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你安利一家店,但英文店名我念不来
保命声明:无意针对,图文无关。
——今天的编辑 吹风
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念店名的时候。
都不用去太古里不自量力,但凡是散步路过楼下的一个街区,晦涩难读的英文招牌就会向你袭来,把你映衬成一个都市文盲。
办公室楼下的望福街,每一次路过的左顾右盼都会觉得有压力。
望福街只有一百五十米,但是却支起了八个英文招牌,长的短的光怪陆离的纷繁复杂的,密度高到平均步行十八米就有一个。
打开地图以为手误切换成了英文导览,高德怕我不认识,都帮忙加了一个emoji标签。
建议同学不要跟家长同行,否则一路都要喊你读出招牌名来。
第一批英文用户相对比较体贴,选取一个简单的英文词汇,优选三五个字母进行拼凑,或者至少配上中文连在一起。
但越到后来门槛越来越高,一长串的英文在你眼前耀武扬威。
虽然说,都市丽人都是学历落户,但越来越多的词汇量确实无能为力,不要说是路人没文化,有时候连店员都不知道在哪打工。
偶尔尝试读一读,但经不起别人反问一句,之后就气短不敢出声。
你打算摆烂打开手机查一查,结果对照英文招牌挨个打进手机都会错位掉字,就是说不用去相亲市场就能吃到没文化的亏。
然后你也忍不住想问,现在的店不取英文是不是不给经营许可证。
没有说英文不好,虽然周杰伦说华语是最牛的,但能不能友好一点,个别招牌一看就是专八水平,甚至自己大胆创造新词。
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个朋友在跟你冷战,你不搭理他他也不想招呼你。
也能够理解这种想法,潮流一点,夹杂自我的成分,新奇,但有时候单词生僻到感觉是翻到了牛津词典落灰最多的一页。
有时候你努力查询单词,发现兑换成中文也不知道是卖什么的。
身经百战的@大毛毛 也有头痛的时候,“刚看到一个charger”,查询一下,“充电”,充电会是什么店,“充电宝?”。
甚至有一种招牌,是英文也就罢了,字体小到非常不显眼,开一个小门把招牌藏在门框上,可能想提醒你眼睛也不得行了。
或者把英文再拆分,做成艺术字体,弯曲跳跃托马斯全旋跟你捉迷藏。
印象中以前的招牌都简单朴实,字大好读易懂,目的是让人一目了然。
但现在越逛街越有一种无助感,小时候被英文折磨的感觉又回来了,以前进门是有消费门槛,现在又多加了一条文化门槛。
之前搬过一次家,邀请亲戚@乐多 来游玩,她第一句话是,“大城市就是不一样,连店名都是看不懂的英文”。
然后晚上打开相册准备发朋友圈,“竟不知一天都在哪里消费的”。
我试图安慰她,“也好,以后每一次去逛都当成人生若只如初见”。
如果有人问起@乐多 图三是哪里,她恐怕只能给一个大致的定位,或者用自己的方式定义,“门口有一个多大的鱼缸”。
她的脑海里会把名字自动换成了色块和装潢,“这叫视觉定位”。
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用自己的方式你画我猜,“就是黑色那家店”,“我们早上吃包子旁边”,“那个SV开头的你找一下”。
@彭主任 有点怄气,“我们写了那么多上新,你们一个都没上心”。
自信的人像@puuuca 一般会勇敢冷静地念出来,旁人就跟到她鹦鹉学舌,但大概过了十秒后,她又发出了另外一种读法。
日积月累不管正确与否,民间自然会流传一套自以为是的读法。
就像之前有个段子说英文名走不进国人的心,意思是说英文名迟早会被打成中文,“丹尼尔就是蛋妞,田亮的女儿叫森碟”。
弟弟@JOCK 是脚克,坐我对面的同桌输入法叫她@瑞贝卡 。
@门牙 之前跟先生一起咖啡,“我请你喝Arabica”,先生完全听不懂,“就是那个百分号”,努力思索,“源野那开了一家”。
但是先生依然不晓得是哪家,美女一个语塞,“你只管喝”。
@门牙 正在遭遇的交流障碍,依然也发生在@puuuca 身上。
她丢来一张聊天记录,关于安利一家花店,整个过程两个人都气急败坏,对方觉得她在卖关子“哪嘛”,而她自己搜半天都找不到。
最后只好输入一个关键词“花店”挨到找,每耽误一分钟就会被骂装什么装。
有一次室友@平 被同事叫出去喝酒,拉到大学路的一个店里,“喝到上头的时候,准备打车偷跑”,结果这家店叫啥来着。
一边看着店名一边又在焦虑万一师傅问在哪,“我岂不是还得说英文”。
醉汉说英文多少有点毛病,所以他强行顶着醉意走到红旗连锁才安心的按下打车键,生怕师傅赏他两句,“吐车上两百”。
之前@彭主任 去上海游玩,想打卡周杰伦的奶茶店,问题名字也是个英文。
找定位都找不到,在地图上输入周杰伦奶茶店也不显示,“等我去翻翻周杰伦的ins”,过了一分钟,“我去看MV算了”。
终于喝到了machi!machi!扭头又叫成周杰伦的奶茶店。
所以就是说,记性不好又没过专八的人做探店博主真的困难。
开场白咋个说,“今天带大家来吃一家……”,晒干了沉默,“菜单上的这款……”,继续沉默,“装潢设计是由……”。
标题干脆叫就——《原谅我念不来名字,但这家真的很好吃》。
以前就觉得英文招牌多是咖啡店,现在一看小龙坎都是SHOO LONG KAN。
尤其是新店开业,感觉不用英文在气势上就会自损三千,烤肉店服装店鲜花店面包店米线店都要给自己设计一串英文。
英文的谐音梗,我在望平街里也见过一次,叫Holy you海里游。
现在还有一个搞笑的现象,流行把中文拆写成拼音立起来,MAMAZAZA就是麻麻杂杂,BUDAKA就是不打卡。
@乐多 走到万象城正在酝酿英文发音,“发现是DUOZOULU多走路”。
但是如果你看每一个商场的导航图,依然会被铺天盖地的英文招牌砸来,“看了又没完全看,知道店名又不知道在卖什么”。
算了,一律按消费不起的国际大牌处理。
然而英文也只是个种子,韩语日语德语都接踵而至,“你念了很久的英文,突然有一天店员会告诉你,这个单词其实是意大利语”。
本来就已经咖压了,结果又被查学历,孤勇者看了都要买站票走。
中文为了匹配其难度,也连夜刁钻出一个二个三个生僻字。
其他的汉字认识,但是一到招牌在我眼里就是爨灪麤彠龘靐齉爩蠿龘羃齑瀪,如果全部说对就给霸王餐吃的话可以浅试一下。
线下的生态已然如此,线上的生态也愈演愈烈——
之前想买一件短袖,也确实是订阅了店铺,但死活找不到,想起@彭主任 也浏览过打探两句,“叫啥子me啊go的”。
以前觉得牛仔部落很土,现在看到潮流男装都会让人会心一笑。
潮人的尽头是潮店,潮店的源头是一个接一个的认不到的招牌。
大榜的好朋友@YOU成都 曾经写过长篇《成都叶大爷竟能念对全城99%的咖啡店名》,语音教学的模式来带着读者认识店名,想说尽力平衡一下买卖双方的矛盾。
现在看来根本无法填补这一个无底洞,好好读书才真理。
或者贴心的商家可以主动点,重新做一个自我介绍,@成都Big榜 先来带一个头,请把Big换成大,所以你可以喊@大榜 。
今日编辑 | 吹风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小扶
对头发的侮辱
@蓬蓬
天空之城
@彭主任
黑心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