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赫尔佐格抛弃的那个克雷兹究竟好在哪儿?

孙志健 全球知识雷锋 2019-07-04


“最近已经连续做了五、六十个竞赛,一个都没中标,可能我要做到第100个才能打破这魔咒吧!”


“我们两年前赢得了这个竞标,此后就杳无音讯了,我至今仍跃跃欲试,希望接到甲方的电话。”


“我们有五位潜在客户,我总是说:‘这是我人生独一无二的设计,仅做一次,为我自己而做。建筑就像冒险,它是一场实验!’这五个人里有四个被我吓跑了,再也没出现过。如果当初知道只有一对业主肯留下来住,我觉得我们就不用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了。”


——记ETH教授Christian Kerez于哈佛大学讲座“The Rule of The Game”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第28篇讲座,

文章整理自2012年9月18日Christian Kerez教授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讲座,题为The Rule of The Game。

本文由东南大学孙志健同学根据视频翻译整理,由ETH硕士时思芫补充资料及推荐,曾在Kerez事务所实习的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硕士潘晖也提供了不少建议和帮助。



记录者:孙志健

东南大学本科生在读,关注以扎哈·哈迪德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的建筑风格。


推荐人:时思芫

天秤座,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本科及硕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城市设计硕士,现实习于Pascal Flammer事务所


哈佛大学GSD丹下健三教席客座教授,苏黎世联邦理工建筑设计系教授,ETH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2012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他的建筑作品以充满张力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独特空间让人赞叹,被誉为“建筑哲人”。


演讲者:克雷兹

(Christian Kerez)



推荐语

本篇讲座由ETH城市设计硕士时思芫推荐


Christian Kerez常给人带来惊喜。他自己却说,我的作品似乎总能给瑞士人带来惊吓。从2001年任ETH客座教授开始,Christian Kerez一直在ETH任教,最近几年负责本科一年级的教学工作。从一座毫不起眼的莱茵河上游混凝土小教堂(Oberrealta Chapel)开始,他相继完成了若干重要作品,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国际知名的瑞士建筑师。不同于绝大部分瑞士建筑师,Kerez的作品常常具有很强的实验性,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的非常规作品“Incidental Space” ,体现了他孜孜不倦的探索激情。


Kerez初期作品——Oberrealta Chapel


他个子很高,不常笑的脸上似乎有点悲伤。上课前总要求学生们全部坐到讲堂的最前面,否则就不开始上课。他讲话比普通人慢一些,讲座即使是到了激动的地方,他也只是略微的扬起自己烟酒嗓的声调。他像许多他那一代瑞士建筑师一样,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完成了自己学业,上学期间深受日本建筑师Shinohara的影响。88年毕业后他尝试申请 HdM 的工作,那时HdM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事务所,然而令他惊讶的是,他们拒绝了他。


Kerez事务所照片,from EL Croquis杂志


他怀揣着无法成为建筑师的失落踏上了旅程,更准确来讲,他成为了一名建筑摄影师。后来他安慰自己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想继续站在一个能够欣赏建筑的位置上,虽然摄影师没法亲自动手设计,但至少可以饱饱眼福。在镜头下的那段时间里,他常常独自一人走在静谧的时空里,自然的神秘和人工构筑物的精美让他震撼不已。


直到93年他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实践经验的不足,不但没有限制他的发挥,反而解放了他的才华。他的早期作品,常常透露出纯真与自由的气质。从他长期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相较于盈利, 他似乎对探索本身更感兴趣。事务所的运营模式也因此别具一格,员工大多是年轻的实习生,且流动性很大。


他很谦卑。他时常提起一些建筑师,Shinohara与 Olgiati是最常见的两个名字。谈起他们时候,他总是不吝惜任何褒扬之词。他常自嘲:“最近已经连续做了五、六十个竞赛,一个都没中标,可能我要做到第100个才能打破这魔咒吧!”他很固执,对于落选的竞赛作品他总爱护有加。El Croquis曾建议他删掉某个方案,原因是方案太丑,但他还是坚持将其出版。


Kerez近照,from EL Croquis杂志


他易暴躁,常在事务所里对年轻实习生大发雷霆。在不断的建筑尝试中,Kerez一直追寻建筑学的基本问题。正如ETH教授HansFrei在《El Croquis145》中写道:


“‘建筑是什么’这个问题并非要推测建筑具体或抽象的原理。而Kerez的作品两者兼有:它们尝试处理项目的限制并提出回应问题的策略。这些思考反映在Kerez身上,现实的一切层面都裹挟在他建筑的实验中。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理解建筑的本质,无须回归所谓的原理玄思。”



 

前言


图为《现代主义走向末路》(Pruitt-Igoe, St.Louis, 1972)。现代建筑的个性和反常在kerez看来只是后现代主义占据的一席之地,创新的建筑语汇必然是激进的。因此kerez的始于结构要素的建筑设计才会如此简洁动人却饱含哲思。


主持人、设计系主任杰拉尔德·麦克(GSD教授)说:“当大家都认定现代主义建筑可以被‘方盒子’‘极简主义’完全概括之时,克雷兹的洛伊申巴赫学校所做的悬挑的大跨钢桁架便脱颖而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通过悬挑来保证节点可以垂直、水平、对角地传递荷载,此后我们再也不用借助常规的柱子将‘方盒子’堆叠起来了。”


威尼斯双年展的Leutschenbach School巨大结构模型


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结构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该结构毅然摒弃司空见惯的柱网,划出大空间以满足内部的灵活使用,这就与传统框架结构截然不同。总之,他把建筑视为对时代和社会的描绘。他曾说过建筑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尽管他希望能如此,这在当今建筑学语境中是令人费解的。他坚信自己的职责就是改变现存的无意义、主观的限制条件,使之转化为建筑形式。有了形体,他就不得不去克服内在约束。因此建筑就像开展一次实验,时间会不断照亮新的思路。


Leutschenbach School力流传递概念图解


“现在跟你们简单介绍一下克雷兹:他生于委内瑞拉,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求学并任建筑系教授至今,1993年他在苏黎世开创自己的工作室,建成的作品包括洛伊申巴赫学校、一墙之宅、弗斯特尔街公寓以及今天他将要展示给我们的两个设计:目前他正在做的圣保罗公共住房和中国的高层办公楼。他还赢得两场很重要的项目竞标——Warsaw的Moma当代艺术馆和瑞士Holcim Competence Center。今年在GSD他被授予了赫赫有名的教席的客座教授的职位,这个教席是为了致敬建筑泰斗丹下健三,以招纳全球卓越建筑师人才来到哈佛。此教授席位曾授予给阿尔瓦罗·西扎、拉斐尔·莫内欧、Ben Van Berkel和王澍等大师。”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请和我一起欢迎Christian Kerez!”




讲座正文


十分感谢您的介绍,事实上我想多听一会儿,这样等您介绍完,我只需再演讲十分钟就能结束了。其实对我而言,拟讲座的标题是颇为困难和尴尬的事,因为虽然我爱给每个项目起独特的名字,但我不会给所有作品统一取名,因为我希望自己的各个设计是迥然相异的。



因此这个标题——“游戏规则”,并非试图介绍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而是想以更开放和抽象的方式去审视设计。我一直在尝试和探索设计的可能性。建筑像一场游戏,而我们必须遵循游戏规则,去发现元素之间的关联。在设计过程中,我更愿意从众多可能性中选取若干向前推进,没有纯粹的目的,而这种方式往往会产生一些偶然的、不确定的结果。

Leutschenbach School综合楼外景,from El Croquis


取舍之道

从这角度来说,当我做项目时我会考虑任何事。例如去招待所点选食物,问题是首先你得熟悉法国意大利或者中国的菜肴。例如我总是点菜谱顶部的主菜。


kerez妻子最爱的花卉品种


再比如你去花店买花,我总是一月两次或随心所欲地去买,这些花当然都是送给我妻子的我总是扪心自问:挑选一束花抑或审美的规则是什么?其实在许多层面上,买花比盖房子更令人愉悦。首先它耗时很短——仅几分钟。即使你做了错误决定,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不至于到请律师打官司的地步。不论你选择什么花朵,都会看到最终结果。我认为当下建筑的主要问题是:基地如此美丽,而一旦建筑完工,一切都消逝不见了。花朵也是类似的概念。


影视与建筑的讽谕

kerez最爱的电影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我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将工业化作为出发点,后现代主义将娱乐和信息社会作为线索。在建筑中,后现代主义也开始了流行艺术家的解放过程。年轻的艺术家也许就直接地反对沃特·本杰明设想的那种普遍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也属于后现代时期。当我读书的时候,建筑被查尔斯·詹克思和罗伯特·文丘里的理论主导。那也是为什么一些现代建筑的个性和反常,在我看来只是——后现代主义在现代大潮中占据的一席之地——先锋的幌子。后现代的技术还没有被取代,后现代主义先锋们却已经栽培了一些历史的片断。例如,后现代主义重新声明了形式与内容的区别,我认为这种形式和内容间的区别在今天还很流行,虽然不很明确。尽管如此,我的设计作品总是希望超越这种区别。


kerez收藏的影片集


我想起Charles Baudelaire曾说过:“娱乐比工作更令人乏味。”这些影片是我晚上喜欢看的。曾有位好友跟我说:“我确信这些影视作品对你的建筑设计有影响。”我便回答他:“是的!或许我该问问我的心理分析师,但我很确定和你交谈之前这些绝对没有影响我的建筑。”


kerez最爱Jean-Pierre Melville拍的电影


当我初次观看所谓的励志类电影觉得很无趣,所以就转而看暴力片和恐怖片,因为我喜欢血腥的味道,但觉得乏味之后就又开始看励志电影,后来我受够了娱乐片。我只喜爱Jean-Pierre Melville的影视作品,已经反复看过六遍了。发掘值得看他所有作品的电影导演,是存在某种逻辑的。现在越来越难发现新导演,毕竟它和看书不同——读书需要更多时间,它是存续了上千年的媒介。


kerez在夜晚喜欢看的电影


讲到这你可能不耐烦地想:这些到底和建筑有什么关系?我想说,事物背后的规则与你所见的静态的印象往往没有关系。例如这个发电厂内部空间看起来像出自Joseph电影里的强烈的黑白对比。    


kerez第一部摄影作品——发电厂(power plant)


建筑思想的萌芽

我的建筑师生涯不是从做项目开始的,而是通过观察项目。1980年毕业后,从业之初我做了建筑摄影师,在对发电厂水坝和基础设施的拍摄中,我被大型设施的纯粹精确的构造深深吸引。与常规建筑相比,这些设施的视觉冲击与空间构造直接赤裸,更为接近概念的本质。


kerez在1991~1995年间的摄影作品


作为一名摄影师我从瑞士风景中学到很多。我也常常注意到,摄影对于我只是另一种研究建筑的方式。我从不把自己当作摄影师看待。在摄影中建筑的很多方面都可以捕捉到,这是其他媒介做不到的,像光线,可以改变对房间的感知。与此同时,这是一种平面的表达,你必须得努力翻译三维——形体和空间——变成一种二维的平面。摄影是一种翻译行为。


摄影给我一个机会去研究其他建筑物。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拍摄发电站和位于吉利森康顿的基础设施。这是大部头工作,为一本书拍摄。我经常会被吸引——发现这些结构物往往是非常概念化的。他们的美学效果,是精确产生的直接结果,有时纯粹地是一种技术的概念化方法。我那时产生的许多想法是关于空间是如何形成的,与景观相联系的空间如何被一种更为基础的、基本的途径定义下来,相较于许多当代建筑来说。


发电厂等设施的构造往往纯粹精确,给kerez灵感启迪


第一部书具体说是关于山坡上的一座发电厂(power plant)的,然后我做了瑞士山间军事要塞的一系列作品,这就是其中一例,你当然可以从审美视角来品评这个项目,可能会说:“这一定是在延续文脉(context),塑造类似山脉的一种隐喻象征性的形体。而且它是由瑞士阿尔卑斯山常见的花岗岩石材建成,所以它就是暗喻山峰的建筑!”但很遗憾:这些都与设计毫无关系。因为基本上枪炮总是放在制高点为了警惕军队袭击,它们都倾斜排布以防飞机向要塞投下炸弹。至于材料,只是就近取用了大量防爆的石材。


瑞士山间军事要塞的摄影作品


此后我领悟到设计概念并非源于艺术或历史, 而是来自庸常生活或技术需求,抑或源自阻碍和强加的限制。 这些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结构工程并不仅是为了很经济地解决难题,而是要与建筑融合,达到共生的结果。 


这些照片都是80年代在瑞士完成的,当时有关于世俗建筑与感官性建筑的争论,且当时很少有私邸别墅将这些探讨付诸实践,当然到90年代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但这些照片也像一种逃避争论的方式,不仅因为如此我可以避免谈及建筑,而且因为当时没人看。


 

纯粹的“新”规则

图为kerez的北京CBD项目,概念源于中国院落一进一进的空间秩序。结构采用桁架形式,决定了水平楼板和内外墙体采用三角形式,形成无尽的空间。


除了瑞士传统的“材料与空间的冲突”主题,我偏重思考如何从单纯的结构中创造出迷人的空间。第一是强调感觉的生成,其次就是对于材料和简单要素的使用。我希望借助随机的设计项目引发你们普适性的思考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圣保罗社会住房的抽象思路,from El Croquis


我的设计概念很少源自从天而降的灵感,而是基于对内外空间场地调研的再创新。空间的尺度独立于建筑任何其他的特征,所以我对大尺度项目偏爱有加,正是由于我一直在探讨如何用最简单的法则来定义空间,而诸如重复或重现的手段在大尺度空间中能创造出更震撼的视觉与空间体验。


棚户区近景,from El Croquis 145


那么从这个层面看,建筑这场游戏就是回顾过去成果并开启新项目。这是在西班牙圣保罗的一个棚户区(favela,一个很时髦的名称),其实我对“随意”这个词是持反对意见的,这布局反而可以被归纳为某种规则下的城市结构,例如你很能很清晰地看出这些房屋顺应的地形。项目临近哥伦布花园,它是为那些生活在极差的卫生或地形条件中而不得不离开贫民窟的人们提供的住宅,我们从日本桂离宫的布局得到无穷灵感,将丰富景观汇聚到有限空间中,通过小空间的营造对当地民俗尽力保留。


棚户区远景鸟瞰,from El Croquis 182


所谓新的操作原则并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来自对现象、原型、逻辑的抽象诠释与再现,简单的规则往往能带来形态的全新转变,从而创造丰富的空间体验。例如这是很早的案例,看起来十分随意,那时我带着做棚户区项目调研的博士生,正是由他做了设想。这与之前图片所示是同一个地块,我觉得从上帝视角来看这个棚户区布局的随机性是颇为惊心动魄的。但如果你以居住其间日常生活的居民的视角来看,又觉得很有秩序,可以清晰看出住户进入房屋的流线。



项目初期住宅平面布局


小尺度下的复杂性

我希望它有无限空间的概念,总是消失在下一个转角处,并改变空间品质。所以我们正思索这个问题:在看似随意的住区背后的形式逻辑是什么?如果你比较圣保罗的Paraisopolis与柏林的流动区域比例,会惊讶地发现Paraisopolis比值更高:是1.9与1.3的差别!你或许仍会评价这座生机勃勃、瞬息万变的城市是廉价的,但它比你所见过的任何现代主义建筑效率更高且服务于更多人。


Paraisopolis与柏林的flow area面积比值



因此我们不能把贫民窟仅看作是吸毒、拥堵和社会矛盾的代名词,除此之外,你可以看到在社区住房服务的人们的照片,这位就是我的老板Elizabeth,他们正在与世界各地的不同学校和建筑师合作,寻求改善贫民窟的新模式。有时他们也会让我提一些改进贫民窟的方略。



我时常收到母亲(她是巴西人)的来信,说她刚到此地就被深深吸引了。我很感兴趣,便花了两周时间游览观光,同样被这里的美景所打动。在此你能拥有大都市的任何享受与配置,例如花园——只是规模相对零碎分散罢了。


住户门前的小型苗圃景观


即使人们都住得很近,你也能够享有私家宅邸:大家有抵达自己房屋的单独通道,且均与公共街巷和小广场有直接联系。每户都设有供种植花卉晾晒衣物和户外起居的阳台。在每间起居室前都有一道作为入口的门廊,在家只要推开门就可以搬把椅子坐在这小憩。所有住宅顶部都有共用的屋顶平台。最令人赞叹的是你可以体验丰富的空间:当你漫步在棚户区时,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处城市空间会是怎样精彩纷呈的景象,尽管不少空间的尺度的确是狭窄的。


起居室前的入口门廊实景

住户入口私密性界限

住房体量对城市空间的划分与限定

保留住区原有的空间格局

增加小空间的组合体验


大多数社会住宅都是单调的现代主义公寓楼,这种楼在巴西被称作“辛加普拉斯”。而这个项目则为居住在新家的人们带来与棚户区一样丰富的社会生活与交流的体验。


俗称“辛加普拉斯”的巴西传统社会住房


如果这些随机排布的空间能互相衔接,我认为是很宜人的。它们重复得宛如地毯花纹或传统和服上的装饰,像极了蒙德里安或约瑟夫·弗兰克的彩绘,我想城市空间或许变得更有序,抑或更分化,但归根结底仍遵循某种模式或结构。


空间分布与花纹意象的联系


我不知道如何概括这个规则,或许它算不上规则。但如果你想象一下那些私人小道、专享花园、公共街巷和开阔广场,你将体会到空间多元的选择性。所以我要说这样的布局尽管既不有序又不随意,但具备明显优势。


绚丽缤纷的涂色分析抽象画被kerez用于研究户型布局对城市肌理丰富性的影响   


图中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户型,你会从颜色数量发现绝对不超过七种房型,它们以多种方式组织以营造城市肌理和模式上的丰富性。使用面积都是适度的55平方米,分布在两层或三层中,每座建筑由两种类型的住宅交错重叠组成。地段上每种住宅都会重复很多次,这些垂直标准化的单体住宅按照完全不规则的方式布置,形成瞬息万变的空间。

户型单元局部详细分析图


咫尺乾坤

住宅间组合方式在数量和形式上层出不穷,室外空间不断变换,由此营造出棚户区那种随机印象。在棚户区中这种感受源于违建住宅,而在此项目中却是来自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塑造的结果。如果你不把它想成浅表的地形设计而是模型,这一点就很明显:我们绘制这些抽象画来设想室外空间的场景,希望每个房屋都有私人屋顶露台,有很多公共活动广场(如模型所示)。


棚户区实体模型鸟瞰

概念阶段色彩研究模型轴侧图


这就是最初的概念研究:我们认为如果建筑间相隔40厘米是适宜的。但如今我们略微改动了组织规划,鉴于这将是瑞士建筑师在查布尔省做的第一个贫民窟,必须满足消防安全以及通风设备等所有建造的规章制度。楼板可能会由砖石制成,现在我们正进行建筑的施工,同时妥善考虑残疾人使用流线以及公共活动广场的面积等实际因素。我们衷心希望在接下来三周内可以完成项目交付!这个项目将棚户区视为特定的建筑形态,不同于任何现代或当代的西方住宅空间,在建筑品质和城市层面均有独到之处,谨以此向棚户区居民致以敬意。


 

结构的视觉表达

弗斯特尔街公寓结构板片模型


接下来讲的这个项目是为我平生所见最好的业主做的公寓设计,此人是我的偶像。场地满是优美的树木和花园,也有一些看起来不太和谐的房屋。我不确定考虑城市肌理或文脉之类是否有意义,因为相关建筑法规限制了不少,这就是场地上你能做的所有规划。唯一的选择就是矩形体量,与周围“方盒子”一样,长边正对湖水


由于形体已被限定,整个设计就变得像在做室内设计。因此我认为不能被这些界限束缚,即使接受既定的体量,也不能仅把住宅理解成方盒子,而要想像成由板片或墙体形成的结构。如模型所示,墙体长短不一,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所以我的设计理念就是摆脱既定界限的约束,不仅通过立面上用玻璃界面取代大量实墙,而且要达到最大的视野延续,使人们视线可以穿越楼层的四面八方。


板片划分操作的概念模型


我们希望混凝土墙相互叠加,悬浮抑或悬挑,组合成建筑的承重体系。墙体的布置看似“随意”,其实每一片的位置都被设计地相当精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楼层的每面墙体都是相互作用的。而这些严谨的结构系统所呈现出来的设计表象却是一种看似开放自由的空间。封闭的地下车库形成了地上建筑开放的可见的板墙结构的基础。由于基础构架隐藏在地下,所以车库不需要任何的结构柱。地面上带有结构片墙的住宅部分就像吊桥一样跨越在车库之上。


弗斯特尔街公寓沿街外景


抗弯曲的墙体、地板和天花板都完全暴露于室内,形成独特的整体的室内空间效果。室内运用相同的墙体分割出私密性较高的空间。整栋建筑非常的通透,使室内外的界限变得模糊。除了墙体外,开敞的空间内部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多余的支撑物,强化了建筑的通透性与空间的整体性。因此,所有的空间矛盾——光明与黑暗,开敞与闭合,单纯与变幻,室外和室内,都被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些不同的元素都是相互依存,并在这幢公寓中得到集中体现。自由独立的跨墙构成了流动的空间,它们宛如一曲优雅的旋律,最终融入于大自然的华美乐章。

弗斯特尔街公寓室内空间氛围体验


“稳固性”的价值取向

仅从外观来看,建筑的结构逻辑是不可读的。唯一竖向传力的墙体,除了核心筒部分上下重合,其余墙体有的平行错位悬浮,有的垂直交叠,甚至交叉点并不在每片墙的中心,这种猜疑挑战了竖向承重逻辑的观念,又因为建筑本身证明了可行性,更加剧了大家的困惑。


kerez设计中期手工模型


纵然分户墙可作为悬挑结构,通过核心筒将楼板局部挑出,但分户墙与核心筒交接后方是走道空间,与我们熟知的模式有严重冲突。此外,在车库设计中,为争取更多停车面积,核心筒没有落下来——只有垂直交通的电梯落下来。从传统观点来看,承受绝大部分荷载的核心筒绝不应该在最底层消失,否则荷载将无法直接传入大地。


核心筒与分户墙结构传力力流示意图

“五户公寓”施工现场照片


其实这任务对结构工程师来说是无比艰巨的,所以我们前后换了三位工程师。但现在我们找到了最合适的人选,他叫Joseph Schwartz,是个勇于迎难而上的人。我们不想在设计中添加其他结构要素,仅仅是纯粹的墙体。例如在这个12米长的大房子会需要柱子支撑,但我们不做,因为天花板是悬挑在墙上的,而这墙延伸出来的,因此所有墙体都休戚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层平面力流分布图

三层平面力流分布图


其实在地面层,核心筒通过从四周向中心悬挑的墙支撑,因此核心筒的受力完全可以通过地面层的剪力墙分散到建筑的挡土墙(retention wall)部分再向下传递。这个项目中,墙体作为结构要素,不能简单地将之看作和柱一样的竖向构件,它可以作为深梁(deep beam)发挥简支梁或悬挑梁的功用。从表观来看,一层和二层两户之间的分隔墙是结构逻辑唯一的垂直线索。而在尺寸上,墙体与楼板均为400mm厚,这就模糊了构件间的主次关系。

弗斯特尔街公寓结构轴侧分解详图


建筑上部墙体也与悬挑有关。例如在三楼,我们通过在特定部位增设压力或拉力,将不同方向悬挑结构受到的压力和拉力引导到核心筒的墙体上,以此获得整体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好比屋顶漏雨时,大家往往在滴水处放盆子接水,而我们的做法是在漏雨处增设导管,引导雨水流到我们期望的地方。这种解决手法在概念上就是搁置在水平方向的垂直墙体上的悬挑结构。

垂直向墙体结构受力传力图示


板片与空间

从图片可以清晰看出灵活自由的承重墙体形成了变化多端的空间。自由分割的平面为室内带来变化丰富的视野与光线。室内的功能布局是平均的,各个功能空间并没有明显的等级划分,所有空间的建造方式,材料都是一致的。春夏的时候,树丛透过阳光在光滑无缝的混凝土墙面上留下斑驳的影子。在房间的任何一处,使用者都能欣赏到窗外的风景。整个建筑非常的朴素,甚至显得有些严肃,但这并不是设计的目的,设计的目的在于运用较纯粹的材料与建筑语言营造出丰富的变化不断的空间与视野且把这些多样化串联融合成一个整体。


室内空间充满纯粹的材料与建筑语言营造出丰富变化的视野与光影氛围多变的空间品质


其实空间体验乍看很像初始的硬纸板概念模型,如果你走进公寓,往往不会向外看,只看到周边环境反映出光影和色彩。而这些墙体排布位置总是重叠,所以你的视线可以穿越不同的墙从公寓一端看到另一端,视野极其开阔。只用墙体限定空间,并非不言而喻的法则,它更是联系大小、明暗、内外空间的手法。你也可以住进此公寓,这对每位瑞士建筑师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我们在这住了9年,体验很怡人,因为你拥有开敞远眺的视野,静观季节更替带来的花园景观的丰富变换。甚至如果你不想朝外看,还可以装上窗帘。


庭院空间随情境变化或季节更替的宜人体验


项目完成时我们有五位潜在客户,他们来到办公室,我总是对他说:“这是我人生独一无二的设计,仅做一次,为我自己而做。建筑就像冒险,它是一场实验!”这五个人里有四个被我吓跑了,再也没出现过。直到后来有一对勇敢的夫妇说:“好啊!冒险听起来很有趣。”我猜他们有时会感到后悔。如果当初知道只有一对业主肯留下来住,我觉得我们就不用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了。



非理性主义的外衣

“一墙之宅”设计草模


这是坐落于苏黎世湖边的的house with one wall里两座公寓住户的生活空间体验,只靠一面墙和三面落地窗来完成。这一线墙便是整个建筑里唯一的结构要素,把每层的平面都彻底一分为二。基地条件的限制对方案的确定影响最大。狭长的场地从西偏南方向可以眺望湖景,我们便在初期尝试了多种可能的住宅形态,试图让两户人家平分湖景。最后六边形的空间平面从纵向被一笔划分,使得两户人家彻底避免了互相干扰,也同时享有开阔的临湖视野。


墙两侧人家均共享开阔视野和临湖景观


极简的外表下,此墙既要承重,又是供给水电暖等设施的核心,它的走向和角度也决定了两侧房间此消彼长的分割。对构筑最大限度简化的背后,更能看出墙与整体之间的高度相互依存与不可分割性。


一道墙的市井百态

“一墙之宅”可谓一道墙隔出了两户人家的人生百态,就像凝练的诗文一样美妙和耐人寻味,在极简之中展现出多重层次韵味。我们用一堵墙将两户人进行分割,而分割墙却是整栋建筑的唯一的墙体,完全密封地贯穿整个平面,是不可跨越的。而且这个墙体必须满足所有常规建筑元素。不仅是承重元素、建筑设施(水暖电)的核心筒,它的弯折也定义出了所有的房间分割,也决定了建筑的外观——被分成两家住户。


“一墙之宅”地下与一二层平面图


建筑被简化成一个元素,创造坚固的依存关系,反而使建筑变的复杂多样。墙被折叠是为了结构的稳定性,就像把纸张折叠从而让它立起来的道理一样。而每层墙的折叠方式都不一样。一个房间是凹的,对应房间则是凸的。一个开放的空间,对应的便是较为狭窄的空间。墙的形态决定了两户的空间是互补且相反的。


墙体不仅起到承重和分隔两户的作用,也可能是容纳水暖电等设备的核心筒


每一层都是一个长条形的空间。墙体让空间变的曲折,视野也似乎被延伸,这就是为什么建筑从室内看比在室外看要显得略大的原因,卫生间是建筑内唯一被完全封闭的空间,但也遵循了“折墙”逻辑。而在卫生间外的与房间等高的推拉式储藏柜也是墙面的延伸。


与房间等高的推拉式储藏柜也是墙面的延伸


储藏柜与卫生间并没有阻碍墙的继续延伸,相反的增加了复杂性。每一层墙体的布置方式都是各异的,最终由楼梯连接各个空间。必要存在的楼梯以极具辨识度的状态联系与明晰空间关系。


建筑唯一结构要素“一片墙”的多次探索分析图


墙体方向的变化是为了提供稳定的结构,如同纸张被折叠后能立起来。每层楼的墙体都是不同的走向,从外观上来看是上下错位的。于是难题又转向了墙的精确形态,这直接影响到结构的稳定性与房屋的景观价值,因此这道长长的墙显得至关重要。有人可能觉得这太简单,但其实做的过程中极其复杂,我们做了无数种尝试。


对墙体形态研究的系列过程模型


墙体的曲折变化强调了空间的进深,延长视线,在室内看起来,房间会比从室外看的大很多。一墙宅内唯有的完全封闭空间即洗手间和衣橱。而它们都被纳入墙的转折里,并不显得突兀。


将封闭功能纳入墙的转折,空间流畅自然


在立面的处理上,我最初的决定就是用玻璃围合,但发现连续的栏杆对内部的视觉效果存在一定的干扰作用。在实际施工时建筑的材料只有混凝土和玻璃,玻璃板之间用膨胀橡胶封条连接。室内外的窗帘于解放立面的同时保证了光线调节和私密性。


外立面纯粹匀净的铝板与玻璃界面


我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楼梯的妥善考虑。白色钢制楼梯紧贴在混凝土墙面上,在三层里由西向东连续上升,虚的踢面更使得视线得以连贯地延伸,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化呈现空间的通透性,也再次强调了墙体是建筑里唯一完全实体封闭的结构,而每户的各楼层之间则具有连续与流动性这是我们的最终模型,完全不同的尺度,1:10而非1:33,从外观看只是一些铝板表皮,剩下就是滑动门。


楼梯虚的轻盈踏步使视线更延续,最大化呈现空间的通透性,再次强调墙体是建筑唯一的完全实体


1:10的大尺度实体模型


顶层墙体通过分段悬挑的形式将荷载交汇于顶层墙体与地面层墙体交接之处,再通过预施的拉力将荷载从地面层墙体引导至地面层墙体与底层墙体的交接之处,最终由底层墙体将荷载传入大地。作为拉压杆模型的变式,一墙宅利用倒三角形的悬挑将荷载传递至下部某个角度旋转的墙面。经过平面内的折叠与层间的错位,传统意义上仅作为受压结构的墙体在此同时扮演了弯矩、剪力和扭矩的多重角色。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Holcim Competence Center总平面图


这是Holcim Competence Center的项目场地,我们两年前赢得了这场竞赛的竞标,此后就杳无音讯了,我至今仍跃跃欲试,希望接到甲方的电话。这是一个生产混凝土的大企业的总部,纵然场地周边的村庄排布有些随意,我们仍希望能使Holcim中心与周围的工业建筑在尺度上相互呼应。


建筑在尺度与形体上与周围工业建筑呼应



问题是如何在这个又深又高的体量中操作?这是展现我设计手法的模型,可以看出有些垂直的光庭,它们都有编码和尺寸,且沿两种不同方向布置,天花板和地板完整的一系列的圆形开洞,为在这个大型集团的使用者提供连续的视野。这些圆形开洞也为在这里工作的员工和参观者提供遇见和实现交流的可能性。这种通透连续的空间体验促进了中心里的各个部门——研究、再教育、行政办公等功能的有机联合。


Holcim中心各层平面图

Holcim中心室内光庭对空间品质的影响

空间的“漂浮感”

室内空间的丰富层次性


我希望室内空间尽可能有漂浮感,并且希望削弱承重构件的受力感而达到这种效果。我尝试使柱子不作为承受弯矩的构件进而减小柱子的截面大小,柱子与楼板通过铰接关系相连使得柱子本身不承受外来弯矩,同时为了保证结构的可读性与真实性,柱子形式以非常规的梭柱代替,一方面反映柱身弯矩最大而需要加粗的本质,另一方面在更加强了空间的漂浮感。这些外露的、大尺度的立面结构非常令人惊喜。


另一种穿越

概念阶段对柱体形式的研究模型


而因为柱子不再作为建筑抵抗横向侧推力的主要构件,需要额外的抗侧推力结构,若单纯靠外边缘的结构承受侧推力,其结构尺寸相对较大;若内部柱子倾斜并与外部抗维结构形成预应力体系,便可大大减少外围结构尺寸。并且斜柱的引入大大解放内部空间,方便形成多向的通高空间。多个方向的上空形成室内的交流,为解决上空空间的延续与竖向结构之间的矛盾,通过斜柱的引入去解决,并通过内外两套结构体系解决问题。


柱子不再作为建筑抵抗横向侧推力的主要构件

仅靠板柱结构难以承受风荷载


我们从内外均能够体验到建筑的强烈尺度感。圆形光庭在这个大进深且紧凑的建筑中纵横交错。这些看似随意的圆形中庭缓和了单调与明确分割的楼板系统。在这个设计里,非理性的、垂直的、怪异的景象和理性的水平的,普通的结构体系碰撞在一起并且相互定义。天花板和地板贯穿的一系列圆形开洞,为使用者提供了连续的视野,也为在这里的员工和参观者提供遇见和实现交流的可能性。圆形中庭在这个深且紧凑的建筑中纵横交错,缓和了单调与明确分割的楼板系统。


非室内与室外的墙体是完全脱离于整个建筑结构体的。室内柱子跟随圆形中庭的斜度变化,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庭的方向感。在立面上,盘旋而上的支撑结构由护壁,逃生走廊和逃生楼梯组成,用于抗风斜撑。而建筑室内与室外的结构是相互作用的,室内的斜柱只是支撑楼板而室外的支撑结构使建筑形成一个整体。


额外的抗侧推力结构

支撑结构由护壁以及逃生走廊和楼梯组成,用于抗风斜撑


竞赛前一天,我们接到Scott的电话说他要来工作室,我感到很紧张。但最后我们聊了这个项目有多么不理性,应该属于瑞士风格的建筑。我十分赞同他,但我必须要说这个项目的两个元素,一个就是板片和柱的基本结构,这是较理性的。但这些神秘古怪的开洞就像用一把机关枪在一个理性的结构上扫射形成的。但我觉得这开启了理性建筑的不同视角,绝不仅是弯曲的墙和柱子。


参赛实物模型


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建筑中的斜向的结构构件,无论是外部的支撑,还是内部的柱子。这种倾斜造成了一种非稳定的视觉形象。在美学上,我们的做法与传统做法存在区别。传统上,结构通常被赋予稳定的视觉形象。而要获得稳定的视觉形象,其重要原则之一突出竖直结构元素。可在这里,没有结构构件是竖直的,这造成不稳定的视觉形象。从表达稳定,到表达不稳定,这是美学价值判断上的根本改变。

 


在克制的基础上不克制

巨大的构件在不同的楼层和位置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接着我要讲我们做的第二个竞赛,这是位于苏黎世湖边的一家保险公司的总部。其实我认为原址的70年代旧建筑相当好,但业主希望用新建筑取代它,并做一些扩建。


我提议做一个比原本略高一些的建筑,不出所料,我们没赢得竞赛。但事实上我想做的是和福斯特在伦敦做的同一家公司的建筑,我不知道它具体象征什么,对我们很有挑战性。


保险公司总部高度45米,远低于福斯特的作品


建筑全部采用玻璃幕墙,内部的结构一览无余。但吸引人的不仅仅是这种透明性,还有建筑元素和结构元素的高度相关性,其集中体现在承重楼梯筒上。在这座建筑中,楼梯筒是核心元素,它既解决了建筑上的疏散、流线、空间的分隔和联系,又解决了结构上的承重。交通楼梯筒斜向穿插以及多个交通筒的共同组合,使得原本均致的水平层出现差异;同时一直贯穿而上的交通筒体也暗示着从绵延都顶层豁然开朗的空间序列。


交通楼梯筒斜向穿插以及多个交通筒的共同组合


为了组织承重楼梯筒,我使用了符合张拉体的结构原理。承重楼梯桶和楼板被作为压杆布置,直径15mm的实心金属棒被作为拉杆布置于建筑表面。在这个体系中,只有楼板、承重楼梯筒、金属拉杆三个构件。但它们满足了所有建筑和结构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将这个体系与多米诺体系做比较。在多米诺体系里,楼板作为结构构件,它把空间竖直分隔成相似的若干层。柱子作为结构构件,它在水平空间分隔上的作用被减到最小。


楼梯位置在各个楼层变化万千,每层的平面图都是不同的


他们其实需要一个开放的空间的办公室,同时跟景观有很好联系的办公空间。我想:是否能把不同楼层用楼梯将所有的空间连接起来?这样你可以看到楼梯连续地贯穿立面,楼梯位置在各个楼层变化万千,每层的平面图都是不同的。


我们做了大尺度的模型去体验内部空间。可以看出这些空间构件,包括楼梯,可以穿越管状构件向上走。在大部分的建筑中,楼梯是最枯燥乏味的部分——它永远是一个被悬挂的自下而上的构件。而在这却截然不同,你可以走到不同方向各个位置。所以空间是完全开放的,楼板通过这些极细的钢索在外立面上固定。开放空间也因为这些管状的楼梯构件产生了多样的视觉效果。这些巨大的构件在不同的楼层和位置就会营造丰富的体验。


对空间构件研究的过程模型


这些是其它尝试,比如把外部粗犷的结构放进内部,而把内部柔弱纤细的结构放到外部。你可以看到它不是两个分离的空间,而是被楼梯定义着的开敞空间。你或许会说所有的办公楼都是这样的,但其实它有独特的核心筒和楼梯。一般来说楼梯都是跟着核心筒在往竖直方向走动,但在我们的设计中这些核心筒是跟随楼梯在不断运动。


室内空间模型照片


颠覆“方盒子”

kerez所做的研究结构的过程模型


劳琴巴赫学校(Leutschenbach School)是我们做的一个场地很大的项目,它位于苏黎世的一片平地。建筑一至三层排布小学教室,第四层为办公室、图书馆、音乐室和多功能教室,第五层是一个篮球场。垂直交通有两种:中间核心楼梯和与外廊衔接的室外楼梯。


劳琴巴赫学校施工现场照片


这座教学楼结构逻辑充满暧昧,外观叠合的结构形式必须采用钢桁架才能保证受力是叠合的。建筑的结构逻辑和使用逻辑让人耳目一新。初始概念是单独的方盒子叠合起来,在扩建阶段我把受力的桁架暴露到室外,又将轻质钢筋混凝土楼板改为更厚重的构造,保证荷载在可控范围。多层的桁架或类似桥梁尺度的结构也有墙——板体系的特征,通过“开敞”和“闭合”的关系来定义墙体和开洞的关联,同时平衡视觉上“稳定”和“轻盈”的感受。且桁架明显消除了垂直和水平的关系,对角斜杆创造了动感和装饰。


受力体系研究模型


悬挑部位出挑的比例是1:1,结构逻辑非常清楚:顶层篮球场由一圈桁架组成,它将荷载经由第四层中部的两片桁架,传递到一至三层共用的大桁架框的中间框架上,最后通过支撑中部框架的四个支点(实际六个)将荷载传入地下。此结构十分符合建筑对房间跨度自下而上增大的需求,除了顶层,四层桁架空出的两侧恰好提供了大空间。


“稳定”和“轻盈”并存的动感空间体验


建筑的形象完全颠覆了现代瑞士建筑“方盒子”形象,悬挑的楼板打破了保温禁忌,结构暴露,空间以完全透明的姿态展现。既满足了叠合的概念,做出更大的悬挑,又满足内部空间灵活性和立面多样性,劳琴巴赫学校教学楼既展示了技术的可能性,也突破了可行性的壁垒。


钢结构的装饰感丰富了大空间的品质


结构与空间品质革新

郑州高层过程模型图集


下面是我今天展示的最后一个项目,一座120米高的银行办公楼——与瑞士最高的建筑一样高。它坐落在郑东新区龙湖商业区的副中心地块,由二十九块悬挑的楼板相互叠加而成,从远处便就可清晰辨认外部的结构梁柱,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建筑由一系列细长而且暴露在外的支撑结构组成,就像传统木塔中层层叠加的结构。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和空间体验,会让所有人过目不忘。这些暴露在外的结构柱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它们也挑逗着人们的好奇心,让来往行人愿意走近或进入建筑一探究竟,从而增加了建筑的神秘感与气场。


拉索结构的多样组合方式

高层结构不同标高处的受力


多数传统办公楼中部都是封闭且庞大的,而这个设计的中部空间却是完全开放的,利于增加公司凝聚力,让员工有更多交流的机会。中部空间在底层与顶层变成通透的中庭,人们可以在此聚会。我们希望结构设计可以让塔楼的内部空间灵活多变。明亮开放的中庭空间使分布在四周的电梯可以有敞亮的视野。人们可以徜徉在底层的中庭与26层的VIP开放空间中,享受花园和无遮拦的视野以及宽广的空间,这些空间被环绕在内,免受高层的强风侵袭,非常宜人。


钢柱穿插在楼板之间既联系又分割了空间

打破传统办公空间均质乏味的格局


我尝试挑战与突破传统的高层办公楼设计,这并非在传统上锦上添花,而是重新探讨传统高层建筑的最根本的空间结构问题。结构将完全暴露在建筑的各空间甚至室外,具有独特的标志性。直径为40cm的钢柱穿插在楼板之间,既联系又分割了空间。这些结构柱打破了传统办公均质乏味的内部空间,营造出不断变化的空间形态。随着建筑重量的变化,结构柱的密度由底层向上递减,梁的高度也随之由下到上递增,这也使越往高层可以有越大悬挑的楼板,如此建筑的高度也可以从结构变化中体现。其中一些结构柱穿过建筑表皮直接落入周围的空地上,人们可以看到这些高达一百米直径却只有四十厘米的斜柱如何穿梭在建筑的不同空间之中。


办公楼最终实物模型照片


建筑因为创新的结构理念而显得与众不同。我们的结构整合了中国传统的杆柱元素外加钢索,这些元素通常用于稳定且纤细的结构。轻薄楼板是结构中的第三个元素。这三个元素共同为所有的荷载提供了水平和竖向的力流通道,并传递到桩基。结构的“轻”让在此建筑中工作的人产生全新空间体验。每层的楼板都让人有漂浮的印象,灵活的结构也为使用者提供通透性 。钢索和混凝土柱改变了结构每层单调重复的印象,新结构通过构件组合产生了无限变化。水平荷载由建筑外侧的拉索承担,这方法今天常用于固定纤细的柱子。对于那些只有柱子和楼板组成的平面,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平面的完全自由。为了增加拉索的效率并减少建筑的形变,钢索是预应力的。这样就保证了所有钢索同时工作,不管荷载的方向如何。钢索中的预拉力在水平荷载的影响下,有些增加有些减少,但钢索一直保证收拉。


预应力钢索不同组织模式的研究


钢索数量的增加伴随着柱子数量的增加。以这种方式,建筑在低区的转动被很好的控制。在高区,当较大作用力出现时,剖面上钢索数量也是增加的。钢索用钢构件连接在楼板梁柱上。在节点处,一直有梁穿过,让拉锁上的拉力分解成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在下方的钢索连接点则固定在地下停车场的柱子和梁上。


支撑结构立面形态上对空间的塑造


经典结构系统以竖向元素为特征,其尺寸随着建筑重量而变化。但在此建筑中,竖向荷载通过底部楼板的新柱来解决。低层的荷载传递到新柱和高层柱子上,由于结构的变形能力,力流被重新分配。竖向荷载主要通过梁和楼板重新分配。在塔楼的低区和高区,楼板被去掉,以便创造开放的公共空间。结构去除后,中间柱子的荷载降低,水平稳定性通过固定的梁完成。柱子采用预制混凝土建造,也可以根据当地经验用钢材建造。预制可以提高柱子的性能。



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筑对纤细构件的要求得到满足。混凝土柱子之间的荷载通过固定柱子的钢筋水平传递。在瑞士乃至欧洲,预制柱子有着悠久历史,可以很大程度上缩短工期。楼板采用肋楼板,目的是将建筑自重降到最低。梁(肋)的布置让楼板的厚度降到12厘米,使建筑重量显著降低,也让柱子尺寸相应减少,同时也降低地震作用力。梁的位置经过精心布置,在不同层不断重复,这样允许柱子的竖向荷载重新分布。为使梁的效率最大化,并将尺寸降到最小,这里采用了预应力技术。


高层办公楼分层剖面图


多数传统办公楼的中心是封闭,因为核心筒会占据高层平面中心很大位置。由于有柱子和拉索同时抵抗垂直重力和水平拉力,厚重的核心筒得以解放,建筑的中心可为开敞空间。中心没有被厚重核心筒分隔,让人们在同层的不同区域工作。在首层和顶层,建筑中心的中庭空间使人们视线可以随意穿越建筑。结构为办公楼的使用提供丰富可能性。如果核心筒以常规方式布置在中间的话,那么在建筑内,中间可以掏空成为玻璃覆盖的中庭。建筑中心将变得透亮,提供了望眺望的可能性,视线穿越开放空间,人们可以从建筑的一端看到另一端。


模拟建成效果视频截图


通常来说,建筑每层的承重是不一样的。我们设计的郑州120米塔楼中,一共有30层,底层的受重是第三十层的三十倍。为了避免增加结构(柱子或核心筒)的尺寸,我们改变结构柱的数量——柱子数量由上至下递增。在概念阶段,为创造轻盈的结构同时保证稳固性,我们在高层的外部设计了拉索结构以承受拉力(高层内部直柱承受压力)。由于外部的拉索结构会带来消防逃生的问题。在方案阶段,我们把上个阶段中的直柱与拉索整合为斜柱系统。这个斜柱系统同时抗压与抗拉。斜柱的数量也随着层数的增加而递减。人们每层都有不同体验, 不像传统高层每层的体验几乎相似。


模拟建成效果视频截图


建筑的结构概念受到了埃菲尔铁塔的启发。工程师莫雷斯克什兰时把铁塔想成一个缆索结构,一个在最大风载作用下产生的最佳结构。这个结构可以被简化为一组三角形支撑结构来应对不同高度的水平荷载。虽然这些三角结构只在平面上是稳定的,但它可以在别的平面上重复来增加整体稳定性。当相互受力时,一个面的不稳定可以被别的面支撑,这便是我们最基本的结构概念。


埃菲尔铁塔提炼出缆索结构原型


新的结构系统让我们的设计比传统意义上用结构核心和粗大柱体支撑的大楼要轻很多。换言之,只有当钢材的价格是混凝土的七倍的时候,建筑的造价才会与传统办公楼相当。虽然此设计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工,但是由于建筑使用更少的材料,所以并不会因此付出更高的造价。这个新的结构系统在建筑各处都清晰可见,倾斜的结构柱也使建筑有非常丰富的空间变化。


郑州办公楼拉索结构使室外空间通透轻盈多变



问答环节


问答环节现场一片静默,克雷兹说:“可能我的讲座有点冗长。但我向来听说哈佛学生很喜欢提问,或许这只是传闻吧。”现场瞬间充满欢笑。


Q:您在演讲一开始提到的,80年代感官性(sensuality)的观念传入瑞士建筑界,我能从您的过程模型中看出。您自己认同是由于80年代的影响使您以多样性和材质为设计出发点(jumping-off)的吗?


A:不,我的意思是当然曾受到Dr.Moreau和彼得·卒姆托的影响,他们的作品给我印象极深。但如果你喜爱某人某物,就会产生尊重之心。另一方面说,如果你敬重某人,你就不能再模仿他已经做的事。因此即便我欣赏他们的作品,并且我毕业之后付出了更多,这些都给我成为建筑师的信念。我只是觉得他们已经做得如此卓越,没有留给我继续探索感性方式的发展空间。而且如果混凝土材料比较粗糙,人们会加入灰浆,这更像是使材料更长久的策略。对我们来说保持这种混凝土的概念很重要因为毕竟建筑不会自动建出来,但是感性绝不是我设计的出发点,这只是我在设计过程的结尾想到的一点,例如谈建筑,首先大家想到怎么做空间,然后考虑结构,接着就是材料,最后是怎样处理材料,以及如果你想卖出这些公寓你要如何维护这些材料。


Q:每个项目都有逻辑,而且你也声明:“美的对立面并不是丑,而是随意(randomness)。”我的问题是,一年前你改掉了你网页的设计,网页看起来很随意,我想知道这种随意性背后的想法是什么?


A:我有进行网页设计,但我承认它做得不是很适宜,我们展示在主页上的是平常不会展现的材料,你或许会觉得它有点像篮子、像盒子或其他东西,就像我演讲开始给你们展示的从花朵到数字光盘的那些图片一样,都只是适合网站的一些东西。至于随意性,我觉得不是所有事物都是逻辑性的,例如贫民窟项目,很难让我说出准确的描述,但我们很细致地设想了居住在这的感受,以及那些广场、街巷,想象穿越这里体验到的多样性和韵律感(rhythm),但它的设计大多源于直觉(intuition),并不十分理性(rational),然而我觉得依然有更复杂的规则,我想说正是一系列规则将你限定在固定框架里,但同时给予你自由度:因为你可以对它进行即兴创作(improvise),也能与众不同(differentiate)。我必须补充一点,虽然我50岁了但我也听说过互联网,但是我热爱电影、书本和唱片,我很少上网,所以把网站设计交给了合适的人来帮我做。


Q:很显然美国的建筑是极其纯粹(solid)的混凝土建筑,我想知道您是如何做成无核心筒(non-core)的建筑的?


A:其实也有一些筒中筒(tube in tube)结构建设的案例,SOM事务所就做了很多这类建筑,这是一种自然的结构手法。对我来说在一片开阔空地上做一栋高楼是惊人的,我觉得美国的众多建筑都很稠密(dense),它们都遵循极复杂的法规,我曾听说如果你想在美国建高层,律师甚至比结构工程师还重要。我不知道这是否属实,但可以想象如果你有一大片开敞的高层建筑地块,且这些拉索(wires)也与环境肌理有呼应,但我们现在很难解决消防逃生法规,或许设计会随之改变许多,我们思考保持原则或出发点,想给出一栋高层建筑内部不断变化的条件的依据,但老实说,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做。然而我们希望六个星期后可以给你们展示如何摆脱拉索结构建成高层建筑。


结语


笔者觉得克雷兹与风靡一时的安·兰德写的美国小说《源泉》里诚实而坚强的建筑师洛克很相似。洛克志在启蒙社会,却在毕业前夕被开除,他的设计风格被社会视为异端,一度沦落到去采石厂当小工。最后,他答应无偿为政府设计经济实用房,但他的设计被政府主管部门任意修改,万般无奈之下他把建到一半的楼炸了。在法庭上,他为自己天才的原创行为自辩:“创造是各己私事,是天赋权利,维护创造也是同等天赋个人的权利。”瑞士建筑师ChristianKerez,如《源泉》小说的主人公洛克,也是一位对建筑有着明确主张,勇敢追求,内心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建筑师。


在原著中作者这样评价洛克:“他的洞察力,他的力量,他的勇气均来自他个人的精神。然而,个人的精神就是他的自我。是他的意识的本质。去思考,去感受,去判断,去行动——这便是自我的功能。


Christian Kerez一直在讲座中对“为大众提供公共空间”和“中国性的当代理解”这两个话题进行探讨,是议论,也是感喟,是说服,也是独白,给我们带来无限惊喜。的确,城市空间的缺失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现象了——绝大多数的城市空间要么作为景观,要么被具体的功能占据;如何创造一个大家相遇交流的空间,一个大家都来享受的空间,一个让人们可以有记忆点的空间,一个可以成为城市标志性的空间?思考利用不同材质和连接方式抑或结构来营造丰富氛围的空间。这个主题不是指某种元素或者象征,而是一种内在的逻辑,一种结构空间,或是荷载的结构元素;可以从空间体验出发,尝试揭示出历史性空间和建筑中内在的建构原则。


结构是设计的一种源动力,可以产生无限的可能性。几乎每个项目,我们都能发现他对结构不同的灵活处理方式。Christian对于“形式”与“功能”的区别,似乎忽略掉,而是选择更简洁的方法进行设计:首先,用简化的承重结构定义基本的建筑形式;然后,根据项目的概念或主题,灵活地去创造不同特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克雷兹、李璠,洛伊申巴赫学校,苏黎世,瑞士.【J】.世界建筑2011(10)

2.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建造的诗学》【M】.王骏阳,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韩雨晨、黄瑞、林有为,《从克雷兹的两个设计作品看建筑形态与结构形态的交互性》.【J】.建筑师2015(3)

4.Christian Kerez. Elcroquis no.145:Christian Kerez 1992-2009 [M]. Madrid: El Croquis, 2009.

5.Moritz Küng, Christian Kerez, et al. Conflicts Politics Construction Privacy Obsession: material on the work of Christian Kerez [M]. Ostfildern: Hatje Cantz, 2008.

6.El Croquis 145 / Christian Kerez: 2000/2009, fundamentos arquitectonicos / basics on architecture

7.Christian Kerez. Uncertain Certainty[M].TOTO: 2013

8.El Croquis 182 / Christian Kerez: 2010/2015, With a Glossary by Christian Kerez


文章配乐:Jorge Bolet - Liszt: 6 E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d'après Paganini, S.140 - 3. La Campanella。(不过据潘晖透露:Kerez最喜欢贝多芬,做竞赛的时候会一个人听贝多芬解压)


附:文末推荐潘晖的豆瓣文章《为即将开始的又木文化 Christian Kerez展所写的引子》(点击“阅读原文”),潘晖以在Kerez事务所实习的亲身感受,对比了Kerez和Olgiati两位建筑大师:

https://www.douban.com/note/497326428/



END


作者介绍

孙志健

东南大学本科在读,关注以扎哈·哈迪德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的建筑风格。ID:供蟾党员


志健在全球知识雷锋的其他文章

《前数字时代的天堂之谜——详解高迪的参数化创新》

《来自过去的未来材料——耸人听闻的“高层木构建筑”》

90后建筑眼 | 沙特又双叒叕搞大新闻:王子被抓!机器人成公民? 斥资5000亿刀建新城!首发旅签~》

那个曾被森森鄙视的天蝎座——追记扎哈在哈佛的最后演讲


推荐书籍

Christian Kerez. Uncertain Certainty[M].TOTO: 2013

El Croquis 145 / Christian Kerez: 2000/2009, fundamentos arquitectonicos / basics on architecture

El Croquis 182 / Christian Kerez: 2010/2015, With a Glossary by Christian Kerez



本期文末,雷锋为大家带来在Kerez事务所实习过的门校潘晖学长于瑞士学习期间的作品,首发于谷德设计网

潘晖作品赏析



潘晖,2013-2017年于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留学,师从Valerio Olgiati,后于Christian Kerez的工作室实习。潘晖的作品都从一个建筑基本词汇开始,围绕一个清晰的Idea展开,并且试图去营造一种全新的身体经验。建筑本身被视为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物体,他们需要成为一个逻辑严密围绕One Idea发生的系统,并且保持在最简单的状态。


作品:水院宅

这是为绍兴一个作家设计的乡间住宅,水院是业主要求的一部分。在圆形的水院内,作家的工作室笼罩在巨大的屋顶之下,犹如一只轻盈的飞鸟。卧室和图书室隐藏在围墙之后,天光是内部唯一的采光方式。围墙后的房间与走道都是圆弧的片段,空间的尽头一直处于视线之外。


作品:牧师的家(Valerio Olgiati教授指导)

意义的反转:具有神圣意义的教堂体量被巨大的柱子所支撑,但是其空间则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特质;下侧的世俗部分中由于结构的介入具有强烈的空间特质,而结构本身则是为了教堂而存在。建筑作为一个谜团出现:建筑被分割成私密与公共,上与下两个部分。进入教堂的人只能体验到仪式感极强的楼梯与教堂空间,而在牧师的家中则只能看到巨大的结构。只有体验过建筑整体的人才能理解建筑的真正含义;立面作为结构的面具而存在,在建筑外部只能看到一个楼梯入口与一根柱子。


作品:提契诺州的高层公寓(Valerio Olgiati教授指导)

每一户公寓由一根长40米宽4米的钢结构桁架和其下部的架空空间组成。白天,人们在架空空间内的起居室,餐厅和厨房活动,狭长并且向两侧群山完全开放的空间令人体验到漂浮在空中的感觉。上侧躲藏在阴影中的巨大结构增添了空间的深度和神秘感。到了晚上,人们走下到钢梁内部的卧室空间休息,犹如从天空走入地下。在结构上将垂直力和水平力支撑体系区分开来:细扁的钢柱内部填充混凝土来抵消垂直重力;两侧斜拉的钢索用来抵消水平侧向推力。垂直结构的消隐,以及钢索的使用,使整栋建筑犹如即将被风吹走的风筝,十分轻盈。


作品:奥地利萨尔茨堡的新歌剧院(Valerio Olgiati教授指导)

歌剧院的基地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附近,有严格的建筑高度限制,还有一条吵闹的马路从旁边穿越。为了降低歌剧院的高度并且为歌剧院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沿着红线下挖了一个巨大的混凝土的广场。广场介于公共与私密之间,成为脱离于城市独立的存在。通过沿街围墙上的开口,城市中的人们可以在街道层面观察或者进入到广场的内部。歌剧院是耸立在广场内部的巨大而神秘的立方体快,从城市层面你甚至很难察觉到她的存在。



雷锋福利

昨晚Märkli教授的文章发布后,2小时内ETH知识雷锋群就满百人啦,欢迎添加小雷锋邀请您进群。ETH群由ETH大牛学长程博、李博、潘晖、时思芫等几位学术明星坐镇,会分享德语区学术资讯及项目信息,欢迎进群交流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潘晖学长文章《为即将开始的又木文化 Christian Kerez展所写的引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