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茂春|琵琶史上的“刘德海时代” ——为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而写

梁茂春 音乐名师大讲堂 2022-05-02


来源: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



梁茂春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中国音乐史学家。



琵琶史上的“刘德海时代”

——为琵琶大师刘德海逝世而写

2020年4月11日,琵琶家刘德海突然远行,带着他心爱的琵琶。他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琵琶的“刘德海时代”。这个“刘德海时代”,既是中国当代琵琶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二千年琵琶历史的巅峰。令人高山仰止。


中国琵琶的“刘德海时代”,是由刘德海的四大方面的杰出成就和贡献组成的:即刘德海的琵琶演奏、琵琶教学、琵琶理论和琵琶创作。这四个方面就像四根顶天立地的大柱,支撑起了“刘德海时代”这个琵琶殿堂的四维。这里我简单谈谈他在这四个方面无比杰出的历史贡献。


刘德海的琵琶演奏:

声情并茂,技艺双绝。

刘德海是当代杰出的琵琶演奏家,他的演奏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崭露头角,到六七十年代展现辉煌,八九十年代走向成熟,达到炉火纯青,并一直坚持到二十一世纪,前后贯穿了五六十年。影响遍及中国和世界。他的传统技艺深厚,能够做到“南北合套”和“文武兼擅”,即琵琶的“南派”和“北派”相交融,“文套”与“武套”相结合。他“转益多师是吾师”,把近代江南各个琵琶流派的长处都尽量吸收到自己的琵琶中。他的演奏风格是南、北各派琵琶的集大成者。


刘德海在琵琶的基本功上下过艰苦的功夫。1960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时,就经常听到他在一号楼琴房邻近的水房里练琴,那时学校琴房少,经常有人在走廊、厕所中练琴。一号楼这个水房面积颇大,供学生洗手、洗碗用。不知道是什么条件造成了水房的特殊共鸣混响,使得琴声音质纯净通透,余音绕梁。其音响甚至超过了许多音乐厅,因此有许多人都愿意在这里练琴。有一次刘德海在水房里专门练习“轮指”,那音响并不是白居易诗中所说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是珠子一颗一颗逐渐地、均匀地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相继匀称地掉落在“玉盘”中;琴声由弱渐强,复由强转弱,逐渐消失到无声。刘德海练习“轮奏”时充满着音乐和情感。我在琴房中被刘德海的琵琶“轮奏”吸引住,疑为天籁,忘记了弹琴,好像眼前有一条流淌着清澈山泉的小溪在我面前潺潺地从远外流来,又潺潺地流向远方。时间过去六十年了,刘德海那能够勾魂的“轮指”仍历历在耳。


练琴尚且如此,舞台上的演奏更加光彩照人。刘德海的演奏表面上稳健沉着,实际上掏心掏肺。那是他生命的歌唱。


刘德海的琵琶教学:

人才辈出,桃李满天。

刘德海的琵琶教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先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后来调中国音乐学院,一直坚持到他逝世前,凡六十年。尤其可贵的是在教学中,他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并且非常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六十年来,他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已经成为各重要院校和重点院团的核心人才。从2009年开始,他又带起了琵琶博士生。


刘德海的琵琶理论:

出于实际:充满睿智

刘德海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写下了一批重要的琵琶理论研究文章。如《凿河篇》《旅程篇》《流派篇》《一字篇》等。刘德海认真钻研了多年哲学,逐渐形成了他的“兼容·优选·鼎立”的“金三角”文化和哲学思想。他掌握了哲理,能够从人类文化和历史的高度来汇聚古今、融通中外、整合雅俗,提出许多他对琵琶艺术的充满智慧的观点。刘德海理论文章的文笔非常生动,思路常有闪光。他的许多论文都是我认真学习的范文。


刘德海在近年来又写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论文,大多还没有公开发表,如《琵琶人在航行中——哲学笔记断想》(2014)《刘氏琵琶创作之路——25条提纲》(2015)《情的审美力道——主客对话篇》(2018)等等。今年,刘德海把他三十年来所写之论文,汇编成一本论文集,书名为《琴海游思》(约40万字)。这实际上是他自编的一本《刘德海琵琶论文集》。这本厚重的文稿于3月11日递到了我的手上,我还没有来得及学习、阅读完毕,刘德海就匆匆西去了!好在他的理论巨著留在了人间,我们可以通过这本《琴海游思》继续和刘德海进行思想的交流。


刘德海的琵琶创作:

诉说生命,叙述人生。

刘德海又是一位勤奋的作曲家,他毕生“唯精唯一”,专志只为琵琶这一件乐器作曲,通过作品把琵琶艺术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纵观二千年的中国琵琶史,没有一个琵琶家或作曲家为琵琶谱写过这么多的新作品,开发出那么丰富的琵琶新技法。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刘德海创作的一系列琵琶新曲,如《天鹅》《童年》《天池》《白马驮经》《昭陵六骏》等已经成为当代琵琶的经典作品,它们共同形成了二十世纪末琵琶艺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也许人们还不太知道,近几年刘德海又出现了一个创作的高潮,他又顽强而兴奋地谱写了《妈妈的爱》《雨雪情诗》《平安之夜》《龟兹思乡曲》等琵琶新作。2017年12月23日,我和蔡良玉一起到刘德海家中看望他和庄渝澜时,他抄起琵琶给我们演奏了他新近完成的《螳螂姑娘的舞步》等乐曲,弹完之后他说:“我就是螳螂,螳螂就是我。”《螳螂姑娘的舞步》是他2014年的作品,音乐中的“螳螂姑娘”飒爽英姿,挥舞双刀,舞步娇健。2017年刘德海八十岁,我感奋于他的创作和演奏仍充满了青春活力,写了一首小诗赠刘德海,其中有一句“海兄八十,犹挥双刀”,指他还在娇健地挥舞着演奏和创作这“两把刀”。那是我最后一次听刘德海亲自演奏。


2017年12月23日,刘德海给我们演奏了《螳螂姑娘的舞步》后说:“我就是螳螂,螳螂就是我。”


我也曾经听刘德海说过类似的话:“我就是天鹅”,“我就是战马”,“我就是顽童”。他总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谱进他的作品中,音乐因此而动人。


刘德海为琵琶的创作一直坚持到他去世前,最后一首作品是2020年刚谱写的《平安玉珠送亲人》。他原创作的作品总计共有56首。如果加上他改编的和“旧曲新弹”的作品,总数在百首以上。其中许多是中国琵琶曲库中的珍品。中国二千年琵琶史上,找不出第二位有这么大创作贡献的琵琶人。


刘德海在七十岁之后谱写的二十来首原创作品中,尚有许多没有公开演奏过和出版过。上述他的论文中,也有许多还没有发表过。刘德海以他超人的才智和过人的勤奋,在有限的时空里做出了无限的功绩和贡献,其中还有许多尚待开发的“刘德海琵琶宝库”。


中国琵琶的“刘德海时代”,以前我曾称之为“刘派琵琶”,刘德海自己则戏称为“刘家大院”。他认识到:“创作是琵琶发展的生命线。”所以他才孜孜不倦地创作到最后一息。他的这些琵琶作品,饱含着刘德海的生命力,成为“刘家大院”的顶梁柱。


江山代有人才出。刘德海是近百年来,甚至是近千年来难得一遇的琵琶才俊。中国琵琶的“刘德海时代”,已经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中国当代琵琶的繁荣和辉煌,它也必然会启发和指引中国音乐事业的进一步成长和繁荣。

扫码邀您一起学习

分享网络时代红利 

与音乐名师“面对面”


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