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9例帕金森病,随访3个月大多数患者症状改善明显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运动症状以运动迟缓、震颤、僵直、姿势步态异常为主,亦合并抑郁、焦虑、多汗、便秘、尿频、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进行性变性、缺失,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dopamine,DA) 水平降低。PD病理损伤会促进胶质细胞增生,诱导炎症产生。病变涉及部位广泛,神经通路复杂。
全球约有500多万帕金森患者,中国帕金森患者将近300万,中国成“帕金森第一大国”!在我国,每年新增超过10万“帕友”,近年来帕金森还呈现年轻化的发病趋势,其中“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约占总人数的10%。
PD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帕金森病已知的病因有以下几方面:遗传、环境毒素、人口老龄化加速、氧化应激、药物所致、脑损伤。
对于帕金森的治疗手段主要集中在药物和手术两种。而最广泛试用的药物就是左旋多巴,早期多巴胺能药物能够很好地控制PD症状,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帕金森治疗“蜜月期”,一般只有3至5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非生理性DA浓度的波动以及多巴胺能药物出现的脱靶效应,使得此类药物逐渐失去疗效,常会引起异动症、冻结步态症状、关节僵硬等副作用,同时具有成瘾性,大多数患者必须终生服用。
当药物也无法控制症状时,则需要考虑使用脑深层刺激手术(DBS)。通过手术向脑中植入电极,并通过脑部节律器发出规律的电信号,用以调节脑部活动信息,控制运动症状。
然而DBS手术较局限:①手术治疗费用较高;②适用范围有限,较适用于PD晚期且无痴呆症的患者;③手术副作用较大,或导致永久性认知障碍。
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和释放神经营养因子的能力。此外,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产生不同的分子,具有免疫调节、神经保护、血管生成、趋化作用和改善α-突触核蛋白诱导的 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并刺激常驻干细胞的分化,从而缓解帕金森患者的病症。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SC)逐渐应用于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中,且展现了不错的疗效,给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临床案例:
为了研究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帕金森病(PD)的治疗效果。自 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4 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干细胞治疗中心收治 19 例 PD 患者, 男性 8 例,女性 11 例,中位年龄 64 岁,所有患者均经过神经内科专科确诊,患病时间平均 为 4.5 年,多数患者继续药物治疗中,症状持续加重,入院完成相关检查、签署同意书后,给予鞘内注射 UC-MSC 0.5×10^7 个,间隔 1 周再按上述方法治疗,4 次为 1 疗程,效果评价采用改良 Webster 评分方法,观察治疗前后 3 个月患者各项功能改善情况 , 采用配对 t 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神经系统评分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治疗后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良好,观察治疗后 3 个月多数患者症状改善,尤其是强直、姿势、步态、震颤、面容方面改善较明显,其治疗前后分值分别为 1.89 ± 0.60、1.11 ± 0.33(t = 5.29,P = 0.001) ;2.20 ± 0.97、1.40 ± 0.72(t = 5.21,P = 0.001) ;2.33± 0.87、1.56 ± 0.52(t = 5.29,P = 0.001) ;2.00 ± 0.71、 1.56 ± 0.53(t = 2.53,P = 0.001) ;2.00 ± 0.50、1.33 ± 0.50(t = 4.00,P = 0.001)。
不良反应:5例出现轻微头痛,占26%,休息或少量服用止痛药物好转;7例短暂发热,不超过38.5℃,持续时间不超过1天,未予处理自行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
临床结论:UCMSCs鞘内注射治疗帕金森症,安全性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患者多项功能有改善,尤其是肌张力增高引起症状改善明显。
结语:帕金森病从被发现以来,其相关研究已经走过了近200年历程。通过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近30年的研究,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是可行的。从胚胎干细胞到诱导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移植最佳细胞数量、移植次数、疗程等来提高帕金森患者的生活质量。相信随着研究的一步步开展,干细胞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手段,造福更多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