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音乐美的积淀——罗小平自选文集》(上、下册)

点击关注→ 音乐名师大讲堂 2022-05-02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音乐美的积淀——罗小平自选文集》

罗小平 著



图书简介



《音乐美的积淀——罗小平自选文集》收录了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家罗小平教授从1965年至2018年的文论,分为学术论文、评论(乐评、书评、名家述评)、其他文章(散文、杂文、随笔、短小说)、访谈,共四部分,分为上下两册。


学术论文精选了其在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广东音乐研究方面的成果。在此展现了罗小平教授对音乐表演美学、美学哲学基础、音乐美的价值、美学名家的探究,对人类心理与音乐的互动关系、音乐创作、表演、欣赏、传播心理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现当代音乐心理学发展动态与特征的思考,对广东音乐的生命力、文化力、辐射力的分析,对广东音乐名家的评介等。评论文章囊括了笔者对音乐作品审美的体验、对演奏家再创造的分析、对学术论著的评价、对学术名家之介绍。第三部分的小文,大多是笔者早年的习作,还有在加拿大期间任访问学者写的随笔和近年有感而发的心得。访谈部分辑入笔者在不同时期访谈一些专家的实录以及2018年所作的《人生之悦——10位快乐女性访谈录》(精选8篇),以口述史的方式剖析社会与人生的体验与感悟。




自序



人生70载,笔耕数十年。自小喜欢作文,依稀记得小学一年级曾在广州电台举办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奖。而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钢琴,游走于黑白键之间,无暇握笔爬格子,直到参加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的舞剧《凉山巨变》排练,斗胆写了篇艺术评论,居然发表在《大公报》上,时年不足20岁。继而,与艺术系师生赴藏演出、卷入广西“四清运动”,陆续发了多篇散文、随笔,这些稚嫩之作如今辑入此文集,读者可从起点追寻我的成长。


我真正专注于理论研究并开始撰写学术论文是于1979年就读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研究生期间。在导师楼栖、吴文煇教授的指导下,在《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硕士论文的节选《试谈文学欣赏想象再创造的特点》刊登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学理论》全文转载。1983年硕士毕业后,在星海音乐学院任教,开设音乐美学概论,与音乐美学结下不解之缘。尔后,参与中山大学陆一帆教授主编的“艺术心理学系列丛书”之《音乐心理学》的著述,又开拓了新的探索视域,20世纪90年代被学院任命为省重点学科《岭南音乐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便从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角度和方法切入此论域,获得一些成果……几十年里,从被动选题到学术自觉,职业、专业与兴趣、爱好契合一致,学者生涯、问道之悦成为终身之求,无怨无悔。


本文集选辑了笔者从1965年至2018年的文论,分为学术论文、评论(乐评、书评、名家述评)、其他文章(散文、杂文、随笔、短小说)、访谈,共四部分。学术论文精选了我在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广东音乐研究方面的成果。在此展现了我对音乐表演美学、美学哲学基础、音乐美的价值、美学名家的探究,对人类心理与音乐的互动关系、音乐创作、表演、欣赏、传播心理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现当代音乐心理学发展动态与特征的思考,对广东音乐的生命力、文化力、辐射力的分析,对广东音乐名家的评介等。评论文章囊括了笔者对音乐作品审美的体验、对演奏家再创造的分析、对学术论著的评价、对学术名家之介绍。第三部分的小文,大多是笔者早年的习作,还有在加拿大期间任访问学者写的随笔和近年有感而发的心得。访谈部分辑入笔者在不同时期访谈一些专家的实录以及2018年所作的《人生之悦——10位快乐女性访谈录》(精选8篇),以口述史的方式剖析社会与人生的体验与感悟。


与笔者已出版的两本论文集比较,本文集在于时间跨度长,体裁丰富、触及面广,应是笔者一生成果的总结。从《音乐美的寻觅》(1983年至2005年6月)、《音乐美的感悟》(2005年7月至2017年),到此文集《音乐美的积淀》(1965年至2018年),可令读者综观笔者由始至终的学术轨迹。该文集辑入的91篇文论一半以上是新入选的论文、文章,体裁除了论文与评论还有随笔、散文、杂文、短小说、访谈等;内容不仅涉及音乐、艺术,还有对现实动态的观察、思考;既有少数民族地区风情的描绘、华人在异国他乡生活的聚焦,又有笔者对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道德、人情、快乐、幸福的反馈。


反思笔者数十载的学术研究,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 补白;二是: 汇融;三是: 不辍。


所谓补白,是指笔者一直以来致力于不断开掘学界忽视的新论域并努力构建新视角来进行学术的探究,这其中既包含着对既有研究的丰富,也包含着对空白领域的拓展。


如1986年发表在《音乐研究》上的《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美学原则》,就是学界较早全面探究音乐表演再创造立美规律的论文。对此,在诸名家撰稿的《当代中国音乐》第二十章“音乐美学”中,撰稿人王宁一先生评价:“1986年,罗小平发表《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原则》,也开始填补了音乐表演美学的空白。”


1989年出版的《音乐心理学》(与黄虹合著)亦是国内较早系统地研究音乐心理学的著作,是作者思考、实践与实证研究的成果。《当代中国音乐》第二十章“音乐美学”中的评价十分准确:“普凯元编著的《音乐心理学基础》、周立的《音乐心理学发展概观》、刘沛的《近代音乐心理学概貌》……这些著作和文章广泛介绍了心理学诸多的流派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为音乐心理学在中国的构建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1989年,罗小平、黄虹合著的《音乐心理学》(三环出版社)问世,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音乐心理规律的专著,该书吸取了古今中外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音乐审美心理结构、音乐心理功能、音乐创作、表演、欣赏、音乐才能、音乐家的个性等作了全面的论述。这一切都说明从音乐美学切入的音乐心理学,正朝着独立学科的方向发展,反过来必将促进音乐美学研究水平的提高。”鲁枢元、童庆炳等主编的《文艺心理学大辞典》也有详细介绍此书的独立词条。2008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心理学》(第二版)在第一版原有框架上补充、丰富、发展,新增内容超过原书篇幅的一半,新版的《音乐心理学》至2018年已印刷第11次。该书问世30年,在此瞬息万变、频繁更迭的时代,其影响尚存,令作者十分欣慰。


笔者发表的音乐美学系列论文如《从文化学角度谈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从星海所处的诸文化环境分析这些文化背景对星海崇尚壮美与崇高美、追求新颖的音乐美、赞赏丰富多元的创造等审美趣味的影响。该论文在星海研究上另辟蹊径,发表后被《人民音乐》转载并获广东省第六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再如《审美意识与音乐创作》《解读赵宋光立美观的五种路径》(与王学佳合作)等论题均有新意。


笔者从心理学角度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名家研究的论文亦有独到的观点。如《注意力与音乐表演再创造》一文,分析了注意力的各种素质与音乐表演创造力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注意力的选择、稳定、调节、组织功能贯串在音乐表演的始终,最后作者还提出了培养表演者注意力的有效方法。此文发表后获得学界同仁的肯定,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音乐舞蹈研究》全文转载。


再如《高AQ——星海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析音乐家冼星海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星海事业成功的心理因素探究之二》《中国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奠基人——张前教授》等都是在同行忽略的视域有所发现、有所领悟。


笔者从多学科视野思考广东音乐的论文《析广东音乐在新世纪所具有的生命力与文化力》因选题的新颖引起关注,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音乐舞蹈研究》全文转载。


还有论著《音乐美学通论》(与修海林合著)、《音乐与文学》,论文《再谈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音乐价值三议》《析音乐价值的多元、动态、开放结构——以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原则为参照》《音乐学的领军人物——于润洋教授》《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表演美学观》(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作曲者的心理动态——作品产生的中介结构》《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起、承、转、合》《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发展的特征》《西方心理学的两次广泛传播与中国音乐心理学的构建》等,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观点上有所补充与发挥,在内容上更广泛、丰富。


所谓汇融,则是得益于笔者阅读兴趣的广泛和多元,笔者虽没有同行们博览群书的功力,但对音乐学其他学科的研究动态却有着持续而深切的关注,致力于跨学科、多学科的交融与汇通。并以此作为自己展开学术研究的基本立足点与思维触发点,从而形成新的视域、视角、方法和论题。


如笔者出于对音乐学内各学科的关注,写出了《试析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具体剖析了音乐心理学在历史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国外音乐心理学杂志的浏览,看到21世纪人口老年化的趋势,音乐在老年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国外老年精神音乐学兴起的动态,从而发表论文《老年精神音乐学刍议——一门音乐心理学与老年心理学交融的新学科》(《黄钟》2006年第2期),在国内首倡“老年精神音乐学”的研究。尔后,笔者组织了四所大学跨学科的研究,完成了省级重大课题《老年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出版了专著《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与余瑾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出版)。笔者出于对文化学、传播学、生态学的兴趣,撰写了著作《音乐与环保》、论文《谈广东音乐的生命力、张力、辐射力、文化场》《文化价值与文化场——析〈黄河大合唱〉传播60年》《音乐传播与欣赏心理》《21世纪广播音乐的价值》《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该关注的新视域》等;在口述史方法的影响下,基于作者们对当代音乐美学诸名家的敬仰、探究其学术成就的热切心愿,完成了《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与冯长春合作)。


所谓不辍,则不为其他只关乎性情,笔者的学术历程既在于好之、乐之。随之而来的名利、荣誉、职称就不是目的,而是副产品。学在其中、思在其中、乐在其中。正因如此,笔者从198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第一篇音乐学论文始,至2017年在《音乐研究》上呈现最新的成果,始终笔耕不辍。这三十几年来,笔者虽本性贪玩又忙于稻粱谋,加之诸事繁杂,尚能坚持不懈地在自己热爱的音乐学领域学习、思考、求索、耕耘,最终有所成。尽管与成就卓著的大家相比,笔者的成果不算什么,但在有限的条件下能持续积累、不断收获,亦无愧于天地!


回顾人生之路,如果我的学生能在本人引导下有所进步;我的著述能被某些学者关注,有兴趣的读者亦能获得启发;我的存在能使亲人和朋友们感到温馨和愉悦,能让大多数熟人想起我,心中泛起暖意;本人就觉此生不虚度,人间不枉行。但愿此文集的出版能令同行学者、音乐爱好者有所思、有所得,朋友们亦可从中了解我的学术之径与心路历程,我就会感到心满意足。囿于笔者思维能力、学问功底、学识积累之不足,文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谬误,敬请方家与读者不吝赐教。


罗小平

2018年10月



目录






内页预览






作者简介









罗小平(1945— ),女,广东龙川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星海音乐学院二级教授,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终身荣誉理事、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顾问、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曾任星海音乐学院音研所所长、学报副主编、省级重点学科《岭南音乐文化》学科带头人、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通讯评审专家。第1—3届中国音乐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第8—10届广东省政协常委、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会长等。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以省高教厅公派访问学者资格赴加拿大深造。曾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十大师德标兵”、广东省教学名师并六次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


主要从事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任教以来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过的课程有“音乐美学概论”“音乐心理学”“中外音乐美学史”“中外音乐心理学史”“音乐表演美学”“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导读”“世界艺术精品鉴赏”“钢琴必修课”等。


出版专著有《音乐美的寻觅》《音乐美的感悟》《音乐心理学》(一、二版)(与黄虹合著)、《音乐美学通论》(与修海林合著)、《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与冯长春合作)、《春之歌——德国作曲家门德尔逊及其作品》《音乐与环保》《音乐与文学》《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与余瑾主编)等11部。参编教材《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副主编)、《钢琴视奏教材》(四册)、《中老年人钢琴基础教程》(四册)、《钢琴基础》(上、下册,老年大学统编教材)、《钢琴实用教程》(四册)、《艺术集》等。参与编写钢琴曲集《苏联名歌钢琴改编曲》《岁月如歌——流行歌曲钢琴演奏集(二)》。发表论文及评论文章100余篇。


主持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学校艺术教育实践研究子课题“音乐教育心理学”、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音乐美学研究”、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老年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参与上海音乐学院主持的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音乐学新论——世纪回眸与学科展望”、南京艺术学院主持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中国当代音乐学”等。


论著《音乐心理学》(第二版)获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表演美学观》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论文《从文化学角度谈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获广东省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著作《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获广东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等等。




扫码与您共同学习

分享网络时代红利 

与音乐名师“面对面”






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