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临床证实:干细胞可以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其在心血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炎症免疫调控功能,尤其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性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也是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PAD)和肾病病理基础,在中老年群体中更为普遍。
公布在《柳叶刀》子刊上的一项由北京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学者共同参与的研究 ,首次对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患病人数和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估算2020年全球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近20亿人,而估算我国有近2.7亿!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全球和地区患病率、疾病负担和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由脂质代谢紊乱导致的、以血管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失衡为主要病理基础的、与衰老相关的慢性退行性疾病。目前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进展和破裂等各个阶段。
动脉粥样硬化是各种因素导致主动脉血管内膜损伤,造成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钙质沉积,并逐渐在管腔内形成粥样斑块性病变。可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僵硬、弹性减弱,还可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情况,并发多种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更为普遍。
AS的发展是一个缓慢持续进行的过程,初期动脉粥样硬化常无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但当血栓严重阻塞血管时,会诱发严重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外周血管疾病。
除去年龄和家族病史外,有胆固醇水平异常、甘油三酯偏高、高血压、吸烟、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等高危因素人群更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上可通过调整血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主动脉夹层分离、主动脉瘤破裂等疾病,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
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MSC)已被证实可以通过分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发挥其独特的抗炎和免疫调控作用,包括AS、心肌梗死、阿尔茨海默症、下肢缺血损伤等。细胞疗法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
发表在《Regen Med》杂志上的综述对间充质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潜在机制进行了详尽介绍。
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临床试验中研究最广泛的干细胞,已被证明具有旁分泌作用,能够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少血清中脂质含量、增加斑块稳定性、控制斑块大小、改善内皮功能以及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MSC降低AS风险四大机制
科学家通过临床治疗发现,干细胞具有调节血脂水平、抑制炎症、修复受损组织和支持造血的功能,对血管损伤、血管炎症具有有益的修复调节作用。
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综述总结了干细胞移植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四大机制:
1、减轻内皮功能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触发因素是内皮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明可增强内皮细胞分化,提高内皮细胞活力,恢复内皮功能,加速受损动脉内膜的修复过程,减少或消除斑块的堆积,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2、降低血清脂质水平
高脂血症是一个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三项动物试验表明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试验血清脂质水平,从而减少斑块中的脂质沉积,专家通过对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小鼠进行干细胞移植移植,8周后数据表明,干细胞移植后的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了33%。
3、清除炎症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危险因素包括衰老、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肥胖。在过去的十年中多项相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抗炎特性及免疫调节作用。
4、提高斑块稳定性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小斑块的体积,但是斑块大小并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严重程度的唯一评价指标,还必须考虑斑块稳定性对破裂风险的影响。斑块破裂和随后的腔内血栓形成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
综上所述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轻内皮功能障碍、降低血清脂质水平、抗炎并稳定现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使得其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未来研究的理想选择。据ClinicalTrials.gov数据显示,目前已启动超20项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项目,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工作。
相关阅读:中国1/3的成年人有颈动脉斑块,干细胞可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近十年临床试验证实:干细胞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炎症的介质的产生,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随着对干细胞临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相信未来将造福更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