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间朝北的书房里,总有乐谱铺展于书桌或钢琴谱架上,正待钱亦平教授演奏、分析;桌旁常有一摞学生论文高高垒起,不日之后,其上将留下她用红笔逐字逐句的勾划与修改;占据整面墙的书柜,某处正摆着厚厚一沓完善后便要付梓的书稿……


73岁的钱教授,每天的日程从清晨开始,包括校内大课、论文小课、修改学生论文、行政会议、教授二十余名社区老人演奏钢琴、安顿患有眼疾的老伴的日常起居……多年来,她还在繁忙中见缝插针,完成了十余部学术研究著作与教材,为中国音乐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深远贡献。


但是,似乎从未看到她疲倦过:永远精神抖擞,永远乐观幽默,数十年如一日,支撑她的是对生活、音乐与学术的无尽热爱。


学术如光 点燃生命


钱亦平教授的音乐启蒙源自父亲钱仁康先生。作为学贯中西的学术泰斗的女儿,她幼时便对父亲研究音乐、伏案写作的情形耳濡目染,立志追随其脚步。197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已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7年的钱亦平得知恢复研究生考试制度,毅然放弃安稳工作,决定报考上音研究生,成为了钱仁康先生指导的的第一位硕士。从亦师亦父的钱先生那里,钱亦平学到了有关音乐作品分析的系统知识,为随后的音乐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她以学位论文《再现的结构功能和表现功能》高分通过答辩,并留校任教。


其学术研究继承了钱仁康先生既博又专的特点,以曲式结构为核心,辅以发展的宏观历史视角,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中多达131种音乐体裁的结构样式及内涵特质。她极为强调落在实处的音乐本体分析同时要兼顾历史视野,在文章《音乐分析的历史观察点》①中提出:

音乐分析工作者在工作时,在历史分期上与史学学科是相同的。但是分析工作者与史学工作者的任务和关注点不同。分析工作者在面临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作品时,他们的任务之一是对上述时期的作品做归纳和划分类型,勾勒出每一种曲式的历史发展轮廓及特点。由于每一历史时期的作品中构成作品的参数和主宰结构的要素不相同,因而分析工作者亦必须持不同的历史观察点。”

在数十年的研究及教学过程中,钱教授积累了数量惊人的作品个案,对这些个案的如数家珍无疑为其学科视野提供了有力的扩展与支持——本体分析与历史视野,两者相辅相成。


正是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围绕着音乐分析学、音乐史学、音乐体裁学、音乐形态学、曲式发展史等学术领域,她先后出版了《德沃扎克——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1982)、《世界著名交响诗欣赏》(1989)、《音乐欣赏指导》(1995)、《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与钱仁康合著,获2003年度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2011年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与王丹丹合著,获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度科研教材一等奖)、《外国音乐欣赏第二版》(与钱仁康合著,获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音乐分析 学海津梁》(钱亦平音乐文集,2007)等著作。更联合后辈学者王丹丹、邹彦,完成了难度极大的教育部科研课题《曲式发展史纲要》,即将付梓。


在这些著作中,她将研究对象逐步从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推进至国内较少有人涉足的音乐时期与音乐体裁,填补空白:探索中世纪词乐结构的类型,总结西欧早期音乐如格里高利圣咏、弥撒曲、经文歌、康塔塔、清唱剧、受难曲、牧歌等体裁的曲式结构特征——如“巴洛克咏叹调曲式”“库瑙《圣经故事奏鸣曲》的叙事方式及结构特点”等。《从〈愤怒的日子〉看中世纪的词乐结构》②一文,从大处着手,逐一分析继叙咏这一体裁的产生、发展及歌词与音乐特点,随后将视角集中于作品《愤怒的日子》,在考察其作者、歌词、旋律与结构之后,又以小见大,指出《愤怒的日子》之于中世纪词乐结构的典型性,行文在宏观历史与微观本体之间切换自如。


此外,她大量涉猎20世纪音乐作品,在密切和复杂的音乐迷宫中抽丝剥茧,概括总结其结构思维和结构类型,指出20世纪的体裁与曲式出现了两极化现象,作品从复杂的小层结构(音的关系)生成个性化的中层(旋律主题)乃至大层(戏剧性组织)结构,因此作品构成的各种参数(如音高、节奏、织体、表情、空间、复调、色彩等)都应成为分析的着力点③。也许是受1990—1991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访问学习、师从音乐学大家瓦连金娜·尼古拉耶夫娜·赫洛波娃之经历的影响,钱教授对俄罗斯20世纪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进行了许多翻译,如《刻意求新的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④,还有多篇针对古拜杜琳娜作品的个案研究,如《精确设置 精心雕琢——古拜杜林娜〈为羽管键琴和打击乐写的音乐〉》的语言、技法和结构》一文⑤,涉及“字谜”手法,响声、卡农的运用特点,受表情参数影响的三部与回旋曲式原则等问题;《古拜杜林娜带给我们的宝藏——〈领悟〉研习》⑥一文则探索了作品拓展人声表现力、发音法、弦乐器与磁带结合织体的独特路径。


不仅如此,钱教授还对中国现当代音乐抱以热切支持。她曾关注过桑桐先生钢琴音乐对民族化和声的锐意创新⑦,王建中先生对中国风格与韵味的成功探索⑧及其创作中的低调与精美⑨,丁善德先生音乐中现代技法与民族风格的紧密结合⑩等。1986年,她受病榻上的丁善德先生之托,参与《丁善德的音乐创作——回忆与分析》(1986)一书的写作,采用作曲家回忆与音乐学家分析的双重视角——先记录整理丁善德先生对创作背景和构思的口述回忆,然后由她进行作品分析,使之成为弥足珍贵的口述史记录和作品分析样本。


钱亦平教授常说:“搞科研工作要具有‘吃不香饭、睡不好觉’的一股劲,怀着如痴如醉的态度,才能投入其中,取得成果。”这一系列学术成果都是源自这一股投入的精神,不仅如此,她更将学术研究视为快乐之源泉,每发现好作品便兴奋不已,每有研究上的新进展便激动万分,几十年来真正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出席国际学术会议(2010年)


教育如火 传递四方


书斋之外,三尺讲坛是钱教授热爱的另一个地方。自1982年留校以来,她迄今已任教37载。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学系、音乐教育系、艺术管理系、钢琴系,还有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青岛、杭州、银川、深圳等地,都曾留下她授课的身影。她深知本科课程的教学是一切教学环节的基础,且科研必须与教学相辅,才能保证教学不断出新,质量不断上升,因此开设课程均与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包括本科阶段的大型曲式、音乐论文写作、钢琴音乐分析和硕博阶段的大型复杂曲式研究、曲式发展史等。


在美丽的“上音”校园里,她总是背着橘黄色大书包,外加一个蓝色印花布口袋,里面盛满一天授课所需的书籍和CD,当和学生们讨论到什么有趣的学术问题时,眼睛中便闪烁着兴奋与好奇。由于持续更新、优化课程内容,所以她的课有容量大、节奏快的特点,加上时不时抛出的冷幽默,让课程变得充满挑战又乐趣满满。


钱教授先后于1993与2000年开始担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导师。她以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们自由追求学术兴趣,不畏学术研究的艰难;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在写作遇到瓶颈时为他们加油打气,为有困难的学生雪中送炭——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学生们为人处世的楷模。迄今已培养了18位博士,44位硕士,其中有11篇硕博论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这些研究成果辐射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相当一部分涉及音乐学界科研的难点,如研究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研究后期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跨学科研究的论题等,对于音乐学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如今这些毕业生都在全国各音乐教育岗位上成为骨干,担负重要职责,可谓桃李满天下。

▲辅导研究生(2019年)


在教学之余,她亦负担繁重的行政工作,曾先后任音乐学系(1995—2001)和艺术管理系(2003—2006年)系主任。她像进行学术研究一样,反复思考如何完善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更完备的教学体系。在她的主持下,音乐学系开设的论文写作课得到不断的讨论和完善,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特色课程,对培养学生深度理解音乐和有效文字表达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她对行政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常常忘记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担任音乐学系主任期间,医生曾叮嘱她有肿块,要三个月随访一次,但她将之抛于脑后,竟然7年未作检查,致使2000年发展为癌症并施行手术。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欲建立新兴学科艺术管理专业,虽然彼时钱教授已因患病卸任音乐学系主任职务,但她仍是呼声最高的系领导人选。最终,她顾全大局,怀着乐观坚强的精神带病上任,协同党支部和其他筹备组成员,反复调研,为艺术管理学科的建立、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人员的引进和学科的初具规模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钱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起,受邀为离休老干部开设音乐欣赏课。在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根据老年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周一次,从不缺席。由于学员永不毕业,因此每个学期都要修改教学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她总是用生动而深入浅出的语言,化解音乐的抽象与难以靠近,让音乐爱好者也能感受音乐的美妙。这项音乐普及工作一直持续到身患癌症,不得不接受手术、化疗才停止,转由她的学生继续上课。她离开之际,老干部们感念这位老师的辛勤付出,特意赠送她《音乐圣经》一书,这本书如今还一直珍藏在她的书柜中。


2016年起,退休后接受返聘的钱教授,除了继续担任校内的教学工作外,又开始投身于社区音乐教育。她推辞了许多社会上慕名而来、上门拜师学琴的人,在所住小区的居委会开设钢琴班,每周一次义务教授老年人演奏钢琴。班上共有十几位学员,最年轻的48岁,最年长的94岁,分成两个班,每周轮流上课。她摸索适合老年人的课程,采用让学员自选曲目、一对一授课的教学方式,为每一位学员辅导、示范,学员录像后,回家对照练习。弹钢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因此钱教授抱以极大的耐心授课,对学员的进步毫不吝惜地表扬,还为他们举行钢琴汇报音乐会,与之同台献演,鼓励他们大胆演奏、与人分享,并为能帮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而感到由衷的快乐。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钱教授都将传播音乐知识视为己任,不遗余力。小小的讲台其实无比广阔,她将研究成果输送给一批又一批音乐学子和音乐爱好者,再由他们传向更远的地方。


尽管已入古稀之年,钱亦平教授笑起来依然如孩童般天真,做起音乐研究来依然如少年般充满激情与执着,授课时依然如青年那样思维敏捷、逻辑清晰。时间在这里仿佛停下了,因为对生活、音乐与学术的热爱而停下。

▲钱亦平与本文作者(2015年)


注释

①钱亦平《音乐分析的历史观察点》,《中国音乐学》2014年第1期,第12页。

②钱亦平《从〈愤怒的日子〉看中世纪词乐结构”,《音乐艺术》2008年第2期,第73—85页。

③钱亦平《20世纪下半叶音乐语言特点及结构类型》,《音乐艺术》2011年第1期,第150—174页。

④尤丽娅·尤里耶夫娜《刻意求新的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钱亦平译,《音乐爱好者》1992年第6期,第24—26页。

⑤钱亦平《精确设置 精心雕琢——古拜杜林娜〈为羽管键琴和打击乐写的音乐〉的语言、技法和结构》,《音乐艺术》2014年第2期,第140—145页。

⑥ 钱亦平《古拜杜林娜带给我们的宝藏——〈领悟〉研习》,《音乐艺术》2015年第2期,第56—72页。

⑦钱亦平《矢志探索锐意创新——桑桐教授钢琴作品的风格和特点》,《音乐艺术》2003年第1期,第8—10页。

⑧钱亦平《中国风格钢琴创作的成功探索——纪念王建中先生》,《音乐艺术》2016年第2期,第6—12页。

⑨ 钱亦平《低调精美——王建中先生其人其作》,《钢琴艺术》2016年第5期,第4—9页。

⑩钱亦平《金声玉振一代宗师——丁善德先生的创作成就和人格魅力》,《人民音乐》2002年第4期,第3—5页。


(本文原载《人民音乐》2019年第8期)

鲁瑶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读博士生

责任编辑 张萌

排版 盛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