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吵后,怎样和解亲子关系呢?

黄贝尔 怡禾心理
2024-11-24


尽管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都是欢笑多于争执,平静多于风波。


但是就像马路上的汽车,总会存在碰撞摩擦的风险。而且,从来没有保险公司会给家庭的和谐上保险。


因此,当家庭关系在生活的快车道上出现大大小小的意外,还得靠家人自己的努力去修复和疗愈。


从最小的家庭组合说起——三口之家。这里面的家庭冲突无非就是两种模式:夫妻冲突和亲子冲突。


图 源 | pexels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不仅仅是由冲突双方来承担。亲子冲突结束后,夫妻之间也可能会产生异议;而夫妻之间的冲突,则会给孩子带来更多显性或隐性的伤害。


遗憾的是,不少家庭在出现争执后,总会用一种“默默淡化”的方式去消解冲突,以及对彼此的伤害,仿佛冲突从来没有出现过。


然而实际情况是,内心的纠结、痛苦,以及对彼此的疑惑,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而孩子,由于自我表达能力和行为能力的限制,在其中更加只能以隐忍、妥协、无奈、放弃的态度去面对了。


图 源 | pexels


01

夫妻冲突的各种成因


谈到和解之前,先要来看看在不同关系之间,经常出现的矛盾点在哪里。这里先从夫妻说起。


丧气的单向交流


夫妻其中一方,如果在关系中个人主义过于强烈,而且缺乏对另一半的同理心,就容易形成一种单向交流模式。


例如自己一直往外输出(意见),对方的话却永远也打不进自己思维的圈圈,凡事要抢话头、改变话题,或者只顾讲自己的事。


以自我为中心的期望


无论是对另一半还是孩子,从来不考虑客观现实,盲目设定心中的期望,只要自己心里有期望,对方似乎就有“义务”努力去实现,导致关系中的另一方越来越压抑或者卑微。


不明说,说了就生气


情绪不成熟的一方,往往也不清楚自己内心想要表达什么,却一厢情愿地认为对方应该“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如果对方“猜不到”,则成了他们情绪发泄的借口,导致双方的争吵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


没有界限可言


有些夫妻到老也不知道“界限”是什么,甚至觉得界限就是冷漠、拒绝、不信任。


当一方要求尊重自己的界限和隐私时,另一方可能觉得匪夷所思,甚至把破坏界限当成是自己的“特权”,由此而导致的冲突数不胜数。


麻木加否定


情绪不成熟的一方很难与别人的情绪产生共鸣,无法因为家人的开心而感到开心。


例如,老婆或孩子提出一些新奇、冲动的想法,老公立即一盆冷水泼过来,似乎只有表现出冷漠麻木才能彰显自己的强大——其实这是在通过打压对方,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失落。


当然,关系是复杂的,很难仅仅从上面五点就完全归纳产生冲突的原因,但从中不难发现,这些冲突成因的共同点在于,双方的意识、价值、表达和共鸣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而作为孩子,则更加无法理解父母之间这些互动中的细微之处了,他们所感知到的只有怒吼、侮辱、冷战,甚至是肢体冲突。


孩子甚至会觉得:两人若是有不同意见,就只能通过这些方式解决,幼小的心灵里,便留下了“争吵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一种负面的烙印。


本文作者黄贝尔心理咨询师在怡禾健康学院上曾主讲“破解夫妻关系难题,成就幸福亲子家庭”主题的系列课,如果你被夫妻关系所困扰,可识别下方二维码了解。



图 源 | pexels


02

亲子冲突的成因


虽然说亲子关系是自然界最普遍、最恒久的关系,但也是最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之一。


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仅仅是一个生存需求和生存保障的关系,即便是动物,父母也有教育孩子社会规则、行为准则、安全保障等等的本能,更何况是人类了。


这种复杂度,也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模仿』一些社会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解读亲子冲突,是比较有意思的。


命令者角色

由于孩子在父母身边的角色,是从一个完完全全的“听从者”(也就是小婴儿)开始的。


许多父母似乎适应了这个凡事100%由自己做主,由自己发号施令的角色,对于孩子成长中凸显的各种不服从的举动,都会觉得是一种“不允许被存在”的事物。


大法官角色

法官的角色就是“判”和“断”。在孩子面前,很多父母往往喜欢先入为主,用自己的直觉或经验来断定孩子行为的成因和目的,并且不给孩子“辩解”和“上诉”的机会——可谓是不称职的法官。


威胁者角色

父母承担了养育和教育的职责,可是很多人没有理解“育”的含义。


大嗓门加大棍棒换来孩子的噤若寒蝉,就认为自己解决了问题,其实无非是把燎原之火压制成了定时炸弹。


演说家角色

这类父母也许没有那么暴躁的脾气,但是却成为了一个絮絮叨叨的角色,而且往往也会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一直对着孩子输出自己的看法、意见、理念。从生活、学习、择偶、育儿……无时不刻都有进行渗透和监管。


全能神角色

听起来很棒,父母是全能多面手。但不少父母由于自己的面面俱到,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实际需求。


例如,认为自己给孩子安排的兴趣班是最好的,给孩子买的衣服他必定会喜欢,而当孩子提出异议时,这些父母会发出:“你居然会不满意?你有什么资格否定我?”这样的言论。


图 源 | pexels


03

复杂的冲突需要明快的和解


由于成年人之间性格、角色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冲突的和解往往也需要囊括更加复杂的成分。


这里我们仅仅探讨冲突之后,如何去和解亲子关系。


不少父母认为,夫妻之间的冲突也许并不需要向孩子解释什么,因为争执的内容可能与孩子的生活不相干(例如工作、婆媳关系),然而孩子对冲突的感知其实超乎寻常地敏锐。


尤其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网络,会将环境中所感受到的事物,与自己身体内部的感觉运动神经联系起来,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人们感知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因此,在孩子的认知和性格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如果感知到的是:冲突是不需要和解的。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从冲突中只学会了冲突。


图 源 | pexels


因此,无论是夫妻冲突还是亲子冲突之后,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给自己一个冷静期

是的,我们并不需要在冲突结束后,就忙不迭地去照顾孩子,因为这时无论是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还是自己的心情,都处于一个负面状态。


这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时间或空间,来安慰自己、关爱自己、原谅自己。孩子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冷静期。


2

道歉与自我陈述

“道歉”其实是个很广义的词。它需要诚恳,但并不一定需要背负着愧疚,甚至是一个很好的表达自我感受的过程。


例如:“我很抱歉我刚刚大声吼了你。但我真的很难过、很着急。因为你没有理解我,我也没有理解你,这就让我失去了理智。我很抱歉。我会试着做得更好。”


通过道歉,父母可以示范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会提高孩子们的情绪智商,最重要的,父母为孩子演示了如何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孩子的镜像神经元也会感知到。


3

缓和一下,来点欢乐

下一步,面对孩子,也许并不需要急着去探究更深层的问题。因为孩子才刚刚从情绪的风暴中走出,不需急于把他们推向一个更严肃的对话氛围。


这时,不如和孩子一起来点有趣的活动,例如出去玩玩,买个甜点等等。这是向他们在表达爱,告诉他们自己依然爱他。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冲突已经结束,关系正在被修复。


4

回到问题的根源

别忘了,冲突的本质是因为问题的存在。可别把问题就此抛脑后了。这时,父母和孩子可以重新回到对话关系。


如果是夫妻冲突,可以用最简单的话向孩子解释,父母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及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如果是亲子冲突,在探讨问题时,最好能用两个技巧。


第一是“积极聆听”,先听孩子想表达什么,他们可能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事实的真相(父母所忽视的)。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表达自己,切勿阻止或打断。


第二就是多用第一人称表达,即多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我看到的是……我想……我当时感觉……”为自己的表达和反应承担责任,这可以化解孩子的紧张,降低孩子听父母说话的抵触情绪。


5

“你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做”

最后,可以适当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有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参与到设计解决方案中,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将更有意愿去参与解决。


而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最后可以询问孩子:“你希望怎么做……你希望父母怎么帮你……”不必怀疑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他们的话是最诚实的。


图 源 | pexels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宏观来看,家庭的争执只是生活长河中的漩涡和浪花。它们必然会存在,但不见得会成为一个家庭的主旋律。


但是,冲突需要去被坦诚地面对和解决,尤其是在幼小的心灵里,我们永远也不想去种下那些负面、消极、悲观的种子。


徐桂凤医生在怡禾健康学院上曾主讲“亲子依恋必修课”主题的系列课,系统全面地讲解亲子依恋养育这个话题,正确认知亲子依恋关系,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可识别下方二维码了解。




参考资料

1.Barry, A. M. (2009). Mirror neurons: How we become what we see. Visual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6(2), 79-89.

2.Carlson, M. (2020, May 22). How to Fix Things After a Shouting Match With Kids. A Fine Parent. 

https://afineparent.com/positive-parenting-faq/shouting-match.html


相关阅读

《亲子关系里特别重要的互动是什么?》

《如何面对关系中的“不耐烦”情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怡禾心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