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他们,有点时髦
网络上关注很久的插画师出了新文创
没两天就出现在九眼桥旁的独立书店
刚走出一间设计考究的网红店
就在路口偶遇COCO小姐的游戏厅
……
你发现 成都越来越可爱了
这是一种新鲜时髦、充满创造力的可爱
大概
是因为成都出现了一群这样的年轻人
他们聪明、时髦、专业、还好看
取得的成绩让人惊讶
如果你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棒
就跟随我们这个“了不起的”系列吧
今天的他们也许还只是“小有名气”
但未来的他们说不定就会很“了不起”
了不起的 | 有点时髦
没有非常时髦,也不想完全不时髦,理想状态是多多少少能有一点儿——于是就有了这个叫做“有点时髦”的团队。
“开始做了你会发现,仅仅只想要‘有点时髦’也是很难的。”
简单说来,有点时髦是一个视频团队。
如果你看过前段时间的《创造101》,或者你也粉过时尚达人@Fil小白,那你极有可能已经看过他们的作品了。
他们的视频到底有什么特别?
好看啊!时髦啊!个个都短小精干一气呵成啊(多数时长不超过1分钟)。
所以,今天的视频请你们务必一一点开看看,这样才能知道大榜在夸个什么劲儿。
《创造101》正在热播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到,一个那么红那么红的节目里,那么时尚好看的中插广告竟然是成都的团队制作的:
他们还和Fil小白一起完成了《成都72小时指南》,把我们熟悉的成都、市井的小吃套上了时髦的风味:
在时尚这条线上,有点时髦有过很多与明星合作的尝试,如小白的vlog系列,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跟着小白去东京 》
与张碧晨在成都另辟蹊径,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与张碧晨在成都另辟蹊径》
这一系列,人好看,画面好看。
但他们也并没有局限于时尚。
去年年底,一篇《十年了,我依然没有逃离成都》刷了不少人的朋友圈,它同样出自有点时髦。
他们并不只是追求表面上的“美”,同样留心这个城市里的人和故事。
视频中,他们邀请了一大波KOL和普通人一起来讲述“2017年,你为成都做了哪些改变”,出镜的面孔既有导演夏永康,又有成都博物馆的讲解员……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你还会忍不住赞叹有点时髦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
只看视频,有人大概会说:也没啥特别的嘛。
是,要是和正经大牌广告相比,这样的视频质量似乎没啥特别了不起的。
但要是我告诉你,其实这个极其高产的团队总共也就10人上下,全体成员都是清一色的90后,主事儿的还没有一个是正经科班出身,成立只不过一年多客户名单就已涵盖了国际一线时尚品牌、科技品牌和酒店品牌……
我要是告诉你这些,你会不会还是有那么一丢丢的惊讶和好奇?
由于发展势头太过迅猛但却很少和同行交流,在成都的视频圈子里,有点时髦既有名又神秘,神秘到甚至被外界套上了虚构情节——有人说他们以前在泰国搞过综艺,还有人说他们从事过杂技行业,还有人说他们家大业大、有自己的网红孵化计划……
“不知道嘛,怎么传的……”
说话的是姜森,有点时髦的主事儿之一,90年。他的合伙人三木也不过才93年。
姜森
三木
外界的确把有点时髦想复杂了,这其实是个相当简单扁平的创业团队——一个住宅小区里不太规整的工作室,10人上下的mini团队,没有具体如策划、摄影、后期一类的职位设置,在这里工作的90后们被要求从拍片到出片,基本上每个环节的事情都要会……
“如果非要划分工作性质的话,那有点时髦只有两个板块:拉生意和做事情。”
负责“拉生意”的是三木,得益于在媒体工作时的积累,他成为了有点时髦整个商业关系的支柱,让有点时髦获得了不少本土团队难以企及的商业资源。
姜森就是“做事情”的那位了,负责视频相关的所有。
有点时髦的“有点”二字,除了表程度外,还暗含了“有点子的时髦”的意味。姜森,基本上就是那个“点”字本人了——在他们出品的所有视频中,几乎都有姜森的个人审美在做主导。
在去和他们聊天之前,大榜喜欢有点时髦单纯是因为觉得他们的短视频做得好看,因为觉得他们牛X——一个西南地区的团队竟然能够得到那么多一线品牌的青睐。
聊完后,我更喜欢他们了,喜欢他们的谦卑、职业化,超越年龄的冷静思考能力,无穷无尽地创作欲望。
所以我并不准备去聊有点时髦的创业故事或是主创人员们的成长历程,反正你们既不爱看也无法复刻。
还不如直接打印和姜森的聊天记录。这样,也许更能直观的了解一个还算“了不起”的90后团队。
B:又不是科班出身,为什么会做视频团队?
J:其实我一开始是想做类似事件营销类的公司,做策划,做营销,自称“点子”公司嘛,想靠“点子”做事。没想到,接到的第一个案子在执行中途,客户突然对我说:“我们想出个视频。”那好吧,就拍个视频嘛,我本来就喜欢拍照,就自己做了。结果做出来后,开始不断有人找我们拍视频,就拍到现在了。
B:那现在那么多大牌都找你们拍片,膨胀没?
J:没有。
B:那么佛系?一点小兴奋都没有?
J:没有。可能是以前在北京的公关公司工作时就在频繁接触各种一线品牌,所以其实没有太明显的感觉。我们就是半吊子的新人,不够专业,很多事都是边学边做,没什么好膨胀的。
B:品牌为什么那么青睐你们,感觉你们客户群很庞大。
J:一是可能还是我们便宜吧,性价比高;
二是大概和其它坚持创作的团队相比,我们和客户的目标是一致的,更多考虑商业上的运用和传播,而不是完成自身的影像创作。和我们沟通的成本会低一点。
三还是和很多贵人帮忙有关系。他们用一个个“试一试吧”的念头,给了我们很多机会。
B:团队定位就是专注做时尚类的视频?
J:没有啊,我们什么都接。时尚、酒店、地产、旅游局、汽车、茶叶……都拍过。我们还拍豆瓣厂呢。
B:那么杂?感觉像个无头苍蝇呢。
J:并不是毫无目的,这算是一个尝试的过程。
一是因为我们有一个3年计划:第一年,就是让大家认识我们,这一阶段我不放弃客户;第二年,在尝试中寻找方向;第三年再朝着找到的这个方向上发展下去。
二在于我们需要积累,需要一个量变的过程,什么样的内容都尝试了以后我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案例库,以后再去和客户谈效率会很高:这种风格不喜欢?那换一个,这个你看行不行?不行?再换。
B:所以你过去一年没有拒绝过客户?
J:只有实在挪不出时间的时候才拒绝。
B:采访过很多团队,但凡有点才华的人多少会有一些自己的坚持。我觉得你们是有才华的,就一点不挑?
J:不挑。还是要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事情。我们做的事情首先是一个生意,我们的角色是服务客户,在他们给我们的框架下面去发挥。
B:那要是甲方真的提出和你审美非常违背的要求怎么办?
J:审美是形式上的内容,只要我们一开始的推广目的没有改变,我觉得修改没有问题。
B:那你真正的爱好是什么?
J:就是拍照和拍片啊。
B:蛤?你上面说得那么冷静我还以为你另有爱好,才可以把工作和好恶分得那么开。
J:嗯,我现在做的其实就是我喜欢的事情。的确会有做得很痛苦的时候,自己觉得出来的东西很难看。但是没有办法,我首先是一个乙方,而不是一个创作者。
是,我也渴望自由,大家都想有创作的自由,但这个自由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定是需要一个量变的过程来换取自由。
比如今年,一些去年服务过的行业已经认可我们了,我觉得怎么样好他们就接受了,算是逐渐地有了一点自由吧。但如果当时我因为觉得做得痛苦拒绝了,那可能永远都没有这样的改变。
B:过去一年拍了多少片子数过吗?
J:没数过,但基本上平均5天能出一个片,一年下来……你算算。
B:5天?可以说非常高产了。
J:最快还有过两三天出片的。拍酒店,第一天住进去,开始拍,第三天离开的时候就交片。
B:那么拼?是不是很挣钱?
J:到底挣多少钱算个钱?我其实没有概念,因为很小我就自己挣钱了。但你要问能不能挣大钱,我觉得应该是不能。这毕竟是一个依赖个人去创意和呈现的行业,每个环节都要自己去把控。无法像生产线般按一个模式去规模化量产的行业,都很难挣大钱。更何况我们主打还是性价比,哈哈哈。
B:拍时尚类的视频难不难?
J:难。时尚相关的客户最喜欢说的词就是“feel”。这个东西就很抽象了,只能靠摸索和揣测,不断地去靠近他心里的那个“feel”。
B:那八卦一下,拍明星难不难?
J:嗯……难。我不是指难搞哈,大家都很专业,主要是难在时间。明星行程都很紧,留给我们拍摄的时间就只有那么多,几乎没有重来的可能,所以会比较有压力。
B:所以视频可以磨皮吗?可以修瘦吗?
J:磨皮可以,修瘦不可能,只能找角度。
B:好吧,不聊工作了,感情生活怎么样?
J:就没有感情生活啊,我们整个团队几乎都没什么感情生活。太忙了,过年都在拍片,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什么感情生活,跟父母相处的时间都太少了。
B:生活中靠什么缓解压力?
J:花钱啊!(笑)
B:花在什么地方?
J:什么都花,衣服啊,吃啊,酒店啊。我可以工作很拼很累,但我不会亏待自己,我习惯在相对安逸放松的环境里思考事情做事情。你想啊,都那么忙了,还要因为吃的、住的这些外在事物影响心情,那也太痛苦了。总是需要犒劳自己的嘛,总是会想办法(在工作和生活间)给自己找个平衡。
*B:成都Big榜
*J :有点时髦主事儿之一 姜森
接下来他们手里还有无数相关的活儿,比如拍你们的男孩陈立农,比如负责一些快消品牌首次进入中国的片子。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熟悉的快消品牌宣发视频末尾也打上了“有点时髦 presents”……不要太惊讶,他们也许真的能变得非常“了不起”呢。
往期回顾
元太设计 | 嘿,介绍一堆三头六臂的年轻人给你认识
今日编辑 | 一点都不时髦的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