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说 | Vera Shi,打破思维局限,用不同策略去推进设计
她一直以来致力于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不让思维局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在面对不同的设计命题时给出较优的解答,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去推进方案,用不同的策略应对特定的场地条件。丰富见闻,提高设计素养,这是她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本期导师,石伊萱,为我们分享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经历。
石伊萱
Vera Shi
哥伦比亚大学 高级建筑设计科学硕士
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学学士
工作/实习经历
张雷事务所,2019.03-05
擅长领域
建筑设计
建筑表现
申请拿到的offer结果
UVa M.Arch Path 2(奖 7,500$/年)
USC MArch 2+(奖 20,040$/年)
WUSTL MArch 2.5-y项目(奖 15,000$/年)
Columbia MSAAD
U Penn MSD-AAD
UIUC MArch 2
Cornell MSAAD waitlist
UCLA MArch II waitlist
已获荣誉
本科设计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与教案成果评选获优秀作业
Summer Studio作品PLASTIC NATION和Fall Studio作品PILGRI_HOUSE均收录GSAPP ABSTRACT
导师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作品 · ©石伊萱
当时申请出国的动机?
考研失利,不甘心直接工作,想要丰富自己的见闻,提高设计素养,决定出国读研。
当时是如何选择学校的及拿到的offer结果?
选校时主申美国是因为更想体验与本科不同的教学文化,考虑自己各项条件综合评估以及同校同学的去向,选出从保底到冲刺都有的十来所学校。但现在想来其实没有必要选很多,一些保底学校自己也许申上了也不会去。所以建议前期对院校多去了解,对自己有目标规划,申请时也就有了方向可以省去不少时间和申请费。
最终能拿到哥大offer我还是挺惊喜的,证明了付出有所回报。而我也知道自己那时的思考深度和作品完成度,以及自己平淡的背景,被更好的一些学校拒了也属于正常。
在哥大的学习感触?
在来到哥大之后,我被这里多元化的氛围深深感染了。正如院长所说,GSAPP is a cauldron where all the capacities of architecture are being explored and reinvented…在秋季学期有多达18个studio任君选择,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选课也是,从参数化编程到视觉表现,从各类软件教授到模型制作,都可以学习。在这里每一个灵魂都会被“拷问”,设计概念是否支撑起全部方案。当然更重要的是老师会尊重每一个灵魂的想法,鼓励你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没有绝对的更为精彩的设计,只有足够个性充分展示自我想法的设计。另外在这里平常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伙伴交流,每学期的Midterm和final还可以去各个studio参观他们的成果,对于一个人设计素材的积累和能力提高还是很有益的。总之,我所在的MSAAD项目是非常intense而收获大的。
请详细介绍一下个人较满意的一个作品。
在这里分享一个到目前为止自己觉得最convincing的方案,是秋季学期做的一个个人project——Pilgri_House。
Studio课题是一个Artist Community, 是针对当下艺术家们逃离大城市的现象设计一个具备shelter功能的Intentional Community。纽约作为世界文化艺术之都,20世纪时这里曾生活着一大批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作品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的创造力与生产力。但随着城市发展,当一个城市对艺术的消耗超过它的产出,当gentrification愈演愈烈吞噬了即使是最外围的郊区,艺术家们在经济上再也无法轻松地占据纽约这座大城市,只能被迫逃离,前往纽约州北部的小镇群Hudson Valley生活并继续艺术创作。
© 石伊萱
设计的场地位于Upstate New York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历史小镇Coxsackie,它是Hudson Valley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已有艺术家在那里定居。课题要求新的社区中心包含为艺术家提供的affordable housing, studio以及由艺术家和当地居民共享的展示空间,一系列公共设施,并认真考虑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其他现存建筑的关系。
© 石伊萱
在第一阶段进行了operable wall的研究,为自己挑选的艺术家设计一面墙去联系和分隔他(她)的living和studio空间,并且要体现艺术家自己的作品特点。在第二阶段,根据之前的艺术家进行相应的案例剖面分析。我的案例是柯布的La Tourette, 是一个为静修的教徒设计的修道院,一个自我承载的居住和交流容器。因此最终方案其实是被一系列研究引导的结果,既体现了operable wall的概念,又对案例的空间有所借鉴。
© 石伊萱
© 石伊萱
© 石伊萱
关于设计的主题,除了一开始提到的经济原因,我认为艺术家们逃离纽约还有些更spiritual的因素。事实上当下艺术界弥漫着很多追求名利的风气,这使得一批有着单纯艺术追求的艺术家感到幻想破灭。他们希望在一个远离城市喧嚣而能够亲近自然的地方,抛去所有杂念安心享受艺术创作,寻求精神的宁静和净化;同时又能够和别的艺术家及当地居民交流互动,得到新的Inspiration。
© 石伊萱
于是有了整座建筑呈现一个十字架的形式,这是出于很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通过一个宗教metaphor实现spiritual symbolism的意向暗示。另一方面,是对建筑功能的解析而自然形成的组织方式。同时,它也是我operable wall原型在建筑尺度上的体现。
© 石伊萱
在总平设计上我选择尊重现存建筑,并通过新的社区中心影响激活它,两条十字轴线分别贯穿连接两座保留建筑。在垂直于场地边界道路的轴线上放置了一系列艺术家studio,是一条艺术轴,而在另一条轴线上安排了所有的居住单元,是生活轴。作为一条主要观览轴线,艺术轴的起点Dolan Building被改造成教堂与艺术品商店,图书馆等文化艺术类项目,同时轴线上还有一个workshop,使当地居民可以走近艺术。最后轴线以一个伸入水中的被自然景色环抱的冥想平台结束。生活轴的一端Warehouse成为公共餐厅,两侧分别设计了三类不同的housing,可供单人独居,双人共居,以及临时暂居。这样平面布局的好处是艺术家有了可以不受打扰的私人空间,同时又有半私密的空间可以促进艺术的交流传播。
© 石伊萱
设计的另一个策略是充分运用和挖掘我原本operable wall的语汇。首先两条轴线的交叉点显得格外重要。我选择用自己的Operable Wall的变形搭建一个Art Gallery。艺术家作品应当成为凝聚整个社区中心的存在,也是最核心和精彩的部分。通过十字构成,不仅在中心创造了一个焦点展示空间,而且为两条轴线创造了两条不交叉的流线。而不同高度的平台和楼梯则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联系和丰富的观展体验。
© 石伊萱
除了划分空间和产生视觉联系,marble texture被同时赋予实墙(concrete wall)和半透明的墙(alabaster glass),楼梯和其他一些Intermediary space被隐藏或暴露在那些十字墙的开口中,实现课题要求的对不同程度share的探索。在居住单元里,两个住户可以share一个楼梯,一个天井;在studio里,两个艺术家可以share一个展台。一个有趣的地方是通过走廊的窗口可以一瞥艺术家studio的样子。
© 石伊萱
由于小镇紧邻河边有洪水灾害,将建筑更为主要的文化轴线抬升作为一个基本应对措施。而这也产生了更为连续的外部空间,被建筑划分的四个庭院——草地,雕塑公园,花田和树林互相渗透又彼此分隔。
© 石伊萱
与同studio小伙伴的设计相比,这是一个回应课程命题更为极端的方案。不论是为修行者设计的体现rigor和austerity的居住单元,还是图面表达上通过渲染营造的空间气氛,都是为了呼应艺术家seek spirituality的主题。
© 石伊萱
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
我认为人应当不断学习训练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面对不同的设计命题时给出较优的解答。因此我希望自己能掌握不同的设计方法去推敲概念,推进方案,学会不同的策略应对特定的场地条件。这是现在努力的方向,不管是在学校学习还是未来工作,都不要让思维局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
作为过来人,可否给未申请和正在申请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
申请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特别紧张。由于我并未在一开始就有出国的打算,一直都不是很确定自己毕业后到底做啥,导致我没能好好利用本科还不算特别忙的时间去充实自己的经历,比如多多实习,或是出国交换,甚至提早把语言考试考过。所以在我临时决定出国后,我不得不在半年的时间内完成TOEFL,GRE考试,并且完成一本拿得出手的作品集。为了保证这些申请必须达到的条件和作品质量,我没能参加暑校,或是去实习等等,这些能够给你申请加分的事情,是一个遗憾。因此我建议学弟学妹一定不要像我一样仓促准备这一切,而是要提早规划自己的人生。
作品集辅导评估,请联系客服小兽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作品集辅导免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