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被学术界期刊界普遍关注的期刊评价指标,大约就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俗称“南大核心”或“C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俗称“北大核心”)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俗称“社科院核心”)。三家都可以说是某种期刊排名榜,但后两家公布结果时,学术界、期刊界的反应总体平静,而C刊目录发布却每每一石激起千层浪,甚至遭到媒体热炒。这正说明C刊在我国学术评价及期刊评价中地位举足轻重。
此次C刊目录公布后,果然又引发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一些原来比较著名的期刊降格为扩展版,一些原来不太知名的期刊进入了正版,引来惊讶连连;一些学者、主编提出C刊选刊机制不利于人文学科,某些期刊存在互引假引等“潜规则”;更有学者主张取消C刊。对C刊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对于它,我们的看法是这样的:
一、CSSCI只是一个引文数据库,将其视为学术期刊排行榜或评价工具,是外界的误读和异化,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不管如何评价,首先应该明确一个事实:CSSCI 是基于学者的引用行为和引文著录内容研发的一个引文数据库,其基本功能是检索工具,而不是评价工具。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评价只能是基于内容的同行评议,如果说CSSCI 与评价有何关系,那只是因为它为内容评价提供了辅助的数据工具。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目前的实际情况是,C刊目录被视为像核心期刊那样的排行榜,其为检索而依据某些量化指标设立的数据源被视为期刊质量的标准。当下学术体制中,学术资源为行政权力所控制和管理,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的现象,而行政权力的所有作为都离不开评价,这就使得似乎天然具备的“公正性”的量化指标受到了特别重视。正因为CSSCI的引文数据库之于学术研究的价值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公认,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直接将C刊目录作为学术评价及期刊评价的依据。这就形了用引文数据来衡量刊物,再用刊物来衡量文章,然后以文章数量来衡量学者水平的奇特逻辑链条,在C刊发文也就成了学者们头上的光环或者枷锁。于是,CSSCI在懵懂之中被体制的力量推上神坛,同时也为千夫所指。很显然,C刊被异化成为学术评价的标准,其根源在于学术体制,对C刊和CSSCI的指责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评价问题。
二、既然对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的需求客观存在,我们不如少来些于事无补的“打嘴炮”,多做些建设性批判,让相关机构尽量做得更好。
期刊评价目前在中国如火如荼,不仅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运作,商业机构和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参与。无论我们赞成或排斥,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都如影随形,难以摆脱,甚至已经成为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恰恰在学术体制。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对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的需求都是客观存在,评价机构及其产品也将长期存在下去。我们与其意气用事,倒不如努力促动学术体制特别是评价机制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在对评价机构进行批评的同时,也要从正面提建设性的意见,让他们尽量做得更好。
几年前,我们曾对所有学术评价机构提出过严厉批评,包括CSSCI。今天,对于他们的不足,我们仍然应坚持批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改进,这也是我们批评的意义所在。从到目前为止各学术评价机构所做工作来看,唯有CSSCI是一个开放而标准的引文数据库,不仅对学术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亦可为同行评议提供数据分析的客观工具,这是其他以排行榜为唯一产品的评价机构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假以时日,它完全有可能成为华语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期刊引文数据库。
对CSSCI的所有批评主要集中在对来源期刊即所谓C刊的遴选,在这方面,CSSCI评价中心近年来的改进有目共睹,比如,增加了二级学科期刊的分类,加强了对异常数据的剔除等等。当然,并非已尽善尽美,改进仍然是必需的。退一万步讲,如果我们真的把CSSCI灭了,学术评价是会更好还是更差?答案自在人心。
三、C刊结构较为稳定,引起争议的期刊比例虽微乎其微,却事出有因。
近期在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上做出比较强烈反应的大约有四、五家期刊,共同点是:曾经长期是CSSCI来源期刊,但在此轮遴选中收录位置发生了变化。期刊数据有变化,数据库的目录就随之变化,某些期刊进进出出是正常的现象。有人欢喜有人愁,争议在所难免,但用历史的眼光分析数据,作为多年的观察者,我们的感受是,争议的声音在逐渐降低。
2017-2018版CSSCI目录(节选)
整体来看,CSSCI 目前收录的来源期刊总量在550 种左右,约占国内学术期刊总量的20%。近年来的历次遴选,来源期刊变动的比例大体都在7%上下,可以看出CSSCI 的引文数据分布和来源期刊结构都较为稳定。此次遴选,期刊变动并未超出这一范围,何以引出此次所谓“大的争议”?
首先,CSSCI正版加扩展版,总量750种左右,而此次引起争议的期刊,比例只有1%左右!99:1说明什么?不过说明学术界、期刊界对大约99%的遴选期刊没有意见。所以,不能因为有少数期刊有意见就全盘否定此次的遴选工作,乃至否定所有的来源期刊。
其次,争议主要因为四五家著名高校的期刊或学报落选、四五家不太著名高校的期刊或学报入选而引起,也就是说,在CSSCI共25类来源期刊中,引起“重大争议”的期刊都属于“高校综合学报”这一类。事实上,只有同一学科的期刊才有比较的价值,因为不同学科因引文习惯不同会导致引文数据的巨大差异,一般说来,人文学科较之社会科学引文数据量会低很多,故不能进行简单比较。而高校综合学报恰恰是多学科的“拼盘”,在这样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报中遴选来源期刊是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此次最激烈的批评之一就是,C刊的遴选会“扼杀人文学科”,这也是笔者一贯的观点。当然,这个观点只针对综合性期刊,专业期刊一般不存在这一问题。事实上,也确实存在某些高校学报偏重社会科学而在评刊中“获利”的现象。但我们应看到,在这次选刊过程中,CSSCI吸纳了包括笔者在内的批评,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避免因学科比重不同导致的结果偏差,例如,将高校综合学报分成两类,即“综合性学报”和“社会科学学报”,将偏重社科的学报单独列出。但具体到某个综合性学报,学科差异对引文数据造成的影响很难根本消除。
再次,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因为高校综合性学报学科边界不清不仅导致评价的困难,更使其失去了固定的读者群,许多人平时根本不看学报,只看衣冠不看人,仅凭主办单位的实力来判断学报质量的高下,一旦他们看到某些名校学报在C刊中的掉落,即出言指责选刊的不公平,而无视近年来诸多中小学校学报人在提高办刊质量方面的努力。在今天这样技术革命、竞争激烈的办刊环境中,办刊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某些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学报,纵然是名校主办、名家主编,被他刊超越,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四、不正当的期刊引用行为成因复杂,期刊界和学者应该自律,CSSCI则应有必要的应对措施。
CSSCI 是一个引文数据库,引文数据的质量是数据库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此次另一个激烈的批评是期刊通过数据造假跻身于C刊行列。应该说,这一指责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近年来,的确有些期刊为了挤进C刊,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比如互引、假引、单位自引、花钱买引用等等。这样的行为,成因比较复杂,但是,我们不能将极少数期刊的不当行为扩大化为整个期刊界的“潜规则”。须知,大量质量上乘的期刊并不存在这样的行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数据造假主要通过虚增引文来实现,非期刊能独立完成,需要作者的配合,正直的作者不会容忍这样的行为,而多数期刊人也不屑于这种行为。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所谓“潜规则”正在受到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强烈指责。比如,在高校学报研究会近两届的期刊评优活动中,对数据造假的期刊实行一票否决,就有效地遏制了学报界的数据造假行为。当然,这一现象并未绝迹。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既不能将其泛化为整个期刊界的普遍现象,同时,我们也要大力提倡期刊人和作者的自律。另外,CSSCI也应该而且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只要造假,就必然会留下蛛丝马迹,通过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辅之以专家的协助,CSSCI完全有能力甄别绝大部分的数据造假行为,并采取必要措施。数据造假行为不仅损害学术,最终也会损害CSSCI的质量,因此,摒弃虚假数据于数据库及其制造者于来源期刊,CSSCI责无旁贷。我们很高兴地看到,CSSCI正在这样做。据笔者所知,早在上一次来源期刊遴选时,CSSCI就对存在某些“异常数据”的期刊发出信函,要求其对异常数据作出澄清,而在此次期刊遴选中,CSSCI同样进行了甄别,对个别期刊采取了严厉措施,甚至直接将这些期刊排除在遴选名单之外。希望CSSCI进一步明确规则,在杜绝数据造假方面,发挥技术的作用,尽到应尽的责任。我们也想告知期刊同行,既要督促评价机构确保数据的质量,也要把精力放在想办法、下决心办好自己的期刊上面。好杂志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没必要眼睛总盯着别人的碗。
此次C刊目录公示后引发的争议事件,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CSSCI的本质是一种可以用于评价的客观数据,其合法性和公信力都来源于此,关于C刊的种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对CSSCI的无知和误解。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CSSCI需要根据学科发展和期刊发展规律,不断改进计量方式,以更加贴近学术期刊的实际。尽管CSSCI是美国的舶来品,但应当根据中国的现实需求和期待进行本土化调整,在促进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最后,我们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对C刊或学术评价机构进行评论和批评,是我们的自由和权利,但在评论和批评之前,我们务必要做点功课,先了解学术评价、了解学术期刊,不要人云亦云或信口开河;否则,那不仅会暴露我们的局限性,也会对学术评价机构造成伤害,更会对中国学术事业造成伤害。
谬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拍砖!
(作者:仲伟民,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桑海,系《澳门理工学报》编辑。)
编辑:若水
欢迎大家关注本微信号!
独立精神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官方微信平台
Journal_of_T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