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谢福源|高平“弹唱钢琴”艺术特征研究(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琴形影 Author ​谢福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学习转发交流。



原文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摘 要:

高平的“弹唱钢琴”是一种独特音乐表演形式,钢琴家在演奏钢琴的同时还要“唱”。这种“唱”不同于艺术歌曲中的歌唱方式,其中包含了美声、口哨声、呼气声、念白声、喊叫声等多种有音高或无音高的发声方式。高平的“弹唱钢琴”作品极具灵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分析高平“弹唱钢琴”作品中的创作手法来研究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高平;“弹唱钢琴”;艺术特征;戏剧性;

引 言

在200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期间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上,笔者第一次看到了作曲家高平现场演奏自己作品的演出。在那场音乐会上,高平以其高超的琴艺技惊四座。尤其是他自己创作的压轴曲目——为弹唱钢琴家而作的《苏联情歌两首》中独特的弹唱表演让人叹为观止。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发自肺腑的欢呼声,这种情景在中国现代音乐的演出现场是很少见到的(1)谢福源:《“读后感”式的写作——评高平〈残余的探戈〉的创作》,《人民音乐》,2014年,第12期。自那以后,高平就以钢琴家与作曲家的双重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或许由于自身是钢琴家的原因,高平的创作中和钢琴有关的作品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专门为弹唱钢琴而作的,即钢琴家在演奏钢琴的同时还要“唱”。这种“唱”不同于艺术歌曲中的歌唱方式,其中包含了美声、口哨声、呼气声、念白声、喊叫声等多种有音高或无音高的发声方式。作曲家将这种自弹自“唱”的方式称之为“钢琴歌者”(vocalizing pianist),后面他又将这种类型的作品统称为“弹唱钢琴”。这类作品属于他的作品中富有灵性的类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迄今为止,高平一共创作了五部“钢琴弹唱”作品,按时间顺序分别是:《苏联情歌两首》(2003年)、《匿吻》(含四个乐章“匿吻”“煤灰”“萧萧”“一天一个世界”,2005—2006年)、《也许——葬歌》(2009年)、《四不像》第三乐章(2012年)、《白日梦》(2019年)。本文的目的是总结高平“弹唱钢琴”作品中的独到艺术特征。


一、钢琴音乐表演形式的拓展

高平的第一部“钢琴弹唱”作品是《苏联情歌两首》,创作于2003年。作曲家选取了两首在中国脍炙人口的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作为素材来进行创作。在谈及这部作品时,高平说:“演奏者在演奏中的种种怪僻,常常让我感到好奇。我自身也难说没有一点影响弹奏的陋习。不过,我想如果这些动作或杂声是自然、下意识的流露,或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很难想象古尔德(Glenn Gould)演奏时若全然改正令录音师头疼的哼唱会是什么样子。其实为弹唱钢琴家而作的《苏联情歌两首》的创作灵感得益于观看古尔德的演奏录影带,以及聆听钢琴家、作曲家费德里克·热夫斯基(Frederic Rzewski)演奏他的作品《路》(The Road)。作品本是自娱之物,但当我完成并自己演奏的时候,感觉它的剧场性似乎需要听众的参与。(2)见高平为《苏联情歌两首》所撰写的乐曲说明。见徐婷婷《“跨界”钢琴作品——高平〈为弹唱钢琴而作的苏联情歌两首〉》,《音乐创作》,2015年,第5期。


古尔德的表演形式与热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对高平的“弹唱钢琴”作品的创作影响很大,尤其是后者。生于1938年的波兰裔美国作曲家热夫斯基是一位集钢琴家与作曲家于一身的音乐家。他在创作中经常融合多种音乐风格,音乐作品中有着高深的演奏技术与丰富的音乐内涵。热夫斯基喜欢引用广为人知的美国民间歌曲,并把传统古典音乐作曲技法与现代创作手法糅合起来,构成复杂的乐曲。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古典、蓝调爵士、即兴等多种音乐风格的混合,在作品中还使用了非常规的钢琴演奏方法如手臂压奏等(3)肖子茗:《热夫斯基〈北美叙事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1页。


高平所提到的热夫斯基的《路》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口哨声和钢琴的特殊发声方式。《苏联情歌两首》的创作风格与热夫斯基的风格类似,如歌曲引用、现代性变奏、风格的混合、非常规演奏法、口哨声等等。在《喀秋莎》中还融入了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中第二乐章谐谑曲的动机以及肖氏本人曾经引用过的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世的美国小调《鸳鸯茶》(Tea for Two)的曲调。这使得该曲具有了“复风格”的特征,同时也借此表达高平对肖斯塔科维奇的敬意。 


早期的人声与钢琴的合作是以声乐伴奏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钢琴与声乐部分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随着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出现,钢琴由从属的伴奏地位提升到合作者的地位。在艺术歌曲的钢琴部分中细腻的和声进行、精美的织体写作、精妙的复调技法等都使得乐曲艺术程度得到了质的提升。相比艺术歌曲,在高平的“弹唱钢琴”作品中,人声与钢琴部分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变。其实“边弹边唱”这种表演形式早已有之。高平的“弹唱钢琴”作品中人声与钢琴的关系却不同于传统的“边弹边唱”的表演形式,它不局限于演唱歌词而是有多种发声方式,并且与钢琴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高平“弹唱钢琴”作品中的人声可以分为有音高的和无音高的两种形式。第一种有音高的形式包括常规的歌词演唱、哼唱与口哨声,通常会“演唱”旋律。例如在《苏联情歌两首》中则是用的哼鸣声、“啦”声和口哨声来演唱引用歌曲的旋律。他的第二部“弹唱钢琴”作品《匿吻》的第三乐章《萧萧》与第三部弹唱作品《也许——葬歌》其实就是两首艺术歌曲,里面人声就是带歌词的演唱。而无音高的发声方式有很多种,有的甚至类似于“口技”,例如方言念白、无意义的呓语、咳嗽声、喊叫声、呼吸声……这些没有音高的发声方式与钢琴的结合产生了极具戏剧化的效果。例如在《匿吻》第二乐章《煤灰》中,作曲家使用了人的咳嗽声(谱例1)。如谱例1所示,第一小节钢琴部分就是由10个音叠置构成的块状和弦,音响效果嘈杂而紧张。人声部分是念白“来喽”与猛烈的咳嗽声的交替,把黑暗的矿井中工人们忙碌的场面展现在听众的面前。


谱例1.《煤灰》第二个插部(C)的前4小节

在《白日梦》的《祈风》乐章人声不断重复着“风来了”这三个字,作曲家自己解释道这是一段“三字经”,祈求北京赶紧起风驱散雾霾。在《匿吻》最后一个乐章《一天一个世界》中,作曲家在C部分用四川话喊出“要得-要得-要得-要得”(谱例2)。在《白日梦》的第四乐章《失机Blues》中,使用四川话“唱”出了:“我的手机哟,你有点旧,有点脏……”每次听到方言出场的时候都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


谱例2.《一天一个世界》C部分五度循环低音与非常规人声的结合


    “一天一个世界” (选自《匿吻》)               演奏:高平


在充分开发人声的同时,高平还努力开发钢琴演奏的可能性,获得新的音色效果。例如在《萧萧》中,钢琴声部的固定低音(A-G-B-E)是由表演者用手指拨动钢琴的琴弦发声的。延音踏板的使用使其具有了“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谱例3),成为了全曲的和声背景。在《两首苏联情歌》和《一天一个世界》中运用了猛烈的敲击钢琴和琴板的声音,起到了打击乐的功能。


例3.《萧萧》G宫系统的四个固定低音

  “萧萧” ( 选自《匿吻》)  演奏:Richard Steinbach


总之“人声器乐化”与“钢琴多功能化”(4)“钢琴多功能化”这一概念来自笔者2020年2月6日对高平的非正式采访。已经成为了高平“弹唱钢琴”作品中一个标志性的艺术特征。正如高平自己所说,他喜欢激发表演者的潜能,拓展钢琴音乐边界,注入演奏者本人的气息。另一方面对于钢琴演奏者的要求也大为提高,因此他的大部分“弹唱钢琴”作品都是由作曲家自己首演的。

二、强烈的戏剧性

高平本人将这种“弹唱钢琴”的形式称之为“钢琴剧场”(5)“钢琴剧场”这一概念来自笔者2020年2月6日对高平的非正式采访。,这个概念包含多重含义在其中:


一是前文所述的音乐表演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钢琴独奏形式其表现力与包容性大为扩展,能够容纳更多的戏剧性内容;二是高平的“弹唱钢琴”音乐本身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三是戏剧化的表演现场。


高平的五部“弹唱钢琴”作品都是有标题的,具有典型的标题音乐特征。第一部《苏联情歌两首》虽然有标题,但其音乐内容与形式更偏向于无标题的纯音乐。作曲家通过对耳熟能详的歌曲的性格变奏改变了歌曲给人们留下的固有印象,在与其发生对比后产生了戏剧性,给人带来一种新鲜刺激的审美体验。


第二部作品《匿吻》一共含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匿吻》是一首私密、不安、焦虑的小夜曲(6)见高平为《匿吻》所撰写的乐曲说明,该乐谱未正式出版,笔者所用乐谱为作曲家高平提供。


第二乐章《煤灰》是一首阴郁、愤怒的作品,如同来自不见天日黑色煤井下的声音,反映了作曲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在这两个乐章中作曲家都使用了无调性音乐创作手法。除了钢琴声部大量的不协和音响外,作曲家在第一乐章《匿吻》中使用了很重的“呼吸声”,在《煤灰》中使用了无意义的呓语和剧烈的咳嗽声,生动地表现了标题所含的内容,并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


第三乐章《萧萧》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沈从文的同名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描述了湘西一位童养媳萧萧被长工花狗诱惑失身,花狗逃跑,后因萧萧产下的是一个男婴,最终免于族规的处罚生活复归平静的故事。有趣的是,这部作品采用的是有调性的艺术歌曲创作范式,歌词来自于小说中的一首诗歌,情绪统一,戏剧性较前两首稍弱。作曲家认为这首作品就像一支山歌,质朴而又有点无奈(7)同注⑥。


第四乐章《一天一个世界》具有幻想曲的气质,是整部作品中戏剧性最强的一首。作曲家在谈到这首作品时说道:“是滑稽的、莫名其妙的、荒诞的,各式各样的嬉笑怒骂般的音乐以炫目的速度飞过,而曲终剩下的却是一段伤感小调,断断续续,寂寞冷清,渐渐消失在黑夜中。(8)见高平为《匿吻》所撰写的乐曲说明。


在演奏形式上,钢琴家不仅自弹自唱,还吹打喊叫;在作曲手法上采用了“复风格”的创作手法,多种风格混合在同一首乐曲中,具有强烈的戏剧色彩。


第五部作品《白日梦》是高平所有“弹唱钢琴”作品中戏剧性最为强烈的一部。正如作品的标题“白日梦”所提示的,这六个乐章分别描述了作曲家小时候练琴时偶尔走神所想的内容,是一部随性、诙谐的作品。


第一乐章《暮光》,用一种钢琴点描织体(9)“钢琴点描”这一概念来自笔者2020年2月6日对高平的非正式采访。描写了傍晚时分阳光散落的景色;


第二乐章《无词歌》,节奏和音高自由,织体流动,生动地表现了作曲家在做白日梦时的无意识状况;


第三乐章《舞1》与第五乐章《舞2》用混合复拍子不同节奏类型的转换描写了作曲家练琴时机械感和孤独感的交织;


第四乐章《失机Blues》与第六乐章《祈风》的戏剧性最为强烈,前者在钢琴独特音响的配合下用四川话“唱”出了丢失手机的失落心情,后者则在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的“风来了”三个字,变成了一部有趣的“三字经”,期盼起风扫除雾霾的心情跃然琴上。


对于高平的“弹唱作品”来说,听录音和去现场看音乐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高平想要打破传统音乐会僵化的仪式感,减弱演奏者与观众的隔阂。在现场演出过程中,尤其是“讲演”音乐会中高平都会介绍自己的作品,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作品。兴致所至,高平还会展现他的另外一个绝技——即兴演奏。他经常会根据现场观众所给的动机当场即兴演奏,音乐充满了灵性和趣味,正如高平自己所说,“即兴”是音乐最本质的东西。他的这种做法让观众有了很强烈的参与感,使得音乐会本身具有了情景化和剧场性。在视觉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偏爱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影像艺术。古典音乐的听众越来越少,现代音乐的喜好者则更少,除了一些专业人士和个别的发烧友以外乏人问津。然而高平的“弹唱钢琴”音乐就如同现代音乐中一股清流,吸引了一大批音乐爱好者。笔者曾经观看过几次高平的音乐会,观众无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明显感觉在场观众都为高平的音乐和他的才情所感动,在审美上得到了深层次的满足,这在模式化的现代音乐会现场是不太常见的。

 作者简介

谢福源

中央音乐学院作品分析专业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作品分析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名师大讲堂”主讲名师,2001年开始高校教学工作,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讲过和声、作品分析等多门作曲技术理论类课程,教学经验丰富。

来源:琴形影

更多精彩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