,当认定一件事情、一种思路之后,就应该努力的求证,每一种道路都是具有独特美感的,如果因为困难而选择放弃,亦或委曲求全,终究会造成内心的不甘。我心中的那团“死火”终究是被我的执拗延续了下来,毕竟“它就要被熄灭了”是每一个人都不想看到的血淋淋的事实。
Roy老师说过一句话:走的对比走的快更重要。
工作、出国、考研都是人生道路的一个阶段性试炼,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也许会比选择人更多的一条路更有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觉醒期,觉醒时间的早晚则决定了个人的命运”,有自知之明的我知道在设计这一领域,我还只是一个才疏学浅的战五渣。但我很庆幸我走在了一条适合我的道路上、遇上了适合我的明灯,让我在漆黑的道路上,看到了一丝觉醒的希望。
扫码添加主页菌咨询号,不定期有福利推送。
咨询号 RACstudio_
合作、咨询、课程详情及报名
有任何问题欢迎咨询主页菌
RAC经验谈:
2018经验谈 | Gapper的自我修养=哈佛|麻省|伯克利:弗兰克
2018经验谈 | 遵照内心活着,然后成为传奇:哈佛女孩张熹佳
2018经验谈 | 宾大亦或TUD,不过只是人生现阶段的小目标:陈闻怡
2018经验谈 | 普林全奖的他却认为建筑学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俞洲
2018经验谈 | 从ASLA到哈佛双offer的荣耀王者:余普
官方邮箱:RACstudio@163.comQQ群:531421098联系电话:15900863241RAC官方网站:www.racstudi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