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种机制:显示干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良好

James 干细胞之父 2022-11-08

干细胞是一种具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可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类型,如神经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及上皮细胞等。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已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干预中得到广泛研究,如渐冻症、脑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等。目前利用干细胞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也受到研究者特别关注。


传统方法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不佳 

神经病理性疼痛( neuropathic pain,NP) 是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原发性病变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疼痛综合征,其表现为持续性自发痛和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特征。



外周神经损伤、糖尿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某些化疗药物等均能引起NP 。

与此同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2017年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在5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8.9%,在50岁以下人群中也占5.6%,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成为疼痛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极具异质性的一类疾病,其病程迁延,常规的神经阻滞、外科手术、以及阿片类强镇痛药物的治疗效果都不甚理想,一直是疼痛治疗领域的难题。因传统方法不能对损伤神经进行修复或促进神经再生功能。所以,研究者寻找有效途径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显得尤为重要。



干细胞为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干细胞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将干细胞移植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干细胞可通过向受损神经及疼痛传导相关区域迁移、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抑制胶质细胞活化、抑制炎性反应、减轻体内氧化应激及改善微循环等特征。

相对于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干细胞治疗的优点在于:

治疗周期短,单次移植治疗就能缓解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症状;

起效迅速并且疗效持久;

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运动功能。而以往以药物为基础治疗方案需要相对较长的起效时间和治疗疗程,常需要联合用药。


相关阅读:干细胞在14种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有了新突破(附案例视频)


干细胞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六种机制 

1. 归巢效应:干细胞通过向受损神经及痛觉传导通路发生迁移后发挥生物学作用,形成干细胞的“归巢”效应。

2. 分化为神经细胞:干细胞在“归巢”后分化为特定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替代受损神经细胞,发挥神经修复作用。

3. 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干细胞通过分泌 GDNF、NT-3、b FGF 及 NRG-1 等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受损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存活与功能修复,从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4. 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活化与炎症反应:干细胞移植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来减少促炎因子如 IL-1β及IL-17释放,增加抗炎因子如IL-10表达,抑制iNOS活性,减轻炎症反应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5. 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干细胞通过降低脊髓后角中活性氧成分(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表达,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程度。

6. 改善微循环:干细胞通过增加毛细血管密度来改善局部血流量及缓解热痛觉过敏现象。



临床案例1Venturi等人对15例难治性阴部神经痛受试者进行局部自体脂肪组织结合干细胞移植,试验12个月后其中10例疼痛症状明显改善,平均疼痛评分从8.1分降至3.2分。

Vaquero等人将干细胞注射入蛛网膜下腔治疗1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干细胞移植1个月后患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

临床案例2: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广东省某医院开展58例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其中包括脊髓损伤20例,脑卒中13例,多发性硬化11例,周围神经损伤7例,运动神经元病7例。

所有患者通过干细胞疗法干预后,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增加,肝肾功能水平均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内。

头部 MRl T2 Flare像:a-c是移植前;d-f是移植后8个月

免疫检测未发现异常,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和红细胞数量增加,有利于修复受损神经系统。唯一出现副反应是头疼或发热,但两者均在短期内会自动消退。


综上所述,干细胞通过分化为神经细胞、释放神经营养因子、抑制胶质细胞活化与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及改善微循环等多种途径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干细胞在国内多家医院或研究机构进行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病种临床和基础试验,在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糖尿病足等疾病方面已显示良好效果,并已被大多数学者所公认。

精准医疗引领健康未来想知道更多,扫码关注公众号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