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最牛”市长徐匡迪,他的多重身份令人吃惊;而刚刚,他拿着人生最重要一笔钱,毅然献给教育事业……

中改研究 2019-10-19



他曾得朱镕基亲自提拔,

最终当上一名市长,

可翻看他的履历才发现,

中国没有一个市长能比他更厉害,

他的多重身份令人无比吃惊!


他不但是享誉全球的中国“钢铁天王”,

还受习近平主席委托,

承担一件中国“千年大计”,

不光如此,他还获得过,

和朱光亚等人一样的顶尖科技大奖,

而刚刚,他拿着人生最重要一笔钱,

干了这件事......


他,就是徐匡迪。



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母,

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逃亡,

当时上海沦陷,

父母和很多难民一样坐上火车逃难,

日军的飞机在后穷追不舍,

当时母亲正怀孕在身,

为躲避日军的轰炸,

父亲和母亲一起下了火车,

在冬天满是泥水冰冷刺骨的稻田里,

艰难跋涉两个月,才逃过这场劫难。


之后的1937年12月11日,

在战火枪炮的轰鸣声中,

他在浙江和江西交界的一个庙里,

呱呱坠地了。

父母亲希望他能够记住国耻家仇,

给他取名为“徐抗敌”,寓意

“男儿当自强,抗敌保家乡”,


他从一出生开始,

就被赋予了家国希望。



之后一家人逃难到云南,

他就读于西南联大附小,

到了1944年,

抗日胜利的号角即将吹响,

他的小学老师半开玩笑地说:

“我们抗战快胜利了,你一直‘抗敌’,

胜利了以后你抗谁啊?”


这个问题他回答不出来,

老师就用毛笔写下两个字:匡迪,

说:“匡扶正义,迪吉平安,

给你爸妈看看吧。”

父母一看,都说这个名字好,

从此,他就改名叫“徐匡迪”了。


无论是“抗敌”,还是“匡迪”,

都赋予了他浓厚的家国情怀。



1954年他高中毕业后,

听说祖国的钢铁事业缺少建设人才,

于是,

他毫不犹豫考入被誉为“钢铁摇篮”的,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后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可他当时一点都不懂什么叫钢铁专业,

第一次实习,就吓了一跳:

哎呀这么大的炉子,这么热的温度。

但是只要国家需要,他就义无反顾,

他说:我们这一代人,

因为中国受的苦难太多了,

总想的是为国家多做事情。


就这样,

怀着钢铁报国的远大志向,

开始了一段光辉的“钢铁人生”。




那时1959年,大学刚毕业,

就赶上了文革,

而他仍手不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他说:

“学习,我觉得是不管在什么年龄,

什么时期对人总是开卷有益的。”


1971年他重回学校,

顺利通过学校考试,

成为全国第一批带研究生的导师,

这一刻,他那压抑很久,

深深蕴藏在心底的爱国热情被解放了!


之后十年里,

他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等研究,

对我国钢铁行业,

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


研制成功SGDF型喷粉罐,

成功生产高纯管线钢的真空循环脱气,

被英钢国及日本公司采用;



研究成功超低硫钢冶炼技术,

在英国申请了专利,

(那时中国大陆还没有专利制度),

瑞典、日本、俄罗斯、北美,

争相采用此技术,

生产防腐性好、强度高的管线材料。



主持制订上海钢铁工业“三优”规划,

使得上海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他为中国钢铁事业发展殚精竭虑,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6本,

成为中国喷射冶金领域,

有名的“四大天王”,

在钢铁领域的国际权威,

提起他的名字都要竖起大拇指:

“这位可是中国钢铁界的一尊大神啊!”


也正因为他,在冶金领域,

外国人从此对中国刮目相看!


1984年,他应世界顶尖喷射冶金公司,

瑞典兰塞尔公司之邀,

当上公司总工程师,

而他一出手,

就让国外见识到中国人的厉害!


通过从国内带去的炼钢镜,

他判断出其中一炉钢的出钢温度不达标,

然而其他研究人员都认为没有问题,

他坚持自己的判断。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由于温度不足,

导致近200吨钢水冻在钢包中,

自此以后,每当试验炉出钢时,

对方总要他用“中国眼镜”,

看一看温度如何。



完成原定项目后,

兰塞尔公司高层给他极高的评价:

“徐匡迪的工作,

超过所有其他工程技术人员。”

为吸引他留任,兰塞尔不但开出高薪,

还提出把他的夫人及子女接到瑞典,

可他毅然拒绝了。


1985年他如期回到祖国,

被安排当上海市高教局长,

他欣然就任,

没想到紧接着,

他的人生来了个360度大转弯,

一下子从教育界跨进政界。


他突然从政,很多人都饶有兴趣,

还有的说,

他的从政完全是因为朱镕基的关系,

其实,这个故事说来有趣。


1990年底,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

带队出访欧洲,

临时要加一位教育界人员,

他被选中了,

这也成为他人生转折的最大契机!


这次出访中,

有一站是巴黎的证券交易所,

在与交易所总经理的交谈中,

因中方找的翻译不懂经济专用名词,

一遇到疑难单词,他就帮着解释,

比如可转换债券、指数期货等,

朱镕基听了有点怀疑,

问他:“怎么会懂这些东西?”

他说:

“我前几年在瑞典工作时,

对这些都接触过。”


于是在回国飞机上,朱镕基对他说:

“把你调到计委当主任怎么样?”

他摇摇头:“你找错人了,

我是一个不喜欢计划经济的人,

我怎么能够去当计委主任。”

没想到朱镕基哈哈大笑:“哎呀,

我终于找到一个不喜欢计划经济的人,

去当计委主任了。”


(朱镕基)


回国后,

他马上就任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主任,

此后三年,

他顺利完成上海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1995年2月,

他以极高票数当选上海市市长,

这时的他,

既是教育家、经济家

还是政治家、科学家

这么多身份集于一身,

已经令人无比惊讶, 

可令人佩服的是,一个月后,

他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为中国唯一的院士市长!


但他更厉害的,还在后头!



他刚当市长时,

上海面临的问题有太多太多,


污染严重、工人下岗、交通拥挤、

住房困难、基础设施落后、

国企没有竞争力......


可以说是“临危受命”的他,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治理。


(1990年的浦东陆家嘴)


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

尽管浦东建设起高楼大厦,

却迟迟引不来投资,

70%以上的楼都空着。



那段时间,

他急得没有安眠药睡不着觉,

采取了很多办法招商引资,

终于使浦东顺利建设起来,

很多下岗工人因此得到新的工作,

解决了生计问题。


(经济迅猛发展的浦东)


以前的苏州河污染十分严重,

河面飘满垃圾,蚊蝇滋生臭不可闻,

行人掩鼻而过,周围居民不敢开窗,

整个河的河水都是腐烂掉了,

远远看过去,根本就是一条“黑河”。




(污染严重的苏州河)


他现场察看后马上着手治理,

要求政府部门全力以赴,

经过综合调水、河道疏浚、

污染源治理、原地净化等措施,

终于让苏州河焕然一新,

周围的人民群众,

也终于摆脱了臭气熏天的生活。




(治理成功的苏州河,是“上海的一面镜子”)


他关心发展教育,

尤其关注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他的倡议推动下,

上海市第一所免费高中久隆模范中学,

于2001年9月正式成立。



他任市长期间,

上海发生了两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影响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第一件是2001年,

中国承办了一个重大外交活动,

亚太地区级别最高、

影响最大的组织APEC顶级峰会。


(各国首脑穿唐装参加会议)


会议中还发生了一件趣事,

他让全世界见识到中国人的聪慧。


因为这是“9·11”事件发生后,

美国总统小布什首次出访,

安全工作至关重要,

美国的安全官员,

反复多次检查周围环境。


突然在开会前三天,

他们提出,

美国车队经过的浦东世纪大道上,

有几十个窨井盖,下面是下水道,

说这个不安全,

他反复担保绝对没问题。


可会前记者招待会,

美国记者仍抓着窨井盖问题不放,

他十分机智地回答:

“我只可以告诉你绝对保证安全,

但是如果告诉你是怎么保证的,

可能就不安全了。”

大家都鼓掌:“这个回答特别好。”


(徐匡迪和美国代表团合影)


进入21世纪后,

世博会如同奥运会一样,

成为世界各国争办的大型国际活动。


2001年5月,上海市政府提出,

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申请,

得到全中国人热烈响应,

获得国家批准后,

同年11月底,

他带着全中国人申办世博会的梦想,

作为申博代表前往巴黎。


在国际展览局大会上,

他用娴熟流利的英语,

用饱含深情地声音,

做出上海申博陈述,

获得满场热烈的掌声,

赢得了首轮角逐胜利。


12月3日,

一个好消息振奋全国,

经过国际投票表决,

中国上海,

成功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


这一举,

彻底奠定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这一步,

是中国迈向世界至关重要的一大步!






他的市长生涯,对上海来说,

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但他也是真辛苦,

每天早晨7点钟离开家,

晚上不到11点半回不到家。


在他带领下, 

上海逐步变成真正国际化的城市,

市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上海,

也成为一个很多人都向往去工作、

去生活的地方。



他为百姓谋福利,百姓记他在心中!

他在上海的民望一直非常高,

每当说起他,上海市民都会竖起大拇指:

“外语顶呱呱”,经济“老懂行啦”。

在老百姓眼中,

他是一位从容不迫、儒雅博学、

干练亲和、办事公道的好市长。



上海的干部们提起他也是赞不绝口,

他却谦逊地说:“市政府不是衙门,

而是一个议事决策的机构,

全靠大家高效率地合作。”



2001年底,他宣布不再担任市长,

他来的突然,走的也很突然,

上海市民更十分惊讶,

这么一个有民望的市长,

怎么说走就走了?



他解释说:“国家对干部的任命有规定,


所有省部级官员,

如不属于工程技术或文艺行业,

在65岁必须退下,

我已65岁,该退了。”


而离开市长的位子,他又摇身一变,

成了勇挑重担的科学家!



他卸任市长后,

来到北京就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平时只要不外出,

他每天必到工程院上班,

有时周末也去,

他办公室的一面墙上,

挂着英美俄瑞典等国,

工程院外籍院士证书,

唯缺德国,

他笑道:“那是因为德国没设工程院。”



他在中国工程院度过8年时光,

这8年中国工程院快速发展,

各项制度得到完善,

全都离不开他的殚精竭虑。


(徐匡迪看望柯俊院士,徐匡迪中,柯俊右)


2010年6月,

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

他正式卸任院长,

这时的他,已经73岁了,

操劳了一辈子,

他总该能好好休息,安度晚年了吧,

没想到,他却比之前更忙了!



2015年,

国家“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横空出世,

随着这个举世瞩目大工程的出现,

一位背后人物也受到媒体关注,

那就是他,徐匡迪!


他被习近平主席委任为,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

这位80岁的老人,

直接参与了雄安新区的论证和决策过程!


(戴眼镜老人为徐匡迪)



他以先进的理念,

研究雄安新区规划工作,

他说:“一定要把更多创新创业者,

吸引到上海,发挥他们的才干。”



就在今年5月30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

他众望所归获得一个重量级大奖,

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项:

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获得过这个奖的人,

无一不是中国科技界的泰山北斗,

张光斗、师昌绪、朱光亚、钟南山等等。


获奖后没多久,

他和他的夫人第一时间,

决定把全部一百万奖金,

捐给久隆基金!



他说:“这笔奖金,

是我这一生拿到的最重一笔钱,

怎么用?我觉得应该支持教育,

因为教育,

是所有人成长成才的基础。”


其实这次捐款前,

他已经连续十多年,

将自己每年的院士津贴,

都全额捐赠给久隆基金。


现在,已经81岁高龄的他,

仍不忘当年热血初心,

还在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他说:“强国梦是我一生追求!”



此生无悔入华夏,

愿将此身长报国,

走过80年风风雨雨,

变迁的是时代,不变的,

是他心底一份永恒的家国情怀!


徐老这一生,

无论是从学还是从政,

无论是当经济家还是教育家,

他都倾心奉献,

只为一个强国梦,

只为我们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


抗敌报国,匡扶正义,

一个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科学家,

一个沸腾着满腔热血的好市长,

徐匡迪,

我们向你这样的优秀中国人,

致敬!点赞!




摘自商高教育公号




啊入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