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论文的分类考察——音乐论文写作研究之二

蔡际州 音乐名师大讲堂 2022-05-02

点击上方“音乐名师大讲堂”即可关注

★ 名师讲堂 助梦飞翔 ★

作者简介:蔡际洲(1952~),音乐学家、音乐编辑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名师大讲堂主讲名师。


内容摘要


文章从7种不同角度对音乐论文作初步的分类考察:1•按研究方法分类;2.按学科 分类;3.按研究问题与音乐实践的关系分类;4.按研究问题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分类;5.按讨论问 题的方式分类;6.按研究问题的大小分类;7.按写作目的分类。


关键词:音乐论文;论文写作;音乐编辑学



 序

 言

音乐论文有哪些类别?各类论文又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无论是对音乐理论刊物的编辑,还是对从事音乐理论教学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学术问题。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音乐理论刊物研讨会”上,沈阳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魏煌先生曾提出过在编辑工作中如何设置栏目的问题,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对此,笔者以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对音乐论文进行科学的分类,然后各刊物可根据自己的办刊特点考虑如何设置栏目。此外,在“音乐论文写作” 的教学工作中也会涉及这一问题。因为作为音乐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之一,不可不对音乐论文进行分门别类的考察。


在笔者目前所收集的有关音乐论文写作的文献中,尚未见到专门涉及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过,在伍国栋先生的《民族音乐学概论》[1]一书中和杜亚雄先生的《民族音乐学的论文写作》[2]—文中,都对民族音乐学的论文类型进行过介绍,如将民族音乐学的论文分为“乐志”和“乐论”两大类。此外,郭声健先生也在《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3] 中,对音乐教育学论文提出过“知识性论文”、“综述性论文”、“争鸣性论文”、“问题性论文”、“调査实验性论文”的分类。鉴于上述文献只是在音乐学的某 一学科或曰三级学科中的讨论,且“知识性”、“综述性”的分类还存在着子项相容的逻辑问题,因此,笔者拟在二级学科的范围内对此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于分类问题,音乐学界目前较多见的是关于传统音乐的各种分类。笔者比较认同罗艺峰先生[4]和蒲亨强先生[5]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类方法,而不赞成用一种分类角度去否定另一种分类角度的做法(诚然,如果分类角度本身存在着各种逻 辑错误者则另当别论)。因为各类音乐事项是复杂多样的,势必要求我们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认识。


以下,笔者将根据自己在音乐编辑和教学工作 中的思考,从7种不同角度对音乐论文作初步的分 类考察。


一、按研究方法分类

学术研究的方法历来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也可依不同层次分为多种类别。本文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指在音乐论文写作中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而运用的方法,即常说的思辨的方法和实证的方法[6]。以这不同的方法所体现的特征为标准,音乐论文可分为“思辨型论文”、“实证型论文”和“实证 思辨型”3类。

1.思辨型论文

“思辨型论文”亦称“理论型论文”。这种类型的论文多运用思辨性的方法,即运用逻辑推理对音乐事项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研究。比如,关于音乐内容和形式问题的讨论、关于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关于某一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社会地位与历史评价问题、关于某种音乐思想或艺术思潮对作曲家创作思维的影响:关于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音乐特征形成原委的理论阐释。此外,还有关于音乐学学科建设问题的各种研究等等。其中既有抽象的理论思辨,也有对各种音乐事项进行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由于这类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阐释,在于提出新的见解,较少涉及具体的音乐形态 和音乐事件,故此一般将其称为“形而上”的研究。

这类论文诸如吴毓清的《庄子“天乐”思想试论 》[7]、沈洽的《民族音乐学家的音乐观》[8]、田青的 《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9]、赵晓生的《新浪漫主义 合力论》[11]等等。在思辨型论文中,还可按照不同 的研究对象、研究途径等角度再作下一级的分类, 此不赘述。


2.实证型论文

“实证型论文”又称“描述型论文”。这类论文多运用实证的方法。比如关于对作品的结构特点和创作技法、歌唱特点和演奏方法的研究,关于某一音乐品种、音乐文物、音乐社会现象、音乐教育状况的实地考察等等。其研究方式一般多运用考察、 观测、分析、实验,表达方式主要是描述、说明和比较。目的在于给学术界提供新的发现。诚然,其中 也不乏一定篇幅的作者本人的看法和讨论,但重点在于说明研究对象的特点“是什么”。在实证型论文中,一般没有复杂的理论指导和逻辑分析,较多见到的是各种图表、数据,对乐谱和音响的各种分 析说明。故此,这类论文一般称作“形而下”的研 究。


实证型论文如杨匡民的《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11]、郑英烈的《十二音技法 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12]、王洪军的《出土东 周中原体系青铜编钟编制区域特征探讨》[13]、蔡际洲的《京剧抒情性唱段句幅变化的统计学研 究》[14]、屠明的《大学生与中华音乐文化——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学生音乐知识状况调査》[15]等。若按研究成果的性质,这类论文还可分为“定性”和 “定量”两种。其中杨匡民、郑英烈的论文属于定性 的实证方法,王洪军、蔡际洲、屠明的则属于定量的实证方法①。

3.实证-思辨型论文

“实证-思辨型论文”也可称为“描述-理论型 论文”。这类论文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将前两类综合在一起,多为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史学方面的论文。一方面,既有对音乐形态或音乐史料作具体描述的 实证性内容;另一方面,又有对这些描述现象作进 一步进行阐释的思辨性内容。也就是说,既有“是 什么”的研究,也有“为什么”的研究。


如杜亚雄的《裕固族西部民歌与有关民族民歌的比较研究》[16],其中除了进行裕固族民歌与匈牙 利等有关民族民歌的形态比较外,还结合语言学、 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成果进行考证,认为匈牙利民歌和裕固族民歌之间的共同因素,是公元 91年匈奴西迁时传播所至。再如于润洋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17],提出了音乐学研究中的一个新概念—— “音乐学分析”,作者不仅对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奏曲与终曲作了“音乐本体的艺 术分析”,而且也作了“音乐内涵的社会历史分析”。前者即为实证性的研究,后者则为思辨性的研究。


按研究方法分类,可为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不同论文的研究特点有所认识。实证性的研究和思辨性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为基础,后者为指导。


二、按学科分类

这里的按学科分类,即按国家近年来制订的专 业目录的三级学科进行分类。作为音乐学的各下 属学科(三级学科)究竟应怎样划分,国内外音乐学 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在本文中,特以《中国大百科 全书•音乐舞蹈》卷中音乐学条目的设置、划分为依 据进行讨论。


笔者以为,大百科全书上的各类音乐学条目, 其共同点在于都是研究音乐及其相关的各种文化 事项,不同点在于各自的研究角度或曰切人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冠以“音乐x x学”者,基本上就是音乐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因而在研究角度上也具有这些学科交叉的性质。

① 这里的划分是就其主要倾向而言,并不排除其中的少数 例外情况。即在定性研究的论文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定董表述;在 定量研究的论文中也有一些定性分析。

② 笔者以为这种学科的构成方式,亦可称为“方法之学”。诚然,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中更多的是以研究对象相区别的学科 ——“对象之学”。诸如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下属的音乐学与美 术学、戏剧学;其他还有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宗教学等等。

本上就是音乐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因而在研究角 度上也具有这些学科交叉的性质。据此,我们可以 将音乐论文按学科分为:音乐美学论文、音乐史学 论文、民族音乐学论文、音乐形态学论文、音乐教育 学论文、音乐表演学论文,此外尚有音乐考古学论 文、音乐心理学论文、音乐社会学论文、音乐声学论 文等等。关于音乐学各学科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特点,读者可参阅“大百科全书”的音乐学条目,这里不赘。


如上述吴毓清先生的论文即属于音乐美学论文,于润洋先生的属于音乐史学论文,杜亚雄先生的则属于民族音乐学论文。在音乐理论期刊的编辑工作中,亦有按学科分类的情况,比如《中国音乐 学》《黄钟》等刊物即是①。诚然,在某一篇论文中, 作者的论域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情况也属常见。比如在民族音乐学的论文中涉及一些音乐史的内容,在音乐史学的研究中又有田野考察所得。多学科交叉的情况不可避免,但各学科的研究特点一般是不可能平分秋色的,每篇论文总有它的侧重点。因此,应以该文的主要研究倾向来确定它的学科归属。


音乐论文按学科分类,不仅可运用于音乐理论期刊的栏目设置,而且还可为我们提供各学科音乐 学术研究的信息。这是一条了解各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重要途径。


三、按研究问题与音乐实践的关系分类

所谓研究问题与音乐实践的关系,主要是指该问题对音乐实践是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还是间接 的指导意义。前者关系近,后者关系远。按这一标准可将音乐论文分为“基础研究”论文和“应用研 究”论文两种。


1.“基础研究”论文

这类论文对于音乐实践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或者说与音乐实践的关系相对较远。如上述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的论文即是。鉴于 这类论文的研究成果在音乐学科的建设中具有基 础性质的意义,故称为“基础研究”论文。基础研究 的论文虽然不直接与音乐实践发生联系,但对应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理应成为音乐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如音乐美学之于音乐评论、音乐创作、音乐 表演,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之于音乐教育学、音乐编辑学、音乐传播学等等。


2.“应用研究”论文

直接作用于音乐实践的论文,称为“应用研究” 论文。如音乐教育学研究对于音乐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音乐形态学、音乐评 论、音乐表演研究对于音乐创作和表演艺术发展的 影响等等。这些论文写作的初衷,往往都是为了解 决音乐实践中的某一个问题,故此这类研究对音乐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许多学术门类中不可 或缺的两种研究类型。对于基础研究,人们一般不大重视。在我们音乐界,就有不少人对基础研究持不屑一顾的态度。英国剑桥大学校长布罗厄斯曾 经指出:“基础研究在进行时并不具有功利性的目的,但是明智的研究者往往时刻关注着那些可能引 致实际运用的想法。”[18]音乐论文按这一标准进行分类,不仅可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明确这两种研究 类型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而且还可为科研管理机构、学术情报部门提供音乐学术研究现状的信息,为其在宏观上把握音乐学术研究的发展动向、 科研课题的选择提供参考。


四、按研究问题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分类

关于研究的问题与音乐学科建设的关系,也可考虑作为分类的一种角度。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 谈到[19],在我国音乐学术界近年来逐渐产生了两 种不同内涵的研究对象,即所谓“一般理论”与“学 科理论”。其中一类研究的问题一般不直接与学科 建设发生关系,但它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可称之为 “一般理论型”论文•,另一类直接讨论的就是音乐学科的建设问题,可称之为“学科理论型”论文。


1. “一般理论型”论文

所谓“一般理论”是相对于较为“特殊”的“学科 理论”而言的。是指“人们在对音乐及其相关的诸 种文化脉络的各种研究中所总结出的理论。比如 不同历史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各民族各地区 音乐的形态特点及其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关系•,音乐 的本质特征与美感特征;音乐与不同社会生活、社 会心理的关系;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的技术、技巧①以《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142 ~ 144页的总目录和《黄钟》2000年第4期110-112页的总目录为例,这两家刊物的共 同特点是除了按学科分类外,还设置了一些“单列”的特殊栏目。如《中国音乐学》有“宗教音乐研究”、“中国乐器研究”、“大学生研 究生论稿”等,《黄钟》亦有“大学生研究生专栏'“海外音乐期刊巡礼”、“音乐作品”等等”[19]简而言之,这是“研究音乐怎么样”的论 文,如上文中提及的吴毓清、田青、于润洋、杜亚雄、 郑英烈等人的文章即是。这类论文,就是通常我们 所说的各种具体的个案研究和综合研究,是某一学 科建设的基础。


2.“学科理论型”论文

所谓“学科理论”,是指“人们对音乐理论研究现象的再抽象,是说明、阐释和研究、探讨音乐理论研究的理论。比如音乐学(或某一分支学科)的研 究目的、对象、任务、方法;音乐学(或某一分支学 科)研究的历史沿革和学科的发展规律;音乐学各分支学科的分类和构成状况;音乐学家的音乐观念与知识修养•,对音乐理论文献的评价与治学经验的 总结等等。”[19]如郭乃安的《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20]、冯文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21]、李纯一的《关于正确分析音乐考古材料 的一些问题》[22]、沈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等等。可见,这类论文是直接以学科建设为 研究目的的,是“怎么样研究音乐”的论文。


这一分类角度,为我们认识音乐论文的类别又 提供一新的切人点。所谓“学科理论”与“一般理 论”,亦即音乐理论研究中“虚”“实”之分野。一般 说来,某一学科的成熟与否,除了需要大量务“实” 的研究之外,还与务“虚”的研究现状关系密切。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指导研究生阅读各类理论文献, 除了“一般理论型”论文之外,还可在“学科理论型” 论文中学到关于本学科做学问的基本“方法”—— 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等等。


五、按讨论问题的方式分类

讨论问题的方式,即作者撰文时的立场或出发 点。按这一标准,可将音乐论文分为“立论型”和 “驳论型”两类


1. “立论型”论文

所谓立论,即从正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类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在本文中所列举的论文实例大多属于此种类型,我们在平时所经常见到的也大多为此类论文。


2. “驳论型”论文

驳论,即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驳论型论文除了也应有理有据之外,还须注意态度平等,以理服人。其中既有对某一说法 提出自己不同见解的,也有对某一错误进行匡谬的。这类论文多为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商榷而作,如 《中国音乐学》的“争鸣论坛”和《黄钟》的“百家争 鸣”栏目上的论文即是。


按这种方式分类,可发现我们目前的音乐论文大多属于“立论型”,“驳论型”论文数量不多。这一 现状可能与我们的国情有关——即人们一般大多 不愿就某一学术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弄得不好容易 得罪人。然而,作为学术活动的论文写作,则应倡 导“百家争鸣”的空气。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一 部老音乐家的文集《成败集——孟文涛音乐文选》, 书中许多文章即属“驳论型”的范例。诚如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所说:“音乐研究 固然需要一些人去构筑‘体系’、建立‘学说’,但也 需要有人对这些学说中的不真、不实、不当之处加 以指出,这才庶几能使音乐研究少走弯路。”[24]


六、按研究问题的大小分类

研究问题的大小,主要指在时间上空间上所涉及的范围。时间长、空间大者为“宏观型”论文,时 间短且空间小者则为“微观型”论文。诚然,这里的 “大”和“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无严格的划分 界限。一般而言,在时间上涉及某一历史时期、在 空间上涉及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全局性问题者 为“大”,反之则为“小”。

1. “宏观型”论文

宏观型论文涉及带全局性的问题,并对音乐学术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论文的研究 面较宽,涉及问题较广,因而影响也较大。上述郭乃安、冯文慈、田青、沈洽、赵晓生等人的论文即属于此类。音乐理论期刊上的许多“笔会”文章,尽管篇幅较短,但就其讨论的问题来看也属“宏观型” 的,如《黄钟》2001年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学 ——中青年音乐学家笔会专栏》。若以时空坐标为界进一步考察的话,这类论文还有侧重历时性和侧重共时性之分:前者如《建国以来的外国音乐研究》[26]《我国当代歌剧的历史与现状世 纪的中国二胡艺术》[28],后者如《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29]《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30]《音 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31]等等。


由于“宏观型”论文的涉及面较宽,因此,对作 者的知识面以及学术视野有很高的要求。


2. “微观型”论文

研究局部性、具体性问题的论文,称为微观型论文。这类论文对音乐学科中的某一领域或某些 具体问题有指导意义,影响面相对窄一些。比如关于某一音乐作品的研究,关于某一音乐品种的研 究,关于某一音乐家的研究,关于某种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等等。上述于润洋、杜亚雄、杨匡民、蔡际洲等人的论文即属此类。微观型论文的进一步细 分,还可有多种角度诸如按学科分类、按研究方法分类等等。

尽管这类论文写的是“小”问题,但要写得有深 度和广度,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这一分类视角,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课题选择时对课题研究范围的考虑。一般说来,“微观型”论文 的适应面较宽,无论是初学者或资深学者都较适 合。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都应从较小的、 “微观型”的问题开始作起。而“宏观型”论文则因 其撰写的特殊要求,更适于资深学者所撰写。


七、按写作目的分类

 所谓写作目的,即论文写成后主要是为了什 么。根据这一角度,可将音乐论文分为“投稿论文” 和“学位论文”两大类。


1. 投稿论文

“投稿论文”亦即通常意义上的一般学术论文, 是指对音乐领域中某个专门的问题作了较系统的 研究后撰写的论文。这类论文除了具有专门化、针对性等特点,能反映音乐学术研究的新动态、新观点之外,就其写作目的看,通常是为了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故而也俗称 “杂志论文”、“会议论文”。其中的“会议论文”似乎 在篇幅上没有什么限制;但“杂志论文”则因刊物的 版面限制,多在篇幅上有所要求。此外,为了适应 文献检索的数据化和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等方 面的要求,各刊物对作者的投稿也提出了许多规 定①。投稿论文还可考虑再按音乐学的三级学科 或研究方法等角度作进一步的细分。


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由学位申请者(大学生、研究生 等)在修毕规定(学位)课程后,为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论文。其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位申请者知 识水平、科研能力(当然,学位论文也有不少后来 成为“投稿论文”的,但这不是它的首要写作目的)。由于学位论文在格式规范上比一般投稿论文的要 求更多,更复杂,加之论述的问题还需考虑其深度和广度,故而篇幅一般较长。学位论文一般按所申请的不同学位分为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3种,也可按其他不同的角度进行分 类。

关于上述两种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笔者在 《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问题[32]— 文中亦有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不赘。


按写作目的进行的分类,可为我们认识音乐论文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之参照。特别是在音乐论 文写作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别论文的 不同要求应是一种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学位论文的状况如何,也是我们了解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 重要信息。



                      结 

                       语

本文对音乐论文的分类只是一次初步的探索, 姑且看作是一粗略的分类框架。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分类模式只是就音乐学学科的总体而言,并不能 完全替代音乐学各学科的具体情况。若要将这一问题引向深入,尚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本文提出的7种分类角度是否还须继续拓展?每 种分类角度如何再作进一步的详细分类?每类论文的功能类型和写作特点如何再作展开?如此等 等。当然,这些问题均有待笔者和各位同仁一道继续探索。

(原文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19.

[2]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的论文写作[J].黄钟,2001,(1):57-61.

[3] 郭声健.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743.

[4] 罗艺峰.传统音乐分类学原理初探[J].音乐研究,1989,(3):42-53.

[5] 蒲亨强.中国道教音乐分类构想——多参数多层次综合 分类法理论与实践[J].黄钟,1989,(3):21-28.

[6] 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8.

[7] 吴毓清.庄子“天乐”思想试论[J].中国音乐学,1985,(创刊号):15-22.

①如《中国音乐学》每期封三上的“稿约”,以及2000年第1 期131-135页上的《撰稿格式要求》。此外,《交响》2000年第1期 封三的《作者须知》、《黄钟》2001年第3期封二的《作者须知》也可供参考。

[8] 沈洽.民族音乐学家的音乐观[J].音乐研究,1987,(1): 66-74.

[9] 田青.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J].中国音乐学,1986, (4): 58-67.

[10] 赵晓生.新浪漫主义合力论[J].中国音乐学,1986, (4): 31-38.

[11] 杨匡民.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 [J].中国音乐学,1987, (1):105-117.

[12] 郑英烈.十二音技法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J].音乐研究,1986, (1):23-34.

[13] 王洪军.出土东周中原体系青铜编钟编制区域特征探讨[J].黄钟,1998, (2):73-84.

[14] 蔡际洲.京剧抒情性唱段句幅变化的统计学研究[J]. 黄钟,1999,(3):28-35.

[15] 屠明.大学生与中华音乐文化——武汉地区四所髙校 学生音乐知识状况调査[J].中国音乐学,1997, (3): 134-144.

[16] 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与有关民族民歌的比较研究 [A].民族音乐学论文选[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264-279.

[17] 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 音乐学分析[J].音乐研究,1993, (1):39-53. (2):86- 100.

[18] 夏红卫、张玉梅、蔡闯.注重原创性与基础性研究——访英国剑桥大学校长布罗厄斯[N].光明日报.2002-04> 13(A3).

[19] 蔡际扪.S乐理论与音乐学科理论[J].黄钟,1996,(2):11-15.

[20] 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2):16-21.

[21] 冯文慈.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J].音乐研究,1986^1):1-5.

[22] 李纯一.关于正确分析音乐考古材料的一些问题[J]. 音乐研究,1986,(1):8-10.

[23] 沈洽.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 >(上、中、下)[J].中国音乐学,1986, (1) -.62-77 ,(2):92-102, (3)57-67.

[24] 孟文涛.成败集——孟文涛音乐文选[C].长沙:湖南文 艺出版社,2001.2.

[25] 乔建中等.走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学——中青年音乐学家笔会专栏[J].黄钟,2001,(1):3-36.

[26] 髙士杰.建国以来的外国音乐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1,(1):4-12.

[27] 居其宏.我国当代歌剧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音乐学,1991,(2):50-59.

[28] 冯光钰.20世纪的中国二胡艺术[J].黄钟,1998, (1):3- 8.

[29] 黄翔鹂.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1987,(4):4-21.

[30] 廖家骅.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j].音乐研究,1992,(1): 65-69.

[31] 周海宏.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2,( 1):4>12.

[32] 蔡际洲.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问题[J].黄钟,1997,(增刊):3-7.

文章转自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第3期  2003年9月


往期回顾

🔗学硕与专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定向与非定向......8大考研常识,你清楚吗?

🔗【精彩回听】彭程|“和声与曲式”——从零开始12课

🔗院士教你如何写论文做报告

🔗蔡际洲 | 音乐论文写作专题——精彩回听

🔗音乐类课题申报指导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